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艾賢[太原理工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太原030024]
于幽幽黑暗中見光明
——約翰·彌爾頓《嘆失明》賞析
⊙白艾賢[太原理工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太原030024]
約翰·彌爾頓的《嘆失明》名為表達自己因雙目失明而感到的痛苦,實則是詩人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的真實寫照。詩人雖失去視覺,但在上帝的指引下,于幽幽黑暗中又見光明。崇高的主題輔以豐富而恰當(dāng)?shù)男揶o、巧妙的典故與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等,使短短的十四行詩充滿了無窮的美與魅力,令人感之嘆之。
失明革命典故修辭
失明,無論對何人而言,都不啻為一種沉重的打擊,對于約翰·彌爾頓(1608—1674)來講尤甚。這位17世紀(jì)英國偉大的革命詩人一心精忠報國,為捍衛(wèi)年輕的共和國,他不辭勞苦、夜以繼日地伏案寫作,視力本就不佳,加之勞累過度,以致視力日下。一目失明后,他未聽醫(yī)生的囑托,仍然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最終雙目失明,此時詩人年僅四十四歲。失明嚴(yán)重影響了詩人的工作,也是對詩人的心靈和思想的沉重打擊。詩人空有一腔熱血、滿腹才華,卻因此無法施展,詩人不由得痛苦、憤懣、困惑、迷惘?!秶@失明》一開始,詩人在茫茫黑暗中沉思,他抱怨、表達自己的不滿和茫然:
我思量,我怎么還未到生命的中途,
就已耗盡光明,走上這黑暗的茫茫的世路,
我這完全埋沒了的庸才,對我毫無用處,
雖然我的心思是要多多服務(wù),
想要鞠躬盡瘁地服務(wù)于我的創(chuàng)造主,
算清我的賬,免得他要向我發(fā)怒;
“難道上帝不給光明卻要計算日工嗎?”
我愚蠢地一問,“忍耐”就把我的話止住,
立刻回答道:“上帝不需要人的服務(wù),
也不要你送他什么禮物;
誰能忍受得起痛苦,就是最好的服務(wù);
他的國度氣派堂皇,聽他差遣的不計其數(shù),
他們奔走忙碌于海洋和大陸;
那些站立得穩(wěn),堅定不移的也是服務(wù)?!?/p>
詩人四十四歲便完全失明,可謂是生命還未到中途,“就已耗盡光明,走上這黑暗的茫茫的世路”,從此生活在幽幽黑暗之中。詩人正值盛年,一心一意要為國奉獻,“想要鞠躬盡瘁地服務(wù)”,命運卻給他如此沉重的打擊,使他的滿腔熱血和滿腹才華無法得以施展,詩人不由得感慨“我這完全埋沒了的庸才,對我毫無用處”。教詩人怎能不痛苦!
詩人約翰·彌爾頓是英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革命詩人,生活于英國的革命與復(fù)辟時期。當(dāng)時的英國通過資產(chǎn)階級革命推翻了反動的封建君主專制統(tǒng)治,建立了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詩人時任共和國政府負責(zé)外交事務(wù)的拉丁文秘書,負責(zé)處理外交信函等事務(wù)。工作繁忙加上本就視力不佳,使得他勞累過度,在四十四歲時完全失明。詩人才華橫溢,年輕時便積極投身于革命,為革命撰寫了一系列氣勢磅礴的政論文,有力地推動了英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順利進行。如今,革命取得成功,年輕的共和國需要包括詩人在內(nèi)的革命者繼續(xù)為之努力和奮斗,詩人自己的心思也是要“多多服務(wù)”,然而此時他卻完全失去了視力,詩人如何能不痛苦,如何能不茫然,如何能不抱怨!
“難道上帝不給光明卻要計算日工嗎?”詩人不由得責(zé)問上帝。詩人既是偉大的革命詩人,也篤信宗教。作為虔誠的基督徒,詩人認為自己的一切皆是拜上帝所賜,滿腹的才華是上帝所賦,而失明也是。他無法參透上帝如此安排的目的,不理解他“想要鞠躬盡瘁地服務(wù)于我的創(chuàng)造主”,上帝卻為何奪去他的視力,因而責(zé)問上帝。一句責(zé)問表現(xiàn)了詩人失明后的痛苦與不滿、迷惘與茫然。
詩人把自己的失明歸咎于上帝,因此心懷怨恨地質(zhì)問上帝。他極其痛苦,然而經(jīng)過內(nèi)心的斗爭與糾結(jié),詩人明白了一個道理:“上帝不需要人的服務(wù),也不要你送他什么禮物;誰能忍受得起痛苦,就是最好的服務(wù)?!痹娙苏J識到,接受上帝的安排就是在為上帝服務(wù),不管是聽從上帝的調(diào)遣來往奔走忙碌的人,還是那些接受上帝的給予(哪怕是痛苦和約束)、什么也不做的人。詩人因此安心接受自己的失明,對于自己的失明詩人不再是哀嘆、抱怨與痛苦;經(jīng)歷了內(nèi)心的掙扎和反思后,詩人對人生有了更深刻的體味:人生不管面對怎樣的命運,都應(yīng)耐心接受,因為那是上帝所予。失明不再使詩人痛苦與茫然,詩人的心境重歸平靜與達觀。雖然失去肉體的光明身處黑暗之中,但在他的心中,上帝的光輝更加明亮地照耀著,詩人于幽幽黑暗中洞見無限光明。
《嘆失明》似是表達詩人的“怨天”和對上帝的順從,以及詩人樂天知命的消極思想,其深意遠非如此。它實際上表達了崇高的主題思想,是詩人堅定的革命信念和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的真實寫照。英國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雖然取得了勝利,建立了共和政府,但當(dāng)時英國國內(nèi)的封建勢力還相當(dāng)強大,反動氣焰還非常囂張,時時想要復(fù)辟封建王朝;由于受長期封建統(tǒng)治的影響,普通百姓對“弒君”的罪名也十分恐懼;歐洲大陸的反動勢力也把年輕的英國共和政府視為洪水猛獸,誣蔑和攻擊英國的革命政權(quán),妄圖扼殺之。詩人雙目失明后,也受到論敵的惡毒攻擊,認為詩人的所為激起天怒,失明是上帝對他的懲罰。但即使在如此惡劣的環(huán)境下,詩人仍然不放棄革命斗志和為革命堅持不懈奮斗的決心。他明白,無論遭遇怎樣的艱難困苦,都要對革命抱有堅定的信心,要為崇高的革命事業(yè)盡職盡責(zé)。詩人是位意志堅定的革命者,《嘆失明》正是詩人高尚的革命精神的體現(xiàn)。
崇高的主題被詩人輔以相應(yīng)的形式。約翰·彌爾頓是位博學(xué)多才的詩人,他的詩作文學(xué)性強,具有極高的鑒賞和美學(xué)價值。就《嘆失明》而言,短短的一首十四行詩中使用了暗喻、擬人、雙關(guān)、頭韻、移行、倒裝等修辭手法,更有talent一詞的巧妙用典,且既是用典,又語意雙關(guān)。
此典源自圣經(jīng)《新約·馬太福音》中的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主人在出發(fā)去國外之前,把他的三個仆人召集來,并分別給了他們一些talent,音譯泰倫特(古希臘、羅馬及中東的貨幣名,一譯塔倫)。主人給了第一個仆人五個泰倫特,第二個給了三個,第三個給了一個。前兩個仆人用此錢去做生意,結(jié)果賺了,使原來的錢增了值。第三個仆人僅得了一個泰倫特,本就不滿意,又害怕失去,因此不敢亂用,把錢埋在地下。主人回來后,要三個仆人向他報賬。獲知三人的情況后,他對前兩個用財生財?shù)钠腿吮硎玖俗8?,而斥?zé)了第三個仆人,認為他把錢埋在地下而沒有發(fā)揮它的作用。
詩人運用這個圣經(jīng)典故可能有雙重含義:一是比喻其雙目為藏起而無用的talent(泰倫特)。泰倫特是貨幣名,是“錢”“財富”之意。視力也是一個人寶貴的財富,因此talent可解釋為“視力”。彌爾頓雙目失明,空有一雙眼睛卻什么也看不見,就好像埋在地下的那個“泰倫特”一樣,沒有用處。talent又為“才能”“天賦”之意。彌爾頓博學(xué)多知,才華橫溢,原本能為國家多做貢獻,如今受失明所困,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華,其天賦也如那個埋在地下的“泰倫特”一樣不能發(fā)揮其用武之地。
詩人空有報國之志,一心為國奉獻,以不負造物主的恩賜,百年后面見上帝,會覺問心無愧,因此詩中的“埋沒”“毫無用處”以及向上帝報賬、免得上帝發(fā)怒等語均語義雙關(guān)。此外,“耗盡光明”中的光明一詞也語意雙關(guān),既指光明,也指視力。詩人此典的運用語含多意,語頗雋永。
《嘆失明》的結(jié)構(gòu)非常獨特,使用了大量的跨行或移行手法。全詩十四行,僅由兩個長句構(gòu)成,采用了一問一答的對話形式。前七行半是第一句,是提問,是詩人在黑暗中的痛苦發(fā)問;后六行半是第二句,是作答,是“忍耐”的回答?!叭棠汀笔歉拍罨娜宋铮菙M人化的表現(xiàn),代指內(nèi)心的忍耐與順從。基督教主張忍耐和順從。詩人篤信宗教,將自己的失明歸因于上帝的安排,因此責(zé)問上帝為何奪去他的視覺。“忍耐”的回答使詩人釋然。詩人明白,無論有無視覺,無論是何時、何地、做何事,只要接受上帝的旨意,順從上帝的安排,就是虔誠的教徒應(yīng)做之事?!叭棠汀钡幕卮鹌鋵嵤窃娙私?jīng)過內(nèi)心激烈的思想斗爭后的頓悟,詩人不再陷于痛苦和迷惘,茅塞頓開,重歸冷靜與坦然。他明白,要勇敢面對、耐心接受失明的事實,為革命盡職盡責(zé),就是在為上帝服務(wù),就是在感謝上帝的恩賜。
詩人還使用了頭韻、尾韻等來增加詩歌的韻律美和文學(xué)性。《嘆失明》是意大利體十四行詩,其尾韻嚴(yán)謹(jǐn)整飭。在表達詩人生命尚未過半就不得不生活于幽幽黑暗中時,詩人使用了頭韻“in this dark world and wide”。wide一詞本應(yīng)與dark并列,修飾world。詩人將其后置,“world and wide”形成頭韻,既使此句音韻優(yōu)美,又使全詩尾韻整齊,同時強調(diào)了wide一詞(意為廣大),表現(xiàn)了詩人失明后所處的黑暗之茫茫,詩人的痛苦之情不言而喻。
此詩不僅音韻優(yōu)美,修辭豐富,結(jié)構(gòu)獨特,形式上也頗具創(chuàng)新?!秶@失明》是意大利體十四行詩,本應(yīng)由前八行和后六行兩個部分組成,詩意在第八行末有所停頓。這首詩卻打破常規(guī),將第八行一分為二?!拔矣薮赖匾粏?,‘忍耐’就把我的話止住”,其中前半句屬于詩的第一部分的問,后半句則屬于詩的第二部分的答,似乎是詩人的痛苦、怨恨之情等剛剛萌發(fā)、對上帝的責(zé)問剛剛開始,就被“忍耐”及時地阻止。詩人由黑暗中的痛苦轉(zhuǎn)為平靜與接受,其實經(jīng)歷了激烈的內(nèi)心斗爭,但這樣的表達既表現(xiàn)了詩人對上帝、對宗教的堅定信仰,又使全詩別出新意但流暢自然,有渾然一體、一氣呵成之感。
詩人勇敢接受失明的事實,卻未為此停下戰(zhàn)斗的腳步。詩人通過口授,繼續(xù)為年輕的共和國工作。即使在資產(chǎn)階級革命失敗、封建王朝復(fù)辟后,詩人慘遭政治迫害、家庭變故、生活困頓時,詩人也從不放棄其革命斗志,以頑強的毅力,在艱苦的條件下,創(chuàng)作了《失樂園》等偉大的史詩,表達了堅定的革命信念和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正如他在《再為英國人民申辯》一文中所說的那樣,他必須忍受失明的痛苦;失明固然可悲,但不能忍耐失明之苦更為可悲;雖然身處茫茫黑暗之中,但上帝的光輝在他的內(nèi)心會更加明亮地照耀。
《嘆失明》本應(yīng)是哀嘆失明之苦的哀怨之作,卻表達了崇高的主題和精神。詩人內(nèi)心堅定,為革命而奮斗的決心矢志不渝,雖身處黑暗,卻于幽幽黑暗中見到無限光明,讀來使人精神振奮,備受鼓舞。其豐富而恰當(dāng)?shù)男揶o、巧妙的典故與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等也給詩歌增加了深意,引人玩味,給讀者帶來了心靈上的愉悅與美的享受。短短的十四行詩中充滿了無窮的美與魅力,令人感之嘆之。
[1]吳偉仁.英國文學(xué)史及選讀[M].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2006.
[2]何功杰.英美名詩品讀[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xué)出版社,2002.(文中所引《嘆失明》即出自此書,不再另注)
[3]付瑤.論彌爾頓十四行詩的多重主題[J].世界文學(xué)評論,2011(1).
作者:白艾賢,文學(xué)碩士,太原理工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英語教學(xué)、英美文學(xué)。
編輯:水涓E-mail:shuijuanby@sina.com
本文系2012—2014年度山西省科技廳科研項目“高等教育轉(zhuǎn)型時期英語復(fù)合型人才培養(yǎng)”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為2013041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