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紅
腰椎間盤突出癥的X線平片分析(附110例分析)
陳志紅
目的 探討X線平片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價值。方法 通過對近年來本院收治的110例患者的臨床病史和X線表現(xiàn)較明顯的腰椎間盤突出癥資料, 進行X線分析。結果 110例臨床病史和X線表現(xiàn)顯示:可以見到五種由椎間盤突出而造成的間接征象。只要具備其中之一, 再結合臨床有明確癥狀和體征時就可以作“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結論 雖然X線平片不能直接顯示突出的椎間盤, 但通過由椎間盤突出而造成的間接征象結合臨床可以明確診斷, 提示X線平片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具有重要臨床價值。
腰椎間盤突出癥;X線平片;診斷
腰椎間盤由玻璃樣軟骨盤、纖維環(huán)和髓核三種結構組成。腰椎間盤突出, 常伴有髓核和纖維環(huán)變性。由于慢性損傷、外傷, 尤其是積累性勞損使椎間盤向后側和后外側突出,從而壓迫脊髓和脊神經(jīng)根而出現(xiàn)臨床癥狀和體征[1]。本文收集2009年~2013年110例臨床病史和X線表現(xiàn)較明顯的腰椎間盤突出癥資料, 進行X線分析。
1.1 一般資料 本組110例病例中, 男性69例, 占62.7%;女性41例, 占37.3%。最小年齡20歲, 最大年齡62歲, 平均年齡41歲。病程最長者20年, 最短者2個月。有外傷史者14例, 體力勞動者或曾經(jīng)多年從事體力勞動者82例, 占74.5%。主要癥狀和體征:腰痛110例, 占100%;單側或雙下肢麻木99例, 占90%;功能障礙89例, 占80.9%;直腿抬高試驗陽性96例, 占87.2%;下肢放射痛75例, 68.2%;患側下肢肌肉萎縮現(xiàn)象12例, 占10.9%;腰椎盤有固定壓痛點56例, 占50.9%。
1.2 X線平行分析 本文收集110例X線平片資料, 以攝腰椎正側位片為主, 少數(shù)病例攝左右斜位片, 現(xiàn)歸納如下幾種X線表現(xiàn)。
1.2.1 脊柱側彎 因椎間盤突出和代償作用所致。表現(xiàn)脊柱向左側彎或向右側彎的有22例, 占20%。
1.2.2 脊柱生理曲度異常 即腰椎的生理前突消失。表現(xiàn)平腰或后弓的有46例, 占46.8%。
1.2.3 腰椎間隙狹窄的有89例, 占80.9%。其中以腰4~5椎間隙, 腰5~骶1椎間隙改變者82例, 占74.5%。
1.2.4 磨角 是髓核突出或性變, 脊柱功能運動失調(diào), 對椎體前緣壓力增加, 從而使椎體邊緣發(fā)生磨損現(xiàn)象。表現(xiàn)椎體前緣呈不同程度的鈍圓角的有22例, 占22.7%。
1.2.5 椎體后上、下緣改變 椎間盤受損后發(fā)生早期的退變, 引起軟骨增生和韌帶護著處骨化而形成骨性突出。表現(xiàn)椎體后上、下緣有骨性突出的有35例, 占31.8%。
1.2.6 脊椎不穩(wěn)定 側位片表現(xiàn)上下兩椎體后緣輕度錯開。是椎間盤突出, 椎間隙變窄, 椎間小關節(jié)和韌帶松弛而造成。有此征象的18例, 占16.4%, 且年齡均在50歲以上。
1.2.7 后半椎體面的改變 表現(xiàn)后半椎體上或下面出現(xiàn)淺凹弧形壓跡, 邊緣致密硬化, 有此征象的9例, 占8.2%。
例1 男, 36歲, 腰痛伴右下肢疼痛6月余。查右直腿抬高試驗(+), 右膝反射活躍, 右小腿外側皮膚麻木。X線平片示:腰椎生理曲度平直, 腰4/5椎間隙前窄后寬。診斷為腰4/5椎間盤突出癥。脊髓造影示腰4/5椎間隙平面右側局限性充盈缺損, 神經(jīng)根袖消失, 診斷為腰4/5椎間盤突出伴L4右側神經(jīng)根袖受壓。經(jīng)L4/5髓核摘除術后, 神經(jīng)根痛癥狀逐漸消失。
例2 女35, 腰痛伴左下肢痛4月余。查左直腿抬高試驗(+), L5-S1左旁有固定壓痛點, 左趾踇伸肌力減弱。X線平片示:腰骶椎間隙狹窄, S1后半椎體上面出現(xiàn)凹弧形壓跡,邊緣硬化, 診斷為L5/S1椎間盤突出癥。CT檢查見L5/S1神經(jīng)根受壓移位, 硬膜囊受壓變形。手術中見L5/S1左后方髓核突出約0.8 cm大小, 術后脊髓和神經(jīng)根壓迫癥狀消失。
110例臨床病史和X線表現(xiàn)顯示:可以見到五種由椎間盤突出而造成的間接征象:椎間隙重度狹窄;椎間隙前窄后寬;椎間隙輕度狹窄伴前后等寬;相鄰椎體后上下緣骨性突出, 骨贅生成;后半椎體上或下面有凹弧形壓跡, 邊緣致密硬化伴兩椎體后緣之間輕度錯開。只要具備其中之一, 再結合臨床有明確癥狀和體征時就可以作“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
3.1 發(fā)病機理 椎間盤位于兩椎體之間, 起著吸收震蕩和緩沖壓力的作用, 其內(nèi)無血管組織, 修復能力弱。從解剖結構看, 椎間盤后部較薄弱, 后縱韌帶的外側結構也較薄弱,而它們所承受的壓力較大, 積累性勞損致使后縱韌帶松弛[2]。當慢性或急性損傷時, 特別是彎腰用力取物時, 椎間盤壓力驟增, 常向后側和后外側突出(即神經(jīng)根進入椎間孔的位置)。從而產(chǎn)生神經(jīng)根及脊髓壓迫的臨床癥狀。
3.2 關于X線平片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價值 雖然X線平片不能直接顯示突出的椎間盤, 但可以見到一些由椎間盤突出而造成的間接征象。例如:椎間隙重度狹窄;椎間隙前窄后寬;椎間隙輕度狹窄伴前后等寬;相鄰椎體后上下緣骨性突出, 骨贅生成;后半椎體上或下面有凹弧形壓跡, 邊緣致密硬化伴兩椎體后緣之間輕度錯開。作者認為X線平片的以上五種X線征象, 只要具備其中之一, 再結合臨床有明確癥狀和體征時就可以作“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本文收集110例病例分析結果, 腰椎間盤突出好發(fā)于30~50歲的體力勞動者, 以L4/5、L5/S1部位常見, 與有關文獻所記載的好發(fā)部位相一致。臨床病史與X線表現(xiàn)基本相符, 各項數(shù)據(jù)與文獻基本相一致。說明X線平片在“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斷方面具有較可靠的臨床價值[3]。目前雖然CT和MRI的運用使“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率大大提高, 髓核和脊髓造影能確定“腰椎間盤突出癥”, 但X線平片仍為本病的首選診斷方法。本方法經(jīng)濟方便, 受檢者無痛苦, 特別適合于中小型醫(yī)院和基層衛(wèi)生院。
[1] 趙德官.X線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22例結果分析.中外醫(yī)學研究, 2011,12(2):36.
[2] 王建業(yè),杜一郎,周作明.X線攝影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30例.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 2012, 9(11):28.
[3] 吳恩惠.醫(yī)學影像診斷學.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1:436.
515400 廣東揭西縣人民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