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建花
出去聽了很多公開課,總是感慨:還是城里孩子思維活躍,他們的許多見解讓我們不得不佩服。教師一個問題出來,學生能立刻進入角色。于是熱烈討論的場面便出現(xiàn)于聽課老師的眼前。孩子們絲毫沒有做作,看他們的神情便知道已經(jīng)真正進入文本,或讀,或演,或想,或論。會場的老師會被他們感染,覺得這樣的課簡直是饕餮盛宴。
靜下心來考慮,同樣一個問題,放在自己班上也讓他們?nèi)フ归_小組討論,能討論得起來嗎?答案是不確定。農(nóng)村小學的孩子在課堂上總是怯怯的,他們的思維比較狹窄,特別是讓他們討論問題的時候,很多時候就是一個問題下去,石沉大海。班級中也有個別學生能說,可是苦于一個小組中能與之討論的人極少,所以大多數(shù)時候的討論就變成了走形式、走過場而已。能說會道的孩子在這樣的小組中要么成為他們組的驕傲,要么就是成為打破課堂冷場的種子選手。每次教師提完問題,能舉手大大方方回答,語言組織到位的學生只有寥寥數(shù)人,而且大多數(shù)就是固定的幾個人。面對這個問題,我考慮了如下一些方案去改善課堂氛圍。
教師應(yīng)該學會適當放手,讓學生充分預(yù)習,之后教師挑重點點撥,不能整堂課都由教師講解。不然整個課堂氣氛會顯得死氣沉沉,了無生趣。教師應(yīng)該給學生發(fā)言的機會,讓他們各自發(fā)表自己的觀點??梢哉n前要求,在預(yù)習時遇到的問題,及時書寫下來,每人最少寫一個問題。學生只有預(yù)習透了,才能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當他提出問題后,全班學生一起討論,學生的提問也許比較稚嫩,這時,教師要順勢引導,這樣才會對本節(jié)課的內(nèi)容有更深的理解。
在課堂上許多學生對已有知識內(nèi)容都會有其個人的獨特觀點,在他們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后,無論對錯教師都要給予適當?shù)脑u價。切不可說一聲“坐下”就完事。評價要務(wù)實,讓學生聽得懂。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比什么都重要。興趣濃厚了,學生自然而然會喜歡這個學科,從而提高學習的成績,達到教學的目的。當然也有部分學生嚇得什么都忘了,什么也說不出來。對于這樣的學生,老師在課前要多與之交流,多表揚多鼓勵。走進孩子內(nèi)心,讓他真正把你當朋友,只有不懼怕了,這部分學生才會肯說、想說。只有大部分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課堂氣氛才會活躍,學生才會學到更多知識。
教師在平時要多和學生溝通,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chǔ)和對本學科的喜歡程度。教師只有充分了解了學生的情況,才能更好地備課和備學生。
教師要做多方面的考慮。面對所提的問題要能具體細化到每個學生都能想、能說。當然,并不是把所有問題都細化,那樣不利于學生思考。而是假如碰上課堂冷場,教師該考慮如何把問題簡單化,要站在學生的角度想問題,多幾種預(yù)設(shè)方案,以備不時之需。讓學生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鼓勵他們在自己的書上寫批注。長短都無所謂,只要能堅持就會有收獲。養(yǎng)成這樣的習慣之后,學生自然而然學會了思考。我認為,教書不僅僅是教知識,更多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方式。我相信學生有了愛思索的習慣后,他一定會變得有話可說,課堂氣氛自然會活躍。
知識不會無緣無故傳播,能力不會無緣無故高強。知識要靠積累,能力要靠訓練。我每周要求學生寫摘抄,每堂課請一個學生講一個故事,每學期舉辦一次扎實的讀書、演講之類的比賽。我還與家長溝通,鼓勵有條件的家庭多帶孩子出去走走,讓祖國的山山水水熏陶孩子的性情,讓博物館的史料實物擴大孩子的見聞,讓各地的鄉(xiāng)俗民情開闊孩子的眼界。我發(fā)現(xiàn),當孩子的知識面廣了,各方面能力強了,他們在課堂上會更自信,互動的氣氛會更熱烈,得到的收獲會更多。
著名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這首先是活生生的、尋根究底的、探索性的思考。沒有思考就沒有發(fā)現(xiàn)(哪怕是很小的、乍看起來微不足道的發(fā)現(xiàn)),而沒有發(fā)現(xiàn)就談不上教育工作的創(chuàng)造性。”農(nóng)村學生學習條件差,但是教師要創(chuàng)設(shè)條件,要善于思考,要善于利用一切方法捕捉學生的閃光點,讓每一個學生都積極起來,在課堂上活躍起來,融入課堂,做課堂的小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