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微
摘 要:農村美術教師缺乏對欣賞課的正確認識,從而忽略了對學生進行欣賞教學。鑒于此,筆者提出了改進欣賞課的教學方法等教學方略,以期提高美術欣賞課堂教學的效度與深度。
關鍵詞:美術 欣賞課 教學策略
一、現狀直擊:美術欣賞課教學存在的誤區(qū)
美術欣賞課怎么上,重點在哪里?欣賞什么,怎么欣賞?反觀我們的日常教學欣賞課中,發(fā)現很多的時候欣賞課都是成閑置狀態(tài)即使有也是走馬觀花問題多多、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現象一:美術課堂欣賞主題不明確
欣賞什么,怎么欣賞,欣賞主題很少能在美術欣賞課中體現出來,教師把欣賞課上的像流水賬,以敘述性的演講上課,而且重視對美的表現力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在農村學校如果是兼職教師的欣賞課基本處于閑置狀態(tài),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美術理論知識,在美術課中,都是以繪畫表現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課堂為主,淡化了學生對美的感受力和鑒賞力。
現象二:教師處于講解狀態(tài)學生處于靜止狀態(tài)
因為欣賞課都是以圖片為主,在欣賞課中教師不可能再去找大量的資料去設計問題,只能以書本的圖片為主,而且農村小學的學生因為各方面知識面的欠缺,對于欣賞性的圖片解析思維也很狹窄,因此很多的時候欣賞課堂都是以教師的獨角性戲為主,學生不是厭煩就是出于靜止狀態(tài)一問三不知。
現象三:學生缺少實踐體驗欣賞停留在眼睛和紙上
欣賞課都是以眼睛的欣賞為主,很少有設計到學生實踐體會,如第8冊《秦始皇兵馬俑》這一課,基本都是以欣賞書本圖片文字為主,學生只能用眼睛欣賞,而不能用心去欣賞。
現象四:教師欣賞知識缺乏欣賞課內容不充實
要給學生一滴水,自己要有長流水,在上欣賞課的時候因為設計到的知識面很多,教師就要把這樣東西的歷史背景鏈接知識都要提前掌握,但是除非是公開課,在一般的欣賞課中,都是以書本的圖片為主,知識面也就止步于書本的文字材料。
二、策略改進:美術欣賞課堂教學的優(yōu)化
《美術課程標準》把欣賞教學提到了重要位置,要求不僅“逐步形成審美趣味和提高美術欣賞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在新課程改革形勢下的美術教師改變過去過于關注美術專業(yè)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yǎng)。鑒于此,筆者從提出了為什么欣賞——欣賞的背景意義,欣賞什么——明確欣賞定位、怎么欣賞——“體驗”如何落實“圖式”如何解構多方位嘗試改變等教學策略。
(一)明確美術欣賞課的作用及意義
為什么欣賞,欣賞的時候不僅僅只是欣賞一個圖片一段文字,而是要培養(yǎng)學生審美的眼光,試想一個班級里面能有幾個以后是學畫畫的,所以讓學生學會審美的眼光是非常重要的,那么作為老師我們應該讓學生知道為什么要欣賞。
1、欣賞的背景意義
有時候出示一副名畫的時候,老師會說這幅畫怎么怎么的著名,怎么怎么的美,學生就一直被灌輸著名的名畫這些詞語,但是缺少美術審美能力的學生有時候也會不禁問起老師,為什么在我們眼中看起來不美的東西會是那么的成名呢?
2、欣賞的作用意義
每一次的欣賞不僅僅只是停留在視覺上的欣賞,欣賞帶給我們的價值作用往往是從書本上得不到的。欣賞美術作品除了從題材內容本身可以得到形象知識以外,還可以從作品中感受到當時社會和畫家的精神內涵。
(二)規(guī)范美術欣賞課的一般步驟
對于一般人來說,他們的欣賞步驟是:畫的是什么?畫得像不像?畫家畫這種形象的寓意是什么?如果都回答出來了,便認為是看懂了,如果回答不出來,便認為是看不懂,這種方法就是一種傳統(tǒng)的講“故事”的方法。
(三)改進美術欣賞課的教學方法
當一幅美術作品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我們該怎樣去欣賞它呢?
1、多種方法引導學生欣賞體驗
(1)改變獨角戲的唱法、增強學生的實踐心里欣賞體驗
在美術欣賞教學中,教師的講解是必需的,但教師的講解并不等于學生的欣賞,不能忽視學生的主動參與,應該賦予學生自己消化、感受、體驗的機會,重視學生對美術欣賞活動的主動參與和投入,以及欣賞后的積極反饋。
(2)創(chuàng)設良好教學情境,內化學生的情感體驗
小學美術欣賞教學分為四個階段:視覺感受、意象感受、審美心理及心境共鳴。而審美的視象、意象感受的外在因素就是情境,要使學生產生審美感受,使之內化,就應該重視情境的創(chuàng)設。因為中國古詩詞、中國畫、中國的古典音樂三者都善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學生在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里通過情感聯想理解中國畫色彩淡雅的藝術特色。
2、多個層次引導學生解構畫面
(1)感受畫面“你看到了什么?”;
在感受畫面的時候,我們要通過對畫面總體形式的觀察,并結合對生活和藝術的經驗,從中獲得一個新鮮的印象。如每一個看到梵高《向日葵》的觀賞者首先看到的應該是畫面強烈視覺效果和向日葵表現出來的旺盛的生命力,讓我們分析作品的色彩。
(2)分析畫面 “怎樣組織畫面?”;
《向日葵》的構圖屬于“對稱式”和“放射式”的組合樣式,這種樣式給人以莊重和擴散的力量。畫中有兩種形式的葵花組成,一種是飽滿的相互重疊或隔開的圓形;另一種則成了畫面不穩(wěn)定的因素花是相互分離朝向不一??ǖ膬煞N形態(tài)的強烈對比,使畫面產生了巨大的張力。
(3)作者意圖“為什么這樣表現?”。
作者意圖,也就是我們要尋找和發(fā)現作者是利用什么方法實現他的目的的,是哪些因素讓我們產生共鳴的。如《向日葵》“對稱式”和“放射式”的組合樣式,就給人具有莊重和擴散作用和力量。用黃色表現對生命的渴望和對崇高理想的追求,畫中的藍色,則表現了畫家對自己、對社會的懷疑和失望。
3、多種方式引導學生改變方法
(1)學生自主學習為主endprint
以《十二生肖》為例,教師課前讓學生收集大量十二生肖有關的材料,并要求學生對自己收集的進行了解。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欣賞各種動物,同時讓學生可分組討論相互提問,相互解答,探究生肖圖形設計的意圖和設計特點,通過討論探究全面了解達到取長補短教學相長。較之以往的單一的接受式欣賞教學這樣的課堂教學則更注重互動自主的過程,通過激發(fā)學生的親身體驗,改變他們靜止、被動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2)倡導探究學習方式
在具體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有序地探究,完善各自的審美觀點,我們不妨把探究活動分為:描述、分析、解釋和評價四個步驟。
(3)嘗試寫作小短文
傳統(tǒng)的美術欣賞教學都是以口頭語言表達為主,一幅作品通常由幾個學生從各方面相互補充,就算完成了欣賞教學。我們可適當采用寫作小短文的形式,以課后為主延續(xù)美術欣賞教學的內容,教師可引導學生從作品的內容、色彩、、作家的要傳達的思想等方面,叫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寫出自己的感性認識和理性分析。這樣學生就可以更好的去理解分析思考,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也可得以加強。
4、多個角度引導學生表達感受
(1)作品給了你什么感覺?
當我們面對一件作品時我們可以首先要求學生用一個詞匯來表達對作品的直觀感覺,如:歡快、神秘、幽默等等,這樣經常性的鍛煉,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對美術作品的直觀判斷能力。
(2)作者是怎樣使你產生這種感覺的?
我們可讓學生從藝術語言展開研究如畫面上的點、線、色、肌理等,深入體會畫面中對比、節(jié)奏、虛實等構成關系的運用方法,教師也可從人物的動作、裝束、表情等因素引導學生入手,進一步體會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3)作者想表達的主題是什么?
每一樣作品的背后總是深藏著作者的某種思想和情感,而這也如同語文的中心思想一樣對學生而言概括還是有點困難,這時教師就要適時的引導學生并向學生介紹一些與作品有關聯的知識鏈接,如時代背景、作者的個性、閱歷等,以引導學生更快地理解作品的內涵。
(4)問“你喜歡這件作品嗎?”
學生對美術作品都會有自己的鑒賞判斷。當然,這種判斷是建立在學生自己的認識基礎上的,教師可以進行必要的引導,但決不能將自己對作品的認識和判斷強加于學生,這樣才有利于使學生形成自己的美術鑒賞能力。
參考文獻:
[1]滕守堯 《藝術與創(chuàng)生》 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年1月第1版
[2]羅恩菲爾德 著 王德育 譯 《創(chuàng)造與心智的成長》 湖南美術出版社 1993年5月出版
(杭州市余杭區(qū)五杭小學 浙江杭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