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良好的習慣是可以影響人的一生的。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盡早下手,讓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關鍵詞:初中語文;習慣培養(yǎng);方法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習慣成自然。然而和語文相關的好習慣很多,自主、認真地修改文章和多渠道學習語文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兩項。大凡習慣培養(yǎng),宜早不宜晚。七年級下期,學生學習語文已近七年,習作也已接觸了好幾個年頭。此時安排這兩項習慣培養(yǎng)正當其時。
自主修改作文:俗話說“文章不厭百回改”。當然修改文章要認真,方法也十分重要。(1)朗讀修改法。完成習作后,出聲朗讀幾遍,讓自己的耳朵當“老師”。(2)同學互評法。俗語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因為自己寫的作文,往往會出現(xiàn)寫的不清楚,自己明白,別人卻不明白的情況。正因如此,同學互評就顯得十分必要了。(3)教師講評法。教師講評要精,具有代表性,要多講審題、結構、立意、書寫等。
多種渠道學習語文:有學生聽科學家或其他方面專家學者作報告,有學生到工廠、農村、部隊等地方參觀、勞動、參加夏令營,也有學生參加科技活動、采訪先進人物、自辦黑板報、舉行故事會,還有學生瀏覽互聯(lián)網、看書讀報。這都是多方面學習語文的途徑。
習慣的養(yǎng)成靠日浸月潤、潛移默化,須由知到行、持之以恒。以上兩項習慣的培養(yǎng)也應循此規(guī)律,按照知、情、信、行四個環(huán)節(jié)進行。
知,就是要通過教學讓學生明白為什么這樣做。教學中要告訴學生:
寫文章的過程一般要先醞釀思路、初步成文和修改完善等階段,而修改完善則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內容。正如有人說過:好文章都是改出來的。如:王安石《泊船瓜洲》詩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句,聽說王安石曾多次修改詩稿,在“綠”字位上試用“到”“來”“過”“入”“滿”等數(shù)字,均覺平淡而棄,最后經冥思苦想終得一個“綠”字,成為全詩的點睛之筆。這里,還可以聯(lián)系學生的習作實踐讓大家回憶,自己的每一篇習作寫完后,細讀一番,總會發(fā)現(xiàn)一些毛病,多改幾遍,就會成為好文章。
情,要從感性層面來觸動學生,讓他們從內心想這樣做。人的行為總是被“理”和“情”所左右。對于人的行動,一般來說,“理”是從外部來“管”人的,而“情”則是從內心來“催”人的。如果不僅從道理上理解,也從感性上認同某種做法,那他在行動中就會樂此不疲。這方面的故事很多,教師在教學前可多搜集一些,講的時候要盡量生動,讓學生在興趣盎然中得到教益。
信,這里是指信念,是指要對上述的知、情兩方面的習慣形成一種信念。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能在知、情這兩方面工作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去反復修改,不斷對知、情進行認同,這樣信念就會形成,學生的習慣也就會養(yǎng)成。
行,就是行動。習慣的養(yǎng)成最終還是要靠行動,好的行為模式只有通過長時間反復實踐才能固化到人的身上進而成為習慣。因此,只要我們堅持,良好的習慣就一定會形成。
以上四個環(huán)節(jié),前兩個環(huán)節(jié),可在課堂上通過一到兩個課時完成,或基本完成;后兩個環(huán)節(jié),應在一學期甚至更長的時間內進行,教師應從知、情、信、行方面對學生持續(xù)關注。
作者簡介:李衡,男,出生于1975年12月,本科,就職于四川省蓬安縣徐家中學,研究方向:初中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