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吉明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4-0136-02
古詩文,是一座蘊藏豐富的民族文化寶藏,千淘萬漉,吹盡狂沙,它是古人遺留給我們的珍貴文化遺產(chǎn)。它硬度高,經(jīng)得起推敲和品味;它密度大,包含了豐富而巨大的知識和文化內涵;它成色好,細節(jié)之間透著人世的滄桑、歲月的輪回、動人的歷史的馨香和生命的光彩。它是歷史,記錄了民族心理成熟的生命軌跡;它是地理,九州方圓,天文運行,無所不包;它更是文學、美學、民俗學乃至大百科全書。它不僅是傳承民族文化的橋梁,更是促進學生語文素質提高的經(jīng)典。
作為一線教師,只有對古詩詞的特點及其教學意義有更深入的認識,才能以更崇高的責任感、更合理的教學方法在古詩詞的教學中取得豐碩的成績。在中小學進行古詩詞教學,我認為其意義首先在于傳承民族文化。對此,我們教師就該懷有恭敬的態(tài)度,在古詩文的教學上,沒有理由不去審慎細思,全力品味。在幾年來的古詩詞教學中,我總結出“古詩文教學三步曲”,取得明顯效果。具體操作為:
一、深挖掘
面對這個寶藏,我們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深挖掘。再好的東西不呈現(xiàn)出來,光靠學生的領悟是不現(xiàn)實的?!巴诰颉本褪切枰浞值貍湔n,備課的過程就是一個研究文本的過程,是教師“書讀百遍”的過程。在此,教師首先要扔掉在許多老師看來是“賴以生存”的教參和現(xiàn)成的教案,讓自己的思維處在絕對的自由和放松的境地,要讓自己思接千載,天馬行空,讓聯(lián)想、想象游刃有余,觸類旁通。要從文章的表與里、顯與隱、知識與人文中做細致入微的思考和界定。作者的把握,時代背景的聯(lián)系,同類文章比較詮注,與之相關的人物故事,文化民俗,要用心靈細致耐心地去“浸泡”,使古詩文放大膨脹,立體豐富。
二、細提煉
挖出來的東西有“美玉”也有“石頭”,有“金子”也有“沙子”,這就需要我們“深思之,明辨之”,分出哪些是適合全面地呈現(xiàn)給學生的,哪些是需要丟棄不用的,哪些是要細致入微、極盡深刻探討的,哪些是要蜻蜓點水、一筆帶過的。當然,這個提煉過程也是個“個性過程”,去留處理不僅要取決于學生的學段特點、知識水平、教學環(huán)境需要,還取決于教師的教學風格特點、教師的專業(yè)素質特點和特長??傊虿氖┙?,因地制宜,盡量地提高課堂素材的“含金量”,做到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再者,這個提煉的過程中還要照顧教學目標的層次性,切不可偏激一處,旱澇不均,既要照顧整體,又要照顧局部,既要體現(xiàn)全面性,又要有一定的深度。這樣,教學設計就有一個更加廣闊的空間和思路了。
三、再體驗
教學實踐是達成教學目標促成學生語文素養(yǎng)提高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這個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認知發(fā)現(xiàn)、個性體驗和學習中的生活共鳴,讓他們強烈地感受到學到了什么知識,受到了什么熏陶,明白了什么道理,做到好學、樂學,自主體驗文本和作品,把學習當作一次心靈的旅行或者精神的一次放飛。
要達到這個教學目標,在教學古詩文時要注意,鑒于學生的精力和老師授課時間的有限,就要求我們的教學以多種形式達成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讓學生樹立“與古文對話”的學習觀念,把文章看成古人對自己的訴說和自己對古人的傾聽,讓學生首先學會靜靜地傾聽古人的心聲,在這種觀念的引導下的誦讀過程就變成了雙向的交流,會更加有利于讓學生深入情境,用心體驗。喚醒學生內心蟄伏的詩性和對生活體驗的興奮點,更深入地理解文本,使古詩文距離我們不再遙遠。
完成以上三步,在古詩文教學中,我們就可以為學生展示一個更加廣闊和生動的語文學習情境,創(chuàng)設一個鮮活的語文學習氛圍,從而最終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文化修養(yǎng),這應該是我們古詩文教學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