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育珊, 王育弘
(1.上海師范大學 語言研究所,上海 200234;2.云南師范大學 漢藏語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在國內、國際上顯示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我國這樣一個民族眾多、民族語言豐富的國家,漢語是各少數民族之間往來溝通的交際工具,對各少數民族進行漢語教學是第二語言教學的重要內容,是實現各民族交往的需要、國家繁榮發(fā)展的需要。另外,現在國際上不同地區(qū)、民族學習漢語的人越來越多,到目前為止,全世界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先后建立了300多所孔子學院,對外漢語教學作為第二語言教學使?jié)h語國際化正推進我國與國際的交流與合作。但各民族因母語背景不同學習漢語普通話時,難點不同,呈現的偏誤標記也各有特色,歸納它們有差異的偏誤標記,分析找出母語對標記形成的影響,對于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在國內少數民族漢語推廣和國際漢語推廣中具有參考作用。我們選擇討論佤族學生學習漢語普通話語音習得偏誤,正是基于上述考慮。
語音是語言的基礎,學習一門語言必須從語音開始,語音學不好,將會影響詞匯、語法等其他方面的學習。漢語普通話中語音因自身發(fā)音特點在學習時對詞匯的影響表現在:如“詩人[?55n35]”和“私人[s55n35]”、“皮炎[phi35ian35]”和“鼻炎[pi35ian35]”、“小牛[iɑu214niou35]”和“小劉[iɑu214liou35]”等這幾組詞語讀音不同,意思也完全不一樣,如果漢語普通話語音沒有學好,字音讀不準、讀錯,讀成另一個字的音,那么理解上就會出現錯誤;對語法的影響:如漢語多音字“長”有[t?ɑ214]與[t?hɑ35]兩讀,[t?ɑ214]是動詞,[t?hɑ35]是形容詞,所以字音學不好,就會影響到詞匯、語法等其他方面的學習,只有把語音學好,才能使語言其他方面的學習得以順利進行。在佤族地區(qū)推廣漢語普通話的過程中,佤族學生漢語普通話語音偏誤標記是不得不重視的一個問題。所謂“佤族普通話”中所呈現出來的、標識佤語母語特點的偏誤標記是佤族學生習得漢語普通話的難點所在,它們象一個個痼疾,牢牢地纏住學習者。我們的研究目的就在于對這些“痼疾”進行解剖分析,從根本上去認識它們,掌握它們的本質,并研究出控制及治愈它們的方法,本文主要運用語音實驗軟件,從實驗語音學的角度對佤族學生漢語普通話語音進行聲學實驗分析,探析其特征及規(guī)律,為第二語言語音教學提供聲學參考和解釋依據,為推廣標準普通話提出有效可行的教學對策,認為普通話語音教學中有必要引進實驗語音學的方法。
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fā)展,在漢語二語語音習得與教學研究中引入實驗語音學的方法是有很必要的。雖然在以往的語音教學、研究中,傳統(tǒng)的語音教學方法口型演示法、模仿跟讀法、對比法、手勢法、口型固定學習法等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口型演示法通過教師口型示范及氣流調整的方式讓學生比較直觀地感受語音的發(fā)音部位、發(fā)音方法的不同,如:[p]與[ph],教師演示時除將發(fā)音的口形展示給學生看,還可讓學生用手或一張紙放在自己嘴前,感受分別發(fā)[p]與[ph]時氣流沖擊力的不同,以區(qū)別不同語音送氣與不送氣的特點。模仿跟讀法是學生在單純地依靠教師對發(fā)音器官的動作進行描繪及示范發(fā)音后,通過感受來模仿發(fā)音、習得語音的一種方法。對比法則是將一組甚至是幾組相似的、或類似的不同的語音放在一起比較異同點來教學、學習的方法,如:漢語中[k]與[kh]發(fā)音部位相同,但送氣方式上卻是有差別的;又如:[n]和[l],都是濁音,發(fā)音時聲帶振動,發(fā)音部位也相同,都屬舌尖中音,但發(fā)音時因持阻和除阻的方式不同而不同,[n]是鼻音,[l]是邊音,這樣通過對比分析區(qū)別掌握語音的發(fā)音方法。手勢法即用雙手模擬口腔與舌頭的動作,讓學習者理解發(fā)音器官的準確位置??谛凸潭▽W習法則是通過在教師演示的基礎上有意識規(guī)范和固定自己的的口型練習發(fā)音。這些方法都是漢語語音教學中最傳統(tǒng)、最常用的方法。特別是對比法,不僅是漢語而且也是學習其他語言最常用的方法,通過對比找出差異,易于讓學生明確并糾正自身發(fā)音的不當之處,可以說對比法把傳統(tǒng)語音教學方法發(fā)揮到極致。
但在計算機日益普及,多媒體等現代化手段廣泛應用于各種教學的今天,上述建立在傳統(tǒng)口耳之學基礎上的教學方法,因需要學生通過反復體會、反復感覺、反復模仿的方式來學習語音,而學生可能會因無法準確理解教師所講解的意思及傳遞的信息而產生語音偏誤,學習時間有限,教師又不可能專門糾正每個學生存在的偏誤,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將難以適應教學手段現代化發(fā)展的趨勢,因此引入實驗語音學的方法是有必要的。實驗語音學運用各種語音實驗儀器和軟件,不但可以采集、測量、分析語音數據,而且可以讓學生在掌握和利用各種語音分析軟件情況下展開自主學習,不一定要教師每時每刻在旁邊。與傳統(tǒng)語音教學方法相比,實驗語音學的教學方法利用現代化手段,采集數據科學,并可以線條式的、圖像式的、數字式的呈現和分析語音,也可以是動態(tài)的、靜態(tài)的分析顯示語音,形象直觀,便于學習者理解和掌握,有助于發(fā)現問題,糾正錯誤,便于提高學習的效果。下面以對佤族學生漢語普通話語音偏誤分析研究為例進行說明。
在歸納佤族學生學習普通話偏誤標記之前,做一次佤族學生普通話語音調查,并以此作為研究的基礎是完全必要的。我們于2013年1月至3月隨機抽取了滄源佤族自治縣滄源民族中學、勐省中學、云南民族大學等幾個教學機構的26名佤族學生作發(fā)音調查對象。他們的母語均屬于佤語布饒方言(緬甸佤邦佤族的佤語也以這個方言為主)。調查具體分聲母、韻母、聲調、語篇四個內容,調查佤族學生學習普通話的發(fā)音偏誤。
調查工具使用的是上海師范大學開發(fā)的“斐風語言調查軟件”收集記錄發(fā)音人語音材料,應用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開發(fā)的“Praat語音處理軟件”對語音材料進行分析。此軟件可以切分語音,測量各種語言參數,畫出語圖,進行語音基頻及時長、調域、音高等的統(tǒng)計。
通過調查,參考語圖和各類參數,忽略個人發(fā)音特點,普遍存在的語音偏誤有以下情況:
1.輔音偏誤標記
(3)舌根音[x]讀成喉音[h],和合口呼[u]相拼時讀成唇齒清擦音[f],偏誤示例:喝[x]讀[ho]、回[xuei]讀[hui]、虎[xu]讀成[fu]、湖[xu]讀成[fu]。
(4)有些以[u]開頭的零聲母音節(jié)會添加[v]輔音做聲母,偏誤示例:佤[ua]讀[va]、忘[ua]讀[va]、烏[u]讀[vu]、外[uai]讀[v?]。
2.元音偏誤標記
(4)雙元音[uo]讀成單元音[o],偏誤示例:多[tuo]讀[to]、羅[luo]讀[lo]、擴[khuo]讀[ko]、脫[thuo]讀[tho]。
(5)部分[iɑu]或[y?]韻,發(fā)成[io]。偏誤示例:角[iɑu]讀[io]、藥[iɑu]讀[io]、約[y?]讀[io]、確[hy?]讀[hio]。
(6)[uai]讀成[u?],偏誤示例:壞[xuai]讀[h?]、歪[uai]讀[v?]、快[khuai]讀[k?]、帥[?uai]讀[s?]。
(7)[uei]讀成[ui],偏誤示例:鬼[kuei]讀[kui]、水[?uei]讀[sui]、會[xuei]讀[hui]、虧[khuei]讀[khui]。
(8)部分[ei]與[uei]不分,偏誤示例:累[lei]讀[luei]、雷[1ei]讀[luei]、內[nei]讀[nuei]。
(10)前、后鼻音混讀,或鼻音讀成鼻化音,偏誤示例:漢[xan]讀[hɑ]、彎[uan]讀[vɑ]、生[?]讀[]、芳[fɑ]讀[f?]。
3.聲調偏誤標記
佤族學生漢語普通話的聲調習得處于一個動態(tài)的、開放的體系,表現非常不穩(wěn)定,具體典型偏誤標記不明顯,四聲互相混讀情況很復雜,差異較大。如陰平調(55)短不到位,音尾或上揚或下壓,反映出來調值是34、43。陽平調(35)有先上升后下降調型、有中降調型、也有平調型,調值反映有121、32、33、55等。上聲調(214)偏誤或讀成只降不升,或讀成不降只升,或讀為平調,調值反映有21、35、33、55等。去聲調(51)會讀成陽平,有時會出現高平調,調值表現為55。偏誤示例:高興[kɑu55i51]讀成[kɑu34i55]或[kɑu34i35]、小鳥[iɑu214niɑu214]讀成[iau21niau21]或[iau55niau33]、買賣[mai214mai51]讀成[mai51mai21]或[mai21mai35]、情況[hi35khuɑ51]讀成[hi33khua55]、眼淚[ian214lei51]讀成[ian35luei35]或[ian21luei55]、促成[hu51t?h35]讀成[hu35h35]。
4.語篇和說話偏誤標記
由于佤族學生普通話聲調發(fā)音的不穩(wěn)定性,語篇朗讀或說話語流中的輕聲變讀,三聲變讀、“一”字和“不”字變讀等都亂了套,兒化音也讀成兩個音節(jié),偏誤示例:糊涂[xu35thu]讀[fu35thu33]、想一想[iɑ214i51iɑ]讀成[ia55i55ia55]、干不干[kan51pu35kan51]讀成[ka51pu51ka51]、花兒[xua55]讀[hua5533]、小雞兒[iɑu214i]讀成[iau21i5535]。
佤族學生普通話語音偏誤語圖比較示例:
圖1 “我”一詞漢族學生普通話發(fā)音[uo214](左組語圖)和佤族學生發(fā)音[o21](右組語圖)比較
圖2 “花兒”一詞漢族學生普通話發(fā)音[xua55](左組語圖)和佤族學生發(fā)音[hua5533(右組語圖)比較
圖3 “情況”一詞漢族學生普通話發(fā)音[hi35khuɑ51](左組語圖)和佤族學生發(fā)音[[hi33khua55](右組語圖)比較
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感知與人的知識經驗分不開,人們對母語以外的語音的感知帶有先驗成分,事實上人們第二語言的學習是現實語音刺激和已有母語知識經驗相互作用,去偽存真的過程。佤族學生普通話語音偏誤標記的出現和他們的母語發(fā)音習慣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解決問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抓住語音習得難點,分析兩種語言本質上的區(qū)別,知己知彼,找到干擾因素,才能有效避免語音習得中碰到的障礙。
佤語屬于南亞語系孟高棉族語族,漢語屬于漢藏語系漢語族,兩者有諸多不同。
從聲母來看,佤語有36個單輔音聲母[(p、ph、b、bh、m、mh、f、v、vh、t、th、d、dh、n、nh、l、lh、r、rh、、h、、h、、h、s、、h、k、kh、ɡ、ɡh、、h、、h)]和16個復輔音聲母[(pl、phl、bl、bhl、kl、khl、ɡl、ɡhl、pr、phr、br、bhr、kr、khr、ɡr、ɡhr)]總共52個聲母[(、h]因一般只用來拼寫漢語借詞故未列入佤語聲母),[1][p.2]數量很多,塞音、塞擦音、擦音、鼻音、邊音、顫音都有送氣與不送氣之分,塞音、塞擦音還有清濁之別。佤語韻母也很豐富,約有160多個。比起漢語21個聲母,30多個韻母的情況佤語的聲韻母要復雜得多。
本來佤語聲母、韻母數量比漢語的多對于佤族學生學習普通話是個優(yōu)勢,母語發(fā)音經驗豐富對于二語習得過程中體會不同發(fā)音部位及發(fā)音方式是有益的,但通過語音實驗比較,以上偏誤標記卻顯示母語發(fā)音經驗的干擾是導致佤族學生在普通話聲母和韻母習得過程中產偏誤的主要原因。原本打算用母語中音近的音去靠近目標語中相似的音,但由于沒有弄清母語和目標語中這些語音的發(fā)音部位和發(fā)音特點就導致了偏誤,如以上[x]讀[h]、[]讀[r]、[]讀[]、[y]讀[i]、[uo]讀[o]等都屬于這種情況。由于佤語里沒有[t?]、[t?h]、[?]、[]、[h]、[s]這樣對立的聲母,佤族學生急于彌補自己語音的缺失便不加辨別地將它們“一鍋端進門”,結果導致了平舌音與翹舌音的混亂,又因漢語里沒有讀[v]、[]等聲母,為了平衡,又將自己母語中的語音畫蛇添足地加到普通話的語音里。
從聲調和語流音變看。漢語四聲可分辨詞義,而佤語不是靠聲調而是靠元音松緊區(qū)分詞義。佤語松緊音的差別會給佤族學生一種母語有聲調的錯覺,而佤語音節(jié)音調的變化又不辨義,加上所在地區(qū)漢語交際方言的聲調與課堂所用普通話的聲調不相同卻又不影響交流的現實,使得聲調觀念在佤族學生的言語思維中較為淡薄。而從發(fā)音學的角度看,聲調語言與非聲調語言發(fā)音時,其喉部活動機能方面存在著明顯的不同。聲調語言由于每個音節(jié)都有高低聲調的不同變化,每發(fā)一個音節(jié),喉部的各個與發(fā)音有關的肌肉群、聲帶肌都要發(fā)生一次變化。而像佤語類無聲調語言卻與此不同,雖然音節(jié)音調有變化,但它沒有固定的聲調去辨別詞義,發(fā)音時喉部的肌肉群不需要隨著每個音節(jié)音高的升降發(fā)生變化。佤族學生已習慣了母語的這種發(fā)音特征,喉部及聲帶肌的自主調節(jié)能力已僵化,這勢必會影響佤族學生漢語普通話聲調的習得及語篇中語流音變的控制,由此產生以上偏誤。
以上我們利用實驗語音學的方法采集分析佤族學生習得漢語普通話語音的偏誤,在于充分利用語音實驗準確、直觀的特點了解偏誤所在,但我們并不希望這樣的實驗僅僅局限于實驗室,而是希望這種新的研究理念和科學的研究方法能指導我們的具體教學,有效提高我們的教學質量。鑒于上述關于傳統(tǒng)語音教學方法的局限性,我們在初步歸納佤族學生語音偏誤標記的基礎上,結合漢語和佤語語音系統(tǒng)的比較結果,認為教學中引入實驗語音學的方法可以有效解決不僅僅只是佤族還有其他民族學生漢語普通話語音習得中因母語干擾產生偏誤的問題。
二語教學中引進實驗語音學的方法,首先應了解自己母語的語音體系和目標語漢語普通話的語音體系。上述,佤族學生學習漢語普通話實質屬于二語習得,教學的初級階段教師最好引入音系的介紹和分析,從理論上使學生對兩種語言基本音系有一定的了解,歸納出異同,重視明顯差異,也不怠慢相同相似點,從中搞清楚學習的重點和難點。以上的偏誤標記示例正是佤族學習漢語普通話的重點和難點,弄清這點有助于佤族學生漢語普通話語音的實踐學習。不同的語音由于特點突出,差異明顯,只要抓住發(fā)音要領,就很容易能掌握。而相同相似的語音更要引起重視,防止發(fā)音部位和發(fā)音方法的相似而產生語音偏誤。
然后在理論學習加實踐練習的基礎上,運用實驗語音學的方法解決普通話語音習得過程中因母語干擾產生偏誤的問題。實驗語音學的方法主要是通過機械儀器和各種軟件工具描述各種語言,幫助我們了解語言的本質和各種語音細微的差別。
如果說對兩種語言語音體系的學習是鍛煉我們歸納思維的能力,那我們建議教師使用實驗語音的圖解方法講解佤漢語音的異同,目的在于利用學生的形象思維認識兩種語言語音的本質,找準發(fā)音特征,有助于避免或糾正偏誤。通過實驗講解語音發(fā)音的生理機制和物理機制,利用生理解剖圖講解普通話語音發(fā)音部位與佤語的不同,或利用分析語圖中兩種語言語音音高、音強、波形等的差異(如圖1-3)來幫助佤族學生學習普通話無疑是最直觀最生動也是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尤其對于初學或低齡學習者的教學,圖例解釋更為簡單明了。例如佤語學生?;煜齕t?h]與[tsh]兩音,下圖(圖4)中普通話[t?h]與[tsh]的區(qū)別,用傳統(tǒng)教學中的概念解釋,或發(fā)音示例,或口型示例等方法都很難解釋,但從實驗語音舌位圖看,則可一目了然它們發(fā)音的不同,便于佤族學習者對著舌位圖體會兩個音的發(fā)音部位,減少翹舌音和平舌音混讀的偏誤。
圖4 普通話[t?h]與[tsh]的區(qū)別
同時,我們也建議學生自己從網上下載各種語音分析軟件,學會看各種直觀的語圖,利用軟件錄下自己的聲音,比對發(fā)音口型圖或舌位圖,用自己聲音的語圖比對標準普通話的語音語圖,反復試驗,進行有效的模仿練習,減少錯誤模仿的負遷移作用,必然可以促進普通話語音學習。例如佤族學生四個聲調習得是重點也是難點,普通話四個聲調的語圖和我們學習的四個聲調的符號顯示一樣:ā、á、ǎ、à,這樣很直觀、很形象地告訴我們這四個聲調音高的特征,對照練習,只要學生自己的發(fā)音語圖最大限度接近標準普通話的語圖,加上反復地聽辨、模仿和記憶,那這四個聲調的習得也就不難了,如圖5就是佤族學生對照發(fā)音比較成功的一例。
圖5 佤族學生普通話聲調成功發(fā)音的語圖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相信,隨著科技的發(fā)展,用現代化的工具協(xié)助語言學習,讓學習者通過聽音、辨音、看音、發(fā)音的實驗語音學習法將會成為佤族地區(qū)推廣漢語普通話的一個重要手段。
佤族所使用的佤語屬于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語言,和佤語同屬一個語族的語言國內有布朗語、德昂語、克木語、莽語等,國外有柬埔寨語、孟語、布勞語等。這些語言大都為跨境語言,使用這些語言的民族主要分布于我國云南邊境地區(qū)及東南亞地區(qū)的柬埔寨、緬甸、泰國、老撾、越南等國家。隨著我國與東南亞各國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交往的日益加強,柬埔寨、緬甸、泰國、老撾、越南等國家學習漢語的人越來越多,學術界對這些國家的對外漢語教學的實踐和研究取得了一些的成果,但也存在著一些需要繼續(xù)深入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并且還有許多需要開拓的新點、熱點,比如對于這些地區(qū)、國家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語言的民族把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和學習的有關研究還不是很多。象佤族,它是我國西南典型的跨境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我國云南省瀾滄江南段以西與緬甸薩爾溫江以東之間,云南省滄源佤族自治縣、西盟佤族自治縣和緬甸撣邦第二特區(qū)(佤邦)等地是佤族人口最多的幾個地區(qū)。由于歷史和地理原因,跨境佤族之間關系密切,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交流頻繁。一方面,在佤族地區(qū)推廣漢語普通話是我國堅決貫徹《憲法》“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fā)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2][p.6],同時也是對“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2][p.9]語言政策的具體實施,是國家語言規(guī)劃的組成部分,也是黨和國家關心重視和努力發(fā)展少數民族教育事業(yè)的一個重要表現;另一方面,東南亞地區(qū)在緬甸的佤邦為了促進當地政治經濟文化的發(fā)展,不斷加強與中國的聯(lián)系,也將推廣漢語作為佤邦教育主導工作之一。這些情況使得該地區(qū)少數民族的漢語推廣工作與國際漢語推廣工作水乳交融。因此認真思考和研究佤族地區(qū)的漢語普通話教學工作不僅是我國少數民族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需要,也是我國發(fā)展良好國際關系的需要,這對我國面向東南亞國家的漢語國際推廣工作,云南實施國家“橋頭堡”的戰(zhàn)略也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我們希望通過研究佤族學生漢語普通話語音習得偏誤,可以為國內及東南亞的柬埔寨、緬甸、泰國、老撾、越南等各國具有和佤族相同或相似的母語背景的各民族學習漢語提供參考。
[參 考 文 獻]
[1] 王敬騮.佤語研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