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刺秦王》收入《戰(zhàn)國策》,充分表現(xiàn)劉向的“史識”,其中諸多的悲喜因素,令人玩索不盡。我這里僅作笑談。
一是燕主無雄才大略,外交才能平庸,朝中無人。想當年,燕昭王有樂毅的輔佐,各國諸侯乃至周天子誰敢小覷?!爸恋ひ郧G卿為計,始速禍焉”這不只是說“丹”智謀有限,決策失誤,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燕國當時朝中無人。既沒有燕昭王那樣雄才大略的君主,又沒有樂毅那樣深諳“行軍用兵之道”的將帥,下而“以荊卿為計”。其實,君主不必是集治政、治軍之才于一身的大材,但首先能像劉邦一樣“將將”,且不說是否有將可將,至少,你應該有讓手下將帥放手用兵的耐性和胸懷?!堕_國大典》中,巴大維曾對蔣說:“貴軍作戰(zhàn),部隊推進到哪里,蔣先生可以迅速飛抵前線指揮所,直接參與指揮,而毛澤東不行,他只能在后方聽前線的匯報?!边@也正是燕太子的致命弱點——沒耐性,急于求成?!叭找员M矣……丹請先遣秦武陽”,他急了,坐不住了;“太子遲之,疑其有改悔”“荊卿豈無意哉”,他不信任荊軻?!俺纱笫鹿Α彪m非都是“秤心斗膽”者,起碼是穩(wěn)沉持重、胸襟開闊者,而燕太子不是。燕太子“善養(yǎng)士”“招集百夫良,歲暮得荊卿”,而對荊卿的武學造詣一概不知,無知人之明。何況,找遍燕國,僅得一個秦武陽,那是人才匱乏。連一把匕首還需進口,何談軍工。所以燕太子主燕,“刺客不行”也必敗。
二是秦王虛有其名,既無遠見卓識,又無寬廣胸懷,貪得無厭,利令智昏。千古政要,短見重利者必敗。自秦孝公至始皇,“據(jù)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蒙故業(yè),因遺策”,南取北收,追亡逐北,統(tǒng)一天下乃必然之趨勢,又何敗之有呢?一則秦王志大識淺,器量狹小?!岸娇骸彪m乃燕國的一塊肥沃的土地,卻只易、霸之一隅,為彈丸之地而親見來使,且未見國書,而輕信蒙嘉,有失縝密;武陽“色變振恐”于前,秦王不疑,荊軻把袖持刀“揕之”而不能脫,“劍長”而“不可立拔”,根本沒有“萬世”之君的那種鎮(zhèn)定、從容與威嚴,統(tǒng)一天下只是因六國諸侯失策而僥幸得之,實非曠世賢主。二則用人不察。有蒙嘉這樣貪圖小利者立于朝中,再有趙高等禍亂朝綱,禍國敗家只在早晚。三則面對三寸的“匕首”,武功低劣的荊軻,而“群臣驚愕”“盡失其度”,滿朝文武,竟無一個處變不驚,膽識、器量過人的佼佼者,秦國縱然統(tǒng)一了全國,又能保持多久呢?“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不過是“白日夢”了。若非一個保健醫(yī)生“夏無且”為之解圍,江山易主,群小自散,何來“劉項引頸”觀其東巡?拉倒吧。
三是荊軻武功低劣,感情用事,自負輕敵,此乃辦事之大忌。荊軻沒有看清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更不懂得獨力難以挽狂瀾于即至之理。人說“良將擇主而事,良禽擇木而棲”,其所事之主如上所說,非賢明之君,卻要憑一己之力挾秦立盟,逞匹夫之勇,無異于螳臂當車,蚍蜉撼樹。其次荊軻無自知之明,既無毛遂那樣抵百萬雄師的三寸之舌,更沒商紂托梁換柱,張飛“萬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的上乘武功,“惜哉劍術疏”。連幽居深宮,膽小,見刀而驚恐,力怯智短,“劍堅”而“不可立拔”的秦王都不能制服。刀利,卻“提秦王”而“不中”;體健,僅能與秦王“還柱而走”,而不能擋住“藥囊”;力怯,只可與秦王“以手共搏之”罷了。至于“倚柱而笑,箕踞以罵”,三歲孩童也常作此狀,不足道哉!第三,荊軻沒有得力的助手。秦武陽12歲殺人,可謂“初生牛犢不畏虎”,“色變振恐”,足見不能“稱向時之聞”了。更何況秦王與荊軻“還柱”“手搏”時,不知武陽已嚇成什么樣子,讀者自去想象。燕人平原,一生志在報秦,是“荊軻有所待”者,何故沒到?個中原因,我們也不難猜測。可以說,此人未出,其智已在荊軻之上了。行刺至少也應該有一樣像樣的兵器吧。冷兵器時代,長一分,則多一分勝算。求之于國外,“取之百金”“淬之以藥”,試之于人,“無不立死”的“利匕首”,實不如周杰倫的“三截棍”好使。還是朱熹說得好,“軻匹夫之勇,其事不足言”。
可以說,國內沒有能謀善斷的主子制定周密的行動計劃,外交上也沒有相應的配合措施,身旁沒有膽大心細、機智靈活、勇武善戰(zhàn)的幫手來使喚,手中又沒有一個稱手的家伙,自身又沒有一招置人于死地的武功,失敗是必然的?!跋矂∈菍⒛菬o價值的撕破給人看”正是也。
當然,國家多事之秋,荊軻只身赴秦,其不畏強暴,不避艱險,不怕犧牲的精神品質是可貴的,正體現(xiàn)了歷史上的必然要求與這種要求實際上不可能實現(xiàn)的悲劇美。其人格精神實乃歷史天空中的一顆璀璨明星,是中華民族處于危難之時,激勵華夏兒女奮斗不已的精神動力。
陳兆剛,教師,現(xiàn)居湖北房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