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怡
(云南大學(xué),云南 昆明 650091)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孔子心目中最高、最完美的道德追求,因此理解仁對于理解孔子的思想至關(guān)重要,然而這一要求卻并不容易實現(xiàn)??鬃訉τ谌实恼撌鍪欠浅XS富的,但都是在具體的情景中針對特定的人所進行的,都只是對于仁的不完全的把握。關(guān)于什么是仁,完整系統(tǒng)的論述是沒有的。所以我們對于仁的研究不應(yīng)寄希望于采取像對西方哲學(xué)中的概念范疇那樣的從原著嚴密的邏輯推演和完備的系統(tǒng)論證中歸納總結(jié)出完整準確答案的方法,而應(yīng)針對具體的論述結(jié)合具體人物及相關(guān)背景進行具體的分析,通過一個個具體分析的綜合不斷接近于仁。“子曰:‘剛、毅、木、訥近仁?!边@里,孔子并未直言仁,而是說近仁。原因大概有二:其一因仁實在是一個內(nèi)涵和外延都極豐富的范疇,試圖羅列出仁所包含的所有品質(zhì)是不可能的,所以在只列出其所包含的一部分品質(zhì)時并不能以偏概全說這即是仁,而只說近仁;其二“剛” “毅” “木”“訥”的狀態(tài)還并未完滿,還需要加以輔助。
《集注》魏王弼說: “剛無欲。”梁皇侃說: “剛者性無求欲,仁者靜,故剛者近仁也?!保?](P941)從以上注疏可以看出,注家對“剛”都著重從無欲講,與通常所理解的剛有所不同。在這里,剛是作為“近仁”的四種品質(zhì)之一。我們?nèi)粘Kf的剛多是作硬、堅強講?!皠?,強斷也?!保?](P592)孔子多次論及“剛”,但涵義不盡相同。“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這里的“剛”作旺盛、強盛解。“好剛不好學(xué),其蔽也狂?!薄皠偂痹谶@里作剛強解。在這里孔子雖也肯定剛為懿德,但也指出其不足,可見其夠不上近仁。 “子曰:‘吾未見剛者?!?qū)υ?‘仲棖?!釉?‘棖也欲,焉得剛?’”梁皇侃說:“剛者,質(zhì)直而明理者也。夫子以時皆柔佞,故云吾未見剛者。”[2](P120)
究竟什么才是近仁之“剛”呢?宋程頤說:“人有欲則無剛,剛則不屈于欲也?!彼沃x氏說:“剛與欲正相反,能勝物之謂剛,故常伸于萬物之上,為物掩之為欲,故常屈于萬物之下?!保?](P42)東漢鄭玄說:“剛謂強志不屈撓?!保?](P316)歷代注家在談?wù)?“剛” 時不與“柔”、“弱”相較,卻著重一個“欲”字。
孔子所謂的近仁的“剛”,首先是一種內(nèi)在的剛,至于外在表現(xiàn)強不強倒是其次。關(guān)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從《論語·學(xué)而》中的一句話看出來,“子貢曰: ‘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笨鬃拥耐庠诒憩F(xiàn)并無通常意義上的剛強,可見近仁之“剛”強調(diào)的是內(nèi)在,這種內(nèi)在的剛并不必然地表現(xiàn)為外顯行為的剛強。而“欲”也主要是人的外顯言行的內(nèi)在動機,這樣“剛”與“欲”相對也就很合理了。
人的一切有意識的言行舉止都是有相應(yīng)的內(nèi)在動機的?!坝本蛯儆谝环N內(nèi)在動機,而且是最為主要的一種。人總是對于外界事物有某種欲求,欲望是人的天然本性,是趨使人行動的天然誘因。人為滿足自身需要因外物而動是不需要額外用力的,本性即可使然。到這里問題的答案就逐漸明晰起來了,因為欲望是人的天然本性,為欲而動是人的生存本能,所以克欲對于人來說是最為困難的事情。要克欲須得要有“剛”,為什么說克欲之“剛”是剛中的至剛呢?自古就有“臥薪嘗膽”、 “懸梁刺股”這類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例子。其實古往今來的很多成功人士為了達成自己的愿望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不怕困難、戰(zhàn)勝苦難的品質(zhì)確實是剛強的,但若細究就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剛實只為著一己私欲而發(fā),為復(fù)國當皇帝可以臥薪嘗膽,為當官成就功名可以懸梁刺股。確實,戰(zhàn)勝內(nèi)心的欲望較之受此欲望誘惑而排除萬難更難,所謂“剛”就是自己真正成為自己的主宰,主體體現(xiàn)了真正意義上的自由,其視聽言動皆聽從內(nèi)心的真實呼喚,而并非受外物役使。
孔子所謂要克的欲并非概指一切生存本能,而是指與道不符的私欲?!白釉?‘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薄案欢汕笠玻m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笨梢?,“欲”要不要克關(guān)鍵是要看其合不合道。人以合理的手段對生存發(fā)展進行合理的要求是符合人之常情的,在人自身需求滿足的同時也是可以為造福他人服務(wù)社會做出積極貢獻的。反之,人若為私欲所役使,因其欲望本身就含有私的成分,所以在滿足欲望的過程中,其行為的取舍將只是考慮利己的因素而不顧社會效益,難免做出于他人于社會不利的事來。
《集注》魏王弼說:“毅果敢?!保?](P941)梁皇侃說:“毅者性果敢,仁者必有勇,周窮濟急,殺身成仁,故毅者近仁也?!保?](P369)這是一種解法,照此種說法,大抵因為得剛之人周身上下無一絲一毫私欲之蔽,其內(nèi)心是純?nèi)坏模且约坝霎斝兄x必能挺身而出,仗義而為。若是為了一己私欲的人,其言行舉止只以私為標準,為一己之私,雖千難萬險亦能赴湯蹈火,但若于己不利時,就畏縮不前了。
對于“毅”還有一種解法?!霸釉弧坎豢梢圆缓胍?,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從語句上分析不難看出,“道遠”需要的是忍耐力而非果敢。誠如朱熹所說: “弘,寬廣也;毅,強忍也。非弘不能勝其重,非毅無以致其遠。仁者,人心之全德,而必欲身體而力行之,可謂重矣。一息尚存,此去不容少懈,可謂遠矣?!保?](P77)
尋求“仁”的過程是離不開“毅”的?!霸釉?‘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xí)乎?’”每日都三省,從無間斷,就體現(xiàn)了“毅”。荀子在《勸學(xué)篇》里說:“君子博學(xué)而日三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蹦纤沃熳诱f:“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保?](P3)君子修身,貴在持之以恒。因為心中私欲甚眾,不可能一時一地便盡數(shù)克了去?!白釉?‘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庇纱酥鬃訌氖鍤q開始有志于學(xué)起,隨著歲月的增長,循序漸進,經(jīng)歷了好幾個階段,最后才達到隨心所欲都不違背禮法的境界,說明學(xué)習(xí)成仁要循序漸進,長期堅持。
關(guān)于“毅”之于“仁”的重要性的論述還有很多?!白釉?‘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余則日月至焉而已矣?!蔽汉侮陶f:“余人暫有至仁時,唯回移時不變?!保?](P146)梁皇侃說:“既‘不違’,則應(yīng)終身而止。舉‘三月者,三月一時,為天氣一變。人心行善,亦多隨時移變,惟回也,其心雖經(jīng)一時復(fù)一時,而不變移。一變尚能行之,則他時能可知也。”朱熹說:“三月,言其久,仁者,心之德。心不違仁者,無私欲而有其德也。”[6](P52)單有各種近仁的狀態(tài)還不行,關(guān)鍵的還在于能夠堅持,不管外在環(huán)境如何變遷都能夠堅持,將狀態(tài)上升為品質(zhì)。
克除心中私欲需要剛,能夠克除心中私欲就達到了剛,但剛的修為是不可以一蹴而就的。我們前面論述過,欲是由于人自身的不完滿性而天然地對外在事物的一種欲求,私欲也是如此。私欲是人的自然本性,有著一種天然的慣性,克私欲需要時時慎獨自省有意識地用力,但復(fù)私欲卻能在不知不覺中自然而然地發(fā)生。因而一時對私欲的克制并不能代表能長時間地戰(zhàn)勝私欲,這是從私欲自身的慣性來說的?!白釉?‘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闭f的就是這個意思。再者,人活在這個世界上,總是難免受到各種形形色色事物的外在誘惑,遭到各種難以預(yù)料的艱難困苦的阻礙。在外物的誘惑之下,在危難的脅迫之下,私欲就較之常態(tài)下有更加強烈的反彈之勁,這時要克制住私欲就更加困難了。在日常生活中克除私欲難,在威逼利誘下仍然能夠戰(zhàn)勝私欲就更加難能可貴了?!白釉?‘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集解》說:“大寒之歲,眾木皆死,然后知松柏之少凋傷,平歲,則眾木亦有不死者,故須歲寒而后別之。喻凡人處治世,亦能自修整,與君子同,在濁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茍容也?!保?](P1623)《荀子·大略篇》說:“君子隘窮而不失,勞倦而不茍,臨患難而不忘細席之言。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3](P505)古語云:“疾風(fēng)知勁草,板蕩識誠臣”,“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才能考驗人的真?zhèn)紊茞骸?/p>
這樣一來,開始提到的兩種對“毅”的解釋就結(jié)合在一起了,必須得勇方能持久。“毅”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在威逼利誘面前能夠堅守節(jié)操,在義不容辭之時能夠勇?lián)懒x;二是能夠持之以恒。
“剛”與“毅”之間有怎樣的關(guān)聯(lián)呢?“剛”是“毅”之始,“毅”為“剛”之基?!皠偂笔歉裾接睦?,私欲凈盡就達到了“剛”的狀態(tài),此時人的內(nèi)心善念自然而發(fā),則視、聽、言、動無不合于道,而要將此種狀態(tài)長久不變地保持下去就需要“毅”。反過來,要想做到持之以恒,抵御各種誘惑,克服各種困難,就需要“剛”這柄利刃不斷除卻心中之私。
《集注》魏王弼說:“木質(zhì)樸,訥遲鈍?!保?](P941)梁皇侃說: “木者質(zhì)樸,仁者不尚華飾,古木者近仁也。訥者言語遲鈍,仁者慎言,故訥者近仁也。”[2](P369)這里將 “木”與“訥”放在一起討論,只因為二者聯(lián)系確實緊密,正如“剛”與“毅”的聯(lián)系也非常緊密一樣。某種情況下甚至可以將“剛毅”與“木訥”作為兩種品質(zhì)來進行討論,這與我們分為四種品質(zhì)的討論并無實質(zhì)上的區(qū)別?!澳尽眰?cè)重的是人所散發(fā)出來的人格特質(zhì),而“訥”則側(cè)重于對外在刺激的反應(yīng)表現(xiàn)。通常情況下具有“木”的人格特征的人其言語表現(xiàn)一般是“訥”的。同理,言語表現(xiàn)“訥”的人也同樣被認為是“木”的。
“木”之質(zhì)樸必然地表現(xiàn)出強直的特征,這樣“木”與“剛”就有了相聯(lián)系的成分?!稘h書·周勃傳》說:“勃為人木強敦厚?!保?](P818)《漢書·周昌傳》說: “周昌,木強人也。”唐顏師古注:“強直如木石。”[4](P838)
“剛”、“毅”與“木”、“訥”又是如何聯(lián)系在一起的呢?通常狀態(tài)下人的欲望是指向外的,人的欲望的滿足有賴于外部條件的成就。因而人為了獲取外部的條件以滿足自身欲望,其一言一行都以外界狀況為參照,朝著使外部條件向著于己有利的方向發(fā)展。人的言語行為并非是本然地發(fā)自內(nèi)心的,而是懷著利己的目的以迎合外物為旨歸的。“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集解》漢寶咸說: “巧言,好其言語;令色,善其顏色,皆欲令人悅之,少能有仁也?!保?](P6)南宋朱熹說: “巧,好;令,善。好其言,善其色,致飾于外,務(wù)以悅?cè)?,則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薄白釉?‘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宋謝氏說:“二者之可恥,有甚于穿窬也。左丘明恥之,其所養(yǎng)可知矣。夫子自言丘亦恥之,蓋竊比老彭之意。又以深戒學(xué)者,使察乎此心而立心以直也。”[6](P47)“子曰: ‘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宋刑氏說:“有言者不必有德,故巧言利口,則亂德義?!保?](P437)可見,孔子對于花言巧語、虛偽做作的人是深惡痛絕的,這種人的病根在于內(nèi)心私欲泛濫,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滿足一己之私,對于他人或迎合或欺瞞,損人利己在所難免?!白釉?‘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眲傉?,其心中坦蕩無私,站在公正的立場上,所以能明辨善惡,以直對之。清劉寶楠說:“凡人用情,多由己愛憎之私,于人之善不善有所不計,故不能好人惡人也。若夫仁者,情得其正,于人之善者好之,人之不善者惡之。好惡咸當于理,斯惟仁者能之也?!保?](P141)
前面說過,“剛”就是無欲的狀態(tài)。因為一個人如果沒有私欲,他對于外界的需求只限于基本生活的維持,這種需求憑借一己之力已足以實現(xiàn),他的言語行為都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不以迎合取悅外物為旨歸,因而其所表現(xiàn)出來的人格特質(zhì)也就是質(zhì)樸,沒有虛偽,沒有掩飾,純粹是真性情的流露,這就是一種樸實無華的狀態(tài)。因其不以迎合取悅他人為導(dǎo)向,因而對于別人的言語刺激反應(yīng)也是遲鈍的。當發(fā)才發(fā),不當發(fā)則不發(fā),以是否合乎道為標尺。能做到“剛”的人,由于其不以迎合取悅他人為其實現(xiàn)欲望的手段,視、聽、言、動純是真性情的自然流露,因而相應(yīng)的即表現(xiàn)出“木”與“訥”的特質(zhì)。而“木”與“訥”要上升為人格特質(zhì)和行為習(xí)慣則需要“毅”持之以恒地修為。
“木”、 “訥”常常被人與蠢笨聯(lián)系到一起,那是不是如此呢?是不是越愚魯憨笨的人越接近于仁呢?這里還是要注意區(qū)分日常用語中的“木”、“訥”與作為近仁之品質(zhì)的“木”、“訥”之區(qū)別。前面說“木”作為質(zhì)樸解著重一個直字,“木”的直不在于其不明而在于其勇于擔當,因為“木”的特質(zhì)形成是以“剛”、“毅”為基礎(chǔ)的。有個例子可以證明這一點,“子路問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集解》漢孔安國說:“事君之道,義不可欺,當能犯顏諫諍?!保?](P1002)宋范氏說:“犯非子路之所難也,而以不欺為難,故夫子教以先勿欺而后犯也?!保?](P146)君主不愛聽某些話這幾乎是人盡皆知的,大家也都知道這些話實際上是正確的,是于主上有利的,但也知道這些君主不愛聽的話會給自己帶來麻煩,所以都不說。這時若是有人將這些話說了出來,那便會被人認為是“傻瓜”、 “木頭”,不通人情世故,不會隨機應(yīng)變。卻不知這“木頭”并非不曉其中厲害,只因義之所在,實不容規(guī)避。
言語遲鈍常常與反應(yīng)遲鈍思維低下聯(lián)系到一起,其實近仁之“訥”卻不然。孔子并沒有認為夸夸其談、滔滔不絕、巧舌如簧、能言善辯就意味著有智慧,而是認為懂得說話的時機更為重要?!白釉?‘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绷夯寿墩撜Z義疏》說: “謂此人可與共言,而己不與之言,則此人不復(fù)見顧,故是失于可言之人也。言與不可言之人共言,是失我之言者也。唯有智之士則備照二途,則人及言并無所失也?!保?](P421)《說苑·談叢篇》:“鐘子期死而伯牙決弦破琴,知世莫可為鼓也;惠子卒而莊子深暝不言,見世莫可與語也?!薄吨姓摗べF言篇》: “君子必貴其言。貴其言,則尊其身;尊其身,則重其道;重其道,所以立其教。言費則身賤,身賤則道輕,道輕則教廢。故君子非其人則弗與之言?!泵黝檳赭搿端臅f約》:“人才難遇,覲面而失,豈是辦事?然恐失人,遂至失言者勢也,兩病只是一根,只為不識人耳,故智者得之?!保?](P422)
孔子所以要強調(diào)“訥”,也是為了彰顯“行”的重要性。孔子時常教育學(xué)生要少說空話,多做實事?!白釉?‘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薄都狻窎|漢包咸說:“訥,遲鈍也。言欲遲而行欲疾。”[1](P279)謝氏說: “放言易,故欲訥;力行難,故欲敏。”[6](P37)在言與行的關(guān)系上孔子一貫主張言行一致。宋刑氏說:“君子但欲遲鈍于言,敏疾于行,惡時人行不副言也?!保?](P105)“子曰: ‘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边@里孔子警告了喜歡大言不慚的人,教育他們多做少說,言行一致?!都狻窎|漢馬融說: “怍,慚也。內(nèi)有其實,則言之不慚。積其實者為之難也?!保?](P392)清陸隴其 《四書困勉錄》:“凡人志于為者,必顧己之造詣力量時勢事機,決不敢妄發(fā)言。如言之不怍,非輕言茍且,即大言欺世。為難即在不怍時見?!保?](P392)孔子對于言過其實,夸夸其談的人是十分反感的,因而常常告誡人們先行而后言,言行一致。
訥而近仁最好的例子是顏回,“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fā),回也不愚?!保?](P392)宋朱熹說:“其聞夫子之言,默識心融,觸處洞然,自有條理,皆足以發(fā)明夫子之道?!保?](P13)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作為質(zhì)樸來理解的“木”有兩個重要特質(zhì):一個是直,另一個是實。與之相對應(yīng)的,人在言語時也表現(xiàn)出兩個特征:即把握時機與言行一致,也即是所謂“訥”。而“木”與“訥”是以“剛”之格正私欲與“毅”之持之以恒為根基的。在“剛”、“毅”、“木”、“訥”四個近仁的品質(zhì)中,“剛”是發(fā)端,也是利器,“毅”是對于“剛“的狀態(tài)的長期存養(yǎng),如此下工夫久而久之就會形成“木”的人格特質(zhì)和“訥”的言語風(fēng)格。
以上體現(xiàn)了修行仁德的一般方法和過程,但這還不完備。“子曰:‘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蓖ㄟ^“剛”的制欲與“毅”的持守達到了“木”的質(zhì)樸,已經(jīng)近于仁了,但是還不夠,還需要額外的工夫加以精進?!都狻窎|漢包咸說:“野,如野人,言必略也。史者,文多而質(zhì)少。彬彬,文質(zhì)相豐之貌?!保?](P400)宋程頤說:“君子之道,文質(zhì)得其宜也?!保?](P157)由此可見,前面所討論的“剛”、“毅”、“木”、“訥”大抵是“質(zhì)”的工夫,若欲得仁,則還需要“文”加以配合。
文的工夫如何做呢?我們還是到《論語》的原著以及諸家的注解中去找答案。 “子曰:‘好仁不好學(xué),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xué),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xué),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xué),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xué),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xué),其蔽也狂?!彼沃祆湔f: “六言皆美得,然徒好之而不學(xué)以明其理,則各有所蔽?!保?](P177)清李中孚 《四書反身錄》:“仁、知、信、直、勇、剛六者莫非懿德,惟不好學(xué),諸病隨生,好處反成不好,甚矣,人不可以不學(xué)也。”[1](P1211)“子曰: ‘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亂,直而無禮絞?!薄罢x曰:恭慎勇直,皆德行之美,然無禮猶不可行?!敝熳诱f:“無禮,則無節(jié)文,故有四者之蔽?!保?](P75)可見一個人天生美好的德行,若不注重學(xué)習(xí)明理,沒有禮儀來約束,也會產(chǎn)生不好的效果。
“子曰:‘君子博學(xué)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孔子教人追求仁德的兩個具體方法:一是要博學(xué)于文,即學(xué)習(xí)古代遺留下來的文獻典籍,提高學(xué)問水平與內(nèi)在修養(yǎng);二是要用禮來約束自己,依禮而視、聽、言、動。宋朱熹說:“君子學(xué)欲其博,故于文無所不考,守欲其要,故其動必以禮,如此則可以不背于道矣。”[6](P58)這個過程同樣離不開 “剛”和“毅”。如何才能夠潛心于心,如何才能夠行不違禮,心中有私欲的話肯定是不行的,這時就要有“剛”。要長期治學(xué),久不違禮,也依靠“毅”的工夫。
對于整個修習(xí)仁德的過程來說,“剛”與“毅”是基礎(chǔ)性的?!皩W(xué)”與“禮”是外在的輔助,“木”與“訥”是內(nèi)在的良好品質(zhì)。如果我們把修習(xí)君子的完滿人格比喻為建造一座大廈的話,那么“剛”與“毅”是辛勤的勞動,“學(xué)”與“禮”是宏偉的藍圖,“木”與“訥”是上好的材質(zhì)?!皠偂钡拈_端在于格正私欲,但什么是私欲?該向什么方向格?這需要對于經(jīng)典文獻的學(xué)習(xí),以明乎天理人欲之際,在學(xué)習(xí)中習(xí)得了禮,作為自己言行舉止的準則。在這樣的過程之中不斷地反躬求己,依照圣人之言將心中私欲不斷格正。這三者都需要持之以恒地用力,久而久之將自己的善良本性發(fā)掘開來,形成人格特質(zhì),此時再依所學(xué)不斷砥礪,則離成功越來越近了。
[1]程樹德.論語集釋 [M].北京:中華書局.1990.
[2]來可泓.論語直解 [M].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00.
[3]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 [M].北京:中華書局.1988.
[4] (東漢)班固.漢書 [M].北京:中華書局.2000.
[5]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 [M].長沙:岳麓書社.1997.
[6] (南宋)朱熹.論語集注 [M].濟南:齊魯書社.1992.
[7] (清)劉寶楠.論語正義 [M].北京:中華書局.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