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長海
內容摘要:中學語文詩歌鑒賞教學,應當遵循一定的原則,選擇合理的方法,設計科學的課堂模式,并注意相關問題,才能事半功倍。
關鍵詞:詩歌鑒賞 課堂教學 原則 方法 模式 問題
一如基本物欲的滿足乃生存之需要,文學鑒賞則是“人發(fā)展的需要”⑴,是整個人類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構成要件。文學鑒賞充滿了人的智性,是一種高級而復雜的精神活動,而詩歌鑒賞,作為文學鑒賞的重要組成部分,較之其它文學樣式的鑒賞需要更高層次的審美要求,因而成為文學鑒賞的最高形式,難度極大。如今,文學鑒賞已成為中學語文教學的重頭戲,那么,詩歌鑒賞的課堂教學也就有必要予以探討。本文試就詩歌鑒賞課堂教學的原則、方法、教學模式以及應注意的問題作出探析,以就教于方家。
我們閱讀文學作品,不僅可以了解未知世界,獲取新知,而且可以緩解由于緊張工作或沉重的生活壓力帶給人的痛苦不適,更能夠使閱讀者領略人類的思想智慧,品鑒藝藻,形成高度的審美判斷能力,從而培養(yǎng)出較高水平的藝術修養(yǎng)。一般說來,文學接受活動帶著明顯的私人化的色彩,個體閱讀,自我滿足。從文本的選取、閱讀時間的確定、閱讀方式的選擇到閱讀效果上,都由個人自主決定。這種情況也一定程度地體現(xiàn)出文學接受的本質。因為個體化閱讀,只要不涉妨礙,似手更能展示文本本身呈現(xiàn)的“空白結構”、“內涵的多重性”,“語言的多義性”⑵等特征,表現(xiàn)出文學應有的面目,符合文學接受的實質。不過話又說過來,完全自由的閱讀和欣賞實際上并不存在。來自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專業(yè)人士對文學解讀的潛移默化熏染,更有代表主流話語權的媒體所施加的強勁干預,文學閱讀不總按照閱讀者固有的思路行走。學校教育就是突出的例子。整齊劃一的文學教育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閱讀者向文學接受本質的靠攏和邁進,但對于處于自發(fā)狀態(tài)下的個體閱讀也不無矯正和糾偏作用,它通過科學化的訓練使閱讀者提高文學素養(yǎng)和文學接受水平。我們探討詩歌鑒賞教學的原則、方法及課型范式,旨在有效地進行文學鑒賞的訓練。
詩歌鑒賞教學應遵守如下原則:第一,詩歌鑒賞必須建立在充分閱讀、正確理解的基礎上。沒有閱讀,就無所謂鑒賞。閱讀是基礎,是第一位的。這本是簡單的道理,但在實踐中,執(zhí)教者并沒有給予“閱讀”應有的重視。在學生未完全進入閱讀狀態(tài)或閱讀很倉促很膚淺的情況下就對作品作詳盡分析,其結果可想可知:抑制了學生的熱情,阻礙了學生對意境的品味,鑒賞課成了老師的獨角戲,學生只是機械記憶一兩個結論而已。正確的理解更是鑒賞的前提,沒有理解和正確的認識,感知必然舛誤,鑒賞也會偏離正確的軌道?!袄斫狻辈⒎莾H僅詞句的理解,它應當是對整首詩的有機認識。實踐中重詞句,忽視全詩整體把握的現(xiàn)象并不鮮見,或不求甚解,或一知半解,這有害于對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因此,在進入鑒賞之前一定要充分閱讀,正確地理解,而建立在此基礎上的判斷也將是合乎實際的,也必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自圓其說。第二,文本意識原則。有的詩作其指向性明晰單一,容易進行鑒賞;有的詩作則不然,如詠物詩、哲理詩,其意蘊豐富,句意具有多義性,內涵具有多層性,主旨具有多重性,給鑒賞帶來不小的難度。鑒賞者只要據(jù)文本來把握,即使誤讀或認識分歧,只要合乎情理,當予以支持。如若不依文本,或沿襲成說,先入為主;或“不辨菽表”,恣意妄言,必將學生引入臆猜的泥淖不能自拔。為了杜絕架空文本的泛泛議論,我們應恪守文本。第三既重視作家、作品,也重視鑒賞者的原則。中國傳統(tǒng)的鑒賞思想強調“知人論世”⑶、“以意逆志”,俄國的形式主義者、法國的結構主義者關注作品,美國、德國的接受美學流派則注重讀者。其實都沒有錯。只要不是執(zhí)其一端不顧其余、囿于一隅不見天地,都是有見地的思想,對我們的鑒賞都有指導意義。重視鑒賞者的原因在于:①鑒賞者的主體地位決定著應該得到關注。②鑒賞者的激情和創(chuàng)造性需要尊重來喚起和激發(fā)。③作品本身的“空白結構”,“意義的不確定⑷”,期待著鑒賞者來合作,來填充和確定。也就是說,給予鑒賞者以尊重是作品的必然要求。重視鑒賞者意味著課堂不能一言堂,要讓學生說話,允許他們持有不同見解。要引導、鼓勵,形成廣泛參與的課堂風氣。第四,鑒賞的差異性、階段性原則。①代代不同,情在理中;代有不同,自然之理。鑒賞過程中有差異,有不同認識很正常。老師應當鼓勵學生敢于發(fā)表與前人有別、與眾人不同的見解。②文本的“空白結構”、“意義模糊性⑸”,召喚著讀者做出各自的解讀??梢姡b賞的差異性是逼近鑒賞實質的。③合理的“誤讀”顯示了文本的生命力,“說不盡的莎士比亞”、“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足自證明。④鑒賞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它需要閱歷、心境、環(huán)境等的對接撞擊。故而,允許學生在不同時期有不同感悟,也允許學生課堂上認識不到位或完成不了所有的認識。第五,選擇適當鑒賞方法的原則。鑒賞教學,既要注意按照學生認知規(guī)律,又要遵循文學鑒賞的規(guī)律,還要依據(jù)詩歌自身的特點來設計。認知規(guī)律強調循序漸進,不要急于求成;文學鑒賞規(guī)律要求根據(jù)文學特性選取“以社會歷史環(huán)境為中心和以作家為中心的鑒賞方法”、“以作品為中心的鑒賞方法”和“以讀者為中心的鑒賞方法”中任一種或兩種方法,以及其它方法;而詩歌自身又有最具真情、講究意境、含蓄凝煉、富有音樂美等特點。第六,重視“意境”體味的原則。王國維說:“文學之事,其內足以攄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與境二者而已。”⑹意境說之于詩歌,真不啻剔肉見骨、敲骨見髓。詩歌的意境描述如畫,意蘊豐富,啟發(fā)讀者的聯(lián)系和想象,有著超越具體形象的更廣的藝術空間。把握住了詩意境,也就把握了詩的精髓。詩的意境主要體現(xiàn)為情景交融、虛實相生、韻味無窮三個方面。第七,注意聯(lián)想和想象的原則。詩歌是高度凝煉的文學藝術,其藝術形象的描述都是虛實相間,留有很多空白的,這些虛的空白的地方需要我們通過想象填補。傅庚生:“情感之發(fā)展與浸淫,只是一派聯(lián)想,文學原為憑依情感之觸發(fā)而生,自然頗重聯(lián)想工夫。”⑺夏丏尊、葉圣陶:“文章是無形的東西,只是白紙上的黑字,我們讀了這白紙上的黑字,所以會感到悲歡覺得人物如畫者,全是想象的結果。”⑻談的都是這個理。
詩歌鑒賞教學的方法。首先是大的方法。一、“知人論世”、“以意逆志”的方法。孟子有言:“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世也?!雹臀膶W作品是特定時期生活在特定環(huán)境中的特定人用心血寫成,凝聚著詩人的認識和情感。我們只有了解作家的性格,生平經(jīng)歷,所處的時代和社會環(huán)境,才能進入作品的境界中,才能準確理解詩作。如鑒賞《登高》一詩,如若不知道安史之亂,對杜甫顛沛流離歷盡坎坷、暮年疾病纏身有家無歸、傷時憂世的情況不了解,那么詩歌中凄愴悲涼的心境和感情是難以體味出來的。作品的意義是由作家賦予的,鑒賞者惟有通過作品的言辭來探求作家所表達的原意,方不致于曲解——或貶損,或拔高。二、以作品為中心的方法。鑒賞是以詩歌作品為對象的。閱讀具體詩歌,我們可以理解內容,審視形式;可以整體把握,局部賞析,如對李清照《一剪梅》“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品味把握;可以從表象中品味意蘊,在意蘊中領悟真諦,如對李商隱《錦瑟》詩主旨欣賞玩味;感受生活真實與藝術真實的差別,如李白詩;在作品中體驗眾多的趣味——情趣,理趣等,從而獲得審美的愉悅。三、以鑒賞者為中心的鑒賞方法。一些淺顯直白的詩歌可以讓學生來談,激發(fā)他們的興趣;詩意朦朧而意義多向性主旨多重性的作品,也可以讓學生談談各自的認識,以相互啟迪,開闊大家思路,使不悖于實質的新見綻放艷麗的花朵,以引導學生創(chuàng)新。如柳宗元《漁翁》詩,有人認為末兩句畫蛇添足,蘇軾則覺得“有奇趣”、“結二語雖不必亦可”。這樣的問題可以交付學生來討論進行,各抒己見。又如徐志摩《再別康橋》,有人說傷“離”,有人說傷“情”,究竟如何看待,不妨引入課堂探討、或許有更深入的理解把握。
除了三大方法外,還有具體的方法:①誦讀、美讀。詩歌講究平仄,有節(jié)拍,富有音樂美。因而鑒賞詩歌不能默讀,不能只憑內心理解就可以了。只有在“緩歌慢唱,密詠恬吟”中獲得詩的情致,體味它的音樂美?!对娦颉氛f:“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雹卧姼枳罹哒媲?,不吟詠、不誦讀是體現(xiàn)不出情感,也體味不到美妙。對詩歌而言,美讀即吟詠,美讀即鑒賞創(chuàng)造。完全不必為讀不準而舍棄誦讀、美讀。②比較法。將同類題材、同類詩體、前后時期等詩歌比較鑒別,品第高下。如果堅持不懈地反復比較鑒賞,那么假以時日一定會大有提高,練出慧眼,于同類之中發(fā)現(xiàn)作品的“獨異風采”來。③由名句入手探究整首詩。名句是詩的眼睛,通過名句賞析來達到透視全詩之目的。④典故探釋法。詩歌中用典情思雋永,耐人尋味。用典增加了詩意的同時也增加理解難度,那么從典故探釋入手可“直達詩人之心”。如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薄皯{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兩個典故弄明白了,詞意就豁然開朗了。⑤散文形式展示詩意境法。詩是凝煉的,跳躍性大,空白處多,如果真正欣賞了,我們可以用散文這種藝術形式把詩轉換過來,給學生以創(chuàng)造的機會。⑥引入舊評輔助鑒賞法。前人對詩頗多真知灼見,但也不乏糟粕,若能引入課堂予以辨析,可以提高我們的鑒賞水平。總之,方法很多,不一而足,我們所能做的就是選擇最適合于鑒賞具體詩作的方法去應用。
詩歌鑒賞的課堂模式。依照詩歌自身的特點,根據(jù)教學模式理論和教學設計理論,為課堂構建模式:
基本模式:鑒賞——訓練
擴展式:作家或文本——解讀——再現(xiàn)——訓練
具體化(或表現(xiàn)):由“認識作家——接觸文本”,到“疏通詞句——理清章法——分析技巧——發(fā)現(xiàn)主旨——舊評新識”,再到“美讀(想象)——藝術形式轉換”,進而“鞏固總結——遷移訓練”,從而實現(xiàn)“類的形成——能力生成”。
需要說明的是:
第一,既有“詩無達詁”之論,也有“教無定法”之說,此模式只是一般邏輯意義上的建構。“具體化”只是一個展示的實例,實踐過程中可以根據(jù)需要有不同的取舍。
第二,確定一個適當課堂結構后可以選擇相應的方法。
第三,概念闡釋:“再現(xiàn)”強調傳遞原有情貌。“表現(xiàn)”顯示多種可能性見解。“藝術形式轉換”可以是文學的其它樣式,如散文、小說、戲劇等,也可以是其它藝術形式,如音樂、美術。
詩歌鑒賞教學應注意的問題。1、要積累一定的文學史知識、文學常識和文化知識。這是鑒賞詩歌的必不可少的背景知識。欠缺任何一個方面都有可能給鑒賞帶來障礙,甚至會影響到正確的鑒賞。如欣賞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若對“刷色”不知,認為小喬嫁周瑜離“赤壁之戰(zhàn)”很遠,難免會膠柱鼓瑟,也就不明白作者用來暗示自己年紀衰老而無所作為的傷感。要懂得藝術辯證法,關于動與靜、虛與實、疏與密、張與弛、抑與揚等手法如若不知,那么鑒賞也是入寶山而空歸。2、大量的閱讀是鑒賞對比的基礎。學生如果只在課內鑒賞有限的詩歌而沒有雄厚的閱讀基礎,就無法比較詩歌高下,區(qū)分詩歌優(yōu)劣,提高鑒賞力也是一句空話?!胺膊偾髸月暎^千劍而后識器;故園照之象,務先博觀”。⑾劉勰的話就強調了這一點。3、克服思維定勢。我們鑒賞的作品有限,常談的詩人也不多,因此每個詩人的風格在鑒賞者內心已形成了固定樣式。如辛棄疾多慷慨悲壯之作。其實,他也有詼諧之作,如“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古人寫詩常有寄托,如寫景詠物、寫史懷古詩,表面意思明確,實際上另有所指,或感于時事,或感于身世遭遇,如若拘泥表面之意僅作一般理解,實在辜負詩人苦心。4、要避免盲信盲從。很多詩作其主旨到藝術技巧似已成定論,如果我們不加察焉盲目信從,勢必在窠臼里突圍不出。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思考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如《蒹葭》詩,長期以來一直作為愛情詩看待。我們不妨想象一下,凡是美好東西的追求不都是類似狀態(tài)心境?《關睢》詩說寫男女至愛恐怕也無人置喙,如果我們把對美的追求過程這樣對照一下,何其相似乃爾!要之,我們既遵循規(guī)律和原則,又開動腦筋,就能為詩歌鑒賞耕出豐收之田。
綜而言之,把握住了詩歌鑒賞教學的原則方法,利用現(xiàn)代教學設計理論確定科學的課堂模式,并注意相關問題,我們的詩歌鑒賞教學課一定會取得成功!
注釋:
⑴馬斯洛語
⑵⑷⑸姚斯、伊瑟爾語
⑶⑼《孟子·萬章下》
⑹王國維《人間詞話》
⑺傅庚生《中國文學欣賞舉隅》
⑻夏丏尊、葉圣陶《鑒賞座談會》
⑽《毛詩序》
⑾劉勰《文心雕龍·知音》
(作者單位:河南省漯河實驗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