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超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5-0046-02
我們知道,文言文教學的重要性,并不僅是因為它影響著試卷內一成以上的分數,更重要的是因為它是讓學生進入我國古典文學殿堂的一把鑰匙。我們的古典文學可是一座豐富的寶庫啊,且不說那深刻的思想內涵、高超的藝術手法,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學士,單那些以其超強的生命力“存活”于今人文章的名句,就足以今人神往。我們的學生通過學習文言文,可以穿越時空與古代仁人志士、賢者智者對話,從而了解我們的國家,了解我們的歷史,把歷史文化的積淀化為自身人文素養(yǎng)的一部分。所以,自從教以來,我就一直在探索著如何優(yōu)化文言文的教學,并且越來越覺得,優(yōu)化文言文教學,首先就應做到兩個重視:
一、重視文言基礎知識的積累
以前讀書時,印象最深的就是如果一個英語單詞沒記好,往往就理解不了整個句子。其實,一個語文的詞語不懂,也常常不能理解整個句子。例如:王強是小明的父親。意思很簡單的一個句子,但假設我們不懂“父親”是什么意思,這句子就不再簡單了。這種情況在文言文的閱讀過程中是很容易出現(xiàn)的。記得有一年《羊城晚報》點評當年高考時舉了個翻譯的例子:“以口腹役人”被部分考生譯成“用嘴和肚子來壓迫別人”。這完全可以用來作為一個新版的語文笑話了!假如這部分學生能重視基礎知識積累,熟記 “以”字的幾個義項,稍作比較都能判斷出此處應解作“因為”,從而得出正確理解:因為(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而勞役別人??磥恚蛔⒅鼗A知識積累,別說要達到“閱讀淺顯文言文”,“鑒賞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素質教育目的,就連想多考幾分的應試教育目的也難以達到。這個例子給了我很深的感觸,以至于常用它來提醒我在教學中一定要重視學生的文言文基礎知識積累。
作為語文教師,重視基礎知識積累,就要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歸納通假字、古今異義、虛實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基礎知識,并要求他們熟記??赡苡腥藭J為這樣是在把一篇文質兼美的作品支解成講解古漢語知識的一塊塊語言材料。不可否認,如果教學一篇課文就只做這一點工作,他們的看法倒也無可非議??扇绻@些內容甚至于完全不講,那不正是架空分析,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嗎?還是俗話說的好,“磨刀不誤砍柴工”啊!“磨刀”是為了更好的“砍柴”,熟記文言文基礎知識也是為了更好的學習文言文。我們不能只把目光放在教學幾篇課文上,就覺得這樣會浪費很多寶貴的時間。須知我們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當我們引領學生掌握了扎實的基礎知識,他們今后學習起來將會更容易。這幾年我一直都是循環(huán)教學,而學校每個學年都重新編班。我注意到凡是前一學年跟我教的那些學生,在學文言文新課時的積極性與學習能力都比其他學生要強。其原因之一就是他們前一年的基礎積累功夫到家。所以,我又多了一個習慣——讓這部分學生作為小組長,把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個文言文學習小組。在這些“老生”的帶動下,新的班級很快就能激起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來,教學的效果明顯好多了。
可以說,相對于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全過程來說,落實基礎知識的積累其實是一種事半功倍的教學方法。所以,我們在引導鑒賞文學作品之前,先得落實基礎知識的積累,并引導學生體會那些“一詞理解了,全句也就領悟了”的關鍵詞語。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具有閱讀所有“淺顯文言文”的能力,而不是只能看懂課文,甚至于連課文也看不通。
二、重視文言課文的背誦
我們知道,語言的學習,不是記住規(guī)則就能閱讀、寫作的;語言學習是先實踐、運用,然后理解。語文課需要強調背誦,文言文學習課堂更要強調背誦,因為不論是文言實詞、虛詞,還是文言句式,都不應孤立地背解釋、記術語。就像散落一地的珠子,得先把它們串起來才更好拿走一樣,要把字、詞、句放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通過誦讀課文并對課文中典型例句進行理解、掌握,才能達到重點掌握這些基礎知識的目的??梢哉f,掌握詞、句基礎知識是誦讀文言文的需要,但熟讀成誦一批文言文精品,卻又可將其詞、句的一些基本用法都涵蓋其中。這樣一來,只要看到某詞某句式的時候,馬上在記憶中就會現(xiàn)出典型的例句來。如讀到《愚公移山》“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時,“且”字怎么解,即使課文沒有注釋,也可以馬上聯(lián)想到《周亞夫軍細柳》中的“天子且至”,從而推知“且”字可作“將要”解。熟能生巧了,就沒有了這種推測過程,而完全是一種應付自如的狀態(tài)。久而久之,也就凝固成了個人知識體系中的一部分,“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也就自然形成了。從這一方面來說,重視背誦課文也是重視基礎的需要。所以,每到講文言文單元的課文時,我都會事先抽時間放示范錄音給學生聽,鼓勵他們在我開始講課文之前就能集體背誦。尤其是那些較短的課文,是一定要先集體背誦,講完課后再單獨背誦。記得有一次我上《曹劌論戰(zhàn)》這篇課文的公開課,評課時有老師很是感慨地說:“我知道廖老師教的那些學生為什么文言文這一塊的得分特別高了,就是因為當我們班的學生能流暢朗讀時,他班的學生就已經能背誦了!”我回答說,主要的原因還是在于我一向重視學生的背誦、鼓勵學生們背誦。學生的基礎扎實,理解能力也就強,學習起來就得心應手,積極性就更高了,分數也就自然上去了。
當然,要背誦文言課文是有一定難度的。但它們都是我國的優(yōu)秀古典詩文,其語言精美,音調鏗鏘,聲韻和諧,具有很強的音樂性,只要消除畏懼心理,通過多次誦讀還是可以背誦的。況且,誦讀課文,對于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精神實質,更恰當地領會它的氣勢、節(jié)奏、神韻都是大有裨益的;更不要說可以熟悉用詞造句、布局謀篇的方法,甚至于陶冶性情了。而通過背誦,學生可以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增強對祖國語言文學的感受力,繼承發(fā)揚優(yōu)良的文化傳統(tǒng),體悟民族文化的優(yōu)美。當學生積累了豐富的詞匯,熟悉了詞匯時,在日常的講話和作文中就能旁征博引,左右逢源,文學造詣就更高。所以,外國有則諺語說:“能背誦多少書籍就能獲得多少知識。” 我國有句古話曰:“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連曾任《演講與口才》主編的邵守義都強調要有好口才,就應隨時能背誦一些名篇呢??梢姡痴b確實是一個很有用而不可忽視的環(huán)節(jié)。既然如此,教師就應加強朗誦、背誦指導與訓練,并把背誦要求落實到文言文教學中去。
總之,沒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學生的理解能力就難以提高,更不要說繼承和發(fā)揚祖國傳統(tǒng)文化精華。從這個角度來看,與其說理解是記憶的基礎,不如說記憶是理解的前提。所以,文言文教學,一定要重視積累文言基礎知識和背誦課文,立足于基礎,才能放眼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