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敏 劉金玲
摘 要 隱喻從上世紀開始,逐漸成為各個學科的研究熱點,語言教學作為隱喻的本有之意卻鮮有問津。本文討論隱喻的概念,以教學的適用范圍為尺度進行梳理,對隱喻的傳統(tǒng)修辭概念和現(xiàn)代的認知語言學概念對教學的適用度分析,并對隱喻在認知方法論的意義和隱喻理論在教學應用方式作了探討。
關(guān)鍵詞 隱喻 概念 認知 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On Metaphor and Its Applica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HUANG Min, LIU Jinling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Heping Campus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62)
Abstract Metaphor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last century, has become a hot research in various disciplines, language teaching as a metaphor for the meaning has rarely cares. Metaphorical concepts discussed in the scope of teaching is to sort out the scale, the concept of the traditional and modern linguistics rhetorical concept of metaphor awareness of the applicable teaching analysis, and metaphorical meaning and cognitive metaphor theory methodology in teaching applications were made to explore ways.
Key words metaphor; concept; cognitive; teaching
1 在外語教學中的適用概念
1.1 作為修辭的隱喻
隱喻作為一種修辭,對其的研習自古就有之,在現(xiàn)代教學中,初涉隱喻的概念,也都會以修辭的形式展現(xiàn),學生一般在認識到隱喻的現(xiàn)代語言學涵義前,會根深蒂固地認為隱喻是一種特殊的比喻。本文所要探討的隱喻概念只適用于外語教學,更多的是將隱喻作為一種教學方法,而不是教學的對象,這意味著隱喻傳統(tǒng)的修辭定義若作為教學方法并不完全適用。在此,筆者選擇拮取隱喻的傳統(tǒng)定義,對作為教學對象的隱喻給出新的定義:隱喻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可以被有意識創(chuàng)造和識別,其功能在于突破原有的語言邊界,為語言添加新的內(nèi)涵。從方法上看,將隱喻作為教學對象的目的在于,能夠提升學生的隱喻使用和識別能力。
1.2 作為認知的隱喻
隱喻作為文本中的修辭有不可避免的模糊性、歧義性以及自身的運作機制不明性,因而無法受到被明確規(guī)定的語法和邏輯的嚴格控制。這挑戰(zhàn)了一直以來語法邏輯為語言本質(zhì)的信念,即語言可以是明晰的,而這種明晰可以表現(xiàn)為語法的明確規(guī)定。隱喻從傳統(tǒng)的修辭內(nèi)涵隨認知語言學的定義進行了無限的擴展,從狹義上來講,隱喻指的是語言中某些語詞的特殊用法,往往是事物的名稱用以指稱事物;從廣義上來講,隱喻則可以指概念化以及再概念化的過程本身。也正是在后一種意義上,我們可以認為所有思想都是隱喻性的。隨著現(xiàn)代認知語言學的興起,學者們開始更多地關(guān)注隱喻的發(fā)生機制,認為這種機制深深地根植于人的認知過程。但也可以說語言所包含的一切現(xiàn)象都包含了人的認知過程。隱喻在認知研究的范疇內(nèi),可以作為很好的經(jīng)驗性案例,作為一個切入點,對認知提供有力的思考材料,而不是反過來將隱喻和認知并行。
2 隱喻運用于外語教學的可行性
“語言學轉(zhuǎn)向”把形式化的科學理性推向峰巔的時候,隱喻被排除出了科學方法論研究的領(lǐng)域。隱喻的認知功能在教學中有一定的作用。教師可以通過隱喻的方法將抽象的概念闡釋給學生,使之了解未知的意義。同時還可以運用隱喻方式激發(fā)學生對新的概念,新的定義及對未知文化的理解,使之逐漸產(chǎn)生隱喻認知意識,提高和促進外語教學效果。隱喻所具有的互動屬和和文化屬性使我們認識到,隱喻能力的培養(yǎng)對外語教學起著很重要的作用。雖然學習者對本族語言掌握得很好,但是由于文化的差異,語言結(jié)構(gòu)及運用機制的差別,要想完全理解和掌握第二語言的隱喻現(xiàn)象,提高自己語言的隱喻能力,需要教師做出更多的努力,使隱喻不僅作為一種學習對象,更要作為一種方法,貫穿于整個外語教學中。
3 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
3.1 作為教學對象的隱喻
作為教學目的的隱喻,即將隱喻本身作為教學內(nèi)容,這與傳統(tǒng)的修辭教學內(nèi)容相近,其目的是讓學生能夠識別隱喻這一特殊語言現(xiàn)象。隱喻作為一種所能觀察到的語言表達現(xiàn)象,是語言演化和認知演進相結(jié)合的共同呈現(xiàn),它在進行語言承載時,往往是自然流露的,隱喻作為辭格,其創(chuàng)造者可以以一種非經(jīng)驗式的體驗不自覺地進行運用,也就是說,作為一種語言現(xiàn)象來說,隱喻可以不是有意識而為之才能產(chǎn)生的,它存在于最基礎(chǔ)的表達當中,而這種表達體現(xiàn)了認知上的無意識性。但作為隱喻的接收者,卻完全是另一種境地。隱喻的接收者需要通過共同語境,依照經(jīng)驗感受或邏輯推斷,來對隱喻做出自身的反應。對于隱喻的分辨力會成為一種結(jié)構(gòu)性的分析框架作用于理解,作為一種先前經(jīng)驗影響著對隱喻的理解。如果說隱喻是可以被不自覺地創(chuàng)造的話,那對于隱喻的接受一定是一種有意的理解。這種理解會受制于個人的經(jīng)驗,包括對隱喻作為一種語言現(xiàn)象上的結(jié)構(gòu)性分辨。而這種分辨的經(jīng)驗和有意的創(chuàng)造隱喻是相關(guān)的。雖然隱喻與人的認知緊緊相連,可以以一種無意識的方式進行運用,但有意地使用隱喻作為一種能力,可以提高對隱喻的理解。
3.2 作為教學手段的隱喻
就具體教學方法而言,Holme認為,自從行為主義和結(jié)構(gòu)主義失勢以后,語言描寫和語言習得理論之間的聯(lián)系就沒有真正建立起來。交際教學法雖然風行一時,但它要么以犧牲教學內(nèi)容的真實性為代價而追求交際功能,要么犧牲語言的準確性去強調(diào)意義的重要,而隱喻正好是交際教學理論和語言習得理論之間的一座橋梁。而隱喻的認知含義的擴展,為隱喻作為教學手段提供了可能性。隱喻是從一個概念域向另一個概念域或認知域的結(jié)構(gòu)映射,即從“源域”向“目的域”的映射。即一個范疇賴以得到解釋的概念域是用另一個概念域來解釋的。已知或熟悉的事物就是隱喻的本體,而未知或陌生的事物則是喻體,兩個概念領(lǐng)域相互映合,通過將熟悉的事物的特征投射到陌生事物上,來對陌生的事物進行內(nèi)化直至融合,最終構(gòu)成一個新的源域。
隱喻只有在有意識接受的情況下才真正能稱之為與認知相應的隱喻,也正是在這樣的理解中,隱喻的內(nèi)涵不斷泛化,這種必然以隱喻作為人的認知方式相擬合,通過已有經(jīng)驗去同構(gòu)未知來不斷內(nèi)化先前經(jīng)驗,隨著未知事物變?yōu)橐阎?,個人的先前經(jīng)驗也會隨之演化。用已有的經(jīng)驗來理解未知的事物,這一認知過程,要求在老師教授過程中,先要考慮到源域間的偏差問題。基于個人經(jīng)驗的不同,教師與學生的認知基礎(chǔ)存在差別,學生與學生之間也存在著差別,這就要求教授者慎重擇取本體,爭取隱喻的主客體間源域差異最小化原則。隱喻不只是在學習新的知識,而是在擴充自己原有的知識體系。比如對于詞匯的學習,在用熟悉的詞匯學習新的詞匯的同時,也擴大了舊詞匯的使用范圍,為舊的詞匯賦予了新的范疇。在教授新知識的過程中,能將隱喻視為是人的認知過程,合理地運用隱喻于教學,勢必收到成效。
4 總結(jié)
總之,隱喻不僅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更是一種重要的認知方式。無論作為學習的對象還是學習的手段,在外語教學中,教師能夠排除地域差異、文化差異及個體差異,通過隱喻的手段,用已知的知識來闡釋未知的內(nèi)容,將目的語的詞匯,句法及文化順利地傳授給學生,就算是一種成功的教學。
本文是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12WY10)系列成果
參考文獻
[1] Wilkins D.A.Linguisi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London:Edward Arnold,1972.
[2] 嚴世清.隱喻理論史探[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95(5):27-31.
[3] 束定芳.隱喻學研究(2)[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