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以“非美”意識辨析觀光旅游產(chǎn)品的設(shè)計

2014-08-08 12:46郭海寧
旅游世界·旅游發(fā)展研究 2014年2期
關(guān)鍵詞:超越物象

作者簡介:郭海寧(1960-),男,山東威海人,威海職業(yè)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藝學。

【摘要】“非美”是對人的感性欲望所追求的人為的物象之美的排斥和否定,是我們中國人自古以來的傳統(tǒng)審美意識。對于物象之美的過分追求,既扭曲人性又損害物性?,F(xiàn)階段觀光旅游產(chǎn)品設(shè)計中過分強調(diào)的感官刺激因素,表現(xiàn)出設(shè)計者和旅游者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情,使得景區(qū)變成了一次性消費的商品。在因物欲不斷膨脹而導致社會道德環(huán)境和生態(tài)環(huán)境遭到嚴重破壞的今天,“非美”的審美意識是人類的本真需求。

【關(guān)鍵詞】非美;味象;超越;物象;至美

doi:10.3969/j.issn.1007-0087.2014.02.005

與西方諸多美學家所認為“美重在形象”的觀點不同,中國傳統(tǒng)審美意識中的“非美”就是指責并排斥那些所追求感性欲望的人為物象之美,認為追求物象之美就是滿足物欲,限制了人們對“道”的感悟?!渡袝?周書?旅獒》曰:“不役耳目,百度惟貞?!逼湟鉃榫魅绻槐欢浜脱劬Φ雀泄儆凼?,就會恰到好處地處理各種事物。因而中國人在審美活動中始終不以拘囿于物象本身為滿足,而是崇尚從精神上超越物象的固有屬性,追求“味象以觀道”更深層次的審美意境。這樣的意境美是心靈情態(tài)自由的產(chǎn)物,其特點是自然、深邃、無功利的。旅游活動是獲取這樣審美體驗的主要途徑,其目的就是要擺脫功利的纏繞,實現(xiàn)身心的愉悅,然而,現(xiàn)在觀光旅游產(chǎn)品的設(shè)計更重視能夠引起游客感官刺激的物象本身,將審美活動停留在物象表層對游客的生理刺激上。

一、旅游產(chǎn)品設(shè)計應超功利審美意韻

所謂的“象”包含了天地間的一切事物,是我們認識世界、感悟世界、把握對象世界聯(lián)系的憑借。早在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在原始采集和狩獵活動中,就培養(yǎng)了對周圍的自然之“象”進行細致觀察的能力?!八麄兛梢酝ㄟ^諸事諸物之‘象來發(fā)現(xiàn)某種征兆,在‘象與其表達或預示的東西之間建立一種因果或巫術(shù)的關(guān)系??????”。“這里的‘物象不是事物或思想的孤立、靜態(tài)之象,而是思維與事物一體溝通并與整個宇宙相互聯(lián)系的動態(tài)之象”[1]?!兑讉?系辭下》記載道:“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這種對“象”神奇力量的闡釋,為中國人超越物象的審美打下了基礎(chǔ)。

在觀光旅游中,游客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從自然風光、名勝古跡、城市風光中觀“萬象”,并在虛靜的狀態(tài)下,超越“萬象”, 追求“味象以觀道”的宇宙一體的“至美”。

“味象”是審美過程,就是審美主體以清凈無欲的超功利情懷,在審美客體“象”的基礎(chǔ)上,品味、感悟其內(nèi)在的深層意蘊,從精神上把握無限與永恒?!蹲髠?昭公二十年》中便有“聲亦如味”的比喻?!墩撜Z?述而》亦云:“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儒家在“聲”與“味”的聯(lián)系中,將“味”由生理快感,升華為審美愉悅。但道家創(chuàng)始人老子比儒家更早地將“味”推向了超越形式美的層面。他說:“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2]。 “味”“無味”之“味”,就是對物性的超越。老子追求“滌除玄鑒,能無疵乎?”[3],把心靈清洗得干干凈凈,無一絲塵埃,使心靈處于“無”的狀態(tài),這樣心靈就能像一面明凈鏡子,全息地關(guān)照宇宙。南朝山水畫家宗炳,在他的繪畫理論著作《畫山水序》中也有“圣人含道應物,賢者澄懷味象?!钡恼撌觥!俺螒选本褪鞘棺约旱那閼讶缢话闫届o而清澈。

西湖是聞名中外的旅游勝地,蘇堤春曉、曲苑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柳浪聞鶯、花港觀魚、雷峰夕照、雙峰插云、南屏晚鐘、三潭印月等十大景觀,其眾多的名勝古跡與秀麗的湖光山色溶為一體,游客在對十大景觀之“象”的關(guān)照中,體味到如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中所云:“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超然美麗。在如水般的心境中,實現(xiàn)了神與物游的心靈情態(tài)自由。

在“味象”過程中,主體與客體之間是不可分的,人與宇宙成為一個有機統(tǒng)一體。它不像邏輯思維那樣,將主體與客體對立起來,在真實的層面上對物象加以分析和限定??梢娭袊怂非蟮谋闶且环N宇宙整一性的審美意蘊。也就是莊子所說的“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3]。

通過“味象”,審美主體實現(xiàn)了“象”之外的“韻”、“境界”等由表及里、由形而下到形而上的超功利的審美體驗與追求。

中國傳統(tǒng)審美意識對“韻”的關(guān)注,主要是指源于物象又超越物象的更為內(nèi)在而深刻的審美意味,尤其是清雅淡遠的審美意蘊,它的終極價值目標是指向無限。

中國人自古以來對“韻”的追求,可以說既無所不在又樂在其中。有音樂之韻:中國古代樂論中的“韻”,是一種清淡幽遠的審美風格。聲有余音謂之韻,其內(nèi)在的情調(diào)之美來自于聲外之音,具有非物質(zhì)屬性;有人貌之韻:在中國傳統(tǒng)倫理中對于人體有“惡顯”的情結(jié),這里的“韻”,是對人的神情、風度、體態(tài)等方面的神韻、風韻、體韻等的品味,是從形貌上飄溢而出的動人的意中之味。此外人們還尋味書法之韻、繪畫之韻、大海之韻、流水之韻、松濤之韻、藍天之韻、白云之韻、月夜之韻、皚雪之韻等,可以說萬象之中韻味無窮。

“韻”的實現(xiàn)是一種回旋性的情感表達方式,它一方面趨向無限遙遠的價值目標,另一方面又始終纏繞著當下的現(xiàn)實體驗。

黃山以“云?!本坝^名揚天下,之所以讓游客神思飛越、回味無窮,是因為置身于起伏的山巒與變幻的云海構(gòu)成的一望無際的波濤之中,奇峰、怪石、蒼柏古松、五老蕩船 、仙人踩高蹺等在朦朧中時隱時現(xiàn),若即若離,亦真亦幻,虛虛實實,動靜相間,為黃山增添了靈動的神韻,讓游客產(chǎn)生了幽深、飄渺、神秘之感,引發(fā)了游客無限的遐思。清代詩人董法海感嘆:“回頭三折望黃山,客路匆匆山自閑。寄語芙蓉峰六六,相思都在白云間?!敝蒙碛谶@樣的山水之間,讓旅游者流連忘返。旅游者將審美意識融入于山水的神韻之中,體味到山水的精神——中國人更喜歡從最簡略的形式中感悟更豐富而深刻的內(nèi)涵。

審美境界深層次含義就是人的心靈在體味中同宇宙本體的融合,是宇宙本體的呈現(xiàn)。在情感的作用下,人們體味中的世界就是審美境界,體味中所獲得的自由快感就是審美感受。在意與象、形與神、思與境等之間的交游中,人們體味到了景外之景、味外之味、象外之神、韻外之致。“境界”成為中國傳統(tǒng)審美追求的目標,是審美者對宇宙本體——“道”的關(guān)注。

“道”是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中國哲學和美學就是用生命本體感悟“道”的奧妙。老子謂之曰“觀道”,莊子稱之為“體道”。老子曰:“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4]。“復”即“返”,或返萬物周而復始的運行規(guī)律,或返萬物之本,總之均指道。只有在虛靜之至的狀態(tài)下,將自身置于萬物之中,與萬物融為一體,隨萬物一起運行,一起復歸其根,才能觀到無限的、整體的道。“故恒無欲也,以觀其眇;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徼”[5]?!暗馈眲?chuàng)化萬物又顯身萬物,它生生不息,永恒無限?!坝^道” 不是外在的觀察,而是內(nèi)心的體驗。

旅游者在觀光中,敞開胸襟,感悟萬象,在與天地交流融合中,超越物象,“比德”于物,將山川草木日月星辰等形式特征與人的道德情操相聯(lián)系,體味萬物之德,追求天人合一之道。在宏觀上“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6],在微觀上“智者樂水,仁者樂山”[7]。水好動,如智者;山為靜,如仁者。此時的水與智者、山與仁者有了景外之景、味外之味、象外之神、韻外之致的審美境界。

當然,在旅游中也有一些游客喜歡感觀刺激,滿足于通過眼睛、耳朵等感覺器官所獲得的生理快感。但是作為觀光旅游產(chǎn)品的設(shè)計者,不能因此媚俗以獲利,因為旅游首先是一項審美活動。

二、景區(qū)追求感官刺激美感缺失

在現(xiàn)階段的觀光旅游產(chǎn)品的設(shè)計中,設(shè)計者往往過分強調(diào)了景觀對游客的感官沖擊,從而限制了游客在與景物交流中的心靈情態(tài)自由,沒有了《列子?湯問》所體驗的:“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審美韻味,使得景區(qū)失去了久遠的生命力,而變成了一次性消費的商品。

赤山法華院景區(qū)的主體景觀為極樂菩薩界,該景觀號稱是亞洲最大規(guī)模的觀音動感音樂噴泉廣場,目的是要集雕塑、噴泉、瀑布、焰火、動態(tài)音樂于一體,運用現(xiàn)代的高科技手段,生動演繹古老佛教文化。場面氣勢恢弘、佛樂撼人心魄。據(jù)設(shè)計者自己宣傳:如能親瞻禮拜,皆緣深福重,可得心想事成,吉祥如意,安康太平之萬千福報,這樣的景觀“非佛之寶地,難得一見”。但是如此喧鬧的場面,其佛教圣地應有的空無感蕩然無存。在噴泉、瀑布、焰火、動態(tài)音樂等的強刺激下,渲染的是一個混濁的世界,更多地觸動的是游客的生理感受,膨脹的是游客的各種欲望。

據(jù)史書記載,赤山法華院始建于唐代,屬當時膠東一帶頗具規(guī)模的寺院之一,曾經(jīng)多達30余位僧人在此修行,廟宇香火旺盛,來此聽經(jīng)的人常達二百多人??梢?,赤山法華院旺盛的香火,是由于寺院僧眾弘揚佛法,營造濃郁的佛教文化使然,而非追求感官刺激的結(jié)果。

赤山法華院營造的佛教文化也使得日本高僧圓仁法師—行,于唐開成四年(839年6月)入唐求法,編著了《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一書,歸國后在日本京都小野山以赤山為名修建了“赤山禪院”,如此赤山法華院佛教文化在國際上得到的延展。

如赤山法華院景區(qū)這般以感官刺激招引游客的還有許多。威海華夏城景區(qū)歷時三年,耗巨資打造了中國唯一的三面觀音水中顯圣的大型動態(tài)景觀,設(shè)計者亦聲稱要用高科技展示古老佛教文化的神秘;泰安市東平縣白佛山的圣水觀音景觀,利用雕塑、噴泉、燈光、音樂、色彩等的不斷變幻,欲以呈現(xiàn)莊嚴神圣、純凈不染、空靈脫俗的佛教意境。結(jié)果卻適得其反。

威海成山頭景區(qū),雖然沒有上述的強刺激,但是將景區(qū)原有的自然地面硬化,鋪上了大理石,將自然生長的草木鏟去,代之以人工草坪,設(shè)計者的理念如出一轍。

中國人崇尚自然,以詩性思維否定那些具有形式美特征的人為之美。認為那些給人以感官刺激的物象之美非自然屬性,它的負面作用在于既扭曲人性,又損害物性。老子曰:“五色使人目盲,馳騁畋獵使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使人之行方,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聾。是以圣人之治也,為腹而不為目。故去彼而取此”[8]。五色、無味、五音等均屬人為的物象之美,目盲、耳聾、口爽的最終結(jié)果均導致人們對“道”的迷失,所以圣人謹守本體,不追求外在的感官刺激。

追求人為的物象之美不但扭曲人性,而且人們又會以扭曲了的人性去損害物性?!肮始儤悴粴?,孰為犧尊?白玉不毀,孰為珪璋?道德不廢,安取仁義?性情不離,安用禮樂?五色不亂,孰為文采?五聲不亂,孰應六律?夫殘樸以為器,工匠之罪也;毀道德以為仁義,圣人之過也”[9],所以莊子大聲疾呼“擢亂六律,鑠絕竽瑟,塞瞽曠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聰矣;滅文章,散五采,膠離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毀絕鉤繩,而棄規(guī)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10]。

三、“非美”是國人審美追求的本真境界

儒家超越物象是為了比德;道家超越物象是為了求真;佛家超越物象是為了悟空。在中國傳統(tǒng)審美意識中,物象只是媒介而已。雖然“非美”對美作了片面、狹隘的理解,忽視了美自身的豐富多樣性。然而以“味象”與物同游,所追求的是形而上“淡”“遠”的意味之美,實現(xiàn)的是主客體之間超功利性關(guān)系,指向的是無限永恒,達到的是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至美境界。

觀光旅游產(chǎn)品設(shè)計中的感官刺激因素,表現(xiàn)出設(shè)計者和旅游者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情。能夠引起人們生理愉悅的不是真正的美感,能夠引起人們精神感悟的才更有審美意蘊。在因物欲不斷膨脹而導致社會道德環(huán)境和生態(tài)環(huán)境遭到嚴重破壞的今天,“非美”的審美意識才是人類的本真需求。

參考文獻:

[1]梁一儒等《中國人審美心里研究》[M],山東人民出版社,2002(3);39.

[2]《老子?章六十三》[M],《中國古典文化精粹》,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5);138.

[3]《老子?章十》[M],《中國古典文化精粹》,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5);22.

[4]《老子?章十六》[M],《中國古典文化精粹》,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5);36.

[5]《老子?章一》[M],《中國古典文化精粹》,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5);3.

[6]《周易?文言傳》[M],《圖解周易》,萬卷出版公司,2008(1)12.

[7]《四書?論語雍也》[M],《中國古典文化精粹》,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5);137.

[8]《老子?章十二》[M],《中國古典文化精粹》,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5);26.

[9]《莊子?馬蹄》[M],《中國古典文化精粹》,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5);106.

[10]《莊子?胠篋》[M],《中國古典文化精粹》,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5);110.

猜你喜歡
超越物象
如何與物象相處
記敘文構(gòu)思之“物象法”
從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看藝術(shù)模仿
詩化物象?領(lǐng)悟意境
同為“漁夫”,異為“漁夫”
數(shù)學教學模式的重構(gòu)與超越
跨界與超越(2)
跨界與超越
蝴蝶之美在于超越
論電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