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南宋典禮、祥瑞賦的新變

2014-08-15 00:45王立洲
關(guān)鍵詞:明堂高宗祥瑞

王立洲

(長春理工大學(xué)文學(xué)院,吉林長春,130022)

賦之一體,自發(fā)生之際便與歌功頌德和禮樂教化密切相關(guān)。班、馬、楊、左之賦,多以京都、宮室、典禮、苑囿等為內(nèi)容。《文心雕龍·詮賦》所謂的:“體國經(jīng)野,義尚光大?!北闶侵笣h賦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國家意識和朝廷氣象。[1]

厥后漢室衰微,帝國傾頹,漢大賦一變?yōu)槭闱樾≠x。然而京都、宮室之賦卻并未消亡。每至于大一統(tǒng)王朝的出現(xiàn),文人士大夫或出于取悅君王以干利祿,或出于對上世理想政治圖景的仰慕,輒效仿班馬故事,造為鴻篇巨制,獻(xiàn)賦于朝。其題材亦然不出京都、宮室、典禮、祥瑞之屬。以歌頌為獻(xiàn)賦的主要基調(diào),將“潤色鴻業(yè),發(fā)揮皇猷”作為獻(xiàn)賦的主要功用。惟有南宋一朝,以國家禮樂為主題的辭賦創(chuàng)作最為衰微。就傳世的幾篇來看,也與前代同類作品在主題、觀念上大異其趣。

一、禮乎禮乎,玉帛云乎哉

南宋典禮賦創(chuàng)作衰微,今存世的尚有:紹興十三年(1143)直徽猷閣王洋《擬進(jìn)南郊大禮慶成賦》,寧宗嘉定五年(1212)程珌《壬申歲南郊大禮慶成賦》以及劉黻淳祐《明堂賦》,羅椅《明堂賦》等幾篇而已。王應(yīng)麟《玉?!贩Q紹興十三年(1143)王鈇獻(xiàn)《親饗太廟賦》[2]1131、淳熙六年(1179)忠州文學(xué)程宏繇進(jìn)《明堂賦》[2]1747等,今皆已不見。

南宋典禮賦創(chuàng)作衰微,并不意味著南宋不重視禮制。南宋“五禮”之中,以“吉禮”為首。所謂“天子建國,宗廟為先。祭祀之典,天地為重”[3]2415。而吉禮之中最隆重的是每三年一次皇帝親祀的“郊祀”天地禮(南郊)。高宗建炎即位之初,雖兵燹紛擾,卻未嘗廢祀。建炎二年(1128),高宗在揚州建太廟,筑郊壇,行郊祀禮。當(dāng)時條件很簡陋,“凡鹵簿樂舞之類率多未備”,祭禮無鼓,乃取軍鼓代替。[4]建炎三年(1129)揚州又陷,流亡之際,無廟無壇,便隨意命一殿室為“明堂”,合祭祖先、天地于“明堂”。建炎四年(1130)在會稽祭天地于明堂。紹興四年(1134)在臨安祭天地于明堂。直到紹興十三年(1143)筑圜丘、景靈宮之后,才具備了正式舉行郊祀禮的條件。南宋對郊祀禮極為重視,其場面也極宏大。紹興十三年(1143)高宗郊祀,設(shè)祭器9205,儀仗12220人。[3]2415周密《武林舊事》所載儀仗與《要錄》不同,亦有6889人,且稱文武百官都要參加,典禮總?cè)藬?shù)達(dá)到20000余人。[5]又據(jù)《夢梁錄》所載,郊祀僅輦官就有400余人[6],其場面是絲毫不遜于前朝的。

南宋凡郊祀、明堂禮成,朝臣多進(jìn)詩以賀?!赌纤勿^閣錄》卷五詳細(xì)記載了紹興、淳熙、嘉泰、寶慶歷朝郊祀、明堂禮成,朝臣進(jìn)詩為賀的情況。作者甚眾,動輒數(shù)十人。史浩、周紫芝、周必大、尤袤、周麟之等皆在其中[7],作為賦、頌的卻少。王洋、程珌等人的幾篇賦算得異制。

以南郊禮為題材的辭賦前人多有之。直徽猷閣王洋的《擬進(jìn)南郊大禮慶成賦》[8]1672作于紹興十三(1143)年,是年臨安筑成圜丘,高宗親祀南郊,這是南宋第一次正式的南郊禮。王洋此賦雖云“擬作”,當(dāng)算得上南宋第一篇南郊典禮賦。

王洋此賦篇幅較短,1500字而已。這與前人所作大禮賦動輒數(shù)千言的巨篇相比堪為短制。又前人所作賦首皆是先歌頌?zāi)车奂次恢衬?,治世昌平、福?yīng)尤眾云云。其后極力鋪敘典禮儀式的盛大壯觀,造為富麗堂皇雍容之氣象。但是此賦則不同,對前人刻意渲染的典禮盛況著墨不多,寥寥數(shù)筆帶過而已,卻對作禮之由,南宋國家禮樂的實質(zhì),進(jìn)行了反復(fù)的闡述和發(fā)揚。王洋在序文里明確表明作者作賦之目的只是對典禮進(jìn)行紀(jì)錄,使“禮文因革,有所稽證”。使后世能夠再見“今日禮儀制度之?dāng)?shù),典祀克舉之由”。從這一出發(fā)點來說,王、程之賦“記”的命意更多于“賦”,其“作賦以頌”的命意已經(jīng)大大的減弱了。

王洋賦中首先說明了典禮之由:宋朝先帝祭祀天帝,是要為國家祈福。而十余年來,遭遇艱難,以至于“文武污隆,典缺弗備”,“匪籩豆梡嶡,升降是肆而干戚旄羽斯習(xí)”。而今有賴上天眷顧,天下太平,所以要復(fù)修前代之制,祭祀昊天上帝。更為可貴的是王洋之賦向我們昭示了南宋的新的禮樂觀念。即,不再以“鐘鼓玉帛”作為享祭天地神祇的內(nèi)容,而是由對禮的外在形式的追求轉(zhuǎn)向內(nèi)省“皇天無親,饗于克誠……非至仁無以守位,非至誠無以格神”。虔敬之心和仁義道德的修養(yǎng)實踐才是獲得上天眷顧、神祇祐護(hù)的原因,才是“禮”的實質(zhì)。王洋認(rèn)為,高宗之所以能夠中興繼統(tǒng),正是由于“屏燕游,絕田獵,以藝文為圃囿,以書禮為機(jī)橛。孝悌通于神明,精誠熙乎日月”,即摒棄漢大賦奢侈宏富的外在禮樂形式“相如之夸校獵之盛,缺矣”,“漢武示別館之富,陋矣”。

王洋的“簡禮樂”觀念,是宋初以來士大夫的集體意識。高宗登基之后屢下簡禮之詔。紹興十三年(1143)高宗郊祀“祭器應(yīng)用銅玉者,權(quán)以陶木。鹵簿應(yīng)有用文繡者,皆以纈代之”。即便是后來國力日強,仍然保持了這種傳統(tǒng)。孝宗隆興二年(1164)詔曰:“今歲郊見,可令有司,除禮物、軍賞,其余并從省約?!保?]2445“簡禮樂”不僅是南宋士大夫?qū)拑€民力的行為,更是其禮樂觀念上的根本轉(zhuǎn)移。

南宋高宗、孝宗、光宗三朝皆恪守三年親郊之制。據(jù)《玉?!酚涊d,高宗行親郊禮6次,孝宗7次,光宗1次,寧宗3次。自寧宗嘉定五年(1212)以后,親郊禮一度廢而不論,多以季秋大享明堂禮代之。理宗朝僅寶慶三年(1227)一郊,度宗朝亦僅咸淳二年(1266)一郊。對于寧宗開禧、嘉定之際何以中斷了三年親郊的禮制,史籍缺載,《兩朝綱目備要》亦語焉不詳。程珌《壬申歲南郊大禮慶成賦》對此略有揭示。對于廢祀之由,程珌將其歸咎于韓仛胄開禧北伐,“中更孽臣,胡然弄兵,攙搶搖空,戈鋋滿地,宮而不郊,禮廢以墜”。據(jù)此,則開禧廢親郊禮與韓仛胄興兵密切相關(guān)。

不過,程珌此賦雖然對嘉定郊祀禮有所發(fā)揚,卻又并非一篇純粹的典禮賦。嘉定五年(1212)韓仛胄伏誅之后,史彌遠(yuǎn)拜相,一時權(quán)傾朝野?!赌纤勿^閣錄》所載嘉定五年郊祀大禮進(jìn)詩者,如著作佐郎楊汝明之流,皆是史彌遠(yuǎn)一黨。程珌賦中所云:“倬彼元臣,運膺泰亨,天子善任,英明不疑……”當(dāng)是對史彌遠(yuǎn)的獻(xiàn)媚,又云:“爾元老兮,以蒲為輪。爾雋髦兮,復(fù)招以旌。拔偏禆兮,人自期于衛(wèi)霍之列。秉圭符兮,家不遜于龔黃之名。日月功兮,課中才之士。拘攣脫兮,待非常之英?!辈环Ω芍]求進(jìn)之詞。此賦借典禮之名而行干謁之實,業(yè)已全失典禮賦之體制。而此種情形在南宋并不罕見,如紹興十九年(1149)周紫芝進(jìn)《郊祀慶成詩》有句曰:“禮成人共慶,廊廟有宗師?!奔唇璧涠Y諂媚秦檜。周同年所作《時宰生日詩》更以郊祀雨雪忽晴為瑞,借以歌頌秦檜受信高宗的“格天之德”。[10]南宋典禮之作體格至于如此卑下,不能不說是南宋國家禮樂文化的缺失和悲哀。

南宋較為重要的國家祭祀,除了三年一度皇帝親祀的“南郊”禮以外,尚有“明堂”禮。宋代明堂制一直存在爭議,尤其是明堂神位的問題屢有反復(fù)。仁宗皇祐二年(1050)親祀明堂,神位的配置與親郊禮完全相同:天地合祭,祖宗并配,百神從祀。嘉祐七年,又講隋唐禮制,只設(shè)昊天上帝、配帝、五天帝、五人帝、五官神,其余皆罷。而對于“配帝”的爭論亦是焦點,或曰配宣祖、高祖,或曰配仁宗、真宗,莫衷一是。其它又有關(guān)于明堂室、階、門、牗之爭論,修廣之議,不一而足。[9]2465

相對北宋來說,南宋圍繞明堂制度展開的爭論較少。高宗流亡之際,不具備郊祀的條件,作為權(quán)宜之計,便在明堂祭天地、祖宗、百神,與親郊之禮同。紹興期間一直如此。紹興三十一年(1161),明堂罷合祭,用嘉祐之制。孝宗淳熙六年(1176),明堂復(fù)合祭,用紹興之制。[9]2478雖然也發(fā)生過一些討論,但士大夫?qū)γ魈枚Y的關(guān)注已經(jīng)發(fā)生了轉(zhuǎn)移?!段墨I(xiàn)通考·郊社考》有一段乾道二年(1266)南宋君臣關(guān)于明堂與郊祀討論的記載,其大意是用明堂禮費二十萬緡,而郊祀禮則倍之。君臣一致主張減省。[11]南宋對明堂與郊祀禮的爭論已經(jīng)不再局限于“禮制”的探討了,而是轉(zhuǎn)向探討如何儉約。羅椅的《明堂賦》[8]1932也表達(dá)了這種觀念。

羅椅此賦亦與前代李白、范仲淹等所作《明堂賦》不同,于禮節(jié)禮儀之形容皆棄而不論,倒如同一篇辨析禮儀制度的考證文章。賦家對明堂制度的源流做一梳理,認(rèn)為經(jīng)典所載之明堂,互為雜糅,混淆莫辨。羅椅摒棄眾說,對明堂做出了新的定義,他說:“蓋古之明堂,必南向而治。故凡曰明堂者,皆其治事之所。”也就是說明堂并不是某處特定的居所,古人朝南的屋子都可謂明堂。對于歷代所爭論不休的明堂修廣多少,羅椅說“若乃度筵度幾,曰修曰廣,可隨當(dāng)代之制,豈必然曰必古之是仿?!庇靡环N開明和發(fā)展的眼光去看待前人奉之為神圣圭臬的明堂制度。

羅椅的這些觀點,盡管失于獨斷,不過卻甚有截斷眾流的氣魄,代表了南宋中后期一種比較開明的禮樂觀念。羅椅稱其說本之朱熹《月令圖》,該書未見,然朱熹有《明堂說》,以井田制解釋明堂布局,其意將明堂分為九室,太廟居中,玄堂、明堂、青陽、總章各居一方,四隅則稱左個、右個,在明堂的觀念上沒有什么大的突破,不過也算得開通了。[12]且羅椅所論明堂亦可作為南宋明堂之制的注腳。北宋的明堂在大內(nèi)皇宮之東,乃一單獨之建筑,而南宋明堂則無單獨建筑。臨安大內(nèi),除垂拱殿為皇帝日常朝會百官的專用宮殿以外,另有一大殿曰“文德殿”,“隨事揭名”。若行明堂禮,則匾曰“明堂”;若科舉策士,則匾曰“集英殿”;若朝覲納貢則匾曰“大慶”;若慶生辰則匾曰“紫宸殿”。[13]這種“隨事易匾”的做法,也是南宋不拘泥于明堂禮制的表現(xiàn)。

拋卻南宋眾多禮學(xué)家的皇皇巨著而不論,僅就南宋僅存的幾篇典禮賦來說,南宋文人士大夫禮樂觀念已經(jīng)躍然紙上:逐漸遠(yuǎn)離禮樂的外在形式,轉(zhuǎn)而追求禮的道德蘊含。

二、賢人為瑞,豐年為寶

歷代統(tǒng)治者往往將所謂的祥瑞作為國泰民安、治世升平的象征。賦體有歌頌祥瑞的傳統(tǒng),漢代散體大賦中多有關(guān)于祥瑞之內(nèi)容。班固《兩都賦序》說:“白麟赤雁芝房寶鼎之歌,薦于郊廟;神雀五鳳甘露黃龍之瑞,以為年紀(jì)?!奔词菍h大賦中祥瑞內(nèi)容的概括。后世祥瑞之賦代有之,唐人尤盛,如裴度《白鳥呈瑞賦》、錢起《西海雙白龍見賦》等。

北宋以“火德”為國運,祥瑞之說亦盛,尤以真宗、徽宗兩朝為特?!端问贰の逍兄尽匪d北宋“嘉禾”、“瑞麥”之屬洋洋大觀。且每獻(xiàn)祥瑞,往往有文人作為詩、賦、頌。如天禧二年(1018)錢曖獻(xiàn)《醴泉賦》,真宗賜其進(jìn)士及第。咸平中交趾獻(xiàn)犀,楊大雅因奏賦,召試,遷太常博士。[2]3599北宋中、后期,隨著理學(xué)的興起,世人對“祥瑞”的態(tài)度一度有所轉(zhuǎn)變。這個時期有關(guān)祥瑞的賦作,從盲目的崇尚轉(zhuǎn)向理性的反思,如司馬光嘉祐八年(1063)所作《交趾獻(xiàn)奇獸賦》即是其代表。至于徽宗朝,祥瑞復(fù)盛。宣和中,李長民作《廣汴都賦》,對祥瑞之事大加吹捧。所謂“修貢斂珍,應(yīng)圖合牒。上則膏露降,德星明,祥風(fēng)至,甘雨零。下則嘉禾興,朱草生,醴泉流,濁河清。一角五趾之獸,為時而出。殊本連理之木,感氣而榮。嘉林六目之龜,來游于沼。芝田千歲之鶴,下集于庭”。所以宋人祥瑞觀念的根本轉(zhuǎn)變,發(fā)生在南宋。

南宋建炎、紹興之際,多有言祥瑞者,高宗有鑒于徽宗好祥瑞的教訓(xùn),深惡此道。建炎二年(1128)九月,統(tǒng)領(lǐng)密州軍馬權(quán)管州事杜彥獻(xiàn)赤芝。高宗說:“朕以豐年為瑞,今密為盜區(qū),且彥所獻(xiàn),何足為瑞,其還之。”[3]354紹興元年(1131),浙西安撫大使劉光世以枯秸生穗奏瑞,高宗“不啟視,卻之”,并對大臣說:“歲豐人不乏食,朝得賢輔佐,軍中有十萬鐵騎,乃可為瑞,此外不足信?!保?]821高宗禁斥祥瑞,態(tài)度非常堅決。《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說:“中興以來,言祥瑞者類多貶秩罷官?!保?]2794南宋唯一傳世的京都賦《南都賦》中幾乎不涉祥瑞,亦是為此故也。

不過事有例外,紹興二十五年(1155)五月,臨安太廟仁宗室內(nèi)的柱子上生出一棵九莖靈芝。南宋每言祥瑞,多稱“赤芝”、“朱草”、“紅光”之類,所謂“赤芝應(yīng)建炎之號”這都是對南宋繼承北宋“火德”的附會。一向摒斥祥瑞的高宗對此事卻非常重視,他說:“朕每以歲豐為上瑞,雖靈芝朱草,固未嘗以為意,至于宗廟產(chǎn)芝,則非他比?!保?]2748為什么“非他比”呢?我們知道,高宗登基之時,二帝北狩,雖然當(dāng)時徽宗已亡,太后已歸,但欽宗尚在。為了表明南宋政權(quán)的合法性,他必須做出姿態(tài),表現(xiàn)出他對祖先的尊敬。所以這株生于太廟的靈芝,就不單純是祥瑞之事,對它的頌揚包含了高宗的政治目的。

高宗既有意張揚此事,于是秦檜帥百官稱賀。勾龍廉、沈中立獻(xiàn)頌,亦詔予獎掖。此例一開,便有一發(fā)不可收的趨勢。周麟之隨即上請將靈芝繪在郊祀用旗上。秦塤更請以各州郡所上祥瑞圖畫于郊祀所用祭旗。[9]1396朝廷之上,稱德言瑞之聲遂不絕于耳。盡管一年之后,即紹興二十六年(1126)四月高宗便復(fù)又下詔“諸路州軍自今不待奏祥瑞”[9]1396。但此事影響頗大,很多士大夫都作賦以諷,胡銓《衡陽瑞竹賦》便是其中之一。

胡銓是南宋初名臣,紹興八年(1138),胡銓上書反對宋金和議,乞斬秦檜。并由此先后被貶昭州、廣州、新州、吉陽軍、衡州,此賦即作于其編管衡州其間。胡銓《澹庵文集》早散,此賦亦湮沒無聞。2003年,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了《海外新發(fā)現(xiàn)永樂大典十七卷》,其中載有《衡陽瑞竹賦》一篇,注出于《胡澹庵文集》。此賦賴《大典》得以保存,彌足珍貴。[14]

考此賦的寫作年代,據(jù)《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稱“紹興二十有五年(1155)十有一月丙申,吉陽軍編管人胡銓量移衡州”[3]2796。楊萬里作胡銓《行狀》稱“二十六年(1156),檜卒,公移量衡州。三十一年(1161)正月,公與忠獻(xiàn)公偕命自便”[15],《宋史》本傳亦如此記載。則胡銓作《瑞竹賦》當(dāng)在紹興二十五年(1155)十一月到紹興三十一年(1161)之間,正在紹興二十五年(1155)祥瑞之風(fēng)大盛之時。并且他在賦中也明確提到了“金芝九莖”、“朱草”、“天降甘露”:“朱草生,孰與庶草蕃廡,百谷用成。金芝九莖,曷若九谷如云?!比绱?,胡銓此賦乃是為紹興二十五年(1155)祥瑞之事而發(fā),當(dāng)確定無疑。

《瑞竹賦》亦用主客問答形式,先是有“雁城先生”夸詡衡陽乃九州之奧曲,備言衡陽山川形勝,都邑繁華,物產(chǎn)豐饒,尤其特表衡陽祥瑞種種。其后“澹庵老人”對此符瑞禎祥之說發(fā)為長文,縱橫議論。

上文筆者提到,宋儒對“天命”和“祥瑞”的觀念在周敦頤《太極圖說》之后即發(fā)生了轉(zhuǎn)移,認(rèn)為只有“原于理而究于誠”才能上應(yīng)天命,招致祥瑞。慶歷二年省試律賦題曰《應(yīng)天以德不以文》,當(dāng)時歐陽修擬作一首,其破題曰:“天災(zāi)之示人也,若響應(yīng)聲,民人之示天也,惟德與誠?!奔词沁@一觀念的體現(xiàn)。在天命和祥瑞的關(guān)系上,胡銓在繼承“原于理而究于誠”的基礎(chǔ)上,又有了一個本質(zhì)的變化。這就是從強調(diào)道德修養(yǎng)和虔敬之心,轉(zhuǎn)向了更加實際的“人事”:“詳人事而略符命,蓋禎祥所未嘗言,史官靡或書焉?!保ā度鹬褓x》)

建炎二年(1128),高宗在揚州舉行南宋第一次科舉考試,在策問中提出了如何應(yīng)對“天命”治理國家的問題。高宗說:“蓋聞治道本天,天道本民,故視聽從違不急于算數(shù)占龜而惟民是察,持以至誠,無遠(yuǎn)弗屆。古先哲王,罔不由斯道也。”[15]高宗認(rèn)為,自古以來帝王治理國家首在應(yīng)“天命”,而應(yīng)天命則要求修“民事”。

胡銓當(dāng)時參加了這次考試,并作了一首萬言對策,詳細(xì)闡述了他對治道與天命的看法。他認(rèn)為治理國家應(yīng)當(dāng)首重“民事”而不在“天命”,并說高宗論治道首重“天命”是“聽于天而不聽于民之弊”。為什么不可言“天命”呢?胡銓說:“蓋天道難測。若深言之,則遂以為茫昧莫究,而忽于天。若淺言之,則天下后世遂溺于陰陽災(zāi)異,而蔽于天。圣人推其變于天常,與人事雜而書之?!边@里胡銓并不完全否認(rèn)“天命”,但是又認(rèn)為“天”是虛無的、不可把握的,在實際治理國家當(dāng)中,看重“天命”是有害“治道”的。這樣胡銓就將“治道”與“天命”剝離開了,轉(zhuǎn)而重視“人事”。

但胡銓不言“天命”、“祥瑞”,只是“略”,并不是徹底的摒除。他說三皇五帝之時“嘉禾合穗,符應(yīng)斑斑。歌于詩,詠于書,時豈夸而異之哉,直紀(jì)其事常爾”(《瑞竹賦》)。即不完全否定天命和祥瑞,治理國家只須恪盡民事,天命固有,不去詳究它,祥瑞或有之,不去夸異它。并且天命的象征有祥瑞,有“災(zāi)異”。二者之間更應(yīng)當(dāng)受到重視的是“災(zāi)異”,而不是祥瑞:“國家將有失道之?dāng)?,天乃出?zāi)異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此《春秋》之大凡也?!蓖瑯酉嗨频挠^點,曾任孝宗、光宗兩朝宰相的留正也曾經(jīng)說過:

政教之修明,中和之浹洽,亦豈無符瑞以示其嘉祥乎。然而古人于災(zāi)異則深警懼之,符瑞則重黜絕之。何哉?知其有災(zāi)異則戒,信其為符瑞則怠,人之常情也。去其怠而謹(jǐn)其戒,則所益不知其幾何,不然則徒以自慢而巳,奚益哉。此《春秋》所以記異不記瑞……[3]821

胡銓和留正對“天命”“祥瑞”的看法,都本之《春秋》,這與南宋以來《春秋》學(xué)的發(fā)展有密切關(guān)系,此不在筆者討論范圍,不過我們業(yè)已見“詳人事而略符命”為南宋的普遍祥瑞觀。

在將“治道”與“天命”和“祥瑞”剝離之后,胡銓又進(jìn)一步提出道德祥瑞。胡銓認(rèn)為三王、五帝之所以臻于致治,乃是仁義道德之功,“湯克寬仁,彰信兆民,大德懋昭,建中于人”,“德日日新,萬邦惟懷,諸福薦臻”。而古圣賢王以仁義道德治理國家,這本身就是福瑞的體現(xiàn):“天之歷數(shù)在汝躬,斯乃天之所以瑞大禹也。天監(jiān)厥德,用集大命,撫綏萬邦,斯乃天之所以瑞成湯也。天休滋至,惟時二人弗戡,斯乃天之所以瑞文武也?!保ā度鹬褓x》)這是南宋士大夫“詳人事略符命”觀念的延伸。我們上文說過,高宗、孝宗一貫是反對祥瑞之說的,之所以如此張揚這兩次祥瑞事件,都有其明確的政治目的。盡管如此,這兩次祥瑞事件也體現(xiàn)了當(dāng)時的以道德為祥瑞的觀念。高宗御制《德壽宮金芝贊》曰:“若彰懷沖履正之德?!睂⑾槿鸬陌l(fā)生都?xì)w之于儒家的中正仁和、道家的沖虛不爭之道,以及坤元厚德的“孝道”。

除了以道德為祥瑞以外,胡銓的祥瑞觀念已經(jīng)具有了明顯了“事功”色彩:

且夫天降甘露,孰與雨則霡霂,雪則優(yōu)握。地出醴泉,曷若鄭白之沃,衣食之源。朱草生,孰與庶草蕃廡,百谷用成。金芝九莖,曷若九谷如云。麟鳳在郊藪,孰與牛羊被野……

以實際功用的功利主義標(biāo)準(zhǔn)去審視和批判祥瑞,是南宋士大夫祥瑞觀念的又一重要表現(xiàn)。

在紹興二十五年(1155)“祥瑞”事件之后七年,即高宗隆興二年(1164),臨安宮廷又發(fā)生了一件祥瑞事件,這就是“芝生德壽宮”[9]626?!暗聣蹖m”是高宗退位之后在臨安北大內(nèi)居住寢宮,是年三月,德壽宮康壽殿生出了一株十二莖的靈芝,此事被宋朝君臣大事頌揚。高宗御制贊并序曰:“康壽殿產(chǎn)金芝一本,發(fā)于左棟,煥然榮茂,若彰懷沖履正之德,因圖而贊之:律身以道,既濟(jì)則亨,沖和鍾芝,十有二莖,煌煌競秀,結(jié)液蟠英,益茂德本,天開地成?!保?3]3368孝宗御制七言詩,有“永將四海奉雙親”之句。[2]3623朝臣亦多獻(xiàn)為詩頌者。

德壽宮“祥瑞”事件發(fā)生的前三年,南宋對金戰(zhàn)爭取得了一定的勝利,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完顏亮南侵,在采石磯被虞允文擊潰,后被部將所殺,金兵旋即北遁。然而此戰(zhàn)金兵并未遭受重創(chuàng)。乾道元年(1165)三月,金帥紇石烈志寧卷土重來,直指兩淮。張浚迎敵,不幸李顯忠、邵宏淵二將不和,終于導(dǎo)致符離大潰敗。厥后,南宋便又開始與金議和,至于乾道二年(1166)十二月,和議成:仍稱金、宋為叔、侄之國,減歲幣十萬,邊界仍如紹興之時,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隆興和議”。隆興二年正是戰(zhàn)事方起,國家危急之時,南宋君臣還在對宮廷里生出的一株靈芝大做文章。老皇帝在頤養(yǎng)他“懷沖履正”的性情,受禪的新皇帝在竭力表明他的孝道,宰執(zhí)則不遺余力的予以吹捧。面對這一情勢,當(dāng)時一些正直的士大夫深為憂慮,薛季宣為此作《靈芝賦》一賦以諷。

薛季宣為南宋名士,雖仕宦不顯,沉郁下僚,然立朝有節(jié),倡為事功之學(xué),為“永嘉學(xué)派”先驅(qū)。季宣紹興三十年(1160)以父蔭授鄂州武昌縣令,武昌地處宋金邊陲,三十一年(1161)完顏亮南侵之際,季宣修政練兵以自守,頗有軍政之績,一時名動天下?!爸T公爭知之,舉辟交至”,卻并沒有受到重用,乾道元年(1165)調(diào)為婺州司理參軍,此賦即作于他在家鄉(xiāng)“待次”其間。薛季宣此賦前半段對隆興德壽宮“金芝”事件似頌實諷,筆墨詼諧:

宋興二百有三年,封陲載寧,狼烽不驚。上乃高揖凝旒,棲神泰清,天之與子,法舜承堯,祇載夔夔,齋栗以朝……誕秀靈草,乘時挺生……

賦之下半段則假借“狂生小子”之口表達(dá)了作者的祥瑞觀念。薛氏是一位徹底的事功論者,他的祥瑞觀念又超越了胡銓等人的道德祥瑞說,他干脆否決了“祥瑞”之說:

和氣致祥,允天子之慈孝。天施地產(chǎn),誠圣人之達(dá)德也。乃若漢之宣章,號稱七制,仁民得天,休符接至?;胳`何道,而產(chǎn)中黃之藏,有芝英之瑞也。由是言之,妖祥叵測……

薛季宣對不僅認(rèn)為祥瑞與治世無關(guān),與道德也無關(guān)。他的理由很簡單,漢代宣帝和章帝是有道明君,時有祥瑞,桓帝和靈帝是無道昏君,也有祥瑞。所以祥瑞根本就不能當(dāng)作治世的象征,這株生于內(nèi)殿的靈芝不過是“庭生怪草”罷了。薛季宣這種觀念在他的思想體系中一以貫之。歷代論祥瑞最著者莫過于“河圖”、“洛書”,漢唐之際每以“龍馬負(fù)圖”為說,為帝王順受天命造勢。薛季宣對《周易》“天垂象,見吉兇,圣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提出質(zhì)疑,作《河洛圖書辯》一文,予以批駁。提出河圖、洛書“乃山經(jīng)之類,在夏為禹貢,周為職方氏所掌。今諸路閏年圖經(jīng),漢司空輿地圖、地理志之比也”[16],徹底破除了“河圖洛書”的神秘色彩,將其作為地圖、方志來看待。

這種崇尚經(jīng)世和道德的“祥瑞”觀,在南宋士大夫詩賦、言論中多有體現(xiàn)。如高宗經(jīng)常對臣下重申“以賢人為寶,豐年為瑞”,“軍中有十萬鐵騎,乃可為瑞”等觀念。表明了南宋人的祥瑞觀與前代相比已經(jīng)發(fā)生了根本的轉(zhuǎn)移。

紹興二十五年(1155)和隆興二年(1166)的宮廷“金芝”事件是南宋僅有的兩次規(guī)模比較大的祥瑞事件。自孝宗以后,終于宋亡,四方朝貢以及奏獻(xiàn)祥瑞之事,雖偶有記載見于史乘,如《玉海》記載:“慶元五年(1199)八月,玉芝產(chǎn)于太廟大室?!保?]3623但幾乎已經(jīng)禁絕,亦罕有作為辭賦以獻(xiàn)納者。

[1]許結(jié).賦體文學(xué)的文化闡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5.

[2]王應(yīng)麟.玉海[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

[3]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M].北京:中華書局,1956.

[4]陳邦瞻.宋史紀(jì)事本末(卷十四)[M].北京:中華書局,1977:644.

[5]周密.武林舊事(卷一)[M].杭州:西湖書社,1981:6.

[6]吳自牧.夢梁錄(卷五)[M].北京:中國商業(yè)出版社,1982:33.

[7]陳骙.南宋館閣錄(卷五)[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wù)印書館,1986.

[8]曾棗莊.宋代辭賦全編[M].成都:四川大學(xué)出版社,2008.

[9]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

[10]周紫芝.太倉稊米集(卷三十二)[M]//影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wù)印書館,1986.

[11]馬端臨.文獻(xiàn)通考·郊祀考[M].北京:中華書局,1986:662.

[12]朱熹.晦庵集(卷六十八)[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wù)印書館,1986.

[13]潛說友.咸淳臨安志(卷一)[M]//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3359.

[14]胡建升.胡銓澹庵文集及佚賦考[J].北京科技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7,23(2).

[15]胡銓.澹庵文集附錄[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wù)印書館,1986.

[16]薛季宣.河洛圖書辯-浪語集(卷二十七)[M]//影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wù)印書館,1986.

猜你喜歡
明堂高宗祥瑞
探訪明堂天堂
金豬慶祥瑞
一壟地
麒麟祥瑞(七絕)
張明堂救“仇敵”戰(zhàn)日軍
ON GROWTH OF MEROMORPHIC SOLUTIONS OF NONLINEAR DIFFERENCE EQUATIONS AND TWO CONJECTURES OF C.C.YANG?
西夏文《十二緣生祥瑞經(jīng)》初釋
基于電流矢量和開關(guān)表格控制的異步電機(jī)控制方法
漫畫
本期人物--李祥瑞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