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靖,李春燕
(右江民族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廣西 百色 533000 E-mail:1010822574@qq.com)
肩背部肌筋膜炎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是由于外傷失治、慢性勞損或外感風寒濕邪等因素引起的肩背部酸麻脹痛,或有沉重感、肩臂乏力等癥狀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疾病。近年來由于電腦、空調等的廣泛使用,該病的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筆者近期采用在上背部和肩部的原始點進行埋線治療,操作簡單,療效顯著,現(xiàn)在簡要介紹如下:
1.1 一般資料 32例均來自門診和病房住院的病例,其中門診患者23例,住院患者9例,女18例,男14例,年齡24~75歲不等,病程最長10年,最短3周。肩背體格檢查,包括視診、觸診及運動檢查,并做X線檢查。
1.2 診斷標準 根據(jù)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1994年發(fā)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有關背肌筋膜炎診斷標準進行診斷:①可有外傷后治療不當、勞損或外感風寒等病史;② 多發(fā)于老年人,好發(fā)于兩肩胛之間,尤以體力勞動者多見;③肩背部酸痛,肌肉僵硬發(fā)板,有沉重感,疼痛常與天氣變化有關,陰雨天及勞累后可使癥狀加重。
1.3 埋線工具 一次性7號注射針頭,一次性鑷子,4號醫(yī)用腸衣線剪成小截,每截約1cm長,一次性針灸針,碘伏,消毒棉簽。
在患者上背部正中線旁開0.5寸處(華佗夾脊穴)尋找明顯的壓痛區(qū),一般患處呈一條壓痛帶,在壓痛帶中心位置和兩頭處各埋一截線體:常規(guī)皮膚消毒,用鑷子夾住剪好的線體置于7號注射針頭的前端管內(nèi),針管的后端塞入針灸針,將注射針頭與皮膚成60°~80°角扎入目標埋線部位,有酸麻脹重等針感后邊退針管邊推入線體,出針,如果針口少量出血且血的顏色暗黑色則任血自流、自己停止,如果針口出血量多或者針口下血腫則按壓針口,血止后消毒針口。兩側夾脊穴均有壓痛則兩側均埋線,部分患者肩胛骨內(nèi)側緣和崗下肌、大小圓肌也有明顯壓痛,同時在該患處埋線。15d埋線1次,3次后統(tǒng)計療效。
3.1 療效標準 痊愈:疼痛等癥狀完全消失,活動自如,無復發(fā);顯效:疼痛等癥狀減輕70%以上,活動時稍有不適;好轉:疼痛等癥狀得到改善,存在部分陽性體征;無效:疼痛等癥狀和體征無明顯改善。
3.2 治療結果 通過3次治療,并作短期(4周)電話隨訪,結果:治愈24例,占75.00%;顯效8例,占25.00%,總有效率100.00%。
梁XX,男,65歲,兩側胸痛3年余,長期在本院西醫(yī)科室診療,診斷為冠心病、心包積液,服西藥鎮(zhèn)痛等治療,療效越來越差,于2013年10月2日轉來中醫(yī)門診就診,檢查患者肩背部T2~T7兩側的夾脊穴和兩側肩胛骨內(nèi)側緣均壓痛明顯,當天在壓痛區(qū)進行埋線治療,次日電話告知胸痛已經(jīng)減輕80%以上,15d后進行第二次埋線治療,胸痛完全消失,活動自如。
原始點療法由臺灣張釗漢醫(yī)師研發(fā),治療疼痛等疾病療效非常顯著,還可治療癌癥。肩背肌筋膜炎又稱肩背纖維織炎,一般是指筋膜、肌肉、肌腱和韌帶等軟組織的無菌性炎癥,引起肩背部疼痛、僵緊,運動受限及軟弱無力等癥狀??砂橛行貝炐赝础⒖人詺獯?、心慌心跳、前臂酸痛、手麻等,有些患者僅有胸悶胸痛等癥,肩背部疼痛不明顯,但檢查可發(fā)現(xiàn)肩背部原始點處有明顯的壓痛區(qū)。本病與長期姿勢不良、微小外傷、過度勞累、寒冷潮濕、天氣變化有關,呼吸道感染如流行性感冒等可誘發(fā)本病或加重病情。中醫(yī)辨證屬“痹證”范疇,認為因勞損、肝腎虧虛或風寒濕邪侵犯,導致脈絡、經(jīng)筋受損,氣血瘀阻,經(jīng)脈不通所致。目前常用推拿、針灸、拔罐、小針刀等方法治療,通常情況下可取得較好療效。由于癥狀不十分嚴重,大部分患者選擇在門診診療,但是由于上班或者居住在外地等原因,通常情況下不能天天到門診進行治療。而推拿、針灸、拔罐等療法需要每天或者隔天進行治療,對于上班族或者外地患者來說非常不方便,這也不同程度上限制了醫(yī)院非藥物療法的推廣應用。肩背部埋線部位參照臺灣張釗漢醫(yī)師研發(fā)的上背部、肩部原始點療法確定的部位,原始點療法治療肩背部肌筋膜炎療效非常顯著,唯一不足的是需要每天或者隔天治療,改用埋線療法操作簡單,療效顯著,間隔15d左右治療一次,治療次數(shù)少,總的治療費用低,對于上班族和外地患者來說非常方便,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圖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