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師德主要包括教師在“為師”和“為學”兩個方面的基本道德素養(yǎng)與規(guī)范。近年來,我國高校師德在這兩個方面都存在著失范問題。高校師德失范與社會價值多元化、官德敗壞有關,也與高校重科研輕教學的評價取向、科研評價理念與機制的偏差直接相關。改善高校師德失范,需要加強對高校教師的師德教育,營造良好的師德建設氛圍,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需要完善人才評價體系,提高教師的待遇,強化對公共權力的約束和規(guī)范。
關鍵詞:高校;師德;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4107(2014)04-0044-03
高校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精神的熏陶者,人格的影響者。2007年,胡錦濤同志在會見全國優(yōu)秀教師代表時談道:“中國的未來發(fā)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歸根結底靠人才,人才培養(yǎng)的基礎在教育。”[1]“教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推動教育事業(yè)又好又快發(fā)展,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教師是關鍵。沒有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就沒有高質量的教育。”[2]這要求我們必須重視高校師德建設。
一、師德內涵分析
師德是與道德的概念聯(lián)系在一起的。所謂道德,乃是“一定的社會或階級依靠社會輿論、習慣傳統(tǒng)、教育力量和人們的內心信念,調節(jié)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集體之間關系的行為準則和規(guī)范的總和”[3]。行業(yè)、職業(yè)不同,其對內部的社會成員的要求有所不同。“每一個階級,甚至每一個行業(yè),都各有各的道德”[4]。所謂師德,即教師的職業(yè)道德,它是教師在長期的教育實踐活動中所形成的比較穩(wěn)定的調節(jié)教師與他人、教師與社會相互關系的道德觀念、行為準則、規(guī)范、品質的總和。
從教師的職業(yè)行為領域角度看,師德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從“為師”的角度,即教師作為職業(yè)的為社會培養(yǎng)合格人才的承擔者,所應具備的基本道德和品質。二是從“為學”的角度,即教師作為知識的生產者和探索者,面對知識及其同行所應具備的基本道德和品質。從“為師”角度,師德的基本內容應包括:熱愛教育, 敬業(yè)愛崗,淡泊名利、銳意進取,教書育人,因材施教,熱愛學生,誨人不倦,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從“為學”的角度,師德的基本內容則應包括:嚴謹治學、誠實守信、謙虛謹慎、實事求是、團結協(xié)作、追求真理、不懼權威。
二、高校師德失范的表現(xiàn)
改革開放以來,大多數高校教師都能夠嚴守職業(yè)操守,敬業(yè)奉獻。不過,近年來也出現(xiàn)了一些值得關注的高校師德失范現(xiàn)象,急需解決。
(一)職業(yè)信念動搖,責任意識淡漠
近年來,部分高校教師把自己的職業(yè)降低為僅僅是謀生的一種手段。表現(xiàn)在對待自己本職工作的態(tài)度是:教學上,馬馬虎虎,敷衍塞責,上課照本宣科,作業(yè)批改不認真,只注重課時數量,不注重教學質量。教研上,不思進取,得過且過,不注重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探索和研究,滿足現(xiàn)狀。與學生交流方面,缺乏熱情和關心,不愿花精力去主動了解學生心理動態(tài)。
(二)團隊協(xié)作觀念缺乏,利己主義之風日盛
高校合格人才的培養(yǎng),科研的突破,往往都是教師團隊集體努力的結果,它需要整個教師團隊密切配合。但是,當前,一些高校教師凡事只考慮自己,價值標準注重實用。同事之間則“文人相輕”,互相詆毀,互相貶低,互相拆臺。在申報課題、評職稱等關系個人利益的活動中采取不正當的競爭手段,造成部分教師關系緊張。這阻礙了良好學科團隊的形成。
(三)價值取向錯位,不能為人師表
社會上的各種職業(yè)道德都會對社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不過,教師職業(yè)對社會的影響更深遠。但是,我們的一些高校教師對此認識不到位,缺乏自尊、自重、自愛精神,難以起到表率作用。主要表現(xiàn)為:有些教師自由散漫,遲到早退,舉止粗俗;個別高校教師向學生漏題、泄題或送人情分;有的高校教師則在評職稱、評重點學科、評碩博點等方面做手腳,或在招生、學生入黨等工作中,敲詐勒索。
(四)學術風氣浮躁,急功近利
近年來,在我國的學術研究過程中,出現(xiàn)了許多有悖于學術道德的現(xiàn)象。主要有:學術剽竊,對他人的學術思想不加注解據為己有,或者對他人的成果采取“剪刀加糨糊”的方式部分據為己有,甚至悍然將他人的整篇論文、整本書直接署名為自己;學術偽造,即學術論文中某些數據不是經過研究實驗得出的結果, 而是作者自己編造的;學術篡改,即作者對引用的數據進行修改、隱瞞不利數據從而用于偽造創(chuàng)新成果和新發(fā)現(xiàn);故意夸大研究成果的學術價值、經濟與社會效益,博取名利。
三、高校師德失范成因分析
造成上述高校師德失范現(xiàn)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與社會多元化而導致的高校部分教師師德迷失有關,與公共權力的異化而造成的極壞的社會影響有關;也與高校之間競爭激烈有關。
(一)社會價值多元化
改革開放以來,市場觀念日益深入人心,表現(xiàn)在價值觀念領域就是人們原有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發(fā)生了變化,人們的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念趨于多元化,人們的利益意識空前崛起,整個社會功利傾向日漸濃厚。這種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價值觀、道德觀的沖突和碰撞,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傳統(tǒng)的教師“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基本職業(yè)操守。部分高校教師忽視了以奉獻精神為主的價值取向,把金錢作為衡量價值大小的標準,把教書的最高價值降低為“稻粱謀”的工具。
(二)官德敗壞的示范效應
公共權力本質上是一種特定的力量制約關系,公共權力具有作用范圍普遍性、作用效果至上性的特點;同時,公共權力是對社會的稀有價值和利益作權威性分配的工具。這意味著,人們會非常關注公共權力掌控者的行為價值取向,這對公共權力非常深入社會內部的國家尤其明顯?!肮俚螺^一般社會道德而言,具有鮮明的政治性和潛移默化的示范性,具有很強的政治價值導向功能和顯著的光環(huán)效應、示范效應、凝聚效應。在官本位文化傳統(tǒng)深厚的中國社會,官德的作用更顯得重大而深遠”[5]。
近年來,由于政治體制改革的相對滯后,一部分公共權力的掌握者視公共權力為謀取個人利益的私器,貪污腐敗、奢侈腐化現(xiàn)象屢禁不止。這使一部分高校教師心理產生失衡,由對公共權力異化的不滿轉向效仿官場腐敗。誠如有學者所言:“我們社會的道德環(huán)境惡化,官德敗壞是重要原因?!賳T的行為對老百姓有示范效應,官德敗壞對老百姓的社會信任感沖擊很大。他們會覺得,社會管理者和精英都不講道德,憑什么要求我們講道德?”[6]表現(xiàn)在實際中就是,高校中握有一定權力的教師運用手中的權力也以權謀私,這進一步引發(fā)了高校普通教師的心理失衡。
(三)高校重科研輕教學的評價取向
當前我國高校的科研狀況決定了國家對其的扶持力度。這使各高校必然把科研作為評價高校教師的中心,教師也被迫把精力放在提高自身學術水平方面,對課堂教學也就采取應付的態(tài)度。
由于對教學的不重視,進而導致高校對教師的教書育人方面的評價,習慣性采取定性的、大而化之的評價方式。也就是說,高校在這些方面沒有制定出科學的、操作性強的評價指標,導致在實際評價中太過粗糙和簡單,甚至流于形式。
(四)高校科研評價理念和機制的偏差
隨著近代以來科技對社會推動作用的日益凸顯,這使得政府把學術直接作為一種可以變現(xiàn)和量化的生產力[7]。表現(xiàn)在學術評價中就是采用管理主義的評價理念。所謂管理主義,從公共行政學的角度是指:企業(yè)管理技術的采用;服務及顧客導向的強化;公共行政體系內的市場機制及競爭功能的引入[8]。易言之,即政府將私營機構的經營理念和技術,運用到公共服務部門的管理中。滲透到學術管理中就是把學術作為一種可以量化考核的生產,這種市場邏輯取向背離了學術的內在本質。
與上述我國學術評價理念的偏差相對應,表現(xiàn)在學術評價體制方面就是:學術評價行政化、定量化。所謂學術評價行政化包括三個方面的含義:“其一是行政權力在學術評價體制中近乎壟斷的強勢地位,學術權力的地位與作用很難望其項背;其二是行政權力乃是形形色色的學術評價的執(zhí)行主體,許多學術評價雖然并不是政府直接行為,但政府對評價的認可本身強化了該學術評價的地位和影響;其三是行政權力還是學術評價標準的實際制定者,純粹的學術標準或同行標準很難在評價中發(fā)揮明顯作用?!盵9]表現(xiàn)在實際中就是學術評價標準呈現(xiàn)出行政化等級特征。學術評價定量化主要是指高?;诳茖W計量學等原理將學術評價具體化為幾個指標,然后在此基礎上確定權重分值建立評價體系,由分值評定學術水平。這種定量評價影響了學術質量的提高。正如有學者所言:“如此強調量化,堅信‘管理出效益,使得大學的工作目標,明確背離獨創(chuàng)性原則,而片面追求數量上的繁榮,其客觀效果,很可能是催生出大批的平庸之作?!盵10]
四、高校師德失范行為的控制對策
上述師德失范行為的控制,需要學校、教師、政府、社會各方面協(xié)同配合。
(一)加強師德教育,營造良好的師德建設氛圍
要組織教師加強學習《教育法》、《教師法》、《高等學校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等法律法規(guī)。其次,學校要經常開展職業(yè)理想教育,使廣大教師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與教育觀。同時,要抓典型示范,充分發(fā)揮榜樣的表率作用,使廣大教師從身邊的優(yōu)秀教師學起,營造一種良好的師德建設環(huán)境。
(二)以人為本,轉變師德評價理念
提升高校教師的職業(yè)道德,需要確立以人為本的師德評價理念。當前,加強高校師德建設必須實現(xiàn)兩大轉變。
第一,對高校教師“為師”方面的職業(yè)道德要求,必須由“理想”轉向“現(xiàn)實”。長期以來,高校在對教師的職業(yè)評價上往往把“理想”的師德和“現(xiàn)實”的師德混為一談,以理想化的目標來要求教師。正確的做法應把教師的義務與權利、責任與利益統(tǒng)一起來,用切合實際的價值準則去指導師德建設。
第二,糾正高校教師“為學”方面的道德失范,實現(xiàn)從“管理主義”向“學術自由”理念的轉變。即應尊重學術研究的規(guī)律,為廣大教師的學術活動提供一個相對寬松、自由的環(huán)境氛圍。正如美國學者愛德華·希爾斯所言:“無論是學術還是非學術人員,有獨創(chuàng)思想的人為數不多。盡管獨創(chuàng)性非常值得向往,不能期望大多數學者會有獨創(chuàng)性?!ぁぁぁぁぁW術自由應該保護學者們在他們的教學和研究中做到誠實努力?!盵11]
總之,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意味著,要把教師看作活生生的現(xiàn)實中的人,要尊重學術的本質和規(guī)律,培養(yǎng)他們的主體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充分激發(fā)其內在潛質。
(三)科學管理,完善人才評價體系
當前,高校承擔著育人和科研兩大任務。不過,這兩個任務對人才的要求是不一樣的。一般來說,科研需要有思想創(chuàng)新精神人員,育人崗位則需要具有較強語言表達能力的人員。當前,要改變教師在“為師”方面失德,應在建立高校人才評價體系時,切切實實把教學放在與科研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時,高校應允許教師根據自身的優(yōu)勢在教學崗位和科研崗位之間進行選擇。然后高??梢愿鶕煌慕巧贫ㄏ鄳娜瞬旁u價體系。
針對高校教師在“為師”即育人方面的失范,在允許教師自由在教學和科研兩個崗位之間進行選擇后,應就育人方面制定科學、可操作的評估指標體系。然后,可聘請教學經驗豐富的離退休教師和部分在職人員組成督導組,隨時聽課和參加各種教學檢查、評估活動。還可以通過設立師德信箱、個別訪談、填寫問卷等途徑,多渠道對教師的師德進行監(jiān)督。同時,將這種評價結果與教師的職稱晉升等緊密結合。
針對高校教師“為學”失范行為,應構建一個以質量為導向的學術評價體系??梢愿鶕W科建立專家數據庫,隨機抽取專家參與評價;進一步完善同行評議制度;推行代表作制度;科學制定教師的長、中、短期評價制度,讓教師擁有寬松時間專心研究。
(四)提高教師待遇,強化對公共權力的規(guī)范與約束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都有生理、安全、歸屬和愛、自尊和自我實現(xiàn)五種需要;其中,衣、食等生理需要具有基礎性,是實現(xiàn)其他高層次需要的基礎[12]。鄧小平曾說過:“不重視物質利益,對少數先進分子可以,對廣大群眾不行,一段時間可以,長期不行?!盵13]這表明,師德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筑”。師德建設必須堅持尊重教師的合理需求。
師德的失范行為與官德敗壞的示范效應相關。這就要求從優(yōu)化外部環(huán)境的角度為師德的提升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毛澤東曾說過:“只要我們黨的作風完全正派了,全國人民就會跟我們學······這樣就會影響全民族。”[14]鄧小平也曾說:“為了促進社會風氣的進步,首先需要搞好黨風······黨是整個社會的表率?!盵15]因此,當前,應加快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步伐的迫切性,從根本上解決公共權力的恣意妄為問題。目前,可以從深化高校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招投標采購制度、改革后勤管理體制、實行高校后勤管理社會化、建立學術道德監(jiān)督機構等方面,為師德建設創(chuàng)造良好的外圍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2]胡錦濤.在全國優(yōu)秀教師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8/31/content_6638950.htm.
[3]朱作仁.教育辭典[Z].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7:772-773.
[4][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6.
[5]趙長芬.官德的價值功能與載體論析[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2,(11).
[6]學者稱止住社會道德下滑要著力抑制官德敗壞[EB/OL].http://www.chinanews.com/sh/2011/10-27/3417178
2.shtml.
[7]楊敏、李學勇.論學術評價機制的完善[J].政法論叢,2009,(5).
[8]張成福.公共行政中的管理主義:反思與批判[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1,(1).
[9]張師偉.學術評價中的行政主導與學術自由[J].法學教育研究,2012,(2).
[10]陳平原.大學何為[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78.
[11][美]愛德華·希爾斯.學術的秩序[M].北京:商務印書館:316.
[12][美]亞伯拉罕·馬斯洛.動機與人格[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7:18-29.
[13][15]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177.
[14]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2.
收稿日期:2013-08-12
作者簡介:別紅暄(1974—),男,河南南陽人,河南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博士,河南大學廉政研究中心研究成員,主要從事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廉政建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