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ura
最近,國家博物館正在展覽的列支敦士登王室收藏展(2013/11/5 -2014/2/15) 上,我們看到了弗蘭德斯畫派的肖像大師——凡·代克的作品。他師從魯本斯,是巴洛克風格的重要人物。后在英國皇室擔任宮廷畫家,他建立的優(yōu)雅、靜穆的風格,在英國肖像畫中影響百年。
1599年,凡·代克出生在安特衛(wèi)普一個富裕家庭。父親是由畫家改行的布料商人,母親因精于刺繡而出名。他們住在安特衛(wèi)普最繁華的街道。繼承了父母藝術因子的凡·代克,在很小的時候,就知道自己會踏上繪畫之路。他10歲被送入畫室學習,15歲成為獨立畫家,18歲進入安特衛(wèi)普畫家公會,19歲成為當時最偉大的藝術家——魯本斯的第一弟子。一直以來,他都是行進在快車道上的幸運兒。
巨人,是肩膀還是陰影?
在17歲之前,凡·代克的生活都是無憂無慮的。那一年父親的生意驟然不振,出現(xiàn)了嚴重債務,凡·代克也開始承擔家庭的責任。幾乎在同一時間,他離開了啟蒙老師范巴林的工作室,投師魯本斯。當時,魯本斯已經(jīng)是全國最具聲望的畫家。17世紀的繪畫作坊仍然沿用師徒制:學生初到畫室,先從零活做起:幫老師上畫布,調(diào)制顏料,做各種繪畫準備……然后慢慢畫一些畫面中不重要的部分,比如旗桿、果盤……待展現(xiàn)出自己的能力后,老師會將比較次要的人物交給他們來畫,直到最后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整幅作品。在魯本斯門下,這樣的學徒數(shù)不勝數(shù)。然而到凡·代克19歲的時候,這位名師公開表明,他是自己最好的學生。
二人都屬巴洛克風格,畫風華美、富麗,看起來細膩而金碧輝煌。后期,凡·代克已經(jīng)將老師的技藝熟練掌握。甚至一般人很難區(qū)分一幅畫到底出自誰手。這段師從名門的經(jīng)歷,對他影響深遠。不僅在繪畫技巧上得到了飛躍,同時也獲得了和上層社會來往的機會。盡管家庭沒落,凡·代克對于貴族式的做派和生活依然向往,并非常適應。他外表俊美,才華橫溢,加上從小的富養(yǎng)經(jīng)歷,帶有一種貴族的風度。
盡管師生二人繪畫風格相似,關系親密融洽,但細心的人仍會發(fā)現(xiàn),他們有著截然不同的氣質(zhì)。在他們 的作品中我們便可了解一二。
魯本斯很善于大尺寸、色彩絢麗的歷史作品。人物動感,場面恢弘。畫面中的男性孔武有力,女性性感迷人。而凡·代克的作品中,男性氣質(zhì)儒雅,女性秀美。他們的差距在于表達人物時的熱情和肉感。很明顯,老師盡力將人物拉入現(xiàn)實,強調(diào)感染力;而凡·代克則努力讓人物退出世俗情感,作品流露出一絲憂郁和哀傷。這種差別,實際上展示了二人內(nèi)在性格的不同。如果魯本斯的活力和樂觀如同太陽一般,凡·代克則是月光下靜謐的森林。他內(nèi)斂而喜靜的個性,也是推動他日后走上肖像畫之路的內(nèi)因。
大師的聲名魅力曾經(jīng)吸引這個少年朝他奔跑,甚至在那個時期扮演了他人生參照點的角色,讓他在天分的發(fā)掘和修養(yǎng)上占到先機。但是巨人既會給你照拂,同樣也會使你活在陰影之中。在凡·代克23歲的時候,他決定去意大利留學。他要離開這位分量過重的老師,去尋找屬于自己的藝術語言。
肖像畫另辟蹊徑
在漫長的油畫發(fā)展史中,歷史畫的地位是遠遠高于肖像畫的。不僅因為它更加考驗畫家的知識和想象力,更因為它為教會、王室服務,體現(xiàn)了一種掌權階級的需要。以凡·代克的天分,沒有在歷史畫上有所成就,實際上是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他成于天才,也敗于天才。
由于家庭氛圍和天賦較高,凡·代克10歲就進入了專業(yè)畫室。這讓他像那些體育健將一樣,因為單一的訓練而忽略了文化學習。成年后的凡·代克,也只能讀寫簡單的拉丁語。在這一點上不僅不能和老師魯本斯相比,甚至連同時期的普桑也無法趕上。這讓他在閱讀希臘、羅馬原著時阻力頗大,對歷史的興趣了了也就可以理解了。無法深入學習,表達時就會力不從心。也由于此,人們在評價他的歷史畫時,總認為膚淺無物。
如果說文化功底的不足是外部條件,那凡·代克的喜靜個性就是內(nèi)部原因。他沒有老師那樣熱情洋溢的性格,反而有一些離群和另類。與頻繁的交際場合相比,他更喜歡安靜的研究和捕捉。這些特點都非常適合畫人物肖像。反而氣勢磅礴的場面,充滿動感的軍隊、戰(zhàn)馬,與他的個性是背離的。再看當時的社會需求,盡管他和名師的畫風、技藝都高超過人,但那個時代并不需要另一個魯本斯。“很像某位大師”的魔咒,終究會將他淹沒。只有利用這種天分和學習,摸索出自己的風格,才能在歷史上留下“凡·代克”這個名字。
當時,意大利是歐洲藝術中心,幾乎各地的畫家都會聚集于此,學習、探討。這次游學,讓凡·代克迎來了自己的第二次技術飛躍。他接觸到了文藝復興大家——提香。雖然兩人并不屬同一時代,但是他對于提香的欽佩從去世后的遺物中可見一斑:在逐漸積累財富之后,凡·代克開始收藏繪畫名作,其中提香的作品多達17件。提香素有“色彩之王”的美名,他巧妙的利用光影渲染肉體和織物的質(zhì)感,而畫作中總是用金色的光線賦予一種奢華。在所有門類中,他最為精妙的便是肖像畫,權貴們都以找他作畫為榮。這也為凡·代克開啟了新的思路。而且在當時宗教改革的影響愈演愈烈,奢侈的教堂裝飾已經(jīng)走了下坡路,資產(chǎn)階級的興起讓富商有了為自己繪畫的需求。endprint
在種種原因的合力之下,凡·代克走上了繪制肖像畫的道路,并在這條路上獲得了盛贊。
上流社會青睞有加
這幅《熱那亞小姐》,是凡·代克很具代表性的作品。人物幾乎充滿了整個畫面,背景是棕色和暖黑色。在暗色的對比下,裙子上的絲線和暗金色花紋的外套,被映襯得 十分華貴。纖薄輕盈的蕾絲,純潔動人。人物面部柔和、端莊,她的左手橫放在腹部,右手拿著扇子自然下垂,顯出優(yōu)雅的儀態(tài)和不易察覺的緊張。凡·代克的作品素以高度逼真著稱,仿佛他的畫框只是一扇透明的窗子,讓我們看到極其精致的細節(jié)和人物的皺紋、毛發(fā),一絲不茍。只有看過他的原作,你才知道有多少功力隱藏在這種暗部里。面料的材質(zhì),花色,紋理,即使是最不起眼的角落里,都充滿了認真的描繪。甚至穿插的絲線帶來的反光,絲織和毛織不同的質(zhì)感、分量感都得到雕琢。而種種描摹之間,最美的永遠是暗黑布景下,閃耀刺眼的金飾,或是一顆腰間的佩珠,熠熠發(fā)光。
他的作品總是讓人覺得高貴、莊重,實際來源于一個詞——距離。它們不是親近可愛的,而這種感覺只有在心靈疏遠的情況下才會有。一方面是由于王公貴族們的喜好,他們樂于和普通人區(qū)分開,來表現(xiàn)優(yōu)越的身份。另一方面,凡·代克的經(jīng)歷也對此有所影響。他并非提香一般,始終過著王子的生活。童年喪母,少年家境沒落,追隨名師卻無法出頭,外表俊美卻體質(zhì)孱弱……這樣的他,有太多理由不和人親近。他的作品,也因為這一份疏離而顯出獨特的靜穆和高貴。
精致,華貴的畫風固然讓人喜歡,但他對肖像畫發(fā)展的貢獻不限于此。在他的畫中,盡管人物依舊是被安排好的姿態(tài),卻顯得更為自然。他嘗試將人物置身于更多的場景:田園、鄉(xiāng)間,利用人物和自然的融合來消除這種造作感。比如在代表作《查理一世行獵圖》中,他描繪了國王狩獵歸來的情景。查理一世帶著黑色的禮帽,穿著華麗的服飾,腰間佩劍,右手拄杖。打破裝模作勢的妙筆,來自于只摘了一只的手套。在精致和隨意間,創(chuàng)造了“不經(jīng)意的高貴”。和以往的帝王像相比,少了威武莊嚴,卻多了些紳士風度。而低矮的地平線和黑色禮帽,也彌補了查理一世身高的不足。這種風格十分符合英國貴族的審美:優(yōu)雅,卻沒有佯裝的痕跡,仿佛氣度自然流露將他們區(qū)別于常人。
盡管凡·代克的作品有眾多的優(yōu)點,在“美化”上,卻屢遭詬病:仿佛人物的缺點和丑鄙都在成畫的一刻消失了,留下的只有風度與美麗。對此最著名的一次評價來自漢諾威女選侯。在面見王后之后,她寫到:“凡·代克的畫作讓我認為英國女人都是如此美貌,王后在畫中也非常漂亮,但當我會見她時,驚奇地發(fā)現(xiàn)從椅子上站起一個矮小的婦人,兩只長長的皮包骨頭的胳膊,牙齒突出……”,批評家們指責凡·代克,開啟了這種不真實的肖像畫。但盡管如此,他的作品仍像糕點上的糖霜一樣,讓人無法拒絕。爵士、貴婦們都深深喜歡“盡善盡美”的作品,而這種畫風也在英國肖像史上影響百年。
在漫長的幾個世紀中,凡·代克的肖像畫一直是畫家們的靈感源泉,甚至令追隨者難以模仿??v使在立體感和真實性上曾被爭議,人們?nèi)匀粺o法否定那些高貴而極富美感的畫作。他曾跟隨一代天才魯本斯學習,也終于在自我意識成熟后,找到了獨特的表達方式,成為和老師齊名的大師。他的人生只有短暫的42年,令人扼腕。但是少年天才,師從名門,建立肖像畫的標準,成為宮廷首席畫家……這樣的一生,仍是極精彩的。他留給我們的作品,仍然是不朽而珍貴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