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康宜
去年暑假,臺灣大學的齊益壽教授來耶魯校園參觀,他贈給我一本葉嘉瑩教授詩詞的英譯本,題為Ode To the Lotus:Selected Poems of Florence Chia-ying Yeh(《獨陪明月看荷花:葉嘉瑩詩詞選譯》)。這本書印得十分雅致,封面上有周半娟女士所繪荷花,書中收有葉教授的中文詩詞原文,配上陶永強先生(Tommy W.K.Tao)的英文譯文,其中每首詩詞都附有謝琰先生(Yim Tse)的書法。多年來我一直想在我那門“中國女詩人”的英文課中介紹葉教授的詩詞,但苦于找不到合適的英譯本,得贈此書,我如獲至寶?,F(xiàn)在持有此詩詞原文及其英譯相對照的新書作為課本,讓我滿懷如愿以償?shù)男老?。心想,明年春天若能及時采用此書作為課程教科書,也算是對葉嘉瑩教授九十華誕的課堂祝賀。
去年5月間齊教授先到加拿大的溫哥華旅游,其間他曾拜訪書法家謝琰先生。當時葉嘉瑩教授正好在場,于是就親自贈送了一本《詩詞選譯》給齊先生,并在書上加上題簽“迦陵,2012年五月二十四日,于溫哥華謝先生府上”。但到了耶魯之后,齊先生得知我急于擁有一本葉教授的詩詞譯本,便慷慨割愛,先將那本英譯詩詞轉贈給我,說他回頭再請葉教授補寄一本到臺灣給他。幾天后齊先生就收到葉教授的電子回函,說一切照辦沒問題。而我也同時接到葉教授來自溫哥華的長途電話,我們在電話中敘舊長談。
不用說,我迫不及待地細讀這個英譯本。首先,我覺得書中有關葉教授詩詞的選錄做得相當好。雖然只選了五十一首——等于只收入葉教授十分之一的詩作(從前2000年臺北桂冠出版社出版的《迦陵詩詞稿》共收有五百四十首之多)——但因為所選的葉氏詩詞篇篇俱佳,每首都具代表性,而陶永強先生的譯筆又屬上乘,閱讀中極富樂趣。此外,集中還收有一些過去《迦陵詩詞稿》所未收的新作,也大大擴展了我的視野。套用葉教授評賞詩歌的用語,我之所以特別對這些詩作有一種“興發(fā)感動”的感觸,乃是因為多年以前葉教授曾給我看過她一些詩詞的手稿。現(xiàn)在時過境遷,我再重讀她這些舊作,同時眼見詩人又累積了最近幾十年來的生命經(jīng)驗,而且都已寫出新的詩詞——所有這一切都足以讓我這次的閱讀成為更深層的“知音”閱讀,并能更貼切地進入葉教授的詩境中。記得從前葉教授曾對王國維、王維和李商隱的“寂寞心”做出比較:“靜安先生所有的是哲人的悲憫,摩詰居士所有的是修道者的自得,而義山所有的則是純詩人的哀感?!蓖ㄟ^這次閱讀,我發(fā)現(xiàn)葉教授晚年的詩詞已經(jīng)不止擁有李商隱那種“純詩人的哀感”,也同樣具有王國維的“哲人的悲憫”和王維的“修道者的自得”。我想這是因為詩人在飽經(jīng)人生的坎坷之后,對生命有了更深的體會,有所寄托的緣故吧。
我是1976年3月間才開始認識葉教授的。當時我還是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生,正在寫有關唐宋詞的博士論文。作為葉教授的普通讀者,我讀過她有關“人間詞話三種境界”、李商隱的“嫦娥詩”、溫庭筠詞、大晏詞、杜甫七律、“李杜交誼”、陶淵明的“認真”與“固窮”等主題的論著,對她講評詩歌的方法和角度十分欣賞,但那種“欣賞”僅限于學術層次,對葉教授其人,我并無任何了解。在1976年那次相識后不久,由于某種特殊的因緣,使我從此很能體會葉教授的“心靈世界”,對于她那種經(jīng)歷“百劫”憂患之后而仍然保有堅毅不拔的精神,打自心底佩服。她最終給我的是一種難得的“生命”教育。
我永遠忘不了1976年3月20日那天,我生平第一次見到葉教授。那天正是普大東亞系所舉辦的“中國文學敘事研究”會議的前夕,我的指導教授高友工先生囑我負責招待葉教授和她的學生施淑女(即作家李昂和施淑青的大姐),所以在會議期間,她們兩人就住在我的公寓中。記得那次會議中葉教授所講的題目乃是有關王國維對詩詞意境的拓展,同時也涉及一般詩詞賞析的標準問題。那是我首次聽葉教授演講,對于她優(yōu)雅的態(tài)度以及充滿智慧的分析和講解,印象頗為深刻。兩天后,3月22日那天,大會就結束了。
但她們才離開兩天,我就聽到了一個晴天霹靂的消息——葉教授的大女兒與其夫婿死于車禍。這個消息令我感到震驚而焦慮——我想,葉教授如何能經(jīng)受得了這突然喪女的打擊?我們要用怎樣的話語才能安慰她?我知道,遇到這樣的情況,任何安慰都可能流于形式。然而,我還是寄了一封短信給她。
直到三年后,1979年1月間,我有一個偶然的機會到溫哥華的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演講,才再次見到葉教授。記得那天在晚餐結束后,葉教授就把我送回旅館中。剛一打開旅館的房門,葉教授就立刻說道:“咱們見面不容易,應當好好聊一聊,我干脆幫你把行李整好,今晚你就睡在我家,明天早上我負責把你送到機場。”就這樣我在她的溫哥華家中過了一個難忘的夜晚;我們倆打開話匣子促膝懇談,直至深夜。就在那天,她第一次讓我看她的詩詞手稿。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為大女兒所寫的十首詩,題為《一九七六年三月廿四日長女言言與婿永廷以車禍同時罹難日日哭之陸續(xù)成詩十首》。讀到“誰知百劫余生日,更哭明珠掌上珍”等詩句時,我不禁淚水奪眶而出。
也就在那天晚上,我了解到她從前在臺灣的白色恐怖期間的種種遭遇。她告訴我:1949年年底,她丈夫趙先生被捕下獄,半年之后她自己也受牽連,與彰化女中的校長及其他幾位教師同時被捕拘訊。當時她的長女言言才幾個月大,她也只好帶著吃奶的言言一起住進拘留所。后來被釋放之后,她竟然成了無家可歸之人(當時趙先生還在左營獄中)。她不得已只好投奔親戚,夜間在親戚家的走廊上鋪一條毯子,母女勉強過夜。葉教授當時才剛滿二十六歲,曾寫《轉蓬》詩記載此事,有“剩撫懷中女,深宵忍淚吞”等句。那個“懷中女”也就是后來喪生于車禍的言言。生命中的種種陰晴變化和反復無常,確實令人難解。她內(nèi)心之悲苦自不待言。
我以為1976年葉教授的喪女經(jīng)驗乃是她生命中的轉捩點。在那以后,她的詩詞逐漸體現(xiàn)出她內(nèi)心的一種新境界——逐漸由悲苦走向超越的境界。換言之,從前對人生的“感發(fā)”已轉為“感悟”。她于1983年所寫的《浣溪沙》尤能表達這種“感悟”之情:
已是蒼松慣雪霜,任教風雨葬韶光,卅年回首幾滄桑。 自詡碧云歸碧落,未隨紅粉斗紅妝,余年老去付疏狂。
末尾那句“余年老去付疏狂”最能道出詩人在經(jīng)過無限“滄桑”之后所悟得的“自由”感(譯者陶永強先生將此句譯為“The remaining years—as I grow old—/Let me spend them with abandon”,用“abandon”來描寫一個“狂”字,特佳)。其大意是:既然“已是蒼松慣雪霜”,那么就干脆趁著“余年”來好好地“疏狂”一番?!笆杩瘛敝傅氖且环N類似“隨心所欲不逾矩”的境況,那是一個人的心境完全處于淡泊之后的自然表現(xiàn)?!笆杩瘛币擦钊讼肫鹛K軾在《定風波》一詞中所描寫的那種“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瀟灑意境。在此,蘇軾有一種“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感悟;在她的《浣溪沙》詞中,葉教授也有“任教風雨葬韶光”的通脫解悟,是大智慧的表現(xiàn)。
同樣,在她的許多“荷花詩”中,葉教授也隨著后來生命經(jīng)驗的改變而寫出她對人生的不同感悟。有關荷花這一意象,葉教授顯然有意將之作為她自己理想中的象征,但一直要到1983年(即撰寫以上《浣溪沙》的同一年),她才在《木蘭花慢·詠荷》的詞作中明白地告訴讀者有關她那“花前思乳字”的故事。她甚至在該詞的前頭,冠以一篇特長的“自序”(是《葉嘉瑩詩詞選譯》中最長的一段序),詳細解釋她與荷花的因緣:
……蓋荷之為物,其花既可賞,根實莖葉皆有可用,百花中殊罕其匹。余生于荷月,雙親每呼之為“荷”,遂為乳字焉。稍長,讀義山詩,每頌其“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及“何當百億蓮花上,一一蓮花現(xiàn)佛身”之句,輒為之低回不已。曾賦五言絕詠小詩一首云:“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如來原是幻,何以渡蒼生”。其后幾經(jīng)憂患,輾轉飄零,遂羈居加拿大之溫哥華城。此城地近太平洋之暖流,氣候宜人,百花繁茂,而獨鮮植荷者,蓋彼邦人士既未解其花之可賞,亦未識其根實之可食也。年來屢以暑假歸國講學,每睹新荷,輒思往事……
從這篇“自序”可知,由于葉教授出生于“荷月”間(即陰歷六月),她的乳名就是“荷”。所以每回詩人寫荷,其實就是寫她自己。我想,這就是為什么葉教授把這本“詩詞選譯”題為《獨陪明月看荷花》的原因??梢哉f,這本《詩詞選譯》就是由詩詞組成的自傳。
必須指出,“獨陪明月看荷花”這句詩乃是多年前詩人由夢中偶然得之。那時,女兒車禍的悲劇尚未發(fā)生。那還是1971年,即她剛遷往加拿大溫哥華城之后兩年。有一天夜里,葉教授在夢中得句,醒來之后無法全部記得清楚,因此就雜用李商隱詩句,臨時寫成絕句三首。《詩詞選譯》只選其中第三首,題為《夢中得句雜用義山詩足成絕句》。詩曰:
一春夢雨常飄瓦,萬古貞魂倚暮霞。昨夜西池涼露滿,獨陪明月看荷花。
在此,詩人如實地表達了自己的“寂寞心”:除了獨自陪著天上的明月“看荷花”之外,她又能做什么呢?整首詩有一種寄身異域的飄零之感。
但多年之后,在2002年所寫的《浣溪沙·為南開馬蹄湖荷花作》那首詞中,她的寫作風格顯然有了很大的改變。同樣寫的是荷花,已沒有從前那種帶有“寂寞心”的意味。該詞的第二闕寫道:
蓮實有心應不死,人生易老夢偏癡,千春猶待發(fā)華滋。
大意是說:荷花因有“實心”而不死;雖然“人生易老”,但詩人依然夢多,仍舊繼續(xù)等待著無數(shù)個春天的開花結果。陶永強先生將末尾一句譯為:“Still I dream of the blossoming/after a thousand springs”,可謂知音也。
其實早在1991年,在一首題為《金暉》的絕句中,詩人早已表達了晚年那種逐漸平靜而淡泊的心態(tài):
晚霞秋水碧天長,滿眼金暉愛夕陽。不向西風怨搖落,好花原有四時香。
我想就是這種“好花原有四時香”的高貴品質(zhì)使得一個飽經(jīng)坎坷悲苦的女性詩人和學者,自始至終能在百般困難中勇敢地挺立過來,而且“挺立”得如此之漂亮!以年近九十歲的高齡,葉教授至今仍不斷為她所喜愛的教書工作和寫作投入她大部分的生命精力,其精神足以令人肅然起敬。
最后,我要引用書法家謝琰先生在《獨陪明月看荷花:葉嘉瑩詩詞選譯》一書中所寫的“書者序”,以聊表我對葉教授的無限感佩:
……書寫之前,我細讀葉教授的詩詞,藉以進入她詩詞中的內(nèi)心世界,體會她堅毅不拔的精神,超越人生種種的困苦,終能升華自我,予人的啟迪無窮。葉教授的詩詞給我內(nèi)心的震撼與共鳴實非拙筆所能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