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彩
(中國地質大學 外國語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論近代來華新教傳教士本地化基督教文化推廣策略
——以英國傳教士伯格理為個案
李鳳彩
(中國地質大學 外國語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基督文化和儒家文化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異質文化,近代新教傳教士的傳教之路會充滿阻礙。文化相對論認為,不同性質的文化之間是平等的,沒有高低、優(yōu)劣之分,強調尊重異質文化,兩種異質文化和諧相處。論文以文化相對論為理論基礎,以伯格理的基督教本地化文化推廣為個案,從影響新教本地化推廣的因素、本地化文化推廣的具體策略及這種本地化推廣的意義等方面分析研究了近代來華新教傳教士本地化基督教推廣策略,有助于加深對中國近代基督教史的認識,對現(xiàn)代跨文化的中西文化交流的研究也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近代;新教傳教士;本地化基督教;文化推廣;策略
宗教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因此也是一種文化傳播活動。然而,文化傳播從來都不是順暢的,尤其在中國這樣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的國度傳播不同質的文化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為了使那些“尊孔”、“祭祖”及“崇拜偶像”的中國本土的當?shù)厝私邮芑礁R?,傳教士們分別采取了一些“措施”、“策略”,來迎合當?shù)氐纳鐣幕h(huán)境,即本土化基督教推廣。本文以伯格理在石門坎區(qū)傳教為個案,具體研究分析了近代來華新教傳教士的本地化基督教推廣策略及其影響。探討近代新教傳教士在本地化基督教推廣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有助于我們加深對中國近代基督教史的認識,對近現(xiàn)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研究也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評估某種文化的高低、好壞、風俗習慣的鄙陋與否,不應該以評估者自身的文化標準好惡來衡量這種評判文化的標準和觀點,而應該從該民族的內在文化法則和文化背景上來理解。文化相對論認為,人類文化可以分為很多形態(tài),而這樣眾多的文化形態(tài)并不是由單一的人類文化進化而來的(也就是說不存在人類文化的進化階段),而是在異質環(huán)境下產生的異質文化形態(tài)與文化模式,而且該文化形態(tài)是與其所關聯(lián)的環(huán)境相適應、相協(xié)調的,所產生的價值取向也是從該文化形態(tài)所處的環(huán)境中產生的。所以每一種文化都有其自身存在的獨特性與合理性,與其他異質文化不存在高低之分。同時每一種文化都有獨特歷史繼承性的特點。所以一個有著自己獨特文化的民族在接受其他文化時往往懷有較強的抵觸情緒。西方的基督教文化與中國的儒家文化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所以傳教士在儒家文化根深蒂固的中國傳教必然受到當?shù)厝说牡钟|。伯格理在石門坎區(qū)傳教很尊重石門坎區(qū)文化,使基督文化與苗區(qū)文化和諧共存,成功實現(xiàn)了本地化基督教的文化推廣。用文化相對論分析本地化基督教的文化推廣活動對于研究現(xiàn)代跨文化的交流也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1.落后的經濟發(fā)展水平。社會貧困是造成宗教傳播的社會基礎。然而在石門坎這一落后地區(qū),面對一貧如洗的群體,貧困的生活使傳教士的傳教工作變得輕而易舉。所以,石門坎區(qū)落后的社會經濟條件使傳教士的本地化基督教推廣能順利進行。在英國傳教士柏格理到來之前,石門坎不僅經濟上貧窮,文化也十分落后。但是這恰恰成為宗教傳播加速的催化劑。石門坎苗區(qū)落后的經濟社會條件促進了伯格理在當?shù)氐幕浇涛幕茝V。
2.中西傳統(tǒng)文化差異性。歷經千多年的風雨洗禮儒家思想在中華大地上已經根深蒂固,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國人會對外來的事物懷有敵意,而且這種懷疑和敵對是必然的。所以要在中國傳播基督教必須先把基督教中國化,通過這種方式新教傳教士才能在使當?shù)厝私邮芑礁R?。所以年輕的柏格理在1887年來到中國偏遠的西南城市昭通開始傳教時并不順利。每當他和同伴行走在昭通街頭,就會立即成為居民好奇的對象,被孩子們追隨、被大喊“洋鬼子”及令人不快的一些稱呼。因為當時的中國民眾對西方人各種不滿,所以讓他們去接受基督教更是不可能的。中國的現(xiàn)狀使得來華傳教士不得不考慮通過中國化基督教的方式來向中國人傳播基督教。
3.傳教者主體特征。本地化基督教推廣除了與中西文化差異有關外,也與傳教者的主體特征有關:第一,傳教者自身的文化背景。傳教者都來自于資本主義的國家,并且傳教士大都學歷高,他們本身就是先進文化的攜帶者,所以他們的到來其實就是一種不同文化的滲透。這樣的背景使傳教士傳教的同時也把西方的科學文化知識帶到了中國,同時他們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理解中國文化并且適當改進文化。第二,傳教士對宗教本身的虔誠信仰和執(zhí)著追求推動了文化交流的發(fā)展。傳教士是一特殊的群體,他們懷抱信仰,熱衷于把上帝的福音傳遍全球,拯救人們的靈魂。自1904年,基督教傳入苗族地區(qū),伯格理克服種種困難扎根貴州石門坎,并為當?shù)氐奈魇浇逃歪t(yī)療事業(yè)做出奉獻,基督教為苗族帶去了文字、文化和文明。創(chuàng)制苗文雖然最初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翻譯圣經和閱讀圣經,但后來卻促成了苗族文化的復興,使苗族人擺脫了千百年來沒有文字的歷史。
1.文化認同與主體改造?;浇膛c中國文化所處的文化環(huán)境不同,文化存在差異,因此,產生沖突是不可避免的。注意到先前一些傳教士失敗的教訓,伯格理到了石門坎,他也穿上當?shù)胤?,而且與當?shù)氐拿缑褚黄鹕?。伯格理的生活完全苗化,而且他絲毫不嫌棄當?shù)仄D苦的生活和簡陋的環(huán)境。苗族地區(qū)比較閉塞,而且會說漢語的人也很少。為了消除這種語言障礙,他向當?shù)氐拿缑駥W習苗族語言,與苗民朝夕相處使得他很快就學會苗族語言。然而,傳教士的中國化還遠不局限于學習中國的語言文字。伯格理在當?shù)貍鹘虝r很尊重當?shù)氐拿缑瘢覍Ξ數(shù)氐拿缑窈苡卸Y貌。伯格理會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對待苗民,主動幫助苗民解決困難,盡全力幫助苗民解決好每件事,所以苗民很喜歡他。
2.中西文化交融與創(chuàng)新。①創(chuàng)制苗文傳播不同區(qū)域文化。1905年柏格理為苗民創(chuàng)制的這套“老苗文”,雖然不夠科學完整,但在傳播苗族的文化和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上確實是一種創(chuàng)舉。②興辦教會學校教育傳教。伯格理一向注重傳教與教育的互動關系,在當?shù)貍鹘膛囵B(yǎng)傳教士的同時,認識到了開展教育的重要性,還搞起了當?shù)氐奈幕逃?,使當?shù)孛缑駭[脫文盲,為當?shù)氐奈幕逃龀隽素暙I。所以伯格里開始在當?shù)亟⒔烫煤蛯W校。于是柏格理從1905年開始在石門坎地區(qū)興建學校,隨后開始招收苗民子弟入學。到1912年已經發(fā)展成為一所男女同校,名字為光華小學的學校,而且學校還建立了宿舍、禮堂、游泳池、運動場等。伯格理還以石門坎光華小學為中心,有計劃地向石門坎周圍的地區(qū)推廣、擴大苗族地區(qū)的教育事業(yè)。
外來宗教在異地的推廣中必須本土化,只有本土化才能達到基督化中國的企圖。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它也不可避免地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的旅程。在本土化的基督教推廣中,近代來華新教傳教士除了努力了解并認同中國文化外,他們還致力于中西文化的雙向交流。伯格理創(chuàng)辦教會學校徹底改變了石門坎。伯格理創(chuàng)辦了中國第一個男女生同校的雙語學校,修了貴州歷史上的第一個球場,為石門坎培養(yǎng)了大批的人才。經過幾十年的發(fā)展,光華學校發(fā)展成了一座擁有小學和中學的現(xiàn)代學校。伯格理為石門坎帶來了西式的現(xiàn)代文化教育。伯格理最大的貢獻是為當?shù)貏?chuàng)制了苗文,雖然最初是為了更好的翻譯圣經和閱讀圣經,但后來這套文字被用來傳播苗族的歷史文化,促進了苗文化的復興,為苗族帶去了文化與文明。英國新教傳教士柏格理使一個落后原始的民族,搖身一變就成了具有中外文化相結合的文明民族。
“基督教本土化”既有可能轉變、再造原有的文化,也有可能被原有的文化所消解。任何一種宗教都是與當時的文化背景相關聯(lián)的,因此都刻有所處時代和文化背景的痕跡。當它傳至不同國家時,在保持基本信仰不變的前提下,了解該民族的歷史文化背景,找出共同點并吸納其中可通融的要素,否則勢必與當?shù)匚幕斐蓻_突。在諸多近代新教傳教士中,英國傳教士柏格理在西南地區(qū)的宣教活動就是典型個案。伯格理在本地化成功傳教有助于了解基督教在近代中國的拓展歷程,有助于探討西方傳教士在本地化基督教推廣過程中所使用的策略和措施,有助于我們在更深的層次上理解中國近代基督教史,而且對現(xiàn)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研究也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1]戴德生.帶著愛來中國[M].陸中石,譯.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4.
[2]謝和耐,戴密薇.明清間耶穌會士入華與中西匯通[M].耿昴,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11.
[3]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4]阿信.用生命愛中國——伯格理傳[M].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
[5]周燕.傳教士與中外文化交流[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
[6]鄭連根.昨夜西風:那些活躍在近代中國的傳教士[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1.
[7]顧長聲.傳教士與近代中國[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8]博厄斯.類學與現(xiàn)代生活[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9]李昌平.柏格理留下的精神和遺產[J].國民族,2007.
[10]雷宇.英國人伯格理與貴州石門坎[N].西部時報,2011.
[11]周玲,唐靖.伯格理及循道公會在邵通所做公益事業(yè)論述[J].學術探索,2012.
[12]胡磊.傳教士在晚清英語教育中的歷史貢獻和存在問題[J].海外英語,2011,(12).
[13]陳才俊.挑戰(zhàn)、適應與融合:基督宗教在近代中國[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7,46(2).
[14]吳莉葦.中國禮儀之爭——文明的張力與權利的較量[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B975
A
1674-9324(2014)29-014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