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紅橙
(武陵都市報,重慶 黔江 409000)
新聞扶貧:給“愛”一個共同的支點
——“《武陵都市報》助我上大學”活動的實踐及社會現(xiàn)實意義
□朱紅橙
(武陵都市報,重慶 黔江 409000)
“《武陵都市報》助我上大學”活動,是重慶日報報業(yè)集團旗下武陵都市報社,從2007年開始開展的一項大型社會公益活動,到2013年已連續(xù)開展了七屆活動,共募集社會資金近600萬元,資助1270多名當年考上大學、讀不起大學的貧困學子每人4000元現(xiàn)金,幫助他們順利入了學,圓了他們的大學夢。
從第一屆活動開始到第七屆活動,屆屆活動都有創(chuàng)新,資助的人數(shù)、范圍和內(nèi)容、形式等都有新變化。第一屆至第五屆,資助的學生主要為《武陵都市報》所在地——重慶市黔江區(qū)的學生,資助對象主要為當年考上大學、讀不起大學的應屆高中畢業(yè)生。第一屆至第五屆分別募集社會各方資金13萬余元、45萬余元、50萬余元、69萬余元和84.5萬余元,分別資助貧困學生32名、110名、120名、150名和200多名;2012年第六屆活動除繼續(xù)資助黔江區(qū)的學生外,把資助范圍擴大到了重慶市酉陽、秀山、彭水、石柱自治縣和武隆縣,而且除資助貧困生外,還獎勵優(yōu)秀學生。本屆活動共募集社會各方資金135萬余元,資助、獎勵學生240多名。第一屆至第六屆活動,啟動時間從6月份開始,相對較晚。2013年第七屆活動,在以往活動的基礎上又有創(chuàng)新。一是活動從1月份開始啟動,至10月份才結(jié)束,整個活動基本貫穿全年。二是首次從網(wǎng)上預報名。即學生根據(jù)相關(guān)條件,從1月份開始在網(wǎng)上進行預報名,廣泛接受社會監(jiān)督,最終經(jīng)過審核確定的資助學生必須從預報名人員中產(chǎn)生。三是面向全國征集了“《武陵都市報》助我上大學”活動品牌標識,進一步擴大了影響,豐富了助我上大學活動的內(nèi)涵。四是把資助范圍擴大到了武陵山區(qū),資助了湖北省咸豐縣部分學生。五是首次資助以往曾資助過、現(xiàn)在在讀仍然貧困的大學生30名。本屆活動總計募集資金160多萬元,資助、獎勵學生420人。2014年第八屆活動,依然從1月份啟動,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還將有新的創(chuàng)新。
作為面向全國,覆蓋武陵山區(qū)的《武陵都市報》,能夠連續(xù)7年一屆接著一屆把此項活動開展下去,并形成長效機制長期開展下去,實屬不易。特別是為貧困家庭解決現(xiàn)實問題,幫助有理想、有抱負的學子圓夢,而且通過這一活動讓更多的人被感動、受教育和啟發(fā),并主動參與到活動中來奉獻愛、傳遞愛,其背后彰顯的社會現(xiàn)實意義,不僅僅只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大力弘揚,更是傳播正能量,共圓中國夢的具體體現(xiàn)和真實寫照。
這一活動的緣起,是以前每年我們都要接到或是學生家長、學生本人、學生老師和相關(guān)單位等等打來的求助電話,期盼我們給予呼吁助貧困學生圓大學夢。
我們總是接到一個求助就跟進采訪報道一個,呼吁社會各界伸出援手,奉獻愛心,并持續(xù)數(shù)年。每次報道雖有或多或少的反應,但效果并不是很好,活動本身產(chǎn)生的社會宣傳效果也微乎其微。如何有效激發(fā)、整合龐大的社會愛心資金,讓更多的人來關(guān)心、幫助貧困學生,并真正把資金用在真正需要幫助的人身上?我們覺得媒體有這個責任和義務,于是2007年我們牽頭組織教育、紅十字會、文明辦、工商聯(lián)、工會等單位和幾家重點企業(yè),成立了“《武陵都市報》助我上大學”活動聯(lián)盟協(xié)作單位,搭建起了助學活動平臺。
每年充分利用媒體自身的宣傳優(yōu)勢,募集社會各界愛心捐款、接受學生預報名、擬受助學生名單公示、宣傳報道學生的勵志求學和勞動鍛煉故事、資金使用情況,及整個活動進行中的相關(guān)情況等等。所有募集來的愛心款全部進入紅十字會賬戶;受助學生名單通過網(wǎng)上預報名接受監(jiān)督,學校從預報名人員中初選,學生所在街道、鎮(zhèn)(鄉(xiāng))簽署意見,教育部門初審,活動組委會終審并在報紙和網(wǎng)絡公示后確定?;顒诱麄€過程完全通過媒體公開,非常透明。
由于有了這個公開透明的平臺,首先受助學生的情況通過對學生姓名、家庭情況、貧困原因等的公示,捐助者完全了解;其次,捐助者捐了多少錢,也要在報紙和網(wǎng)絡上公開,捐助數(shù)額特別多的個人和單位還要開辟專欄進行報道。再次,募集到的資金總額、支出的情況,活動結(jié)束后也要通過媒體公示。
正因為如此,文明單位、企業(yè)、商家和社會各界愛心人士都力所能及地奉獻愛心,每年都能籌集到一定數(shù)額的資金,解決當年考上大學、讀不起大學的貧困家庭學生上大學的首筆費用,能讓他們順利入學?;顒优e辦以來,涌現(xiàn)了許許多多感人的故事。比如黔江區(qū)白石鄉(xiāng)青年農(nóng)民楊友進,連年捐款都不缺席,每年都要捐助1000元;不少企業(yè)、商家還把準備舉辦慶典的錢捐了出來。有的則通過舉辦義賣活動,把義賣所得的收入全部捐了出來。還有退休職工捐了一個月的工資,出租車司機捐了兩天的勞動所得,小朋友捐了自己積存的零花錢……
這樣,有效地把分散的社會愛心資金,進行了充分激活和科學整合,避免了多頭捐款,捐了也不知所以然的問題。
這一活動完全是一項公益活動,每年我們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舉全社之力辦好。從網(wǎng)上預報名、人員確定、資金籌集、新聞報道、感恩晚會到助學金發(fā)放,全程無償參與。老百姓都說為他們辦了一件實實在在的民生實事,辦在了他們的心坎。
然而,通過這一活動的開展,彰顯了責任媒體的本色,打造出了“愛心品牌”這一無價之寶。這一活動不僅受到了老百姓的稱贊,也得到了各級領(lǐng)導的充分肯定,他們都說媒體幫助他們解決了一個大難題。2013年2月6日,《中國新聞出版報》在第2版要聞版頭條刊發(fā)了題為“《武陵都市報》發(fā)揮媒體優(yōu)勢,堅持6年開展愛心助學公益活動(副標題)新聞扶貧,給我們一個共同的支點(主標題)”的長篇報道,詳細報道了《武陵都市報》多年來堅持開展新聞扶貧助學的情況。
另一方面也使我們的民生新聞報道有了源頭活水,形成了亮點。比如我們開設“寒窗樂讀”專欄,講述學子們在條件比較艱苦的情況下,仍發(fā)奮讀書的感人故事;開設“青春勵志故事”專欄,報道學子們的遠大抱負和學成后回報社會的美好打算;開設“勞動感言”專欄,報道學子們參加社會實踐,通過勞動掙得學費的不易和感想;開設“愛心展臺”專欄,對捐款情況進行公開報道,對捐款數(shù)額多的個人、單位的先進事跡和感恩故事進行宣傳報道等等。此外,整個活動期間我們還推出多個通過策劃的特刊,為活動營造氛圍,提升廣大市民的參與度;追蹤資助學生在大學校園學習、生活的相關(guān)情況,力所能及幫助解決相關(guān)煩惱和問題,鼓勵他們奮力拼搏,努力求知;追蹤資助過的畢業(yè)學生,并幫助沒有就業(yè)的學生就業(yè);盤點近年來的捐款大戶、愛心個人、愛心單位等等,開創(chuàng)了民生新聞報道無病呻吟,讀者不愛看、不愛讀的新局面,找到了做好民生新聞報道的新方法、新途徑。2014年,我們將把這一成功做法“復制”到關(guān)愛特困家庭生活、生產(chǎn)上來,讓他們沐浴人間大愛,堅定信心,早日脫貧致富,進而豐富民生新聞報道的新內(nèi)涵。
在活動過程中,1元、2元,10元、20元……,直至1萬元、100萬元……一股股涓涓細流匯聚成了人間大愛。學生通過接受別人的捐助、參加活動聯(lián)盟單位安排的假期勞動實踐鍛煉活動,讓他們提前3年或4年進入大學實習階段,也讓他們懂得了什么是愛,什么是奉獻,如何做人,并學會了感恩。那些曾得到過資助、畢業(yè)后走上工作崗位的,每年都要通過各種渠道或親臨感恩晚會現(xiàn)場捐款獻愛心,表達一份力之所能及的心意。整個活動則用無聲的語言,啟迪人、教育人、塑造人,對社會其他各個階層的影響和示范教育所產(chǎn)生的正能量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
實踐再一次證明,新聞媒體的力量是十分強大的。不僅具有輿論引導功能,而且在扶貧、救助等方面還可以為老百姓做一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
新聞扶貧,給“愛”一個共同的支點。有了這個支點,就有了人間大愛。有了人間大愛,這個世界必將早日變成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