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安英+張云
中國古典詩歌無疑是中國文化寶庫里一顆璀璨的珍珠,她時而清新秀麗,時而優(yōu)雅含蓄,時而豪邁奔放,時而灑脫飄逸。她的千變?nèi)f化讓人深深癡迷,也讓人捉摸不透。于是常聽學(xué)生對我抱怨說:老師,古詩讀起來感覺很美,可我就是不知道在寫什么。是啊!古典詩歌就像蒙著面紗的美女,雖然感覺她很美,卻不知道是怎么個美法。只有揭開她的面紗,才能真正感受到她的美。今天我就來談?wù)勗鯓咏议_古典詩歌的面紗,看清她的真面目。
驚鴻一瞥,留下第一印象
很多人都認為詩歌就是要細細品味的,沒錯,我不否認詩歌應(yīng)該細品。不過在細品之前我們要對詩歌有個整體的印象。古人說過: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所以我們在讀詩時既要能“入乎其內(nèi)”,也要能“出乎其外”,我們要先把詩快速地讀一遍,得到一個整體的印象。對于前后內(nèi)容差別較大的詩歌,尤其要有整體印象。如杜甫的《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詩人前面寫的雖是樂景,但后面抒的卻是哀情,如果對詩歌沒有整體的印象,只是單純地從某一個方面(景或情)去把握全詩,就會失之偏頗,造成理解上的偏差。
細細端詳,看清眉眼長相
在速讀后,第二遍就要精讀,細細品味了。這一次的閱讀要從多方面進行,解決幾個問題。
第一要注意詩歌的標題,要從詩歌標題中獲知詩歌的主要內(nèi)容和詩歌的類型。如看到《柳》就要想到這估計是一首詠物詩,所寫的物是柳;看到《山居秋暝》就要想到這估計是一首寫景抒情詩,寫的是秋天傍晚山中的景色。然后再結(jié)合第一印象,基本上能準確判斷出詩歌的內(nèi)容和類型了。
第二要注意作者。假如是我們比較熟悉的作者,那么我們首先要想到該作者的生平事跡以及他的創(chuàng)作風格。如果是不熟悉的作者,那么后面的注解就要仔細看了,看有沒有和作者有關(guān)的背景知識,如果沒有注解,那就說明沒必要關(guān)注作者了。
第三要注意正文,正文無疑是重中之重。在閱讀詩歌正文時我們要分三步走。
第一步,用翻譯文言文的方法把詩歌翻譯一遍(一句話也不能漏),然后適當?shù)卣{(diào)整一下使語言稍微流暢一點。第二步,挑出詩中的景物或人物,找出其特點,第三步就是情境再現(xiàn)了,要充分調(diào)動自己的想象力,閉上眼睛,在頭腦里勾畫出這些景物或人物組成的畫面,感受這幅畫面的整體氛圍即意境。
下面就以宋之問的《題大瘐嶺北驛》為例,具體說明一下這個鑒賞過程。
初讀這首詩獲得的整體印象是:這是一首思鄉(xiāng)詩,內(nèi)容上有景,有物,有情。
細品這首詩。由題目可知,作者身在大瘐嶺北驛,遠離家鄉(xiāng)。至于宋之問這個人,很多學(xué)生不太熟悉,如果詩后無注解的話,要想獲知寫作背景很難,所以對于寫作背景我們暫且不深究。然后復(fù)述詩歌內(nèi)容:“陰歷十月的時候大雁開始南飛,傳說飛到大庾嶺后它們就全部折回。但是我走到這兒后卻不能停下來,要繼續(xù)前行,什么時候才能再回來呢?潮水下落,江面平靜,樹林中一片昏暗,瘴氣彌漫不散。明日早晨,我回頭遙望故鄉(xiāng)時,應(yīng)該能見到那嶺上的梅花吧!”詩中的景物及其特點是“南飛雁至此回”“潮水下落”“江面平靜”“樹林中一片昏暗”“瘴氣彌漫不散”,這些是眼前實景。還有虛景是“隴頭梅”。詩中的人物是抒情主人公自己,他的特點是:身處大瘐嶺,但是還要南行翻過大瘐嶺,不知何時才能回來。最后就是情境再現(xiàn)了,這首詩應(yīng)該有兩幅畫面,第一幅畫面是:太陽已經(jīng)落山了,潮水回落,水面平靜得毫無生氣,樹林里開始昏暗下來,一個清瘦的身影負手而立,向北方眺望,可眼前瘴氣彌漫,什么也看不見,一兩聲雁鳴引得他抬頭,只見大雁開始向北方飛去,他多想讓大雁帶著自己回去啊,可他知道這只是一個奢望,人雖在此,可心早已隨大雁飛走了。第二幅畫面是:清晨,霧氣散開,詩人又要起身南行了,他一步三回頭,眺望故鄉(xiāng),只見嶺上的梅花已盛開。這兩幅畫面營造了孤寂、清冷的氛圍,抒發(fā)了詩人憂愁、失落、悲苦的思鄉(xiāng)之情。
至此,這首詩的解讀就算完成了,剩下的就是審清題意,根據(jù)要求組織語言答題了。以上就是我關(guān)于如何讀懂詩歌的一點淺見,不到之處請批評指正。
錢安英,張云,教師,現(xiàn)居湖北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