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穎
在非洲地圖上看到“小月牙”海島、坦桑尼亞兩個組成共和國之一的桑給巴爾,總讓我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也許因為,它就像與我的家鄉(xiāng)廈門隔海相望的寶島臺灣。
桑給巴爾的面積不及臺灣十分之一,只有2653平方公里;距離大陸也近得多,只有36公里。從達累斯薩拉姆搭乘小飛機,20分鐘便可直抵桑給巴爾。
12座小飛機起飛后,眼前好似重現(xiàn)了《走出非洲》中的鏡頭:房屋、草地、海岸一一掠過,然后浩瀚的印度洋鋪天蓋地而來……一個個身影在綠松石般的海面上跳躍,激起羽毛般的浪花,我仿佛發(fā)現(xiàn)了新大陸:“那是什么?”鄰座的桑給巴爾人哈吉大聲回答我:“海豚!”
得知我們來自遙遠的中國,哈吉告訴我,他曾經(jīng)去過廈門,在中國投資貿(mào)易洽談會上為桑給巴爾的旅游業(yè)招商引資。
廈門擁有中華白海豚自然保護區(qū),海上卻難見白海豚的蹤影,我問哈吉:“在桑給巴爾可以隨時看見海豚嗎?”他立即得意地笑了:“Hakuna Matata!”
Hakuna Matata,在斯瓦西里語里是“沒問題”的意思,而桑給巴爾正是流行于東非的斯瓦西里語的發(fā)源地。公元8世紀,乘著獨桅三角帆船的阿拉伯商人漂洋過海來到桑給巴爾,在這里經(jīng)商并定居下來,與當?shù)赝林用袢诤虾螅a(chǎn)生了斯瓦西里文化?!八雇呶骼铩?,就來自阿拉伯文,意思是“瀕海地區(qū)”。
阿拉伯商人最早建起的城市就是石頭城,意為進入東非和中非內(nèi)陸的“踏腳石”(另一個說法是城內(nèi)建筑多由珊瑚石建造)。2000年,石頭城被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chǎn)名錄》,成為今日桑給巴爾的文化地標。
第二天,我們從北向南奔赴石頭城。一路上,隨處可見簡陋的鐵皮屋和街邊貨攤,像穿越到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中國大陸,可一進入石頭城,鄉(xiāng)村變成城市,眼前頓時色彩斑斕。
石頭城號稱是《一千零一夜》故事的原型小鎮(zhèn),迷宮般的小巷,豪宅和貧民窟相鄰。這里的建筑大多擁有200年以上的歷史,風格極其混搭,外面是印度式的華麗陽臺和格子窗,走進去卻變成了阿拉伯風情。最引人注目的是房屋大門,造型風格多種多樣。向?qū)Ч锼拐f,在19世紀,桑給巴爾人最講究的就是“門面”。地位越高,宅門就造得越大,門框和門楣的裝飾也成了炫富攀比的方式之一。
在一處古董門前,哈里斯為我細解其中的奧妙。大門的材質(zhì)是非洲人喜愛的當?shù)罔帜荆婚T楣上繁復精美的雕刻,體現(xiàn)了阿拉伯人的習俗;布滿門面的銅制尖門釘,則吸收了印度元素,是為防止戰(zhàn)象進攻而設。因此,“桑給巴爾門”幾乎成為坦桑尼亞的國粹,街市上其模型隨處可見,成為坦桑尼亞最受歡迎的伴手禮之一。
作為桑給巴爾蘇丹國的故都,石頭城有著多舛的身世。據(jù)哈里斯介紹,桑給巴爾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500多年來這里“城頭變換大王旗”:最先入侵的是葡萄牙人,隨后換成了來自阿曼的阿拉伯人,英國人也曾把這里變?yōu)楸Wo國。
阿曼蘇丹賽義德是桑給巴爾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一位君主。他在位時期,大力推廣丁香種植,大興象牙和黑奴貿(mào)易,一度造就了桑給巴爾的黃金時代。如今石頭城里保存完好的蘇丹王宮、原奴隸市場改建的圣公會大教堂和遍布全島的丁香種植園,都是歷史的見證。
桑給巴爾在阿拉伯語中的原意為“印度洋上的黑人海岸”。這里曾經(jīng)是一個臭名昭著的黑奴交易中轉(zhuǎn)港,圣公會大教堂就是當年最后一個黑奴市場的舊址,至今保留了關押奴隸的地下室。
低頭彎腰進入其中一間狹小的囚室,潮氣撲鼻而來,令人卻步。當年從東非抓來的黑奴就關在這里,沒有窗,沒有燈,沒有食物,也沒有床鋪和廁所。囚室不到15平方米,竟然能關押70多號人(包括小孩)。據(jù)說10個黑奴中,只有4個能活著從這里走出去,到市場上出售(一般兩天開市一次)。
最早的奴隸販子多是阿拉伯人,令人發(fā)指的是,一些黑人也參與了這個骯臟的交易。當歐洲人卷入黑奴貿(mào)易時,他們又充當中間商,大發(fā)不義之財。
1873年,在英國探險家、傳教士戴維·利文斯通的不懈努力下,桑給巴爾蘇丹頒布法令,廢除了慘無人道的黑奴貿(mào)易。同一年,利文斯通在贊比亞病逝,心臟被葬在了原地,遺體則制成木乃伊運回英國。據(jù)說,他的遺體途經(jīng)桑給巴爾時,前來悼念的黑奴多達700名。
利文斯通去世的第二年,在奴隸市場的原址之上建起了圣公會大教堂,以示不忘歷史和寬恕罪惡。從他病逝之地運來的木材所制成的十字架,至今懸掛在圣公會大教堂里。教堂的門口,用英文、日文、阿拉伯文和斯瓦西里語共同書寫著同一句話:世界祈求和平。
我們在石頭城的最后一站是集市。貨攤密密麻麻,體積碩大的蝦和蟹在海鮮池里爬來爬去,小吃攤上熱賣著桑給巴爾披薩,但最讓我著迷的是五顏六色的香料。
桑給巴爾盛產(chǎn)丁香,全島種植了450多萬株丁香樹,是名副其實的“丁香之島”。最初奴隸貿(mào)易在桑給巴爾盛行,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為種植丁香解決勞動力。雖然奴隸制已廢除了100多年,丁香種植依然是桑給巴爾的支柱產(chǎn)業(yè)。我們的向?qū)Ч锼辜乙矒碛幸蛔∠銏@,祖祖輩輩栽種丁香。
我問哈里斯為什么不子承父業(yè),他告訴我,這幾年丁香生意不太好。為擺脫“農(nóng)業(yè)之島”的形象,桑給巴爾政府這十年來大力發(fā)展旅游業(yè),他感覺旅游業(yè)會有更好的發(fā)展前景,為此自學了英語,還主動要求我們教他中文。
離開石頭城之后,我們?nèi)チ撕k酁场:K纬喝珑R,深深淺淺的碧藍如水彩畫一般,尤其是近岸的淺海,在陽光的映照下猶如藍寶石或綠水晶一般,難怪電影《泰坦尼克號》中把產(chǎn)自坦桑尼亞的那顆華美絕倫的藍寶石叫做“海洋之心”。浪花沖上來,腳下細膩柔軟的白沙即刻化為牛奶。
船行出海,不到15分鐘,海豚出現(xiàn)了。
就在我們的前后左右,水柱升騰。海豚跟人一樣,用肺呼吸,需要經(jīng)常浮出水面換氣。它們?nèi)宄扇?,齊刷刷躍出海面,劃出一道道漂亮的弧形,像五線譜上的黑色音符,讓人情不自禁地開心大叫!只要海豚出現(xiàn),馬上就有潛水者追逐而去,在水底為海豚拍照,幸運的話還能與海豚擁抱。
我問開船的男孩阿里沙:海豚一般都在什么時候出現(xiàn)?他說:“Any time, any season!因為這里就是海豚的家!”
阿里沙的駕船技藝嫻熟,英語也說得很溜。他教我們辨認海豚:體型大的是雌豚,雄豚個頭反而小一些。小海豚一般追隨母豚到三歲左右,在學會捕魚和其他生存技能之后,才會離開母豚獨立生活。
讓我驚訝的是,阿里沙才15歲,還是一名中學生。他家就在海豚灣岸邊,爸爸是漁夫,媽媽沒有工作,家里兄弟姐妹5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趁周末出來打工,對他來說早已是家常便飯。
在阿里沙看來,多次援助坦桑尼亞的中國一定很富裕,而坦桑尼亞還是“very very poor”。他希望,自己將來賺了大錢,能到中國看一看。
小貼士
桑給巴爾游玩項目豐富,可以選擇海邊潛水、出??春k?,探訪島上喬扎妮保護區(qū)的紅疣猴,或者參加一次香料之旅,到種植園里品嘗熱帶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