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保軍
【摘要】中國共產黨領導并建立了統(tǒng)一戰(zhàn)線,提出人民民主專政,構建了以人民民主專政為核心的基本制度。新中國成立后,高度集權的領導體制和用專政捍衛(wèi)民主,導致人民民主制度建設陷入困境。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共產黨對執(zhí)政黨歷史方位的準確判斷和執(zhí)政理念的科學重塑,人民民主制度建設走上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健康發(fā)展軌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得以確立。
【關鍵詞】人民民主專政 黨的領導 政黨轉型 民主法制
胡錦濤在2011年紀念建黨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第一次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①這個概念,十八大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作了更為全面和系統(tǒng)的論述,并把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并列。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②。為了進一步深刻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內涵,本文試圖探析人民民主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建設中的發(fā)展變遷。
人民民主專政國家制度的確立
為了建立新中國,共產黨建立并領導統(tǒng)一戰(zhàn)線,在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基礎上提出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制度。
為完成建立新中國的歷史任務,必然要求建立統(tǒng)一戰(zhàn)線和構建人民民主專政國家。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就是要建立一個新中國。如毛澤東所言,自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國人民在“不同的時間中和不同的程度上”,為建立一個“獨立的民主主義的社會而斗爭”。③為實現這個目標,要戰(zhàn)勝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等強大的反革命力量,中國共產黨就必須團結一切對中國的國家獨立、人民解放持支持或贊同立場或態(tài)度的社會階級、階層、集團和個人,結成最廣泛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以至于能夠凝聚人心、匯集力量,改變敵強我弱的態(tài)勢,奪取中國革命的最后勝利。
吸取大革命的經驗教訓,中國共產黨在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必須堅持領導地位,否則,“任何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也是不能勝利的”④。原因在于,統(tǒng)一戰(zhàn)線本身是由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不同的派別、黨派或團體組成的。他們的利益要求、政治追求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差異性。由于小農經濟結構所決定的中國社會的離散性以及地區(qū)發(fā)展的不平衡性,決定了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的不同階層之間難以形成統(tǒng)一的基礎。要取得革命的最終勝利,必須要有一個能夠在傳統(tǒng)帝國廢墟上整合中國社會的核心力量,代表全國人民根本利益。中國的歷史與社會最終選擇了中國共產黨來擔當這個使命。因此,建立統(tǒng)一戰(zhàn)線是勝利之本,堅持黨的領導是統(tǒng)一戰(zhàn)線得以形成和鞏固的根本政治保障。
總結近代中國革命一百多年來的歷史經驗,依據馬列主義理論,結合我國的革命實踐,毛澤東在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基礎上,提出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理論,即“團結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在工人階級的領導之下,結成國內統(tǒng)一戰(zhàn)線,并由此發(fā)展到建立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lián)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⑤。人民民主專政理論的實質是對人民內部的民主方面與對敵人的專政方面有機結合起來?!皩θ嗣駜炔康拿裰鞣矫婧蛯Ψ磩优傻膶U矫?,互相結合起來,就是人民民主專政。”⑥在階級斗爭的社會,只有在人民內部實行充分的民主,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形成強大的政治力量,才能對敵人實行有效的專政;只有對敵人實行有效的專政,堅決打擊他們的敵對活動,才能有效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這種結合在以奪取國家政權的革命年代有其歷史合理性。
人民當家作主是民主集中制的本質。人民民主專政在國體上,既不同于資產階級專政,也不同于蘇聯(lián)等國的無產階級專政。它們都是由單一統(tǒng)治階級專政,而各革命階級聯(lián)合專政,是從資產階級專政轉變?yōu)闊o產階級專政的、一定歷史時期必經的特殊國家形態(tài)。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明確了未來新中國的國體是“各革命階級聯(lián)合專政”的共和國,這其中包括民族資產階級。社會各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是由其在中國革命和建設過程中所發(fā)揮的作用決定的。所以,各革命階級是新中國國家構成和政權構成的基本部分。社會各階級在國家政權中地位的確立,就決定了人民當家作主,由人民行使管理國家的一切權力的核心內容和基本準則。同這一國體相適應,在政權組織形式上,就是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能夠最直接體現人民當家作主的這個本質內核和基本準則。因為它解決了民主與集中的辯證關系,在民主基礎上的集中民意,在集中指導下的發(fā)展民主,體現出人民當家作主的人民性和民主性。民主集中制在制度構建上展現為:共產黨領導和執(zhí)政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單一制結構的中央與地方關系以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xié)商制度的協(xié)調與統(tǒng)一。
人民民主專政理論在實踐中的曲折發(fā)展及其對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建設的影響
新中國的成立,為中國民主制度的確立奠定政治前提。1954年憲法的頒布,標志人民民主專政基本制度的確立。此后其主要任務,在確立了社會主義國家政權之后,如何建設和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毛澤東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開始了艱辛的探索,在正確區(qū)分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的基礎上,提出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主要政治方針:對人民內部矛盾,要堅持“團結—批評—團結”的方針來解決;在黨和民主黨派的關系上,要堅持多黨合作,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的方針;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在民族關系問題上,堅持民族區(qū)域自治,既要克服大漢族主義,也要克服地方民族主義,幫助少數民族發(fā)展經濟和文化的方針;在處理利益關系方面,采取“統(tǒng)籌兼顧、適當安排”的方針,兼顧國家、集體、個人三者利益;在黨的建設上,提出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整頓黨的作風,加強黨同人民群眾的聯(lián)系;等等。這些光輝思想都為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建設作了理論鋪墊。但遺憾的是,這些正確思想并沒有在實踐中不間斷地被貫徹下去,甚至發(fā)生嚴重偏離。
在領導體制問題上。毛澤東正確地認識到:“階級的專政與黨的專政是有分別的東西,黨只是階級的最覺悟的一部分人的組織,黨應當而且只能在無產階級專政國家中起領導作用,黨不應當而且不能代替階級去實行專政。”⑦我國最終發(fā)展為一種黨政不分、高度集權的一元化領導體制?!耙磺兄饕暮椭匾姆结槨⒄?、計劃都必須統(tǒng)一由黨中央規(guī)定?!雹嗯c此同時,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從1957年開始就不能正常履行職能,從1966年7月到1975年1月長達8年多的時間里,全國人大竟然沒有舉行過一次會議。作為國家立法機關,全國人大更沒有審議、頒布過一部法律,導致國家建設亟需的基本法律遲遲不能制定頒布。黨的領導與民主法制之間必要的區(qū)分和張力逐漸趨于消失,在“無產階級專政”的名義下,個人“日益凌駕于黨中央之上”,從而給人民民主制度的正常發(fā)展帶來了弊端和隱患。endprint
在國家建設上。新中國脫胎于“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革命行動,從而它以明確的“敵—友”關系為前提,認為國家即階級統(tǒng)治的暴力機關。人民民主專政就是無產階級專政。如果新中國的人民民主沒有包含對敵人專政那一面,那么“革命就要失敗,人民就要遭殃,國家就要滅亡”⑨。所以,人民民主不但不能放棄專政,相反,要強化專政。這里把民主和專政簡單等同起來,把民主看成專政的實現,同樣也可把專政看成民主的實現,那么人民民主就完全可能在“民主在專政中實現”的政治實踐中被專政所代替,甚至走向反面。
改革開放前,就經濟建設而言,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以后,由于沒有搞清楚落后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毛澤東將“一大二公三純”的單一公有制作為社會主義不可動搖的特征,把與生產力發(fā)展相適應的非公有制及其實現形式的市場經濟視為資本主義。就階級關系而言,資產階級作為剝削階級已經消滅,但當時存在著大量的人民群眾與官僚主義作風之間的矛盾,毛澤東把這種矛盾納入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體系之中。就意識形態(tài)而言,對一些文藝作品、學術觀點和文藝界學術界的一些代表人物進行了錯誤的、過火的政治批判,在教育科學文化問題、對待知識分子問題上發(fā)生了越來越嚴重的“左”的偏差。這些不同性質的問題都被認為是階級斗爭或者是階級斗爭在黨內的反映。這種嚴重混淆敵我的錯誤判斷,導致毛澤東提出“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xù)革命的理論”,為強化專政來捍衛(wèi)人民民主提供了理論依據。這種思想體現在1975年《憲法》中將“人民民主專政”直接改為“無產階級專政”,人民民主專政因此走向了“專政”的極端。
由于主客觀歷史條件的限制,中國共產黨沒能實現由革命黨向執(zhí)政黨的身份轉變,把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各種矛盾都作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來面對和處理,用強化專政的手段來保障人民民主,結果造成改革開放前中國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發(fā)生的探索進程陷入困境。
政黨轉型和執(zhí)政理念重塑,使人民民主步入制度化法律化
執(zhí)政黨歷史方位的準確判定和科學的執(zhí)政理念的重塑。改革開放初期,為了破解高度集權的一元化領導體制,主要解決官僚主義、權力過于集中、家長制、干部領導職務終身制等問題。1980年8月,鄧小平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報告中,公開批評高度集權的一元化領導方式,并明確指出這種領導方式“越來越不能適應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發(fā)展”⑩。由此拉開了政治體制改革的序幕。這個報告成為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獻。1987年黨的十三大報告政治體制改革部分集中體現這一時期認識和政策。改革的主題是“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目的是建立能夠克服權力過于集中,充滿活力、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的領導體制。從實踐成果上評價這一時期的改革,其主要工作內容是恢復新中國成立初期到文革之前的民主建設過程中一些行之有效的規(guī)范和措施,恢復“文革”以來遭到破壞的國家基本政治制度、調整和改革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廢除干部領導職務終身制、權力下放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是,十三大后,國內以分權為主要推動力量的政治體制改革,由于“過度”的分權引發(fā)了20世紀80年代末期的一系列經濟社會動蕩;國際上蘇東社會主義國家劇變也給我國政治體制改革帶來了巨大的沖擊。新的領導集體,為了應對國內外政治風波的沖擊,在堅持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同時,對前一階段的政治體制改革作出了必要的調整。
十四大開始把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確定為“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這是共產黨治國方略的重大轉變。黨的“十六大”判斷了黨的歷史方位:一是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成為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并長期執(zhí)政的黨;二是從受到外部封鎖和實行計劃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對外開放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這就提出了從革命黨到執(zhí)政黨轉變的歷史課題。進入新世紀,“以人為本”的科學執(zhí)政理念的提出,“民主執(zhí)政、依法執(zhí)政、科學執(zhí)政”成為黨執(zhí)政的基本要求。歷史方位的準確判定和科學的執(zhí)政理念的重塑,使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方式開始發(fā)生了實質性轉變,進而破解了高度集權的一元化領導體制,為人民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健康發(fā)展拓展了空間。
人民民主的制度建設步入制度化法律化。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十年動亂”期間,黨在民主法治建設問題上之所以發(fā)生了重大失誤,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人民民主沒有制度和法律的根本保證。為此,鄧小平強調指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因為制度建設“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wěn)定性和長期性”。這就為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指明了方向,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建設的探索進程。這個進程涉及處理好民主與專政的關系、民主制度化、民主法律化等三個問題。
一是民主與專政。在現代社會,只要有國家的存在就會有民主和專政的關系問題。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從放棄“以階級斗爭為綱”這個“左”傾錯誤方針出發(fā)的,其使命是讓中國回到正確的發(fā)展軌道,并實現快速的發(fā)展。沒有否定專政本身,但不可否認階級斗爭還將在一定范圍內長期存在,在某種條件下甚至還可能激化。所以仍然要強化人民民主專政的專政職能,忽視或否定這一點,就會在實踐中犯“右”的錯誤,動搖社會主義基礎。但怎樣正確處理民主和專政的關系還需要探索。這里涉及兩個問題:怎樣看待改革開放以來出現的新的社會階層和如何用“民主與法治”的邏輯結構替代“民主與專政”的邏輯結構。
第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階層結構發(fā)生巨大變化,出現了以私營企業(yè)主為代表的新的六大社會階層。如何看待這些新的社會階層,成了必須正視的問題。是把他們劃入人民的范疇,還是把他們當作敵對的力量?私營企業(yè)主與剝削行為聯(lián)系在一起,在傳統(tǒng)社會主義觀念中,會被當作階級敵人看待,這樣做又回到“文化大革命”的狀態(tài)。只有從政治上肯定新興社會階層,才能繼續(xù)市場經濟改革。面對如此難題,江澤民明確指出這些新的社會階層中的成員“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從而肯定了這些社會階層是我國人民的一部分,屬于人民的范疇,是黨執(zhí)政的社會基礎和群眾基礎,解決了這個問題。這一準確定位對于正確處理民主與專政的關系奠定了理論基礎。endprint
第二,通過制度和法律正確處理民主與專政之間的關系。民主與專政的有機統(tǒng)一,是通過制度和法律這個中介來實現的。在人民民主專政下人民民主的主體和階級專政的主體都是勞動人民。如果沒有提供勞動人民實現民主和階級專政的一套制度和法律,那么,勞動人民不論是實現民主還是實現專政,都可能對人民民主專政的整體構成直接的危害。只有將健康的民主和合法有效的階級專政相結合,人民民主專政才能得到有效的發(fā)展。2001年4月2日,江澤民指出:“從本質上說,人民民主專政就是依照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在人民民主的基礎上,由國家機構來行使專政的職能,兩者是統(tǒng)一的,而不是相互對立的?!边@是對人民民主專政中“民主”與“專政”之間辯證關系的精辟論述,指明了在國家政權已經鞏固的條件下,對階級敵人的鎮(zhèn)壓不再依靠“階級專政”或“群眾專政”的手段,而通過制度和法律來實現“專政”。
二是民主制度化。第一,對人民民主認識上的深化。隨著1982年憲法修正案中用“人民民主專政”取代了“無產階級專政”并被寫進憲法,黨對人民民主的認識日益深化。鄧小平在1979年3月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就提出“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的著名論斷,揭示了民主與社會主義和現代化建設的同步性。此后,在黨的歷次代表大會報告中,“人民民主專政”也更多地被“人民民主”所取代,十四大報告中有四處提到“人民民主專政”;十五大報告中有三處;十六大報告中沒有用“人民民主專政”一詞,“人民民主”成為唯一提法;十七大報告強調指出:“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十八大報告提出“人民民主是我們黨始終高揚的光輝旗幟;”這是黨對民主最新的理性認識。民主就是通過人民在國家事務中真正當家作主來鞏固與實現的。
第二,民主的制度化。在鄧小平“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指導下,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治國方略。較之此前“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雖然只有一字之差,卻充分表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法治終于納入了民主制度結構之中。十六大提出“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tǒng)一起來?!边@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特征最本質概括。與資本主義民主制度把民主的重點放在個體政治權利上不同,作為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始終將民主的重點放在人民社會經濟權利上,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最重要的就“是把社會主義民主落實到國家經濟、政治、文化及各項社會事業(yè)的決策和管理中去,落實到各項制度和各項實際工作中去,落實到廣大人民行使社會權利的實踐中去”。因此,落實人民民主,必須使民主制度化,這就需要堅持和完善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核心的各項民主制度,逐漸實現人民民主制度化、程序化、規(guī)范化。
三是民主法律化。從理論上講,民主是法制的基礎,法制是民主的保障,但是理論上的這種概括,一旦和具體實際相結合,情況就就不是這么簡單和抽象。我國是用政權的力量建立起廣泛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這是從理論上講,人民有了廣泛的民主,但由于受文化落后和政治傳統(tǒng)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人民不但沒有享受到廣泛的民主,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反而時常遭到破壞,而這種破壞又主要是來自于領導人的主觀意志。鄧小平敏銳地抓住了這個核心問題,提出通過法制建設來保障人民民主?!盀榱吮U先嗣衩裰?,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边@句話有兩方面含義:一方面通過健全法制來保障人民民主;另一方面,用法律來制約權威,使這種制度和法律具有穩(wěn)定性、連續(xù)性和極大的權威性,實現從“人治”向“法治”的轉變。
所以,法制體系建設在我國制度建設中應始終居于重要地位。改革開放后,我國在加速推進經濟建設的同時,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到2002年黨的十六大,“我國以憲法為核心與基礎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初步形成”。2011 年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鄭重宣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在十八大報告中,胡錦濤明確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列為制度范疇,就是要向全黨全國表明,“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這是十月革命以后,包括中共在內的各國共產黨執(zhí)政治國的最為重要的經驗教訓。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法制中國?!?/p>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執(zhí)政黨歷史方位的準確定位和科學的執(zhí)政理念的重塑,逐漸破解了高度集權的一元化領導體制,民主制度化法律化逐步健康發(fā)展,中國民主制度的基本框架陸續(xù)得以恢復、完善、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得以確立。
結語
綜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前,基于奪取國家政權的邏輯,建構以人民民主專政為核心各項民主制度。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后,基于“專政”邏輯建構的人民民主;改革開放后,基于“當家作主”邏輯建構的人民民主,極大地調動了人民的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
人民民主的不同建構,在各自的歷史時空中演繹出不同的發(fā)展圖景:執(zhí)政前所構建人民民主專政的各項民主制度,在國家政權建立之后得以訴諸實踐;改革開放前的人民民主專政鞏固了社會主義國家政權;改革開放以來的人民民主走上了制度化法律化的健康軌道,在此基礎上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不同建構的人民民主之所以都能發(fā)揮出推動歷史進步的正功能,皆因中國共產黨始終從國家建設的需要出發(fā)來建構人民民主,進而使人民民主的實踐和理論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歷史邏輯和現實邏輯基石。
(作者為天津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博士研究生、天津工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本文系天津市2012年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課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形成的邏輯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TJKS12-019)
【注釋】
①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7頁。
②《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全文》。
③《毛澤東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66頁。
④⑤⑥⑨《毛澤東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257頁,第1472頁,第1475頁,第1257頁,
⑦毛澤東:“同延安〈新華日報〉記者其光的談話”,《解放》,1938年第31期。
⑧《毛澤東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52頁。
⑩《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29頁,第146頁,第333頁,第168頁,第146頁。
《江澤民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57頁。
《江澤民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39頁,第222頁,第221頁。
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責編/張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