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程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多民族的國家,從古至今流傳了很多各地區(qū)、各民族的優(yōu)秀民歌,而這些民歌都是歷史生活的寫照,是中華民族的瑰寶。
民歌,起源于老百姓勞動生活中產生詩歌創(chuàng)作,一般是口頭創(chuàng)作,口頭流傳,并在傳唱過程中經過不斷加工所衍變的。無論東西南北,每一個時代、地域、民族,都會在不同語言、文化、宗教的影響下,表述自己的情感,這也形成了民歌的特點。民歌的特點是:表達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要求和愿望等等,非常現(xiàn)實的一種情感宣泄,是各民族文化發(fā)展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歌的雛形,與人們的生存斗爭密切相關,它歌唱的核心是征服自然、捕獲野獸、祈求神靈,由此可見,這就是原始人們的生活,隨著歷史發(fā)展,民歌涉及的層面越來越廣,也逐漸顯露了它的社會作用。
我國最早的民歌選集是《詩經》中的《國風》。距今大約有500多年,它匯集了從西周到春秋,流傳于北方15個地區(qū)的民歌?!秶L》中記載的民歌已經具有相當完整、成熟的藝術形式。民歌的題材色彩豐富多樣。當然,它的分類方法也有很多,那么,下面本文將以民歌的題材和民歌的色彩來做一下具體劃分。
民歌題材分類:號子:包括搬運號子、船工號子、作坊號子等,是民歌歷史發(fā)展中最具代表性一種藝術題材。它的表現(xiàn)形式一般是節(jié)奏明確、簡單,多為一人領唱、眾人和唱,齊唱或獨唱等形式,號子具有振奮勞動精神、激發(fā)勞動熱情、統(tǒng)一勞動節(jié)奏的作用。山歌:包括一般山歌、放牧山歌、田秧山歌等,山歌一般以表現(xiàn)勞動與愛情生活為主,歌詞內容豐富,多為即興創(chuàng)作,看山唱山,見水唱水,歌詞質樸。山歌的曲調一般具有高亢、嘹亮、簡潔、爽朗、悠長、奔放、節(jié)奏自由等特點。小調:包括謠曲、時調、風俗儀式歌曲、舞歌等,是一種在城鎮(zhèn)中流行的小曲。是人們在勞動之余,日常生活當中以及婚喪節(jié)慶用以抒發(fā)情懷、娛樂消遣的民歌。小調主要內容是青年男女的愛情。小調的曲調抒情、流利,感情委婉、細膩,結構規(guī)整、均衡,節(jié)奏勻稱、整齊。
民歌色彩分類:北部蒙古族民歌區(qū):蒙古族不論男女老少都愛唱歌,他們也特別尊崇唱歌的人。蒙古族民歌主要分為禮儀歌、牧歌兩大類。禮儀歌:主要用于歌唱婚宴、喜慶、愛情、英雄、賽馬騎手為主要內容。牧歌:主要用于歌唱放牧、搬遷、贊美家鄉(xiāng)、抒發(fā)自我情感為主要內容。蒙古民歌分兩種演唱形式,一是烏日汀道或稱“長調”,二是“短調”。長調:曲調悠揚、寬廣,節(jié)奏自由,字少腔長,情感深沉,并有獨特而細膩的顫音裝飾,長調民歌很好地反映了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特點,代表作品:《遼闊草原》。短調:曲調緊湊,節(jié)奏整齊、鮮明,音域相對窄一些,短調一般是兩行,有韻的兩句式或四句式,歌詞簡單、靈活,其特點在音韻上廣泛運用疊字。短調民歌主要流行于蒙漢雜居的半農半牧區(qū),代表作品:《嘎達梅林》等。
西部新疆民歌區(qū):新疆居住著維吾爾、漢、哈薩克、蒙、回、柯爾克孜、烏孜別克、錫伯、滿、塔吉克、塔塔爾、達斡爾、俄羅斯等十三個民族。其中以維吾爾、哈薩克民歌最負有盛名。維吾爾族民歌:木卡姆是維吾爾族的一種綜合藝術形式、大型套曲,其中結構最完整、最龐大的是南疆木卡姆。南疆木卡姆包括170多首歌曲和70多首器樂曲,演奏一遍需要20多個小時。除了吐魯番的木卡姆為9套外,其余均是12套,共計57套。維吾爾族民歌多為演唱抒情、敘事性民歌。通常采用固定節(jié)奏型,節(jié)拍規(guī)整,節(jié)奏鮮明,代表作品:《阿瓦爾古麗》等。哈薩克族民歌:哈薩克族民歌有“安”“月令”“吉爾”三類。“安”有固定的唱詞,有曲名,旋律柔美,曲調悠揚;“月令”為即興填詞,曲調質樸、簡潔,速度較快;“吉爾”是一套伴隨婚禮典禮全過程的婚禮歌曲,包括《怨嫁歌》《哭嫁歌》《勸嫁歌》《送嫁歌》《挑面紗》等。彈唱歌曲是哈薩克族民歌演唱的形式之一,以哈薩克族彈撥樂器冬不拉為伴奏,由歌唱者自彈自唱。一般彈唱曲調篇幅都較長,音樂結構不很規(guī)整,節(jié)奏比較復雜,常使用以3/8拍為主的混合節(jié)拍,曲調的語言性、敘述性較強。代表作品:《瑪依拉》等。
西部藏族民歌區(qū):這一民歌區(qū)包括西藏自治區(qū)和青海、四川的部分藏族聚居地區(qū)。 藏族民歌的特點是音調悠長,音域寬廣,節(jié)奏自由。其中主要歌唱類型有兩種,一種是勞動歌曲:山歌、牧歌,其內容是贊美山川、河流、勞動生產;另一種是生活歌曲:主要表達男女之間的愛情。代表作品:《北京的金山上》等。
西南高原民歌區(qū):這一民歌區(qū)包括四川、云南、貴州、陜南以及廣西西北部分地區(qū)。北以秦嶺為界,有二十幾個不同民族聚居在這里。該區(qū)民歌有著不同層次的古老文化特征,具有特殊的社會功能,該區(qū)代表性民歌是山歌、燈歌。這里的民歌由于受到地理風光的影響,在繼承山歌的嘹亮高亢之余還滲透的青山綠水的柔美。代表作品:《小河淌水》等。
東北部民歌區(qū):這個民歌區(qū)主要包括東北大、小興安嶺一帶,此地區(qū)也是鄂溫克、赫哲、達斡爾、滿族等多民族生活的聚集地,該地區(qū)民歌以鄂倫春族民歌為代表。鄂倫春族民歌:鄂倫春族主要分布于內蒙古自治區(qū),鄂倫春族無論男女老少都能歌善舞,鄂倫春族人民在自己的音樂中結合了詩歌和舞蹈,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鄂倫春族民歌曲調豐富,風格多樣,一般多為即興編唱。這些曲調的特點多為高亢圓潤,略帶顫音,一般都是固定的,而在演唱中常用襯詞“那依耶”“希那耶”等,以體現(xiàn)其旋律的優(yōu)美婉轉,代表作品:《鄂倫春小調》等。
西北高原民歌區(qū):這一民歌區(qū)包括山西、陜西大都、河南西北部、內蒙河套地區(qū)以及甘、青、寧漢族聚居地區(qū)。在此地區(qū)生活有保安、東鄉(xiāng)、藏、裕固、漢、回、土、撒拉等多個民族。該地區(qū)民歌有山歌(信天游、山曲、爬山調、花兒)、秧歌、小調該地區(qū)民歌類型豐富多彩,山歌高亢悠長,氣質粗擴;小調深沉婉轉,簡潔淳樸。代表作品:《走西口》《繡金匾》《上去高山望平川》《花兒本是心上的話》等。
中原及東部沿海漢族民歌區(qū):漢族民歌區(qū)在其他民歌區(qū)中是最大的一個,因漢族人口眾多,東、西、南、北差異很大,民歌的風格特點也多種多樣。如:勞動號子、山歌、小調、田歌、漁歌、茶歌、秧歌(包括燈歌)、風俗歌、兒歌、搖兒歌等等。由于漢族人民分布范圍極大,所以有些民歌區(qū)域是重疊的,在這里就不做介紹,那么除有重疊的區(qū)域外漢族民歌還包括:東北部平原民歌(山東、河北、河北、蘇北的一部分遼、吉、黑)代表作品:《小白菜》《看秧歌》等;江淮民歌(淮河流域的蘇北、安徽、河南東南部地區(qū)、大別山與江漢民歌區(qū)為界)代表作品:《鳳陽花鼓》《拔根蘆柴花》等;江浙平原民歌(江蘇南都、上海、浙江大部分)代表作品:《紫竹調》等;閩、臺民歌:(福建大部分、臺灣大部分、廣東潮汕)代表作品:《采茶撲蝶》《天烏烏》等;粵西民歌:(廣東大都,廣西東南部、海南部分地區(qū))代表作品:《落水天》《唱春?!返?;江漢平原民歌:(湖北、河南西南部、湖南北部的部分地區(qū))代表作品:《黃四姐》等;湘民歌:(湖南、廣西東北角的幾個縣)代表作品:《馬桑村兒打燈臺》等; 贛民歌:(江西中、北、東部)代表作品:《杜鵑花開》等;客家民歌:客家人分布廣泛,主要生活在(廣東東北部、福建西南部、江西東南部)代表作品:《燈紅歌》等。
中國民歌種類繁多,其中不乏江南的柔美、北方的粗獷,中國五十六個民族的文化歷史傳承在民歌中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這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亦是是文化遺產的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