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紅芬
室性期前收縮折返快、慢徑路傳出1例
范紅芬
患者女性,56歲。因心悸10余天就診。既往體健。血壓135/85mmHg,心律不齊。圖1上行示P-P間期0.89~0.95s,頻率63~67次/min;P-R間期0.13s;圖1下行示P-P間期0.80~0.90s,頻率66~75次/min;P波高尖,P-R間期0.14s。圖1上下行均可見頻發(fā)的間位性或成對室性期前收縮,竇性P波順傳的QRS波群均呈Rs型,時間正常。心電圖診斷:(1)竇性心律;(2)室性期前收縮伴快、慢雙徑路同步傳出;(3)頻發(fā)依賴性不完全性結間束阻滯。
討論室性期前收縮以折返機制形成已得到公認。但室性期前收縮折返徑路縱向分離或雙徑路傳導多表現(xiàn)為經快、慢徑路不同比例交替?zhèn)鞒?,經快、慢徑路同步傳出較為少見(見梯形圖V-RP[1])。室性期前收縮折返徑路內雙徑路同步傳出是指主導心律的沖動在心室折返區(qū)內折返過程中經一條傳入支(離心支)傳至心室某一局灶區(qū),再經因縱向分離形成的應激性、傳導性不同的快、慢徑路“充當”傳出支(回心支)同步傳出,形成兩個形態(tài)相同或相異的寬大畸形的R波。根據(jù)室性期前收縮雙徑路傳導表現(xiàn)的不同形式,可分為以下5種類型[2]:(1)室性期前收縮偶聯(lián)間期長短交替型,呈二聯(lián)律;(2)室性期前收縮偶聯(lián)間期無規(guī)律交替型,呈二聯(lián)律;(3)成對室性期前收縮型,兩個畸形R波形態(tài)相近;(4)室性期前收縮兩種形態(tài)交替型,仍呈二聯(lián)律;(5)室性期前收縮復合型,即兩種形態(tài)兩種偶聯(lián)間期呈短-長-長序列,周而復始出現(xiàn)的三聯(lián)律。折返雙徑路能同步外傳形成兩個R波,其先決條件是快、慢徑路傳出的時間差必須大于心室不應期,否則只能單獨分別從快徑路或慢徑路傳出。Kinoshita反復證明室性期前收縮折返徑路有效不應期異常延長,同時存在超常傳導,并認為室性期前收縮折徑路內存在縱向分離和超常傳導形成是成對室性期前收縮的發(fā)生機制[2]。由于出口一致,兩者形態(tài)相似。這種成對室性期前收縮由于R′-P′兩者間距過短,易形成后者的R on T現(xiàn)象,由此可能誘發(fā)室性心動過速甚至心室顫動。
室性期前收縮折返徑路內雙徑路傳導多于心肌炎、冠心病、心肌梗死、先天性心臟病、心肌病、腎性高血壓和洋地黃中毒等,但國外有不少無器質性心臟病病例報道,故其臨床意義及預后取決于基礎心臟病和病理因素。
圖1 患者的心電圖。間位性及成對性室性期前收縮伴折返快、慢徑路同步傳出。a.傳入支,b1.快徑路傳出,b2.慢徑路傳出。
[1]吳祥.心律失常梯形圖解法[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129-135.
[2]張家驊.室性期前收縮折返徑路內雙徑路傳導現(xiàn)象[J].心電學雜志,2000,19(1)∶58-61.
2013-09-27)
(本文編輯:楊麗)
637000四川省南充市中心醫(yī)院心電圖室
E-mail:fy0804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