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也談有絲分裂的教學策略

2014-05-26 02:06張德超
中學生物學 2014年2期
關鍵詞:模型構建

張德超

摘 要 從學生認知規(guī)律出發(fā),采用動畫加模型構建的方式對有絲分裂進行教學,取得了一定的教學實效。

關鍵詞 教學順序 動畫分析 模型構建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識碼 B

中學教材所羅列的細胞分裂方式有三種,其中有絲分裂是真核生物體細胞分裂的主要方式,減數(shù)分裂是產生有性生殖細胞的方式,在這兩種細胞分裂過程中,最核心的知識是染色體(質)形態(tài)及其相關結構的變化過程。理解有絲分裂分裂過程中的系列變量是理解減數(shù)分裂的基礎,因此,關注有絲分裂教學的有效性是重中之重的事情,筆者結合自己開設市級公開課過程中的磨課、評課經歷,談一談教學思考。

1 調整教學順序,降低教學的難度

教學時,教師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對教材的編排序列要進行適當?shù)恼{整,才能讓學生在循序漸進中同化新知識,讓學習不再“痛苦”,讓師生間的交流變得“平等”。對于本節(jié)教學內容,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往往是教師一邊在黑板上畫出各分裂時期圖,同時引導學生思考各時期中染色體、DNA、染色單體的數(shù)量變化。隨著教學手段的現(xiàn)代化,大多數(shù)教師采用了多媒體動畫展示細胞分裂過程,引導學生思考上述變量的變化情況。這兩種教學方式雖然教學手段不同,但需要學生同時接受的信息量是相同的,都包含了細胞分裂圖像特征分析以及染色體、DNA、染色單體的數(shù)量變化,均大大加大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導致學生的各種學習器官很難在短時間內協(xié)調起來,因而造成了對新知識的理解困難重重。學生幾乎完全是在教師的“強制之下”接受新知識,根本談不上自主探究的過程和真正含義上的理解。檢測的結果顯示,學生所犯錯誤甚多,如無法精確判斷細胞分裂的時期、細胞中染色體、DNA、染色單體數(shù)量,甚至還出現(xiàn)了認為某細胞內無DNA的低級錯誤。

依據(jù)學生的認知特點可知,學生首先關注的是細胞核內相關結構的變化,如細胞核體積、核膜、核仁、紡錘體以及染色體與染色質的形態(tài)、位置、結構的變化,其次還有細胞數(shù)目的變化,而并不是染色體、DNA、染色單體數(shù)量的變化。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建議在放映各分裂時期動畫時,教師先引導學生觀察細胞內物質、結構的變化,尋找出各時期的明顯特征,讓學生學會判斷圖像所處的時期。這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各時期的明顯特征應交由學生觀察、討論、分析,而不是由教師說出,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對各分裂時期的特征印象深刻。在學生獲得對各分裂時期圖像整體印象之上,再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較為抽象的疑難問題,如細胞內核心變量染色體的變化情況。此外,在分析分裂前期圖像中染色體位置分布的特點過程中(染色體散亂分布在紡錘體中央),在觀察前期動畫時,教師可暫時不說明,可在學習分裂中期圖像時,在學生得知染色體著絲點整齊排在赤道板上的情況下,再回到前期圖像,引導學生思考前期分裂圖中染色體的分布情況即可。

2 合理利用動畫以及前后分裂時期的對比,引導學生理解細胞物質、結構的動態(tài)變化

有絲分裂過程中,特別是各分裂時期中物質、結構的變化,本身就是一種微觀的、緩慢的動態(tài)變化,通過實驗是無法觀察到的,故教師可充分利用模擬動畫,將微觀的動態(tài)變化變得可視化,使學生觀察到各時期的動態(tài)變化,讓學生切身體會到生命的動態(tài)之美。為了使學生能更具有針對性地觀察,建議在所要觀察的動畫的旁白之處,放置上一時期的靜止標準模式圖,以讓學生在前后時期對比之中清晰地找出各時期的動態(tài)變化。為了降低問題的難度,教師可進行適當引導。如學生在觀察前期與末期分裂動畫過程中,教師可提示學生:與前一時期相比,有哪些結構出現(xiàn),哪些結構消失了?在觀察分裂間期的起始圖與終點圖時,教師可重點引導學生觀察這兩幅圖中染色質的變化,思考其變化的原因,從而思考DNA、染色體、染色單體的數(shù)量變化,初步構建姐妹染色單體的概念。

3 讓學生觀察各時期靜態(tài)圖,引導學生構建染色體(質)的形態(tài)、位置的變化以及各變量(染色體、染色單體、DNA)的數(shù)量變化模型

細胞分裂過程中的核心變量是染色體的相關變化,這里包括染色體(質)的形態(tài)、位置以及染色體、染色單體、DNA的數(shù)量變化。特別是染色體的形態(tài)、位置是判斷各分裂時期的重要依據(jù),針對這一點,建議教師給出細胞周期中各細胞圖像示意圖,先引導學生對各時期圖像進行排序。當學生完成排序后,可提出問題:分析判斷的主要根據(jù)是什么?學生就會得出是染色體的變化。然后教師可讓學生在觀察各示意圖的基礎之上,讓學生以一條染色體為例,嘗試著繪制出染色體的形態(tài)變化示意圖。在學生繪圖的同時,教師穿梭于學生之間,可進行適當指導,更重要的是尋找學生所犯的錯誤,可將典型錯誤的圖形借助于實物投影儀,將其投影到屏幕上去,引導學生一起分析錯誤的原因,也可引導學生仔細審視各分裂圖像,進行一一糾錯。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之上,師生一起構建該模型,如圖1所示,然后以此模型做為理解染色體、染色單體、DNA數(shù)量變化的模板。

4 巧設比喻,突破疑難問題

教學實踐表明,本節(jié)教學難點大致有:染色體、DNA、染色單體的數(shù)量關系、姐妹染色單體的形成及消失、各時期染色體的變化特點,其中對于染色單體的變化是學生理解的最大障礙。這時教師可采用一系列恰當?shù)谋扔?,以給學生添一把思維之火,借以打破學生理解的“堅冰”。

如在引導學生思考染色體與DNA關系時,可將染色體比作為中間是一根銅絲的漆包線,該銅絲和外面的塑料皮可分別比作為DNA和蛋白質。這樣學生就很容易理解染色體與DNA的數(shù)量關系,如正常狀態(tài)下的染色體(不含染色單體)與所含DNA的數(shù)量之比為1∶1,含有染色單體的染色體與所含DNA的數(shù)量之比為1∶2。這里需要提醒的是構建含有姐妹染色單體的染色體時,可將兩根大小、形態(tài)相同的漆包線在某個位點用膠帶紙捆綁在一起。膠帶紙的附著點可喻為著絲點,這兩根漆包線可喻為姐妹染色單體,二者分離之后,就成為兩根獨立的電線,即可比喻為兩條相同的染色體,染色單體消失。利用這樣的實物模型,學生就能夠很容易理解上述變量的比例關系:在沒有染色單體的細胞中,DNA數(shù)=染色體數(shù);在有染色單體的細胞中,DNA數(shù)=染色單體數(shù)=1/2染色體數(shù)。

另外對于細胞分裂的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可根據(jù)各時期的變化特點進行如下的類比:兩現(xiàn)兩消(紡錘體和染色體出現(xiàn)、核膜核仁消失)、排隊(染色體的著絲點整齊排在赤道板上)、分家(著絲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離,染色體數(shù)加倍)、兩消兩重現(xiàn)(染色體和紡錘體消失,核膜核仁重新形成)(“反前”即與前期相反)。

5 教學思考

教學設計要明確教學的起點、過程和終點,學生的知識基礎就是教學的起點,需要達到的教學效果就是教學的終點。教師要依據(jù)學生的認知順序和規(guī)律,精心設計教學過程,降低教學的難度,顧及學生情商的發(fā)展,讓知識的學習具有從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而不是為了所傳授知識的全面性,一味將所有相關知識齊頭并進式的傳授,短時間內將大量信息硬塞給學生。否則,學生又能真正理解多少呢?又談何“樂學”呢?本節(jié)教學內容理應拋棄傳統(tǒng)教法中的細胞分裂圖像和染色體等變量同步分析的教學策略,根據(jù)學生觀察、認識的順序,引導學生從宏觀到微觀、從形態(tài)變化到數(shù)量變化的觀察順序,先觀察細胞中的核膜、核仁、紡錘體、染色體(質)等宏觀結構和細胞數(shù)目的變化,讓學生從整體上掌握細胞分裂的過程。在此基礎之上,再引導學生觀察細胞微觀上的變化,讓學生在觀察各分裂示意圖的基礎之上,以一條染色體為例,畫出各時期中染色體的變化,進而構建出染色體、染色單體、DNA數(shù)量變化的規(guī)律,讓學生在很輕松的學習狀態(tài)下,完成新知識的內化過程。endprint

摘 要 從學生認知規(guī)律出發(fā),采用動畫加模型構建的方式對有絲分裂進行教學,取得了一定的教學實效。

關鍵詞 教學順序 動畫分析 模型構建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識碼 B

中學教材所羅列的細胞分裂方式有三種,其中有絲分裂是真核生物體細胞分裂的主要方式,減數(shù)分裂是產生有性生殖細胞的方式,在這兩種細胞分裂過程中,最核心的知識是染色體(質)形態(tài)及其相關結構的變化過程。理解有絲分裂分裂過程中的系列變量是理解減數(shù)分裂的基礎,因此,關注有絲分裂教學的有效性是重中之重的事情,筆者結合自己開設市級公開課過程中的磨課、評課經歷,談一談教學思考。

1 調整教學順序,降低教學的難度

教學時,教師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對教材的編排序列要進行適當?shù)恼{整,才能讓學生在循序漸進中同化新知識,讓學習不再“痛苦”,讓師生間的交流變得“平等”。對于本節(jié)教學內容,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往往是教師一邊在黑板上畫出各分裂時期圖,同時引導學生思考各時期中染色體、DNA、染色單體的數(shù)量變化。隨著教學手段的現(xiàn)代化,大多數(shù)教師采用了多媒體動畫展示細胞分裂過程,引導學生思考上述變量的變化情況。這兩種教學方式雖然教學手段不同,但需要學生同時接受的信息量是相同的,都包含了細胞分裂圖像特征分析以及染色體、DNA、染色單體的數(shù)量變化,均大大加大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導致學生的各種學習器官很難在短時間內協(xié)調起來,因而造成了對新知識的理解困難重重。學生幾乎完全是在教師的“強制之下”接受新知識,根本談不上自主探究的過程和真正含義上的理解。檢測的結果顯示,學生所犯錯誤甚多,如無法精確判斷細胞分裂的時期、細胞中染色體、DNA、染色單體數(shù)量,甚至還出現(xiàn)了認為某細胞內無DNA的低級錯誤。

依據(jù)學生的認知特點可知,學生首先關注的是細胞核內相關結構的變化,如細胞核體積、核膜、核仁、紡錘體以及染色體與染色質的形態(tài)、位置、結構的變化,其次還有細胞數(shù)目的變化,而并不是染色體、DNA、染色單體數(shù)量的變化。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建議在放映各分裂時期動畫時,教師先引導學生觀察細胞內物質、結構的變化,尋找出各時期的明顯特征,讓學生學會判斷圖像所處的時期。這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各時期的明顯特征應交由學生觀察、討論、分析,而不是由教師說出,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對各分裂時期的特征印象深刻。在學生獲得對各分裂時期圖像整體印象之上,再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較為抽象的疑難問題,如細胞內核心變量染色體的變化情況。此外,在分析分裂前期圖像中染色體位置分布的特點過程中(染色體散亂分布在紡錘體中央),在觀察前期動畫時,教師可暫時不說明,可在學習分裂中期圖像時,在學生得知染色體著絲點整齊排在赤道板上的情況下,再回到前期圖像,引導學生思考前期分裂圖中染色體的分布情況即可。

2 合理利用動畫以及前后分裂時期的對比,引導學生理解細胞物質、結構的動態(tài)變化

有絲分裂過程中,特別是各分裂時期中物質、結構的變化,本身就是一種微觀的、緩慢的動態(tài)變化,通過實驗是無法觀察到的,故教師可充分利用模擬動畫,將微觀的動態(tài)變化變得可視化,使學生觀察到各時期的動態(tài)變化,讓學生切身體會到生命的動態(tài)之美。為了使學生能更具有針對性地觀察,建議在所要觀察的動畫的旁白之處,放置上一時期的靜止標準模式圖,以讓學生在前后時期對比之中清晰地找出各時期的動態(tài)變化。為了降低問題的難度,教師可進行適當引導。如學生在觀察前期與末期分裂動畫過程中,教師可提示學生:與前一時期相比,有哪些結構出現(xiàn),哪些結構消失了?在觀察分裂間期的起始圖與終點圖時,教師可重點引導學生觀察這兩幅圖中染色質的變化,思考其變化的原因,從而思考DNA、染色體、染色單體的數(shù)量變化,初步構建姐妹染色單體的概念。

3 讓學生觀察各時期靜態(tài)圖,引導學生構建染色體(質)的形態(tài)、位置的變化以及各變量(染色體、染色單體、DNA)的數(shù)量變化模型

細胞分裂過程中的核心變量是染色體的相關變化,這里包括染色體(質)的形態(tài)、位置以及染色體、染色單體、DNA的數(shù)量變化。特別是染色體的形態(tài)、位置是判斷各分裂時期的重要依據(jù),針對這一點,建議教師給出細胞周期中各細胞圖像示意圖,先引導學生對各時期圖像進行排序。當學生完成排序后,可提出問題:分析判斷的主要根據(jù)是什么?學生就會得出是染色體的變化。然后教師可讓學生在觀察各示意圖的基礎之上,讓學生以一條染色體為例,嘗試著繪制出染色體的形態(tài)變化示意圖。在學生繪圖的同時,教師穿梭于學生之間,可進行適當指導,更重要的是尋找學生所犯的錯誤,可將典型錯誤的圖形借助于實物投影儀,將其投影到屏幕上去,引導學生一起分析錯誤的原因,也可引導學生仔細審視各分裂圖像,進行一一糾錯。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之上,師生一起構建該模型,如圖1所示,然后以此模型做為理解染色體、染色單體、DNA數(shù)量變化的模板。

4 巧設比喻,突破疑難問題

教學實踐表明,本節(jié)教學難點大致有:染色體、DNA、染色單體的數(shù)量關系、姐妹染色單體的形成及消失、各時期染色體的變化特點,其中對于染色單體的變化是學生理解的最大障礙。這時教師可采用一系列恰當?shù)谋扔鳎越o學生添一把思維之火,借以打破學生理解的“堅冰”。

如在引導學生思考染色體與DNA關系時,可將染色體比作為中間是一根銅絲的漆包線,該銅絲和外面的塑料皮可分別比作為DNA和蛋白質。這樣學生就很容易理解染色體與DNA的數(shù)量關系,如正常狀態(tài)下的染色體(不含染色單體)與所含DNA的數(shù)量之比為1∶1,含有染色單體的染色體與所含DNA的數(shù)量之比為1∶2。這里需要提醒的是構建含有姐妹染色單體的染色體時,可將兩根大小、形態(tài)相同的漆包線在某個位點用膠帶紙捆綁在一起。膠帶紙的附著點可喻為著絲點,這兩根漆包線可喻為姐妹染色單體,二者分離之后,就成為兩根獨立的電線,即可比喻為兩條相同的染色體,染色單體消失。利用這樣的實物模型,學生就能夠很容易理解上述變量的比例關系:在沒有染色單體的細胞中,DNA數(shù)=染色體數(shù);在有染色單體的細胞中,DNA數(shù)=染色單體數(shù)=1/2染色體數(shù)。

另外對于細胞分裂的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可根據(jù)各時期的變化特點進行如下的類比:兩現(xiàn)兩消(紡錘體和染色體出現(xiàn)、核膜核仁消失)、排隊(染色體的著絲點整齊排在赤道板上)、分家(著絲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離,染色體數(shù)加倍)、兩消兩重現(xiàn)(染色體和紡錘體消失,核膜核仁重新形成)(“反前”即與前期相反)。

5 教學思考

教學設計要明確教學的起點、過程和終點,學生的知識基礎就是教學的起點,需要達到的教學效果就是教學的終點。教師要依據(jù)學生的認知順序和規(guī)律,精心設計教學過程,降低教學的難度,顧及學生情商的發(fā)展,讓知識的學習具有從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而不是為了所傳授知識的全面性,一味將所有相關知識齊頭并進式的傳授,短時間內將大量信息硬塞給學生。否則,學生又能真正理解多少呢?又談何“樂學”呢?本節(jié)教學內容理應拋棄傳統(tǒng)教法中的細胞分裂圖像和染色體等變量同步分析的教學策略,根據(jù)學生觀察、認識的順序,引導學生從宏觀到微觀、從形態(tài)變化到數(shù)量變化的觀察順序,先觀察細胞中的核膜、核仁、紡錘體、染色體(質)等宏觀結構和細胞數(shù)目的變化,讓學生從整體上掌握細胞分裂的過程。在此基礎之上,再引導學生觀察細胞微觀上的變化,讓學生在觀察各分裂示意圖的基礎之上,以一條染色體為例,畫出各時期中染色體的變化,進而構建出染色體、染色單體、DNA數(shù)量變化的規(guī)律,讓學生在很輕松的學習狀態(tài)下,完成新知識的內化過程。endprint

摘 要 從學生認知規(guī)律出發(fā),采用動畫加模型構建的方式對有絲分裂進行教學,取得了一定的教學實效。

關鍵詞 教學順序 動畫分析 模型構建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識碼 B

中學教材所羅列的細胞分裂方式有三種,其中有絲分裂是真核生物體細胞分裂的主要方式,減數(shù)分裂是產生有性生殖細胞的方式,在這兩種細胞分裂過程中,最核心的知識是染色體(質)形態(tài)及其相關結構的變化過程。理解有絲分裂分裂過程中的系列變量是理解減數(shù)分裂的基礎,因此,關注有絲分裂教學的有效性是重中之重的事情,筆者結合自己開設市級公開課過程中的磨課、評課經歷,談一談教學思考。

1 調整教學順序,降低教學的難度

教學時,教師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對教材的編排序列要進行適當?shù)恼{整,才能讓學生在循序漸進中同化新知識,讓學習不再“痛苦”,讓師生間的交流變得“平等”。對于本節(jié)教學內容,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往往是教師一邊在黑板上畫出各分裂時期圖,同時引導學生思考各時期中染色體、DNA、染色單體的數(shù)量變化。隨著教學手段的現(xiàn)代化,大多數(shù)教師采用了多媒體動畫展示細胞分裂過程,引導學生思考上述變量的變化情況。這兩種教學方式雖然教學手段不同,但需要學生同時接受的信息量是相同的,都包含了細胞分裂圖像特征分析以及染色體、DNA、染色單體的數(shù)量變化,均大大加大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導致學生的各種學習器官很難在短時間內協(xié)調起來,因而造成了對新知識的理解困難重重。學生幾乎完全是在教師的“強制之下”接受新知識,根本談不上自主探究的過程和真正含義上的理解。檢測的結果顯示,學生所犯錯誤甚多,如無法精確判斷細胞分裂的時期、細胞中染色體、DNA、染色單體數(shù)量,甚至還出現(xiàn)了認為某細胞內無DNA的低級錯誤。

依據(jù)學生的認知特點可知,學生首先關注的是細胞核內相關結構的變化,如細胞核體積、核膜、核仁、紡錘體以及染色體與染色質的形態(tài)、位置、結構的變化,其次還有細胞數(shù)目的變化,而并不是染色體、DNA、染色單體數(shù)量的變化。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建議在放映各分裂時期動畫時,教師先引導學生觀察細胞內物質、結構的變化,尋找出各時期的明顯特征,讓學生學會判斷圖像所處的時期。這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各時期的明顯特征應交由學生觀察、討論、分析,而不是由教師說出,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對各分裂時期的特征印象深刻。在學生獲得對各分裂時期圖像整體印象之上,再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較為抽象的疑難問題,如細胞內核心變量染色體的變化情況。此外,在分析分裂前期圖像中染色體位置分布的特點過程中(染色體散亂分布在紡錘體中央),在觀察前期動畫時,教師可暫時不說明,可在學習分裂中期圖像時,在學生得知染色體著絲點整齊排在赤道板上的情況下,再回到前期圖像,引導學生思考前期分裂圖中染色體的分布情況即可。

2 合理利用動畫以及前后分裂時期的對比,引導學生理解細胞物質、結構的動態(tài)變化

有絲分裂過程中,特別是各分裂時期中物質、結構的變化,本身就是一種微觀的、緩慢的動態(tài)變化,通過實驗是無法觀察到的,故教師可充分利用模擬動畫,將微觀的動態(tài)變化變得可視化,使學生觀察到各時期的動態(tài)變化,讓學生切身體會到生命的動態(tài)之美。為了使學生能更具有針對性地觀察,建議在所要觀察的動畫的旁白之處,放置上一時期的靜止標準模式圖,以讓學生在前后時期對比之中清晰地找出各時期的動態(tài)變化。為了降低問題的難度,教師可進行適當引導。如學生在觀察前期與末期分裂動畫過程中,教師可提示學生:與前一時期相比,有哪些結構出現(xiàn),哪些結構消失了?在觀察分裂間期的起始圖與終點圖時,教師可重點引導學生觀察這兩幅圖中染色質的變化,思考其變化的原因,從而思考DNA、染色體、染色單體的數(shù)量變化,初步構建姐妹染色單體的概念。

3 讓學生觀察各時期靜態(tài)圖,引導學生構建染色體(質)的形態(tài)、位置的變化以及各變量(染色體、染色單體、DNA)的數(shù)量變化模型

細胞分裂過程中的核心變量是染色體的相關變化,這里包括染色體(質)的形態(tài)、位置以及染色體、染色單體、DNA的數(shù)量變化。特別是染色體的形態(tài)、位置是判斷各分裂時期的重要依據(jù),針對這一點,建議教師給出細胞周期中各細胞圖像示意圖,先引導學生對各時期圖像進行排序。當學生完成排序后,可提出問題:分析判斷的主要根據(jù)是什么?學生就會得出是染色體的變化。然后教師可讓學生在觀察各示意圖的基礎之上,讓學生以一條染色體為例,嘗試著繪制出染色體的形態(tài)變化示意圖。在學生繪圖的同時,教師穿梭于學生之間,可進行適當指導,更重要的是尋找學生所犯的錯誤,可將典型錯誤的圖形借助于實物投影儀,將其投影到屏幕上去,引導學生一起分析錯誤的原因,也可引導學生仔細審視各分裂圖像,進行一一糾錯。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之上,師生一起構建該模型,如圖1所示,然后以此模型做為理解染色體、染色單體、DNA數(shù)量變化的模板。

4 巧設比喻,突破疑難問題

教學實踐表明,本節(jié)教學難點大致有:染色體、DNA、染色單體的數(shù)量關系、姐妹染色單體的形成及消失、各時期染色體的變化特點,其中對于染色單體的變化是學生理解的最大障礙。這時教師可采用一系列恰當?shù)谋扔?,以給學生添一把思維之火,借以打破學生理解的“堅冰”。

如在引導學生思考染色體與DNA關系時,可將染色體比作為中間是一根銅絲的漆包線,該銅絲和外面的塑料皮可分別比作為DNA和蛋白質。這樣學生就很容易理解染色體與DNA的數(shù)量關系,如正常狀態(tài)下的染色體(不含染色單體)與所含DNA的數(shù)量之比為1∶1,含有染色單體的染色體與所含DNA的數(shù)量之比為1∶2。這里需要提醒的是構建含有姐妹染色單體的染色體時,可將兩根大小、形態(tài)相同的漆包線在某個位點用膠帶紙捆綁在一起。膠帶紙的附著點可喻為著絲點,這兩根漆包線可喻為姐妹染色單體,二者分離之后,就成為兩根獨立的電線,即可比喻為兩條相同的染色體,染色單體消失。利用這樣的實物模型,學生就能夠很容易理解上述變量的比例關系:在沒有染色單體的細胞中,DNA數(shù)=染色體數(shù);在有染色單體的細胞中,DNA數(shù)=染色單體數(shù)=1/2染色體數(shù)。

另外對于細胞分裂的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可根據(jù)各時期的變化特點進行如下的類比:兩現(xiàn)兩消(紡錘體和染色體出現(xiàn)、核膜核仁消失)、排隊(染色體的著絲點整齊排在赤道板上)、分家(著絲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離,染色體數(shù)加倍)、兩消兩重現(xiàn)(染色體和紡錘體消失,核膜核仁重新形成)(“反前”即與前期相反)。

5 教學思考

教學設計要明確教學的起點、過程和終點,學生的知識基礎就是教學的起點,需要達到的教學效果就是教學的終點。教師要依據(jù)學生的認知順序和規(guī)律,精心設計教學過程,降低教學的難度,顧及學生情商的發(fā)展,讓知識的學習具有從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而不是為了所傳授知識的全面性,一味將所有相關知識齊頭并進式的傳授,短時間內將大量信息硬塞給學生。否則,學生又能真正理解多少呢?又談何“樂學”呢?本節(jié)教學內容理應拋棄傳統(tǒng)教法中的細胞分裂圖像和染色體等變量同步分析的教學策略,根據(jù)學生觀察、認識的順序,引導學生從宏觀到微觀、從形態(tài)變化到數(shù)量變化的觀察順序,先觀察細胞中的核膜、核仁、紡錘體、染色體(質)等宏觀結構和細胞數(shù)目的變化,讓學生從整體上掌握細胞分裂的過程。在此基礎之上,再引導學生觀察細胞微觀上的變化,讓學生在觀察各分裂示意圖的基礎之上,以一條染色體為例,畫出各時期中染色體的變化,進而構建出染色體、染色單體、DNA數(shù)量變化的規(guī)律,讓學生在很輕松的學習狀態(tài)下,完成新知識的內化過程。endprint

猜你喜歡
模型構建
基于“輕繩、輕彈簧的力學分析”為例探討高中物理解題模型設計
社會資本視角下行業(yè)協(xié)會商會能力模型構建研究
虛擬現(xiàn)實技術在電力培訓中的應用
模型構建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
基于云計算的大學生移動學習模型構建
高中物理解題的模型構建
基層醫(yī)療衛(wèi)生人員崗位勝任力模型構建研究
數(shù)學建模在高數(shù)教學中的應用
數(shù)學建模在高數(shù)教學中的應用
職業(yè)院校在大學生就業(yè)指導工作中的PGSR角色定位模型構建
恩平市| 北票市| 新丰县| 广宗县| 霸州市| 吴桥县| 加查县| 青神县| 临西县| 竹山县| 宁晋县| 利辛县| 新宁县| 德令哈市| 新民市| 铅山县| 乐山市| 喀喇沁旗| 南平市| 彭州市| 夏河县| 鲁甸县| 佳木斯市| 琼海市| 松滋市| 呼玛县| 布尔津县| 芷江| 江安县| 天门市| 敖汉旗| 邛崃市| 广昌县| 宝鸡市| 松原市| 南召县| 普安县| 彰化市| 辽阳市| 昌吉市| 师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