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島
當代中學語文教學亟需注重學生人格的培養(yǎng)。
語文教育不僅是一種“工具性”教育,更是一種個性化教育,一種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那么在語文課堂上我們應注重學生哪些方面的人格培養(yǎng)呢?
首先,要有“愛”的熏陶
愛的培養(yǎng)是創(chuàng)造性人格的核心。愛是情感的源泉,也是成功的動力,有了愛心,才會有高尚的追求,才會有使命感,責任感和緊迫感,才會有探索創(chuàng)造的熱情;當今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不少父母不關心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忽視了他們意志品質、道德情操的發(fā)展。過于注重他們的知識世界。所謂的“一考遮百丑”,導致了“玻璃人格”的形成,以自我為中心,委屈不得、批評不得、承受不了壓力,人性的弱點被無限滋養(yǎng),這些學生心中只有自己,沒有他人,只愿享受愛,不愿付出愛。
語文課堂是愛的課堂。文學作品是愛的頌歌。語文老師在指導學生感受課文中愛的滋養(yǎng)外,還可以把有價值的文學作品介紹給學生,讓學生從中體味到被愛是一種幸福,愛人更是一種幸福。如沈從文的《邊城》為人類的“愛”字作了恰如其分的詮釋,應引導學生進行賞析,使學生領略一種“優(yōu)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其次,還需“美”的感受
美是道德的基礎,創(chuàng)造的動力。美的熏陶是創(chuàng)造性人格雕塑的基礎。正是美的熏陶,鑄就了華夏的禮儀和傳統的美德;正是美的動力,形成了高尚情趣和健康的個性,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文明。
當今社會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如今的青少年正是由于缺少了感受美的耳目,追求美的情趣,才導致自己個性不完善,好盲從,易上當,喪失將來競爭發(fā)展所必需的素質。因此,語文教師必須承擔起美育的任務。挖掘教材中美的資料,科學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展示教材中美的世界和美的魅力,將學生從枯燥乏味的教學說教中解脫出來,帶他們進入到美的境界。如王勃的《滕王閣序》,這篇駢文的文采非常之美,教師要引導學生去感受景物描寫的美麗。一旦語文教材美的載體功能得以充分發(fā)揮,學生就會對語文產生濃厚的興趣,喜歡語文,這樣不但促進語文整體能力的提高,還可以凈化學生浮躁的心靈,陶冶他們高尚的性情,激發(fā)他們向上的情志。
再次,“韌”的培養(yǎng)也是至關重要的
韌性是人格雕塑的保障、是人格完善的重要標志、是進取創(chuàng)造的必備素質、是成功的基石、是未來生存發(fā)展的重要保證。語文課堂是韌性激勵的最佳契機,因為語文教材是韌性培養(yǎng)的最佳素材,教材中涉及的人物都是成功的范例,指導學生閱讀的時候,應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努力把模范人物“韌”的精神移植到自己身上,從而學會堅強,樂觀向上,勇敢面對挫折。
作為健全學生人格的良好載體,語文課堂上的人格培養(yǎng)內容是極其豐富的。但現在的學校語文教育過于概念化、抽象化,功利性很強,為考而教,忽視了語文對人格的感染和浸潤作用。那么,語文教師應如何把人格關懷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呢?
第一,讓人格關懷之聲在閱讀教學中回響。
教材是人格培養(yǎng)的豐富資源。作者生平,寫作背景,課文的內容都蘊含著豐富的材料,對學生人格培養(yǎng)發(fā)揮重要的作用。
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在感受課文內容的同時,進行自身人格的熏陶。詩歌、古代散文等是美的典范,可以指導學生齊讀、朗讀、誦讀或配樂讀,讓學生從中去體味、感悟作品中蘊含的美的人品和高尚的人格。如學習《再別康橋》,讓學生在有感情地朗讀的同時,體味音樂美,建筑美和繪畫美,同時體會徐志摩飛揚的才氣和作者“康橋理想”失敗后的淡淡的哀傷;誦讀《歸去來兮辭》,讓學生去感受陶淵明那輕快的想象,自然的文風,以及“不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人”的骨氣;朗讀《逍遙游》,讓學生去領略莊子汪洋恣肆的語言,瑰奇的論辯和深邃的哲學思想。
第二,讓人格關懷之音在文學鑒賞中蕩漾。
鑒賞文學作品時,一定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辨美丑、明是非,自悟高尚人格的重要。
第三,讓人格關懷之魂在寫作教學中滲透。
作文教學是人格培養(yǎng)的關鍵所在,人格教育的手段是比較直接的。
魯迅說:寫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更須有進步的思想與高尚的人格”。教師要讓學生懂得,要寫好文章,不僅要有好的語言素養(yǎng)和寫作技巧,更要有好的人品。培養(yǎng)自己高尚的人格是提高寫作水平的先決條件之一。在作文教學中,我們還可以提供一些關于人格題材內容的命題,引導學生對人格培養(yǎng)過程中的一些問題進行正面思考。如以“愛”“信任”“責任”“承諾”等為話題的文章。當然每年的高考作文命題都是人格教育的好材料,它不但引導學生思考,還引導著社會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