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 朋
清廉源自親民
樂 朋
清康熙朝的張伯行,享有“天下第一廉吏”的美譽。他曾任福建巡撫、江蘇巡撫、禮部尚書,官做得挺大,卻能身居高官而秉持清廉?!缎率勒f》載,在地方當官20余年的張伯行,每到一地,總是輕車簡從,不帶家眷赴任;每天吃用的米麥菜蔬,一布一絲,甚至推磨的牛、碾米的石碾,都從蘭考老家運往任職之所,不沾當?shù)匾唤z一毫。有次無錫縣令送來惠山泉水,他覺得自己清廉如水,也就接受了,后來得知泉水系用老百姓的船運來的,耗費不小,頓覺心中有愧,立即退還。張伯行之清廉,實至名歸。
清廉為官,殊屬不易。張伯行清廉從何而來?我以為源自其有顆親民之心。據(jù)《郎潛紀聞二筆》記述,張伯行剛?cè)谓K巡撫,為禁止饋送禮品、整飭官場風氣,專門撰寫一則公告,布于督撫衙門。其文曰:
一絲一粒,我之名節(jié);
一厘一毫,民之脂膏。
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
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
誰云交際之常,廉恥實傷;
倘非不義之財,此物何來?
公告一出,舉城肅然,官場送禮風收斂不少。這個禁令,自是對督撫衙門大小官吏的警示,但它所彰顯的,確為張伯行有顆“親親而仁民”(《孟子·盡心上》)之心。
親民,不只是貼近民眾,或密切與民眾的聯(lián)系,尤在于要把民眾視同自己的親生父母、兄弟姐妹,血脈相連,休戚與共。就是說,要把老百姓當作“天”,置人民利益于第一位,全心全意為人民謀福祉而不計個人的榮辱得失。不可說張伯行就是大清朝的“人民公仆”,因為那樣就混淆了現(xiàn)代與前現(xiàn)代的界限,而且封疆大吏張伯行的權力來源,畢竟是康熙皇帝,而非大清國的人民;但他的那則禁止送禮公告,確然昭示了張伯行的親民、愛民。將“一厘一毫”視為“民之脂膏”,即人民的血汗錢,所以“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這就凸顯其高潔人格,而且把老百姓當成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敬畏之,親近之,服務之。一句話,張伯行很自覺、不想貪,其為官操守,不負“天下第一”之譽。
然而,我們不能企望官員個個都是不生一絲貪念的圣賢?;蕶鄷r代,像張伯行那樣的清官廉吏,只是鳳毛麟角,不多見;相反,貪官污吏,比比皆是,真如王亞南生前所說,中國歷史就是一部貪污史。防范官員貪污腐敗,除了強化官德教育,使之不想貪,更緊迫的還要從權力來源、運作機制等方面構筑道道防線,真正把權力關進籠子里去,從而使官員不敢貪、不能貪。也就是說,要真正落實人民是國家主人的憲法準則,由人民自主選擇官員,并對權力進行約束、監(jiān)督,使之成為名副其實的公仆。
清廉源自親民,牧民必生貪墨。心中裝著老百姓,對待人民像對待自己的父母一樣,為官清廉,庶幾可待。若當官的自視為“民之父母”,甚至視百姓如牛羊、草芥,可任由奴役,半點敬畏心都沒有,則貪官污吏的層出不窮、殺不勝殺,勢所必然矣。張伯行固然可敬,但我們今天不能僅僅滿足于官員的自覺、自律,即不想貪,而須三管齊下,通過體制、機制的改革,使官員既不想貪,又不敢貪、不能貪,即對官員有剛性的他律和外部約束,方能迎來河清海晏的明天!
(作者系資深雜文家)
責任編輯:張功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