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筱嫻,王 明
(1.姚安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云南 姚安 675300;2.云南省健康教育所,云南 昆明 650118)
● 艾滋病防治 ●
姚安縣農村留守婦女艾滋病防治知識行為調查及危險因素分析
李筱嫻1,王 明2
(1.姚安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云南 姚安 675300;2.云南省健康教育所,云南 昆明 650118)
[目的]了解姚安縣農村留守婦女艾滋病防治知識和行為情況、HIV感染情況,探討適合農村留守婦女有效干預方式。[方法]在姚安縣抽取一個半山區(qū)鄉(xiāng)鎮(zhèn),共計對238名留守婦女進行問卷調查,并對200名婦女采集血液開展梅毒、HIV抗體檢測。[結果]農村留守婦女艾滋病防治知識知曉率為47.9%,HIV抗體陽性1例,陽性率為0.5%。她們普遍對丈夫在外的行為和性關系情況不了解,在安全套使用中處于被動地位。[結論]農村留守婦女除面臨因外出務工的丈夫感染艾滋病后被感染的情況,同樣也可能因為其他性關系和性行為而造成艾滋病傳播,因此需要提高農村婦女自我保護意識,建立社會支持網絡,提高在性行為中采取安全性行為的技能,防止因性途徑感染性病和艾滋病。
留守婦女;艾滋病;知識;態(tài)度;血清學;行為干預;安全性行為
云南省是艾滋病的高發(fā)地區(qū),現(xiàn)在已經由最初的高危人群中傳播轉變?yōu)橄蚱胀ㄈ巳簲U散,性傳播途徑成為主要的傳播途徑,農民成為艾滋病病毒的高發(fā)人群,在感染者中婦女的感染比例不斷增高。近年來,由于受氣候干旱的影響,以及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農村男性青壯年勞動力到城市打工較為普遍,婦女為了照顧家庭而留守的也比較普遍。為了解姚安縣留守婦女艾滋病防治知識、態(tài)度以及梅毒、HIV的感染情況為下一步工作策略提供依據。
1.1 調查對象和抽樣方法
結合姚安縣農村人群分布特點,選擇了1個半山區(qū)鄉(xiāng)鎮(zhèn),然后在轄區(qū)內選擇1個壩區(qū)行政村、1個山區(qū)行政村,以三年中丈夫曾外出打工超過3個月或目前外出打工的婦女為調查對象。由村醫(yī)或村小學教師進行摸底調查后確定調查對象。每個行政村不得少于100名留守婦女,由他們通知調查對象開展集中調查,參加調查238人,本次調查無無效問卷。
1.2 調查方法
制定統(tǒng)一的問卷,對問卷調查人員進行培訓,統(tǒng)一標準,問卷調查主要由留守婦女自己填寫,對不識字的婦女,由調查員一對一的開展調查并填寫;調查方式:匿名調查,調查結束的婦女,問卷由質控人員檢查后收集,對參加采血的婦女,給以小禮品作為鼓勵。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共采集血液樣本200份,每份采集血液5 ml,由姚安縣疾控中心艾滋病初篩實驗室進行檢測,梅毒抗體檢測采用特異性和非特異性抗體檢測試劑進行檢測,兩種試劑均為陽性判定為陽性結果。HIV抗體采用(膠體金法)檢測 ,對于艾滋病抗體篩選呈陽性血樣應進一步送檢確認,確認試驗陽性的判定為陽性結果。
1.3 調查內容
調查問卷的內容包括: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艾滋病防治知識、采用云南省艾滋病知識知曉率調查標準問卷,總計8個問題,回答正確6個為合格;對待艾滋病病人的態(tài)度、知識的獲得渠道、自愿咨詢檢測的問題。
1.4 統(tǒng)計分析
調查問卷復核后采用Epidata 3.1進行雙錄入,清理核查后轉入SPSS 17.0軟件對資料進行統(tǒng)計分析。
2.1 基本情況
此次調查238人,共發(fā)放問卷238份,收回有效問卷238份,有效回收率100%。
2.1.1 年齡分布
年齡最大的52歲,最小的19歲,20~49歲年齡段占87.4%,平均年齡39歲,詳見表1。
表1 238名農村留守婦女年齡分布
2.1.2 文化程度分布
文盲、小學、初中、高中及以上文化分別占9.2%、16.3%、67.7%和6.8%。
2.1.3 民族分布
漢族、彝族、其他民族分別為71.2%、26.4%和2.4%。
2.2 艾滋病防治知識知曉情況
農村留守婦女對調查的8個問題中,知曉6個以上問題的共計114人,艾滋病防治知識知曉率47.9%。其中對“輸入帶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會感染艾滋病”的知曉率最高,為77.7%;“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婦女生下的小孩有可能得艾滋病”知曉率為75.6%;“正確使用安全套可以有效預防艾滋病病毒感染”知曉率為55.8%;“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注射器有可能得艾滋病”的知曉率為42.9%;“無保護的婚外性行為會感染艾滋病”為41.6%;“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共餐會感染艾滋病”為31.9%;“蚊蟲叮咬會傳播艾滋病”為17.6%。通過對不同年齡、文化程度農村留守婦女的艾滋病防治知識知曉率分析發(fā)現(xiàn),不同年齡組的艾滋病防治知識知曉率不同,將經相關分析艾滋病預防知識知曉率與年齡呈負相關(R=-0.306,χ2=22.43,df=3,P<0.01),文盲和小學文化的知識知曉率明顯低于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并與學歷呈正相關關系(R=0.257,df=3,χ2=17.35, P<0.01)。見表2。
表2 農村留守婦女不同年齡、文化程度的艾滋病防治知識知曉率
2.2.3 獲得艾滋病防治知識的途徑
調查對象中獲得艾滋病防治知識的最主要途徑是通過電視,占總調查人數的87.8%;其次是通過宣傳欄和宣傳單,占48.3%;通過學校講座的占31.9%,通過朋友或同伴的比例為24.4%,通過報刊書籍的占22.2%,18%通過醫(yī)生咨詢,11.8%通過網絡。相比較而言,文化程度較高、較年輕的婦女主要獲得艾滋病防治知識的途徑是從學校、書刊、雜志、電視、互聯(lián)網、手機等獲得;文化程度較低,年齡較大的婦女主要從電視、朋友、親戚處獲得。
2.2.4 態(tài)度及行為情況
調查結果顯示,41.6%的留守婦女不知道丈夫在外打工的情況,74.4%的婦女不敢詢問丈夫在外是否有高危行為,72.7%的婦女與丈夫過性生活從不使用安全套。對于不使用安全套的理由,90%以上的留守婦女表示:“只要自己安置了避孕環(huán),自己的丈夫,沒有必要使用安全套”。84%的婦女不敢要求丈夫進行HIV抗體檢測,知道HIV抗體免費檢測政策及知道檢測機構的婦女分別為32.8%和 30.6%。93.7%的農村留守婦女愿意學習艾滋病防治知識。詳細情況見表3。
2.6 梅毒、艾滋病感染情況
200名接受檢測的留守婦女中,檢出HIV抗體陽性1例,檢出率為0.5%,未檢出陽性梅毒。檢出的HIV抗體陽性留守婦女自述沒有離開過本地,文化程度初中,42歲,生育2個孩子,家庭成員共計4人,無吸毒史,無輸血及外傷史,另對其配偶及子女檢測結果均為HIV抗體陰性。
本次調查發(fā)現(xiàn),農村留守婦女大多數為中年,大部分為小學及初中文化程度,文化程度低。同時,照顧孩子和老人是留守婦女的主要任務,城市里找不到工作,消費高和技術上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留守婦女外出[1]。她們對艾滋病預防知識知曉率較低,其中對婚外性行為容易感染艾滋病、使用安全套可以預防艾滋病、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注射器有可能得艾滋病等關鍵信息的知曉率明顯偏低。
表3 238名農村留守婦女艾滋病相關態(tài)度及行為情況表
留守婦女中僅有55%的婦女了解丈夫在外地打工的基本情況,在丈夫回家后,大部分婦女不敢詢問丈夫在外是否有過婚外性行為,不敢要求丈夫去進行檢測,同時90%以上的婦女表示不會要求丈夫使用安全套,并且將安全套的作用主要定位于避孕。外出務工的流動人群夫妻由于兩地分居,男女雙方發(fā)生婚外性行為機會增大,存在較大的感染艾滋病和性病的風險[2]。姚安縣2006年至2012年共檢出HIV感染者/AIDS病人93例,其中農民63例,占73.11%,人口流動和農民外出打工是影響艾滋病流行的主要因素之一。
留守婦女由于社會性別地位不平等,沒有較好的自我保護技能,往往將自己置身于感染 HIV病毒的高風險中,以不使用安全套以示對丈夫的忠貞,許多時候不敢和丈夫討論兩性問題,致使留守婦女在與外出打工回來的丈夫從事性活動被迫成為感染HIV病毒的危險人群[3~4]。
本次調查的結果留守婦女20~49歲年齡段占87.4%,她們同樣也正處于性活躍的年齡段,有較強的性需求,會由于丈夫長期外出而處于性壓抑狀態(tài),也會受到性騷擾和性侵害[5]。一部分人有可能會因為經濟原因,或是因為家庭內需要幫助而與別的男性發(fā)生性行為或是性交易,使性病、艾滋病的傳播機會增多。本次調查中發(fā)現(xiàn)的感染HIV留守婦女,其丈夫和其他家庭成員都沒有感染,并且其個人無吸毒史,無輸血及外傷史,可能有因其他性行為和性關系而感染艾滋病的情況存在,對相關的問題值得進一步研究。
在艾滋病以性途徑傳播為主的趨勢下,隨著農村地區(qū)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多,造成許多的婦女在農村生活成為留守婦女,由于其在性行為和性關系中的脆弱性,一方面可能會被外出務工而感染艾滋病的丈夫傳染,另外也會因其他的性行為和性關系而感染艾滋病病毒。
對農村留守婦女進行艾滋病干預,廖枝成等通過挑選留守婦女或婦女骨干作為同伴教育骨干,按工作的質和量對骨干給予經濟補償,通過安全套使用教育及“給丈夫一封信”等工作方式,使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6]。傅蘭英等則以社會性別視角為切入點,通過政策干預、信息干預、人際干預、服務干預等綜合性手段來開展干預工作[7]。
因此,針對農村婦女的艾滋病干預工作,需要通過電視、集中培訓、村醫(yī)、計生宣傳員等宣傳教育等方式,提高其對艾滋病傳播的認識,推廣安全套、開展監(jiān)測檢測工作;于此同時,需要從社會性別的角度著手,建立對其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提高留守婦女對政策的認知,增強其生產生活的能力,提高其處理各類問題的自信心。在開展需求評估的基礎上把艾滋病教育活動與婦女生殖健康、救濟幫扶和社會關系網絡支持等一系列活動聯(lián)系起來。在干預活動中重點進行安全性行為方式和技能的傳授和討論,使農村留守婦女能夠正確認識艾滋病問題,判別可能面臨的風險和能夠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在對農村留守婦女教育的同時,對其丈夫外出前、外出期間和返鄉(xiāng)后也同樣需要進行相應的干預工作,才能消除因外出務工而造成的艾滋病流行風險。
[1] 傅蘭英,付 強,許錦秀,等.河南省不同地域農村留守婦女艾滋病知識、態(tài)度及行為調查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3, 28(14):2254-2253.
[2] 聶 玲,常 春,史宇暉,等.不同職業(yè)流動人員艾滋病知識態(tài)度和行為比較[J].中國艾滋病性病,2012,18(1):54-55.
[3] 張桐亮,崔瑞菊,武銀鋒,等.留守婦女艾滋病防治知識行為干預評價[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1,1(5):48-51.
[4] 張 艷.關于弱勢群體權利保障的法律思考—以農村留守婦女為例[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1,(6):16-19.
[5] 吳惠芳,葉敬忠.丈夫外出務工對農村留守婦女的心理影響分析[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10(3):139-147.
[6] 廖枝成,劉烈茜,勞藍茵,等.增城市農村留守婦女預防艾滋病同伴教育及干預效果分析[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0,7(20):132-133.
[7] 傅蘭英,付 浩,許錦秀,等.社會性別視角下的農村留守婦女艾滋病健康教育及行為干預策略研究[J].中國衛(wèi)生事業(yè)管理,2013,8:611-613.
(本文編輯:何慶節(jié))
R512.91;R183
A
1003-2800(2014)05-0306-03
2013-11-27
云南省第二輪省級艾滋病綜合防治項目
李筱嫻(1970-),女,云南姚安人,大專,主管醫(yī)師,主要從事艾滋病防治工作。
王 明(1971-),男,云南石屏人,本科,副主任技師,主要從事健康教育及重點人群艾滋病干預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