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麥克白》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中的最后一部,描寫了英雄麥克白從弒君篡位到殘害無辜,一步步陷入罪惡的深淵,直至最后毀滅的故事。在他身上充分體現(xiàn)了薩特存在主義的三原則:“存在先于本質(zhì)”、“自由選擇”和“世界是荒誕的”思想內(nèi)涵。
關鍵詞:麥克白 ;存在主義;自由選擇;荒誕
歸來的麥克白,從弒君篡位到殘害無辜,一步步陷入罪惡的深淵,直至最后毀滅。它的出現(xiàn),不僅給莎士比亞的悲劇世界增輝添彩,而且使他的歷史劇的主題得到了擴展而更趨完整,本文試圖從薩特的存在主義角度對該劇進行解讀。
存在主義哲學的源頭可追溯到克爾凱郭爾的存在主義哲學,以及胡塞爾海德格爾的影響。薩特是存在主義哲學首屈一指的代表,“存在先于本質(zhì)”、“自由選擇”、及“世界是荒誕的,人生是無意義”是其哲學的核心思想,而麥克白從英雄走向毀滅的一生充分體現(xiàn)了薩特存在主義的內(nèi)涵。
一
存在主義是關于“存在”的學說。“存在先于本質(zhì)”是薩特存在主義的核心命題。薩特認為,人和被造物是不相同的,因為被造物是先有本質(zhì)后有存在,但人是通過行動,通過自為,然后才能確定自身的本質(zhì),即人是存在先于本質(zhì)的。所以,在《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中,他對“存在先于本質(zhì)”作了如下概括:“首先是人存在,露面,出場,后來才說明自身……人之初,是空無所有;只在后來,人要變成某種東西,于是人按自己的意志而造就他自身。”[1]麥克白的命運正體現(xiàn)了“存在先于本質(zhì)”。
麥克白不是一個天生的惡人。在莎翁的劇作中,《麥克白》的主題和《理查三世》的很相像,都描寫了一個身居高位的人從弒君篡位到殘害無辜,一步步陷入罪惡的深淵,直至最后毀滅的結(jié)局。然而和查理三世不同的是,麥克白并不是一個天生的惡人,而是一個英勇神武、正直慷慨的經(jīng)國治世之才,如麥克白夫人所說的那樣,麥克白的天性中有很多的人情味,使他不敢走捷徑,他是一個有野心也希望做一個偉大人物的人,但卻沒有那種與野心相聯(lián)屬的奸惡,他恪守道德,希望通過正當?shù)氖侄蔚玫较胍囊磺?。他具有?yōu)秀的品格和卓越的能力,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優(yōu)秀的不可多得的人物,一個具有美好品質(zhì)的英雄,本該成為一個和魔鬼般理查三世截然不同的正面人物,為什么就反而成為一個暴君了呢?
麥克白的自由選擇讓他由善走向惡,成就了他惡人的本質(zhì)。薩特認為,人必須存在,必須有意識自己要成為什么樣的人,然后才將自己推向未來。在那之前,人處在無意識的自在狀態(tài)中是不能取得存在的。
在沒有遇到三女巫之前,麥克白算是處在無意識的自在狀態(tài)中,正是三女巫的預言讓麥克白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是繼續(xù)做他的爵士,還是成為一國的君王呢?他明顯選擇了后者。當人意識到自己將要成為什么樣的人時,就要采取相應的行為,并對他的行為負責,因為他的行為成就了他的形象和價值。女巫消失后不久,就有軍曹來祝賀麥克白成為考特爵士,麥克白聽到后心里開始有了邪念,起初他想,“要是命運將會使我成為君王,那么也許命運會替我加上王冠,用不著我自己費力”[2]。他把女巫的話當成了命運給他的提示,認為既然命運讓他當王,王位的得來應該不會太難,甚至和班柯商量以后的打算,他暗示班柯想一想最近所發(fā)生的一些事情,讓班柯仔細考慮一下后再交換意見,其實說明他已經(jīng)相信女巫的預言了。然而,事情并沒有他想像的那樣順利,命運也沒有從天降下一個王位,反而鄧肯將自己的兒子馬爾康立為儲君,冊封為肯勃蘭親王,將來繼承他的王位。此時的麥克白有一些著急了,為了反抗他不能正當繼承王位,他只能采取不正當?shù)男袨閬慝@得他想要的東西。
薩特不相信上帝、神和命定,他相信人的本質(zhì)、人的價值和人的意義是由人自己的行動來證明,來決定的,所以重要的是人自己的行動,“人是自由的,懦夫使自己懦弱,英雄把自己變成英雄”。[3]麥克白的本質(zhì)也是通過他存在的過程確定的。
二
對于麥克白的毀滅,學者們有著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是野心促使他走向毀滅,如黑格爾所說:“麥克白的性格就決定了他追求名位的野心。起初他還是躊躇,但接著就伸手去抓王冠,為著要抓到手不惜謀殺國王;為了要保持王冠,不惜采取一切殘暴兇惡的手段?!盵4]也有人認為麥克白悲劇的結(jié)局主要是由女巫和麥克白夫人的引誘所致。布魯克斯認為“推動麥克白謀殺鄧肯的是女巫的預言” [5]。但仔細分析,無論是麥克白的野心還是女巫的煽動和麥克白夫人的引誘都是通過麥克白的自由選擇來起作用的。
在第一幕我們看到了英雄麥克白的颯爽英姿,當命運也有意向叛軍傾斜,助長罪惡的氣焰時,麥克白仍是勇敢的揮舞著他的血腥寶劍,英勇抗敵,最終戰(zhàn)勝叛軍,保衛(wèi)了國家的安全,此時的麥克白是受人敬仰的。在他和班柯凱旋歸來的途中,他遇到了第一個選擇:信不信女巫的預言?三個女巫分別對他和班柯說預言了未來的生活。班柯對此不以為意,麥克白卻有些相信了。當考特爵士因為叛國被處死,把原來的爵位移贈給了麥克白,麥克白從這個事件上看到的不是欺君叛國的下場,而是看到女巫的預言成真,堅信自己會成為未來的君王。正是這次相信,使麥克白開始走向悲劇的命運。然而接下來卻不是他預想的那樣,麥克白感到了壓力,得知鄧肯將要造訪他家時,他寫信告訴妻子關于女巫的預言,同時讓妻子開始準備。雖然在殺害鄧肯前他也猶豫過,但最后還是選擇了弒君。
然而,人一旦作出選擇,就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并承受由此帶來的一切后果,麥克白對此是很清楚的,但他并沒有停止腳步,為了反抗他的子孫后代不能繼承王位的命運,他選擇了向命運挑戰(zhàn),這也直接導致了他為鞏固自己統(tǒng)治而實行的一系列的暴政和殺戮,一個個的選擇將麥克白推向了眾叛親離的境地。
麥克白夫人終于在飽受精神折磨之后死去,接著是麥克白的手下發(fā)現(xiàn)勃南的樹林向鄧西嫩移來,麥克德夫不是婦人所生的,他可以傷害麥克白。麥克白徹底的崩潰了,眼前,他有兩條路可以選擇,要么投降保命,但要受到侮辱;要么向已知的命運作最后的反抗。面對荒誕的一切,麥克白做出了最后的選擇,也結(jié)束了他悲劇的一生。
存在主義認為個人自由選擇的同時,也需要為自己作出的選擇承擔道德責任。自由選擇不僅選擇和造就了自己,也是在選擇和造就他人。麥克白的命運正是他自由選擇的結(jié)果,由于輕信女巫,他起了當王的念頭;由于不想任命運擺布,他做出了弒君的選擇;為了不屈服命運,他選擇了暴政;為了保持最后的尊嚴,他選擇了戰(zhàn)死疆場。他的選擇也讓身邊的人受到了影響,無數(shù)無辜的人因為他而失去了自己的性命,國家也因為他后來的暴政而飽受戰(zhàn)亂之苦,陷入一片混亂中。
三
薩特認為:世界是荒誕的,人生是沒有意義的?!尔溈税住吠瑯訛槲覀冋宫F(xiàn)了這樣一個荒誕的世界。
首先,故事發(fā)生的背景——荒原,本身就是一個很荒誕的場景。在荒涼的曠野上,雷電轟轟,煙雨蒙蒙,精怪群集,出現(xiàn)了三個似人非人、容貌丑陋,服裝怪誕的女巫 ,讓人被深深的恐懼所籠罩。三個女巫的預言,魔巫赫卡忒的興妖作法,再加上鬼魂的出現(xiàn),地獄般的黑暗,可怕的幻影,反復出現(xiàn)的敲門聲……讓人更是感覺到了麥克白所處環(huán)境的荒誕,而他在荒誕世界里所做的反抗也就更能讓我們理解了。
其次,麥克白的一生也是荒誕的,他本來是最受國王信任的功臣,卻成了葬送國王性命的殺手;他本來想過上幸福的生活,卻費盡了一切仍毫無所得;他本想隱瞞自己殺人的真相,卻不小心被班柯的鬼魂驚嚇得當眾吐露真言;他本來認為自己永遠都不會失敗,可是勃南的樹林偏偏沖著他向鄧西嫩高山移動,而麥克德夫又偏偏不是婦人所生……一切的一切讓麥克白對世界的荒誕性有了深刻的理解。
endprint
其實,從選擇相信女巫的預言開始,他就開始了向荒誕命運的反抗,也對人生意義進行著不斷地思考。他最初也想當一個好君王,過上幸福的生活,但是所處的環(huán)境總是讓他的選擇造成與期望完全相反的結(jié)果。經(jīng)歷了無數(shù)的殺戮,飽受了精神和心靈的痛苦折磨后的麥克白反思著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從鄧肯的死到妻子的病逝再到自己被敵軍包圍,面臨生死抉擇,麥克白對人生意義的思考也在不斷地發(fā)生著變化,從勇敢的自由選擇向命運挑戰(zhàn)到最后不得不面對荒誕的現(xiàn)實,進行最后一搏,他在荒誕的世界中不斷的自我求證,同命運不斷的抗爭,直至毀滅,這部作品的悲劇色彩被渲染得淋漓盡致,動人心魄。一個煊赫一時的英雄, 一個激起群憤的暴君,他在不斷選擇與抗爭中走向了毀滅, 其間他努力過、掙扎過, 野心與良心在他的內(nèi)心進行了永無止息的較量, 這種較量,使他痛苦、彷徨, 甚至否定了全部人生的意義。
莎翁的作品與時代背景有很緊的聯(lián)系,《麥克白》也不例外,把麥克白放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中,我們就可以更加理解他的選擇了。在中世紀的封建統(tǒng)治下,人性受到了極度的壓抑和摧殘。麥克白選擇了張揚自我,以不可屈服的意志同命運抗爭,尋求生命的意義。存在主義認為,人的本質(zhì)并非與生俱來,亦非固定不變。麥克白選擇了從英雄到弒君,他不是不知道他的選擇會有什么結(jié)果,他只是愿意用僅有一次的生命和顯赫的聲名去做一次終極豪賭,讓自己在人生的舞臺上更精彩,然而現(xiàn)實是冷酷而又無情的,麥克白在荒誕的世界中以荒誕的結(jié)局結(jié)束了他的一生。他的悲劇給我們留下了深深的思考,值得我們不斷的去研究。
雖然《麥克白》的產(chǎn)生遠遠的早于存在主義的產(chǎn)生,但戲劇中所反映的思想和存在主義有著相通之處。麥克白的選擇、反抗以及毀滅充分體現(xiàn)了“存在先于本質(zhì)”、“自由選擇”和“世界是荒誕的”存在主義思想。從存在主義的角度來解讀《麥克白》雖不能生發(fā)出更多新的意義,但也不失為一種欣賞文本的新角度。
參考文獻:
[1]聶珍釗:《外國文學史》(第四卷)[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4年,96頁。
[2]莎士比亞:《莎士比亞全集》(五)[M],朱生豪等,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203頁。
[3]柳鳴九:《法蘭西文學大師十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280頁。
[4]黑格爾:《美學》(第二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年,345頁。
[5]楊周翰:莎士比亞評論匯編[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361頁。
作者簡介:任紅娥(1989-),女,漢族,湖北宜昌人,現(xiàn)就讀于青海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文藝學。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