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長海
【摘要】面對消費文化下大眾傳播媒介的沖擊,劇場藝術因創(chuàng)作與傳播手段的“復雜而低速”舉步維艱。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戲劇作品選擇在內容和形式上日趨時尚化以應對這一尷尬境地。一方面是戲劇時尚化的現象越發(fā)普遍,另一方面則是學術界對這一現象的集體沉默。大眾傳媒對戲劇時尚化的表面化闡釋,使時尚對于戲劇而言變?yōu)閵蕵坊⑵接够?、商業(yè)化的代名詞。劇場藝術時尚化的合法性與合理性從三個角度論證:一是梳理當代戲劇的現代性、先鋒性與時尚化之間的邏輯關系,二是解讀戲劇時尚化表征背后的合理性問題,三是從當下劇場構成模式來闡釋戲劇生態(tài)面對時尚化時的三個發(fā)展方向。
【關鍵詞】戲?。划敶鷦?;現代性;先鋒性;時尚化;時尚傳播
早在20世紀60年代,麥克盧漢(McLuhan)就提出了電子媒體時代將成為這個時代的主導。從當代大眾傳播現象來看,人的接受方式已經從傳統的文學性閱讀轉變?yōu)橐杂跋窦夹g為代表的更趨表面化的全息閱讀。面對這樣的轉變,劇場藝術即便已經在現代戲劇實踐中從戲劇文本中掙脫出來,卻依然在接受和審美過程中顯得“復雜而低速”。
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戲劇會在紛繁復雜的當代藝術中消解掉。相比于其他藝術形式,劇場藝術對材質的要求更重:從舞臺、燈光、服裝、化妝、道具,到演員與觀眾的行為。一方面,這種“依賴”使劇場成為其喪失大眾傳播形式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這一先天缺陷卻為其在現代藝術傳播形態(tài)中找到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立足點,即與那些在技術上不斷進步的其他傳播形式毗鄰而居。正是這種穩(wěn)定性,使劇場在與其他媒介整合過程中,處于相對主動的地位。正如雷曼(Lehmann)所說,劇場藝術具備著一種與其“缺點”相應的特殊性。[1]
因此,一批利用這種特殊性創(chuàng)制的戲劇演出成為近年來劇場藝術的獨特風景:21世紀初白先勇打造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著眼于將時尚與傳統結合,2011年先鋒戲劇導演孟京輝與時尚集團合作推出了時尚喜劇《羅密歐&朱麗葉》,2012年田沁鑫推出了話劇《紅玫瑰與白玫瑰》的時尚版……在西方劇壇,常常會看到冠以“新制作”(New Production)的傳統戲劇作品,這種新制作不是對傳統劇目的簡單翻新,而是在內容和形態(tài)上對當代觀眾與媒介的順應。歷史上首演《茶花女》的威尼斯鳳凰歌劇院就曾經演出過《茶花女》的多個時尚版本,該院院長維亞內羅表示:“歌劇的確需要進步,不能總演一個版本,而要貼近時代?!盵2]
一、戲劇現代性、先鋒性與時尚化的邏輯
在探究當代戲劇時尚化的原因時,不免要和“先鋒性”(Avant-garde)這一概念相關聯,而先鋒性的背后則是“現代性”(Modernity)。國內外對現代性的研究涉及歷史學、文學、哲學、藝術學等多個角度。不同學者站在不同角度對現代性的理解大相徑庭,但總的來說都贊同現代性是“貫穿在現代社會生活過程中的某種內在精神或體現,反映這種精神的社會思潮”[3]。在戲劇層面探討現代性,從時間來看要追溯到19世紀末期易卜生的社會問題劇對現代社會的反思。卡林內斯庫(Calinescu)認為現代性是一種持續(xù)進步的、合目的性的、不可逆轉的發(fā)展的時間觀念。[4]自然主義戲劇、現實主義戲劇在寫作方法和演劇觀念上都體現著這種現代性的時間觀念。而在20世紀常常提及的“后現代”(Post-modern)戲劇,看似是用異質性、碎片化、模棱兩可、解構與重構、多重符號等方法消解了現代性,可實質上后現代主義繼承著現代主義的基本精神,如“對現代性的反思、批判和顛覆……后現代主義不但沒有偏離現代主義的基本精神,而且發(fā)展和強化了這些精神”[5]。有學者認為,“后現代性就是正在來臨的時代的現代性”[5]。
在戲劇現代性中,先鋒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吧朴谇笮虑笞兦螽惖默F代性,總是以先鋒主義為自己殺開一條血路?!盵6]當代劇場的實踐常常以先鋒的面孔出現,這種看似不甘平庸的態(tài)度,正契合了審美現代性的一個特點。在波德萊爾(Baudelair)的美學觀看來,“個性化的審美趣味可以抵御中產階級的平庸和物欲,用變化的短暫現在來消解一成不變的過去,以藝術的創(chuàng)造性來對抗官方文化的平庸”[7]。
先鋒不一定會導致時尚,先鋒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大多是為藝術而藝術的。然而有了觀眾的審美和介入,再輔之以一定的社會條件,就有可能催生出時尚。按照西美爾(Simmel)時尚觀的邏輯,如果時尚的對象足夠新奇和獨特,它就有了表征較高的社會階層的前提條件;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才能吸引較低的社會階層進行模仿。所以,當代劇場藝術具有的先鋒性是其能夠成其為時尚并左右時尚傳播的先天優(yōu)勢。
事實上,大多數時尚在原始狀態(tài)下會依靠“某些杰出人物發(fā)明了一種服飾、行為和趣味……通過這種時尚他讓自己顯得鶴立雞群”[8]。所以最初時尚的出現會具有形式和內容上的標新立異。不久前,“昆曲王子”張軍推出了演唱會形式的《水磨新調》,將昆曲中有600年歷史的“水磨調”與當今世界音樂風格相融合,包含了新世紀音樂(New Age)、電音、搖滾、爵士等風格迥異的音樂元素。這樣的嘗試雖獲得不少好評,卻仍會有聲音質疑其破壞了昆曲藝術絲竹之聲的優(yōu)雅。
張軍的昆曲創(chuàng)新只是近年來昆曲時尚化的一個縮影,從廳堂版到園林實景版、從青春版到豪華版,昆曲的花樣越來越多。可是昆曲的創(chuàng)新卻并未向大眾化的方向演變,用張軍的話來說,更顯得“貴族化、高端化”[9]。這繼續(xù)印證著西美爾時尚觀中關于“階級”的論斷。西美爾認為時尚是建立在階級區(qū)分基礎上的,即“一種時尚風格是由上層階級所創(chuàng)造并流入了較低階層,是一種自上而下的傳播過程”[10]。當萬元天價的昆曲門票,或者只有少數有錢有閑階層才能觀賞的廳堂版昆曲大行其道的時候,中產階級趨之若鶩的時尚便產生了。而不論張軍和其他昆曲創(chuàng)新者是否意識到,當時尚昆曲逐漸被大眾所認知、趨同和模仿的時候,昆曲作為一種時尚文化便已經向流行文化轉變了。
利用先鋒性創(chuàng)造時尚,又被各階層模仿后消解時尚、轉向流行的狀況,在當代劇場中一直反復出現著。外百老匯(Off Broadway)原本只是戲劇從業(yè)者對抗商業(yè)戲劇的嘗試,然而從20世紀50年代起,外百老匯的一些劇院在獲得名聲后便開始轉向商業(yè)戲劇,這也催生出了外外百老匯(Off off Broadway)運動。在國內,孟京輝早期的先鋒戲劇用大量解構、拼貼、戲仿、重復的方法形成孟氏戲劇的風格,這也正是時尚集團與其合作的緣由。[11]然而,如若不能保存其先鋒性的演劇特質,所謂的時尚將難以維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