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棱子 若若 攝影 /巨源
從彭山江口沿岷江而下二十余公里,就到了有千載詩書城美譽的眉山。眉山古稱眉州,建政始于南齊建武三年(公元496年),最初叫“齊通左郡”,后又名眉州、通義縣。眉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進士之鄉(xiāng)”,更因是“千古第一文人”蘇東坡的家鄉(xiāng)而舉世聞名。1997 年成立眉山地區(qū),2000 年撤地設眉山市。
與眉山縣城隔江相望的蟆頤觀,又名“重瞳觀”,因形似蛤蟆而得名。位于眉山市東坡區(qū)崇禮鎮(zhèn)以北4 公里處,占地面積約380 畝。過去有人概括蟆頤八景為玉蟹呈祥、丹荔流香、虎灘釣月、龍洞探云、朱蘭擷秀、紫芝延年、神燈夜游、玻璃曉鏡。蟆頤山下的岷江段,江水清澈透明,又被稱為“玻璃江”,古眉州八景之中的“蟆頤晚照”和“江鄉(xiāng)夜月”就與蟆頤觀有關,蟆頤山由此有了“東渡玻璃第一峰”的美譽。
重瞳古觀始建于唐代,是蟆頤山的主體建筑,據(jù)說是陶淵明的好友四目仙翁陸修靜的修煉場所,故名“重瞳古觀”。 蟆頤觀是歷史上著名的道教圣地,唐末爾朱真人、楊太虛皆得道于此。
以前,觀旁還有一座張仙樓。張仙,本名張遠霄,眉山本地人,跟著四目仙翁學道。據(jù)說長得英俊瀟灑,一表人才,傳世的張仙畫像身背彈弓,十分英武。后蜀滅亡,花蕊夫人被宋太祖所俘虜,后因在宮中偷藏蜀主畫像,被宋太祖發(fā)現(xiàn)。花蕊夫人急中生智,說畫中人物是送子張仙,時常祭拜可以多子多福,逃得一劫。從此“送子張仙”聲名遠播,在道教文化中占據(jù)了重要地位。
現(xiàn)在的蟆頤觀大殿外存有一塊明代石碑,記載著蘇洵求仙得子的故事。蘇洵早年生了三個女兒,但沒有兒子,于是到成都的一家寺廟求嗣,并買了一張送子張仙圖供奉在家。張仙本是蟆頤觀供奉的神仙,蘇洵供仙第二年便有了兒子蘇景先,接著又生了蘇軾、蘇轍,實在是仙遂人愿。此事很快流傳開來,人們紛紛到蟆頤觀燒香求子。
蟆頤觀還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蘇軾、陸游、范成大等大詩人都喜歡在這里飲酒吟詩,喝高興了就把詩畫涂在墻上,引得各路“粉絲”齊聚蟆頤觀,好不熱鬧。明代著名文學家馮夢龍的《蘇小妹三難新郎》 有“四川眉州……山有蟆頤、峨眉,水有岷江、環(huán)湖,山水之秀,鐘于人物”的描述,把蟆頤山與峨眉山并列,其昔日的盛況可以想象。
蟆頤觀
維修中的蟆頤觀 攝影/宋明剛
馮夢龍說的蘇小妹,其實叫蘇八娘。之所以叫蘇小妹,是因為眉山地區(qū)對年輕女性都喜歡叫“小妹”,比如到餐館吃飯,招呼女服務員就會說“小妹,點菜”“小妹,來碗湯”,至今依然。八娘長蘇軾一歲,是蘇軾、蘇轍名符其實的姐姐,從小就和蘇軾蘇轍兄弟一起玩耍嬉戲,由蘇家乳母任采蓮照顧。蘇洵在嘉祐四年寫的《自尤〈并序〉》中提到:“女幼而好學,慷慨有過人之節(jié),為文亦往往有可喜?!庇纱丝梢姲四镉讜r便聰明好學,有一般女子所不具備的才學和志氣,和兩位弟弟在一起讀書習文的時候便能寫出一些令蘇洵“喜”的文章。八娘16歲時與舅舅的兒子程之才結婚,婚后經(jīng)常受程家虐待,婚后第二年生有一子,第三年就去世了,死時僅十八歲。
“故人送我東來時,手種荔枝待我歸。荔枝已丹吾發(fā)白,猶作江南未歸客”,有傳詩中描繪的場景就在蟆頤觀,而位于大殿前方那棵荔枝樹就是當年蘇軾離鄉(xiāng)時親手栽下的。據(jù)說荔枝樹下的老人泉中有白蟹,是吉祥的象征,又與三蘇祠的蘇宅古井地脈相通,飲一口就能沾上三蘇父子的文氣,所以到蟆頤觀的游人和香客都以能飲一口老人泉的泉水為口福。
蟆頤觀以前還建有二忠祠,紀念魏了翁和孟昭圖。眉州知州魏了翁是宋代勤政愛民典范,而唐代的孟昭圖則帶有忠君的色彩,他在皇帝被閹宦挾持的情況下依然冒死直諫,最后被沉于玻璃江,“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為世人稱道。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蘇祠的前身是蘇家老宅,位于眉山市中心城區(qū)的紗縠行南街。元代,為紀念“三蘇”父子,改宅為祠。明末毀于戰(zhàn)亂,清康熙四年(1665年)在原址模擬重建。三蘇祠幾興幾衰,經(jīng)數(shù)百年的營造,現(xiàn)已成為占地100多畝的園林。祠內溝渠縱橫、小橋流水、曲徑亭榭,錯落有致,有“三分水,二分竹”的“島居”之稱,是典型完整的四川清代古典園林建筑。
一直以來,三蘇祠都是文人墨客和廣大民眾拜祭圣賢的場所。祠內珍藏和陳列有五千余件有關三蘇的文獻和文物,是蜀中最負盛名的人文景觀。 其中最具史料價值的碑是1983 年在眉山修文出土的《蘇符行狀碑》 ,廓清了蘇東坡的孫子蘇符葬在河南鄭縣的舊說,為蘇符為何回眉山安葬這段史事找到了證據(jù)。最長的碑文是《表忠觀碑》 ,全文850 字,記載吳越王錢繆的家族史。王安石贊譽這篇文章不亞于司馬遷的《史記》 。它與《柳州碑》《醉翁亭記》《豐樂碑》 一起構成三蘇祠四大名碑。
正殿、啟賢堂、瑞蓮亭是三蘇祠最古老的建筑,都建于清代康熙年間?!疤K祠瑞蓮”是古眉州八景之一,最為讀書人贊譽。傳說,蘇洵喜歡種荷,每當并蒂蓮開,眉山就有學子考中禮部進士?!捌娉睾蓸O盛,并蒂兆科甲”,并蒂蓮花成為眉州祥瑞的征兆和科甲的象征。僅兩宋300年間,眉州中進士者多達886人,是聞名全國的舉人之鄉(xiāng),后人修瑞蓮亭以示紀念。如今,每年中、高考前夕,市內各校的學生都會到三蘇祠賞蓮燒香,祈禱自己一考高中。
除此以外,祠內的木假山堂、蘇宅古井、洗硯池、百坡亭、披風榭等,都是游人必去瞻仰的地方。近年來,三蘇祠內還新建了三蘇生平陳列館,蘇東坡故事蠟像館,三蘇父子及程夫人、王弗、王潤之、王朝云、蘇八娘等塑像。
①②③三蘇祠是87版《紅樓夢》的重要取景地,《紅樓夢》劇組曾在三蘇祠取景拍攝長達三月之久。而三蘇祠中的蘇軾像已經(jīng)成為了今天眉山的文化地標。 本組供圖/三蘇祠博物館
其實三蘇祠能夠在戰(zhàn)爭年代保存下來,蔣介石應當記一功。當時各地軍閥割據(jù),中央軍和地方軍對三蘇祠的騷擾不斷。蔣介石認為有辱斯文,特別頒發(fā)了布告予以保護。不過,關于“中正廁所”的事就鮮為人知了。
1936 年,蔣介石為籠絡軍閥劉湘,專程到四川視察。突然想起自己曾為三蘇祠做了點善事,心血來潮,想來祭拜三蘇。眉山第四區(qū)行政專員余安民提前得到通知,率大小官員和鄉(xiāng)紳200余人在三蘇祠恭候。眉山人想得周到:委員長鞍馬勞頓,萬一內急想上廁所怎么辦?一語驚醒夢中人。余安民趕緊吩咐手下修一座檔次高點的簡易廁所。
不過,蔣介石因緊急軍務急奔成都,沒顧得上在三蘇祠停留,廁所自然沒派上用場。余安民深感遺憾,于是把這個蔣介石一次也沒“享受”的廁所取名“中正廁所”。中正廁所在三蘇祠南大門右面,想體驗一下“至尊權利”的人不妨到此一游。
蘇墳山 據(jù)說這里只是三蘇父子的衣冠冢
讀書人最大的夢想就是有朝一日一舉高中,在三蘇祠,就有這樣一個關于高鐘(中)的故事。清嘉慶年間,雅安名山考生劉可海到眉山參加府試。劉可海與父親到三蘇祠祭拜三蘇時,劉父琢磨:要是捐點錢物,肯定能保佑兒子考上秀才。當時的秀才“待遇”非常高,縣官審案有資格不跪。州官李寧給劉父建議為三蘇祠鑄口高鐘(中),于是三蘇祠就有了口高1.1米,口徑0.78 米的鐵鐘。劉可海后來是否高中不得而知,看在他沒把錢花在煙花柳巷之中的面子上,姑且算他高中。
想不想知道古人是如何作弊的?眉州考棚與西面三蘇祠之間那道百來米長的封火墻就見證過古人作弊。咸豐年間,為了讓四川省學政大人何紹基監(jiān)考期間方便休憩,就在封火墻上開了一道門以便進出。有些考生就利用這道便門互通“消息”,干些遞卷子、方便“槍手”撤離等偷雞摸狗的事。如今這道門雖已封閉,但留下的痕跡還清晰可見。有機會不妨到此轉轉。
受汶川、蘆山地震影響,三蘇祠內大量古建筑受損,自2013年8月起,對三蘇祠采取閉館維修、搶救文物。與此同時,以三蘇祠為軸心、面積達600余畝的“東坡宋城”建設工程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
位于東坡區(qū)土地鄉(xiāng)的東墳山,不僅是蘇洵和程夫人的合墓之地,也是蘇軾之妻王弗安息之所在。但蘇軾、蘇轍兩兄弟在這里只有衣冠冢。有人對蘇軾死后不回故鄉(xiāng)與父母、妻子“團圓”,而與蘇轍兄弟“落戶”河南嵩山難以理解。據(jù)有關蘇學專家推測,原因有三:其一,蘇洵死時雖只是個九品小官,但其時蘇軾成了哲宗皇帝的老師,蘇轍也當上了副宰相,父以子貴,皇帝出錢恩準返回老家安葬,這是情理之中的事;其二,蘇轍在一篇《卜居賦》 中記載了父親有意安家嵩山下的史事,兄弟倆葬在嵩山,可能是為了卻父親的心愿;其三,蘇軾晚年流放在外,貧病交加,加上黨派紛爭厲害,很難回眉山安葬。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边@首悼亡詞中的千古絕唱《江城子》 是蘇軾恰逢亡妻王弗死后10 年時所作,讓人不禁要叩問老天為何如此對待這對有情人。后人根據(jù)詞尾一句“明月夜,短松岡”,在蘇墳山遍植松樹,因此蘇墳山又叫愛情山。其實,蘇軾在安葬愛妻的時候,就親自栽下青松以示紀念,有詩為證:“老翁山下玉淵回,手植青松三萬栽?!?/p>
要說王弗,實在是川妹子的最佳代言人:漂亮、聰敏、賢慧,又明事理。她與蘇軾因“喚魚聯(lián)姻”造就千古佳話,16 歲嫁入蘇家,27 歲病死異鄉(xiāng)。雖然蘇軾后來又娶了第二任夫人王潤之和妾王朝云,但王弗在他心中的地位無人替代。蘇軾在給王弗的墓志銘中說,每當他會客,在里屋的王弗事后都要站出來給他分析,勸他親君子遠小人。當王弗在京城病故后,蘇洵表示,王弗一定要葬在他和程夫人身邊,由此可見王弗受寵的程度。半年后蘇洵去世,蘇軾扶柩千里,將父親與妻子安葬在蘇墳山。
2000 年,政府在蘇墳山新修了50 步石階,人在上面走時會發(fā)出音樂般的聲音。為何出現(xiàn)如此奇妙的情況?有人說這是上蒼被蘇軾和王弗的愛情所感動,特意為千古絕唱《江城子》配的音樂。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報恩寺位于眉山市東坡區(qū)羅平鎮(zhèn)(原屬羅平鎮(zhèn),羅平鎮(zhèn)現(xiàn)已撤消),始建于唐。現(xiàn)存建筑為元泰定四年(1327年)重建,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增修。寺院坐北朝南,占地635平方米。報恩寺大殿是一座典型的元代建筑,又保留了許多宋代的營造方式。
傳說,唐朝時有一個秀才赴京趕考,走到黑龍(今青神黑龍鎮(zhèn),與高豐村僅一河之隔)時突生疾病,便借住在當?shù)匾患倚正埖膯T外家。正逢員外外出,家中只有管家和女兒。在員外女兒的精心照料下,秀才的病逐漸好起來,并與員外的女兒日久生情。秀才病好后進京趕考去了,龍員外回家聽說女兒與秀才的事,認為女兒敗壞家風,逼女兒自盡。秀才在京城考取了功名,一路奔到黑龍準備迎娶心上人,不想龍女已成黃土,悲痛萬分的秀才便修建了報恩寺,以紀念和報答心上人的恩情。
報恩寺 隨著陸路交通運輸?shù)呐d起,水路交通逐漸衰敗,如今的報恩寺再難見到往昔香火鼎盛的場景了。攝影/宋明剛
唐以后,報恩寺幾經(jīng)毀廢,元泰定四年(1327年)重新維修,清乾隆二十六年又再次大修。現(xiàn)該寺僅存大殿,大殿屋頂沒有用一顆釘子,全靠木料之間樺楔結合而成,堪稱鬼斧神工,是研究省內宋元代建筑藝術的極其珍貴、不可多得的實物例證。
羅平鎮(zhèn)位于眉山城東南20公里,與青神縣隔河為界。由于地處水運碼頭,羅平鎮(zhèn)長年商賈云集,船桅林立,素有“小香港”之稱,是通往成樂水路的命脈航線。大米、火把柴、土特產(chǎn)從這里運出去,又購回鹽、醬油、布匹等日常百貨。但因匪禍不斷,人們盼望太平,后來改名太平鎮(zhèn)。1981年又改回羅平鎮(zhèn)。
解放前,羅平碼頭常有二三十只商船???,夜晚船工們提著馬燈上岸喝酒、品茶、逛窯子、聽評書,因此茶樓、酒肆、青樓生意火爆,羅平場的女子和評書也名揚水路,風光一時。羅平鎮(zhèn)的女兒渡,也是當時岷江水路的一道風景。那時,羅平碼頭夜間擺渡的,多是秀色可餐的年輕女子。為什么是女子擺渡?有人說可能與當時盛行的青樓花船有關,但無從考證。不過,聽當?shù)乩先苏f,女兒夜渡,夜渡女兒,其間確實發(fā)生過擺渡女與客商私奔的故事。
說到羅平鎮(zhèn),就不得不提到克非和王矮子??朔鞘峭辽灵L的羅平人,其反映羅平土改的長篇小說《春潮急》在國內引起轟動。王矮子是個廚師,曾為到眉山視察的朱德委員長主廚。王矮子的絕技是甜黃蛋,這道菜不冒煙不冒氣,但吃起來卻燙在心里。其味醇甜、化渣,深受朱德喜愛。
說到眉山的美食,三個字——“不擺了”!
眉山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自古有“吃在四川,味在眉山”的說法。從這里走出去的蘇東坡,不僅學識淵博,詩文書畫俱精,還因其獨創(chuàng)多種東坡美食而享譽至今,他還流傳下許多反映各地佳肴、烹制各種美食的詩文,堪稱古代美食家。
到過眉山的人都吃過東坡肘子。因其肥而不膩,粑而不爛的特點,色、香、味、形俱佳,被稱為“美容食品”,外賓贊頌它“可列入世界名菜”。
關于東坡肘子的由來,民間流傳有不同的版本。一說東坡肘子并非蘇東坡創(chuàng)制,而是其妻子王弗的妙作。一次,王弗在燉肘子時不慎燒干了鍋里的湯而致肘子焦黃粘鍋,為了掩飾焦味,她趕緊加入各種配料烹煮,不料端上桌的肘子味道出乎意料的好,把東坡樂壞了。之后,蘇東坡反復炮制,掌握火候,還向親友大力推廣,于是,東坡肘子也就得以傳世。另一種說法是說蘇東坡到江西永修一帶任職時,給當?shù)匾粋€農(nóng)夫的孩子治好了疾病。農(nóng)夫為表感謝,特地留他吃飯。鄉(xiāng)村美景陶醉了蘇東坡,他不禁吟了一句詩:“禾草珍珠透心香 ?!闭谠铋g做飯的農(nóng)夫聽了,以為這是蘇東坡在教他怎樣去煮肉——“和草整煮透心香”,趕緊將肘子和系肉的稻草一起放進鍋里去煮,結果煮出來的肉意想不到的香,蘇東坡在此基礎上加以改進,便有了一道傳世名菜東坡肘子。
眉山的東坡肘子,無論是做法還是吃法,較蘇東坡時代已大有不同。一種清湯式,吃的時候把蒸熟的肘子灌以燉雞的湯,加少量鹽、少許蔥即可。另一種是佐料式,即將配好的佐料澆在蒸熟的肘子上。眉山的東坡肘子佐料十分講究,由17種原料組成,具有鮮明的特點,且適合東、南、西、北的客人和海外友人的口味。
眉山的新“名片”——中國泡菜城 攝影/宋明剛
央視《舌尖2》近期推出的節(jié)目里,有一段關于眉山家常菜的鏡頭令觀眾耳目一新:自家制作的蛋卷、咸鮮的臘肉香腸、酸辣帶勁的泡菜魚,還有涼拌雞和泡椒鳳爪。不僅令攝制組欲罷不能,更是讓全國觀眾垂涎欲滴。不被電視機前的觀眾所知的是,攝制組一行十人大部分是北方人,對辣味天生抗拒。但面對眉山吳家端出的家常菜泡椒鳳爪,那叫一個愛得熱烈。辣得眼淚直流,還一個勁說“好吃”!
眉山人都知道,泡椒鳳爪的主要佐料就是泡菜的酸水。泡菜在東坡故里俗稱酸菜,當年東坡不僅喜食泡菜,還親手制作泡菜。古往今來,東坡故里的城鄉(xiāng)幾乎家家戶戶都能制作泡菜。因此,眉山東坡區(qū)又被稱為“中國泡菜之鄉(xiāng)”。
有文字記載的泡菜制作歷史,可以追溯到1500多年前。相傳在商代,眉山的彭祖在燉雞做菜時用鹽來腌制食品,這就是最初的泡菜。泡菜本身既是美味,又是制作美食的重要佐料,素有“川菜之魂”的美譽。
三蘇祠如今正在閉關維修,這次維修是最近十年最大規(guī)模的修葺。據(jù)了解,三蘇祠將于2015年初正式對外開放,屆時,一個更加美麗的三蘇祠將會與各位游客見面。 攝影/宋明剛
眉山地處北緯30度,富饒的土壤,生產(chǎn)出豐富的蔬菜品種資源,為泡菜提供了豐富的原料,溫潤的氣候環(huán)境又為泡菜生物發(fā)酵創(chuàng)造了條件,從而形成了獨特的菌種,使得眉山泡菜獨具鮮、香、嫩、脆的品質。
泡菜在眉山是很家常的東西,但越家常、越普通的東西往往蘊含著更為深刻的感情。而在眉山這個“美食江湖”里,人們向來是把美食當做一種生活方式,街頭巷尾滿溢著讓人回味無窮的各色美食小吃。眉山人家家做得一手好菜,家常美味伴隨孩子健康快樂成長,成為他們想念家鄉(xiāng)、牽掛親人的牢固記憶。
就像人們一邊品嘗著東坡肘子,一邊懷念著東坡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