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小云
摘 要: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發(fā)散思維、激發(fā)興趣、教給探究方法,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探究性學習是以學生探究為主,自主獲取知識、發(fā)展能力,并不斷完善的學習方式。教師要以教材為基本探究內容,以學生的周圍世界和生活實際為參照對象,為學生提供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的機會,并通過實驗、操作、調查、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以及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探究方式,使學生獲得知識、技能,發(fā)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關鍵詞: 高中語文教學 探究性學習 含義 重要性 實施策略
目前,開展得如火如荼的語文課程改革非常強調改變學生學習方式,倡導探究性學習。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學生學習科學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學習比通過積極地投入到探究的過程中去更好呢?”這句話對探究性學習產生了深遠影響。施瓦布認為教師應該用探究的方式展現科學知識,學生應該用探究的方式學習科學內容。
一、探究性學習的含義
探究是一種活動,探究性學習則是以探究活動為基本特征的學習方式。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對學生而言,探究性學習是指教師不把現成結論告訴他們,而是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地發(fā)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的積極學習過程;對教師而言,探究性學習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載體,創(chuàng)設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引導學生通過自己收集、分析、處理信息和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進而了解社會,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所以探究性學習是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我們認為,探究性學習就是以學生探究為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他們自己獲取知識、發(fā)展能力,使自身得到不斷完善的活動方式。具體說,它是指在教師的啟發(fā)誘導幫助下,以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等方式為前提,以現行教材為基本探究內容,以學生周圍世界和生活實際為參照對象,為學生提供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等解決問題的機會,并通過實驗、操作、調查、表達與交流等活動,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探究方式,使學生獲得知識、技能,發(fā)展情感與態(tài)度,提升價值觀標準的一種學習方式。
二、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的重要性
(一)探究性學習的優(yōu)勢。探究性學習可以改變傳統(tǒng)教學束縛學生手腳的一套做法,盡情凸顯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它遵循現代教育以人為本的觀念,能給學生以最大的空間,把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作為教學重點。
(二)探究性學習對學生語文學習的促進作用。學生學習語文的內在動機是對它的興趣,而探究性學習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探究性學習可以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更廣泛地掌握語文技能,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探究活動傾向于橫向與縱向的研究;探究性學習能給予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充分思維空間;探究性學習的方式鼓勵生生互動、同伴質疑與討論,利用集體思考的力量,相互啟發(fā)、相互激勵、相互誘導,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引發(fā)學生全方位地認識問題,為學生學習語文提供很好的平臺。
(三)傳統(tǒng)高中語文教學的不足。傳統(tǒng)的高中語文教學主要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主,教師處于單方面的預設主體地位,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占據主要位置,支配著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及發(fā)展走向,對學生、知識載體(語文課本)有制約作用,學生的主動性與個性得不到充分發(fā)展;傳統(tǒng)的高中教學重視對學生的訓練,語文學習的目的是應付高考,學生學更多的到的是應試技巧,使語文這門人文性、思想性很強的、給予學生很多啟發(fā)的學科的優(yōu)勢發(fā)揮不出來;傳統(tǒng)語文教學方式比較單一,學科與學科之間的聯系不緊密,注重對語文書本知識的深入解讀,在縱向學習上下工夫,而忽略了高中生的知識體系與他們的生活實際。
三、高中語文教學中探究性學習的實施策略
把握高中語文學科特點,鞏固探究性學習的基礎。重視閱讀,牢固樹立“閱讀即探究”的思想。普通高中《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收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tài)過程。”學生主要通過閱讀文本獲得語文知識,培養(yǎng)情感與價值觀,所以閱讀文本是探究活動的物質基礎,只有抓住閱讀文本的特點進行探究,才能讓學生領會祖國語言的豐富多彩,才能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才能讓學生深入地與文本交流和對話。教學《荷塘月色》一文時,就可以與朱自清的另外一篇著名散文《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進行比較閱讀探究。在探究過程中,學生仔細閱讀這兩篇文章,先探究它們是如何描寫月光下的荷塘和河水的,從聲音、色彩、表現手法、情感滲透等方面分析,然后探究這兩篇文章描寫景物的方法在哪些方面是相同的,哪些方面是不同的,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異同。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會發(fā)現,朱自清先生在這兩篇文章中都運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也運用了動靜相襯等表現手法,語言比較優(yōu)美,籠罩了一層淡淡的哀愁。所以,在閱讀中只有讓學生認知發(fā)生遷移、情感產生共鳴、精神發(fā)生交流,才能進行相關的探究活動。因此,只有讓學生在閱讀探究中“與自己對話,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在“對話”中自得自悟,才能獲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