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女英
【中圖分類號】G623.2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5-0118-02
閱讀是一種心靈的交流,精神的對話。閱讀活動實際上是讀者通過心靈對話達到作者與自我的雙重發(fā)現。因此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是閱讀活動的主體,是閱讀教學的中心。但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過分強調意義的獲得(即讀懂了什么)使得對話僅在認知層面上進行,難免會變得枯燥與單調。因此,教師必須喚醒學生的自主意識,善于抓住教材的"矛盾處"引領學生讀書探究,討論,讓他們在閱讀實踐中不僅能搜索處理信息和把握意義,更能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享受到審美的情趣。
目前,隨著閱讀教學中立體課堂模式的構建,學生與文本對話有了時空。但是,要實現學生與文本的真正對話,我們該如何做呢?筆者通過長時間的探索和研究,提出了五種實現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有效方法以及要避免的兩種傾向。
一、實現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有效方法
1、創(chuàng)造性地處理文本
新課程理念下的閱讀教學,強調"讓學生和文本進行對話"。文本是一堆文字符號,是一個多層面的未完成的圖式結構,需要讀者理解,填充其空白處。文本具有開放性,創(chuàng)造性和生成性。所以教師首先要能從自己的理解及自己的經驗出發(fā)去讀懂它、感受它、領悟它。這樣,教師才能有效的引領學生進入文本去暢游,去感悟,去思考,去和作者傾心相談。
文本哪里可取舍,怎樣處理,教師只有在深入鉆研教材,大膽創(chuàng)新之后,才能決定。而學生們在老師這樣的組織、指導、促進下,站到一個全新的高度去對話文本,審視文本,評論文本,他們收獲的是讓他們終身受用的東西。
2、文章內容情景化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有效的學習是建立在學生原有的經驗基礎上的,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和原有經驗基礎上的建構,任何脫離學生經驗的灌輸都是低效的。為學生提供合適的學習情景,能使學生有效地完成對知識的學習和積累,情感的培養(yǎng)和提升。小學生對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一定程度上取決于他們對學習材料的感受與興趣?,F實的、有趣的,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情景容易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原有的知識,讓學生產生聯想和情感的共鳴,從而更多地領悟學習內容中那些只能意會的知識。
3、制造"矛盾",引起爭端
文本的開放性,使得它留有許多的空白處,等待讀者去詮釋,不同的經歷,不同的基礎知識,使學生在閱讀時發(fā)生了差異,有時甚至是"矛盾"。這樣的矛盾得到解決,學生就能真正體驗到文本所蘊涵的情感、哲理,從而與文本作者產生共鳴。
文本的"空白"是指文本中某些內容有意不寫或寫得簡略,敘述描寫留有發(fā)揮余地的地方,這種"空白"往往存在于詞、句、段、畫中,教師可借助文本中的內容,適時地引導學生推測構思,把"空白"補出來,并有意制造"矛盾",讓學生在爭論中獲得體驗,獲得感悟。
4、精心預設,營建層遞性對話系統(tǒng)
預設是新課程改革中經常出現的一個詞語。教學是一項復雜的活動,它需要預設。新的課程理念認為:課堂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學習過程,它是師生共同成長的生命歷程。因此,教師在與文本深入對話后,可以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以及學生心理的,情感的,知識的需要。預設由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具有層遞性的能力發(fā)展序列。
雖然我們無法預設到一切,但總可以盡可能多的預設一切。課前預設得多,教師才能更好地調控課堂,才能使課堂上出現更多的精彩的"生成"。也就是說,在"充分準備"中"已經預設"了的"生成"是"可以把握"的,而沒有充分準備,即在"預設之外的生成"是無法控制與把握的。當然,我們不能過于強調課前預設。同時,我們也不能過于追求課堂的生成,否則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就可能流于形式,流于膚淺了。
5、耐心傾聽,欣賞學生的"真情告白"
教師的課堂傾聽,不完全等同于一般的"聽話",它不只是能力和意愿的問題,同時還是一項特殊的職業(yè)要求和道德責任。教師課堂傾聽的弱化,從本質上說,造成了教學過程中學生思想的缺席。小學生思維活躍,各種有創(chuàng)造性的、獨特的見解隨時都會冒出來。這就要求教師學會課堂傾聽,不僅聽懂學生的言語,還要看懂學生的表情,甚至要讀懂學生的心靈。實際上,教師正是通過關注學生的即時表現、觀點和發(fā)言,通過關注學生的興奮與疑惑,對自己何時參與,如何參與作出決策。因此,教師要學會認真地傾聽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獨特見解,積極營造一個自由、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
二、實現學生與文本對話要避免兩種傾向
1、要避免自由主義傾向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以及"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同時也提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現在不少教師只注重前者而忽略了后者,使得在閱讀教學中學生自由過多,教師指導不足。教師除了鼓勵學生任意體驗外,還經常鼓勵學生隨意探究,甚至出現鼓勵學生誤讀課文的現象。
2、要避免形式主義傾向
例如:學習《西門豹》,教師要求學生演課本劇,他讓學生"自由讀一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接著要求學生"記住臺詞的內容,揣摩角色當時說話的樣子,把角色演像"。在課堂上每個小組輪流表演一次,結果學生與文本的深入對話變成了走馬觀花式的"到此一游",表演脫離了語言文字的土壤,變成了熱熱鬧鬧的形式追求。表現形式之二是把語文課上成小組討論課,即不管"大事小事",不管有無必要,都要分小組合作討論一下,美其名曰:"落實課程標準,培養(yǎng)學生合作、探究能力"。其結果是用集體討論代替了個人的"潛心會文"。
以上,是我在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的一些看法,其中難免有不成熟之處,但我覺得如果我們在課堂教學實踐中認真落實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讓學生在與文本的對話中學習語文,感悟語文,與文本進行心靈的交流,喚醒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使知識在對話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組,在共享中倍增。相信我們的語文閱讀教學一定會有更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