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立華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北京藏醫(yī)院,北京 100029)
腦血管病性精神障礙多數(shù)是由于腦血液供血供氧障礙[1],引起腦組織器質性改變所致,病程多呈階梯式發(fā)展,伴有局限性神經(jīng)系統(tǒng)體征,可導致患者對周圍環(huán)境及自身狀態(tài)的識別和覺察能力出現(xiàn)障礙,常伴有頭痛、頭暈、失眠、易疲乏、精神集中力降低等癥狀,部分患者可出現(xiàn)抑郁、焦慮、猜疑及妄想癥,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影響神經(jīng)功能恢復,威脅人們的身心健康[2]。臨床控制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腦血管病危險因素,防止再次腦缺血發(fā)作,是本病治療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但對于其所致精神障礙的治療,傳統(tǒng)上多以百憂解、阿咪替林等常規(guī)西藥進行抗抑郁治療,其療效往往不甚理想,已經(jīng)不能滿足本病治療的需要。近年來,基于中醫(yī)藥在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的治療療效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3],筆者對自擬中藥方劑配合常規(guī)西藥治療腦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礙,并對其有效性和安全性進行研究探討,現(xiàn)報告如下。
選擇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并且臨床資料完整的腦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礙患者共123例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所有患者均獲得醫(yī)院倫理學委員會批準,并且簽訂了知情同意書。伴有精神病性癥狀及沖動激越行為,其陽性和陰性精神癥狀量表(PANSS)評分大于60分;符合《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4]對腦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礙的診斷標準;排除入組前1個月內使用過抗精神病藥的患者。
對照組61例,其中男33例,女28例;年齡60~87歲,平均年齡(69.5±11.5)歲;精神障礙病程為5~17個月不等,平均病程為(11.1±3.5)個月;其中腦梗塞所致精神障礙患者41例,腦出血所致精神障礙患者20例。觀察組62例,其中男35例,女27例;年齡64~89歲,平均年齡(70.1±10.9)歲;精神障礙病程為6~19個月不等,平均病程為(11.8±3.7)個月;其中腦梗塞所致精神障礙患者40例,腦出血所致精神障礙患者22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以及原發(fā)病情況等方面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若為輕、中度精神障礙,則單獨口服常規(guī)西藥百憂解(禮來蘇州制藥有限公司,批號121119)進行治療,20mg/次,每日1次;若患者為重度精神障礙,則在前者基礎上加服阿咪替林(常州四藥制藥有限公司,批號120928)15mg/次,每日3次[5]。觀察組在對照組西藥治療的基礎上,自擬中藥方劑配合治療,其方劑組成為:柴胡 15g,陳皮 10g,香附10g,郁金10g,當歸15g,熟地黃10g,川芎12g,赤芍10g。同時根據(jù)患者的具體病情進行加減治療,氣虛者可適當加白術10g,黨參、黃芪各15g;血虛者可適當加何首烏12g,白芍15g,當歸15g;而腎虛者則可加山茱萸15g,肉蓯蓉、菟絲子各12g[6-7]。兩組均于治療前及治療后1、2、4、6周末,使用陽性和陰性精神癥狀量表(PANSS)評定患者精神障礙的緩解情況,比較兩種治療方法下的臨床總有效率和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本研究對精神障礙的評定按PANSS減分率進行[8],其減分率小于30為無效,介于30~50為好轉,介于51~75為顯效,大于75為治愈。由本院的專業(yè)醫(yī)師進行盲式評定。
剔除無效數(shù)據(jù)后,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整理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s)表示,而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以百分比的形式表示,P<0.05,表示其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ANSS評分顯示,對照組在2周末與入組時比較差異有顯著性,而觀察組則在1周末即顯示出明顯療效,兩組間的評分及減分率在治療的1、2、4、6周末均顯示出顯著性差異(P<0.05)。詳見表1。
結果顯示,觀察組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達96.7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3.61%(χ2=10.28),差異具有顯著性(P<0.01)。詳見表2。
結果顯示,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率為17.74%,而對照組則為 16.39%(χ2=3.15),無顯著性意義(P >0.05)。詳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PANSS評分及減分率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PANSS評分及減分率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P <0.01。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1周 治療后2周 治療后4周 治療后6周對照組 評分 61 78.58 ±11.65 77.75 ±10.29 61.64 ±9.36 53.72 ±8.55 41.34 ±8.22減分率 12.31 ±5.34 18.39 ±5.83 48.87 ±6.55 63.27 ±7.33觀察組 評分 62 77.63 ±11.93 62.25 ±10.12* 47.37 ±8.96* 32.18 ±7.73* 19.87 ±7.99*減分率 21.36 ±5.53* 31.23 ±6.21* 59.53 ±6.78*79.42 ±7.64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n)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
腦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礙(mental disorders caused by brain vascular diseases)主要是由于腦血管疾病造成腦組織血液供應不正常所引起的精神障礙[9]。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人口老齡化趨勢的逐步嚴峻,腦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礙已經(jīng)成為了老年患者的常見病和多發(fā)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臨床上主要是以西藥聯(lián)合治療為主治療此病,但由于老年患者的各臟器功能衰退,加之對藥物的耐受較差,因而常規(guī)西藥的療效受到限制,且極容易引發(fā)患者的不良反應[10],因而探討一種更加有效、副作用低,依從性好的治療方案顯得尤為重要。
近年來,隨著中醫(yī)藥研究的不斷深入,其在治療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上顯示出了一定的優(yōu)勢。腦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礙屬于中醫(yī)“卒中”、“痰阻”、“瘀血”以及“神志失?!钡确懂牐?1-13]。從中醫(yī)的角度上看,本病病在于腦,多為本虛標實之證,以血氣失調、心血不足、痰迷心竅致神機逆亂為主要病機。因此,臨床對于其治療應該以清熱化痰、疏肝理氣、安神定志治其標,以益氣健脾、活血化瘀治其本[14]。本研究自擬的中藥方劑中,柴胡輕清升散、疏暢氣機,陳皮、郁金、香附疏肝解郁,當歸既補血又行血,熟地黃滋陰養(yǎng)血、填精,赤芍行血中之氣,川芎逐瘀行血,諸藥配伍,疏肝行氣,活血化瘀,使得肝郁得解,氣血暢通。另氣虛者加白術、黨參、黃芪益氣養(yǎng)陰,血虛者加何首烏、白芍及加重當歸用量補血養(yǎng)血,腎虛者加山茱萸、肉蓯蓉、菟絲子以補腎,諸藥合用,補中有散,散中有補,共奏疏肝解郁,養(yǎng)血活血,理氣逐瘀之功[15]。從本研究結果上看,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腦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礙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癥狀及體征,臨床療效顯著,并且安全性高,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1]沈漁屯.精神病學[M].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935.
[2]夏蕓,黃坤丹,張新征,等.中西醫(yī)結合療法配合康復治療社區(qū)腦血管疾病的療效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3,12(7):22-29.
[3]成敬,陽勝秋,陳耀銀,等.奎硫平與利培酮治療高齡老人腦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礙的療效及安全性對照研究[J].中華精神科雜志,2009,42(3):152 -153.
[4]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CCMD-3)[M].3版.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34-37.
[5]徐優(yōu)明,張麗英.利培酮與奮乃靜治療老年期精神分裂癥的對照研究[J].精神醫(yī)學雜志,2007,20(1):45.
[6]徐其良.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腦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礙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0,5(10):20 -36.
[7]蓋成安,張立明,劉軍華.天麻溫膽湯治療腦血管病眩暈62例療效觀察[J].山西醫(yī)藥雜志,2012,41(6):625.
[8]鄭貴德.天麻鉤藤飲加減治療中風病39例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1,13(10):417 -418.
[9]李建強.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腦血管病致精神障礙效果的觀察[J].求醫(yī)問藥,2012,10(5):131 -135.
[10]覃加許.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老年期腦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礙36例效果觀察[J].右江民族醫(yī)學院學報,2010,32(4):508 -509.
[11]趙海.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療效分析[J].中醫(yī)藥信息,2011,12(5):12.
[12]吳玉芙,劉德泉,劉麗君.老年腦卒中患者性行為異常的中西醫(yī)觀察分析[J].中醫(yī)藥學報,2010,38(2):57 -58.
[13]包祖曉,彭草云,田青,等.古代中醫(yī)認識抑郁癥的歷史沿革[J].中醫(yī)藥學報,2010,38(3):13 -16.
[14]高雪亮.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0:12-18.
[15]席銀平.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腦血管病致抑郁癥臨床觀察[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2,11(2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