薛露雅
【摘 要】馬可·奧勒留是西方哲學希臘時期斯多葛學派晚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羅馬帝國黃金時代--安東尼王朝的一位較為賢明寬厚的帝王,因熱愛哲學被時人稱為“御座上的哲學家”。他所撰寫的《沉思錄》一書是他內心思想的獨白。這是一本很美的書,甜美的文字中,很自然地散發(fā)出一種優(yōu)雅、莊重而略顯憂郁的高貴氣質。它讓我深受啟發(fā),對斯多葛學派的哲學思想、對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關鍵詞】馬可·奧勒留;斯多葛學派;火本原;死亡;生
一、晚期斯多葛學派介紹
斯多葛學派認為世界的本源是火。晚期的斯多葛學派采取了一種越來越偏激的禁欲主義姿態(tài)。順應和服從自然仍然是他們的基本觀點,只是其基調比早期斯多葛學派更加陰郁、更加悲觀。他們取消了奴隸和主人在人格上的差別,甚至主張應當寬恕你的敵人。他們對于現(xiàn)世生活的悲觀態(tài)度與新興基督教的天國理想不期而同,它所宣揚的“服從命令”、“忍受苦難”的禁欲主義及人人平等的思想也與基督教的救贖福音頗為契合,因此之故,斯多葛學派的哲學成為基督教神學的重要思想來源之一。
二、《沉思錄》簡介
《沉思錄》是奧勒留的一部札記,分為12卷,共487則。這是作者與自己心靈的談話記錄,也是他“吾日三省吾身”的記錄,其內容深刻而誠懇。一般認為,《沉思錄》所表達的是一種斯多葛學派哲學,也流露出一種倫理學,或者說道德哲學的思考。由于古代社會倫理學和人生哲學、精神信仰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乃至是以后者為主導的。所以,它也可以說是一種人生哲學、實踐哲學和精神哲學。但要注意的是,這本書并不連貫,沒有系統(tǒng),而且重復不少。
三、我看奧勒留的思想
每一本書,都有它自己的“靈魂”,每當我閱讀一本書時,我也就在不知不覺中陷入作者為我呈現(xiàn)的世界。因為每一本書的“靈魂”都不相同,所呈現(xiàn)的世界也不一樣。而我所指的靈魂,就是每本書所要表達的思想。感人的書,會讓我們潸然淚下;記錄屈辱歷史的書,會讓我們熱血沸騰;而言情和武俠,會讓我們幻想聯(lián)翩。至于《沉思錄》,這是一本值得我們反復讀的書。閑暇每一次讀,我都會有新的感想。接下來我想談談我學到和想到的。
探尋生命乃至宇宙的起源是哲學家們一直在探討的問題。“質料因”和“形式因”是來自亞里士多德的概念。他認為事物存在四種原因:形式因、目的因、質料因、動力因。若再加上柏拉圖的“理念因”,就有五種原因了。與奧勒留同時期的塞涅卡曾以雕塑為例:“拿雕像來說,質料因是青銅,動力因是雕刻家,形式因是給予雕像的外貌,模式因是雕刻家制作雕像時所根據(jù)的原型,目的因是制作者所期望實現(xiàn)的目標,最后結果就是雕像本身”。但他也認為這些原因要么不夠,要么太多。那么,人死后到底會怎么樣?人死后還有意識嗎?靈魂不朽嗎?若靈魂不死,它會以何種方式存在?它也會像葬入大地的尸體一樣改變和分解,還是變成火焰呢?從書中可以找到答案:“就像軀體于相當期間腐化之后騰出空間給別的死尸一樣,靈魂飛入空中經(jīng)過相當期間之后也要發(fā)生變化、解體,變?yōu)榛?,回到整個的宇宙之創(chuàng)造的理性里去,讓出地位給后來的人居住…...但是它們都不愁沒有空間,因為它們變成了血,然后又變成了氣,變成了火?!?/p>
但是這些存在過的東西,怎么說沒有就沒有了呢?一個人忽然就從生活中消失,這是一種怎么樣的滋味呀!小的時候并不能理解死亡到底是個什么東西,有喪事在我們這些孩子眼里是好玩的,那些花圈五顏六色,一條長龍吹吹打打,放鞭炮噼里啪啦,多么好玩!慢慢地長大了,我也忘了幾歲的時候,鄰居家的一位老人去世,我再不能看到她慢悠悠走路的樣子;我再不能在家里沒人的時候去她那里坐坐,給她講好玩的事情;再不能在玩游戲時躲進她的房間;再不能……那時候,我忽然明白了死并不像媽媽說的那樣是“睡著了”,而是永遠地告別這個世界,從此這世上再也沒有這個人了。再長大一點,初中的時候,一天跟媽媽出去逛街,忽然聽說有人溺水了,震驚的我們趕了過去。原先只是在人群中聽著事情的過程的我,忽然發(fā)現(xiàn)那個在地上痛哭的女人是我小學同學的媽媽!那個溺死的人士我的同學!回去的路上,我沉默了。死亡是如此的不可預見和如影隨形,我們完全不知道它什么時候就找上了我們。一年后,我從媽媽那里得知,我那位同學的母親已經(jīng)生下了一個女兒。這是多么好的一個消息。我心里是愿意把她想成是我的那位同學不放心自己的父母,特意回來與他們團聚。上了高中,自己班又有人為愛自殺,所幸沒有成功,在醫(yī)院躺了幾個月后回來了,最后還考上了挺不錯的大學。其實對于每個人,死都是遲早的事。像史鐵生所說:“死是一件無須著急去做的事,是一件無論怎樣耽擱也不會錯過了的事,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泵鎸λ劳鋈绱藦娜莸氖疯F生,想必也是微笑著閉上他的眼睛的吧。在他這里,死亡不是生的終結,而是生的另一種延續(xù)。
所以,“莫以為你還有一萬年可活,你的命在須臾了;趁你還活著,還來得及,要好好做人”。向死而生,可能很多人會得出及時行樂的結論。有一件姑且可以當笑話聽之的事:一名男子因為相信了2012年地球將被毀滅的所謂預言,花光了自己的錢,結果發(fā)現(xiàn)世界末日還不知道在哪里逍遙。及時行樂在中國古代史很流行的,像《古詩十九首》中,“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但在奧勒留看來,誰都要死,無論你是救死扶傷的醫(yī)生、預言死亡的預言家、熱論死亡的哲學家、殺人眾多的軍人?!懊t(yī)希波克拉底治愈了好多疾病,但他自己終究也病倒而死去。占星家查爾丁之流預言別人的大限之期,最終自己卻沒有躲過死亡之日。亞力山大、龐培、愷撒一生征戰(zhàn),毀滅了多少城市,在戰(zhàn)場上砍殺了成千上萬的馬匹士卒,可他們自己終歸仍然追隨死人而去。赫拉克利特曾大談宇宙之火,卻因水腫病而死亡?!奔幢闶窃俸玫拿?,也會消散?!安挥枚嚅L的時間,你將釋懷于整個世界;更短的一點時間內,世界也就忘記了你?!彼圆灰謶炙劳觯膊灰臣碃I營與功名利祿。要像奧勒留所說,“好好做人”。從其他語錄中可以看出,他只考慮義務,只考慮盡其人事,然后安靜的辭世。他不抱別的、更高的希望----無論是上帝的拯救還是自身的逍遙。總夢想逍遙的莊子也經(jīng)常說齊壽夭乃至其生死,擺脫功名利祿,但莊子還向往一種精神的逍遙,一種精神的快樂與自由。
因此,趁活著,多做點事。有點危機意識。像《最愛》琴琴和得意,當死亡擺在他們面前,他們才認識到原先的阻礙其實什么都不是。減少一點遺憾,是一點。琴琴說,只要能活著跟你結婚,哪怕半年,半個月,也能堂堂正正地過日子。真的是只有當我們認識到生命的重要性,我們才會開始珍惜身邊的人和情。有些人,懷著讓家人過得更好,給戀人更好的生活,給子女更美好的未來的愿望,沒日沒夜地工作,卻忽略了家人,戀人,孩子對他們感情上的依賴和期待。他們?yōu)榱俗非蟾玫纳?,不得不放棄現(xiàn)在那些等待著他們的期待。當他們終于回頭,身后卻已經(jīng)沒有了人在守候。如同掉進坑里的某位哲學家,縱然仰望星空,卻已一命嗚呼。
四、總結
以上只是我的一點看法,《沉思錄》會永遠地印在我心中,永不褪色。正如19世紀的法國學者雷郎所說,《沉思錄》是那些不相信超自然力量的人們的福音書:“作為一種真正永久的福音書,《沉思錄》絕不會變老,因為它不肯定任何教義?,F(xiàn)在的福音書的某些部分要變得陳舊,因為科學不再允許構成其基礎的對超自然的天真觀念。而在《沉思錄》中,超自然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斑點,不影響背景的令人驚嘆的美……”
【參考文獻】
[1]馬可·奧勒留.沉思錄[M].梁實秋,譯.江蘇文藝出版社,2008:封一.
[2]鄧曉芒,趙林.西方哲學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