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秀玲
三尺講臺,兩袖清風,一腔愛意,匆匆數(shù)度寒暑;千帆競渡,百尺竿頭,十指拳心,桃李幾度春秋。
斗轉(zhuǎn)星移,寒來暑往。屈指算來,我在教育這塊園圃里已經(jīng)耕耘了21個春秋。回想當初,不知是職業(yè)選擇了我,還是我選擇了職業(yè),在多夢的季節(jié),為了孩子們燦爛的明天,我默默地躬耕于三尺講臺。這21年來,我體味到了一名教師的艱辛,更多的是享受到了做一名教師的幸福。這21年里,我從一個初出茅廬的青年成長為宿遷市名教師、江蘇省小學語文骨干教師、宿遷市小學語文學科帶頭人;從一名普通的、懵懂的小學教師,成長為宿遷市優(yōu)秀班主任、江蘇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先進個人;從一個最不喜歡語文的年輕教師,成長為每年都會在省級報刊上發(fā)表不少文章、深深愛上語文的小學語文教師……
回首自己的成長歷程,回顧諸多榮譽的獲得,我由衷地感嘆:讀書、研究、反思、寫作是我成長的四個支點。
“讀”領風騷:用“閱讀”厚實底蘊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獲得教育素養(yǎng)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身處浮躁社會的教師,常常抱怨沒時間讀書,不是忙著備課上課、批改作業(yè),就是應付這個檢查,那個評比什么的,總能找到自己疏遠讀書的借口。其實,我們是有時間的。多年來,我已養(yǎng)成每天都擠出時間讀書的習慣。早讀課時,我把自學考試的書籍帶入教室,和學生高聲誦讀;每晚臨睡覺前,我都津津有味地翻起教育類書籍與雜志。讀“玫瑰”(竇桂梅)、“看云”(薛瑞萍)、李鎮(zhèn)西、吳非等人的教育專著,愛的陽光溫暖我的心田,教育智慧積淀腦中;《小學教學》《小學語文教師》《中國小學語文教學論壇》《教書育人》等香茗撲鼻的報刊,讓我大開眼界,教育理念逐漸更新。我還喜歡和學生一起讀兒童文學作品,如曹文軒的《草房子》《青銅葵花》、黃蓓佳的《今天我是升旗手》《漂來的狗兒》等,潤澤我的心靈,讓我與孩子們總有聊不完的話題,讓我永葆一顆不老的童心。
因為我是語文教師,必須與書作友。在教小學語文中,也提高了我的藝術素養(yǎng)。李白眼中“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廬山瀑布是那樣壯美;杜甫筆下“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的草堂春景是那樣明麗;鄭振鐸眼中的活潑、輕盈、俊俏的燕子,是那樣的賞心悅目;精衛(wèi)填海彰顯的是不屈意志;船長哈爾威表現(xiàn)出來的是處變不驚、從容面對、置生死于度外的永恒信念……這就是我們的小學語文,一個蘊藏著精神的無限自由和生命的無量豐妙的小學語文。在教書中,提升了我的道德境界,培養(yǎng)了我的審美情趣,豐富了我的文化底蘊。
讀書改變了我的一切,給了我很多啟示,讓我在思考學習中成長。是讀書,讓我在單調(diào)重復的生活中找到了快樂。讀書成為我生活的基本需要。一日不讀,就感到欠缺或不安,便覺“語言無味”。
“思”心雜念:用“反思”洗禮靈魂
作家秦牧曾對思考有過精辟的論述:“一個缺乏胃液的胃袋難以消化食物,一個缺乏思考的腦袋,也難以消化四面八方涌進來的知識,使它升華為智慧。”可現(xiàn)實中就有那種“只顧埋頭拉車,不顧抬頭走路”的苦干不思型教師,他們沒有反思意識,只知道“是什么、怎么做”,至于“怎么做最好、為什么是這個、為什么要這樣做”等問題卻鮮有考慮,所以不能收獲較高的專業(yè)成長。
教學需要研究,研究需要思考,思考可以促進教學。每天備課時,我都會認真閱讀課文兩三遍,都會在思考如何深入淺出地教學本課,讓學生輕而易舉地獲得知識。每節(jié)課結(jié)束后,我都會認真地進行反思:哪些設計取得了預期的效果,哪些精彩的片斷值得細細咀嚼,哪些生成讓我措手不及,哪些環(huán)節(jié)還需要改進……在日常教學中學會了思考,我感受到了自己點滴的進步。思考讓我的思想不至于平庸,更讓我的心變得平和沉靜下來。
想要學生成為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無視現(xiàn)實而閉著眼睛跪著思考。為此,我常常告誡自己:自己一定要有獨立思考的意識,一定要“站直”了教書!
“研”行一致:用“實踐”提升價值
近些年來,課題研究遭遇的非議實在太多,貶斥研究目的是門面工程,指責研究過程是紙上談兵。但我通過參與課題研究,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這幾年,我共申報了五六個課題,都被不同級別立項。2007年,為了改革舊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探索適應課程改革需要的新的教學設計,我決定將“課堂教學設計模式”作為研究的方向。
觸摸教科研,我自己也明白,那是一種跟自己過不去的勞累活,有時還會把自己弄得挺苦惱。由于我是這些課題的主持人,深知自己肩上擔子的分量。自課題立項后,我就很少逛街、去商場,但學校圖書室倒是我常光顧的地方,一有空我便借來很多的書和報紙雜志,埋頭搜索著,研究琢磨。
在課題研究的整個過程中,我始終懷著一種高度的責任感和滿腔的熱情搞實驗,搞分析,搞調(diào)查,寫體會,組織并指導各課題小組開展各項工作。在平時教學中,我始終把課題研究深入到我的教學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之中,做到“心中有課題,課課有研究”。我現(xiàn)在想來,它給給我?guī)砗枚嘁苫?,但更多的是收獲,不僅是在教學上,還無形中優(yōu)化了我做人風格,讓我一步步走向成功。
我原先是一個很不喜歡語文的學生,但通過這些年教語文教材,讀語文課本,研究關于語文方面的課題,我漸漸地愛上了語文。感謝教書,感謝教語文。近幾年,我通過讀書,反思,也愛上了寫作。
課題研究讓我更加充實,更加懂得教育責任的重大。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我的心態(tài)也不斷發(fā)生著變化。一開始,我為了裝點門面,申報了課題。當課題立項后,當和老師們共同研究時,才覺得課題研究很有意思,心態(tài)由當初的別人要我做悄然變成了我要做,也由當初的面子研究變成今天的感激和責任。我從參與課題研究開始,才嘗到語文教師的幸福,感受到語文教學是一種藝術享受,不再枯燥,不再困惑。真的是課題研究創(chuàng)造了我。
“寫”露天機:用“寫作”表達情感
翻開塵封的筆記本,閱讀不太工整的文字,點點滴滴的往事涌上心頭?;蚴琴p心悅目的,或是喜不自禁的,或是感動心靈的,或是問心有愧的……曾經(jīng)的畫面清晰又或是模糊地浮現(xiàn)在眼前。我沉浸其中,心靈得以凈化,行動得以矯正,情感得以熏陶,智慧得以提升。
這就是寫作帶給我的樂趣與感覺。
寫作,好像只是作家的事情,與教師無關。其實,做教師的,我們一直在寫作:寫教案,寫反思,寫小結(jié),寫論文,寫評語……這些雖不能像名著那樣流芳百世,但也證明,老師每時每刻都在寫作。
葉瀾教授曾指出:“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我不是想成名,只是想在工作中尋找快樂的感覺。近年來,我一直努力堅持寫教育教學隨筆。我沒有特別好的文筆,也沒有厚實的積淀,只憑著自己對教育的癡迷,便拿起筆來,抒發(fā)心中真實的想法。我所寫的內(nèi)容大都是和學生之間發(fā)生的真人真事,或是在課堂上閃現(xiàn)的精彩一瞬,或是課后對某個問題的思考,但凡能寫的,我都想把它記錄下來。學習《鄭成功遠航》時,我在課堂上做起了數(shù)學題目,學生們更能深刻地理解“規(guī)模宏大”,這是成功的案例;小壯的母親來學校講述自己出了車禍而不能參加家長會,這是意外的感動;借鑒名師上課方法和教案,用在自己的課堂上,卻適得其反,這是失敗的教訓……這些可能也發(fā)生在每個人的身上。只要及時記錄,每個人的生活都很精彩。
我知道,我所寫的還很稚嫩,但我愿把自己的所思,所感,用筆訴說在紙上,真實地記下自己教育教學經(jīng)歷中一個個故事,一點點真切的感受。當然,我不必為“吟成一個字,捻斷數(shù)莖須”而苦惱。只要心中有想法,或是心情不快的時候,就隨手拿起筆來書寫。看似普通、單調(diào)、重復的教育教學活動,由于有了筆的記錄,讓我從心底里涌現(xiàn)出一種無與倫比的幸福感受。我尊重事實,忠實文字,所記錄的都是真實的、靈動的、鮮活的。因此,每每提筆,竟能淋漓盡致,甚至“廢寢忘食”,沉醉于教育的幸福中。
就這樣,每日記、常年寫,一點點時間,一個個瞬間,一次次堅持,都在自己平凡的筆下,變成永恒的記憶。讀著這些靈動的文字,我體會到做教師的幸福和快樂。
有迷惘,有思考;有執(zhí)著,有痛苦;有播種,有收獲……這就是我,一個鐘情于小學教育事業(yè)的一名普通而平凡的老師的成長之路。
夢在心中,路在腳下。只要踏上閱讀、反思、研究、寫作的“四重奏”發(fā)展道路,我們必能擁有屬于自己的豐厚的專業(yè)成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