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菲 王勝鵬
(1.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2.四川旅游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0)
回顧當代以來的茶文化著作,可以發(fā)現(xiàn),無論是以中國茶文化為主體還是以日本茶文化為主體進行的討論,都無法脫離將兩者進行一番比較的研究方法。因為茶道雖然是日本的國粹,但是茶的故鄉(xiāng)在中國,日本茶道的源頭也在中國。正如《中國古代茶文化研究》中所說,“茶道的思想源頭是茶禪文化。禪是中國化了的佛教……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又是中國文化孕育了禪。那么,茶道的思想源頭在中國”。[1]186因此,如果要窺見“茶道”本相,就不能將兩者割裂開來。
關于“茶道”的定義,眾說紛紜。自古以來,中國談茶論道的人很多,而我國歷史文獻中最早出現(xiàn)“茶道”一詞是在唐代中期。首先是與陸羽同時代的高僧皎然,在他的詩中表現(xiàn)出來的“茶道”是指“通過飲茶頓悟人生,實現(xiàn)精神升華,達到常人不可及的思想境界”。[1]182稍晚于皎然的封演在《封氏聞見記》中,將具有廣泛意義的愛茶人的飲茶活動也歸入茶道之中了,主要包括“種茶之道、制茶之道、營茶之道、飲茶之道等作為方法而言的茶道”。[1]182這兩者基本囊括了中國茶文化所包含的主要內(nèi)容。在日本的茶道中,有很多不同角度的定義:“綜合各家的說法,可以看出日本茶道的幾個明顯特征:①茶道是一種行為藝術(shù);②茶道是包含藝術(shù)、道德、哲學、宗教和文化各個方面在內(nèi)的綜合文化體系;③茶道的表現(xiàn)形式是室內(nèi)藝能;④茶道是以茶為媒介的心靈溝通之路;⑤茶道的精神內(nèi)核是禪,是禪進入俗家的一種方式?!保?]183
而本文所要探討的是,中國是否具有日本茶文化中的行為藝術(shù)性的形式、過程,即外在化、禮制化的“茶道”。
中國是茶的第一故鄉(xiāng)?,F(xiàn)在世界上很多國家種植的茶樹都是直接或間接從我國引種過去的,茶的利用是我國先民的一大發(fā)明。中國的茶文化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形成發(fā)展過程?,F(xiàn)在有文字記載的有“神農(nóng)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到周武王時,茶葉已經(jīng)成為貢品,漢代已經(jīng)出現(xiàn)茶葉市場,魏晉南北朝的清飲之風促進了茶的精神文化的形成,到了唐代茶葉就成了日常飲品,幾乎家家戶戶都在飲茶了。正是在這個時期,陸羽總結(jié)了自有茶葉記錄以來的茶事活動,寫出了第一本茶專著——《茶經(jīng)》。黃仲先先生曾將我國古代茶文化的發(fā)展過程劃分為四個時期,“即先秦至唐初為茶文化形成時期,唐宋為茶文化鼎盛時期,元代為衰落時期,明清為我國古代茶文化的復興時期”。[1]5發(fā)展到現(xiàn)在,茶葉已然成為“國飲”,作為中國人民不可缺少的飲品而繼續(xù)存在、發(fā)展、演化著。
中國古代的“茶道”更多地類似于“茶事”,多與茶樹栽培、茶葉采制、茶葉品審、烹茶用水、制茶工具、飲茶方法等活動的方法和技藝相聯(lián)系,同時也涉及精神、思想境界層面的含義,但是極少與品茶的程式、禮儀等規(guī)范相涉及。正如《東京點茶》中所說:“宋代全社會各階層廣泛飲茶用茶,從人員上來說,已經(jīng)達到了全社會的最大化;從范圍來說,涉及了社會生活、禮儀習俗的方方面面;從功能上來說,茶館社會文化功能日益完備,茶事服務社會化、專門化程度不斷加深。所有這些,為宋代茶文化的發(fā)展提供了最大化的社會基礎?!保?]31茶與社會各層面的這種緊密聯(lián)系的現(xiàn)象也推動了種茶、制茶、飲茶、茶事服務這一角度“茶道”的發(fā)展。同時,“宋代文人士大夫?qū)Σ柘嚓P活動的全面參與介入極大地豐富了茶文化的內(nèi)涵,提升了茶文化的品味,提升了茶藝等茶文化重要內(nèi)容的社會地位”。[2]31這就突顯了“茶道”在精神、思想境界層面含義的延伸。
可以說,日本茶道文化起源于中國。古代日本是沒有原生茶樹的,也沒有喝茶的習慣,飲茶的習慣和隨之形成的茶文化是在約9世紀初時,留學中國的日本高僧最澄首次將茶籽及飲茶器具帶回到日本后由中國大陸傳入日本的,那時正是中國的盛唐時代。日本在平安時代之前,基本上處在一味模仿中國的時代里,拼命吸收中國的各種文化,盛唐時期的中國茶文化也被日本人囫圇吞棗似地接受了下來。但之后,由于菅原道真提出取消遣唐使在中國留學,日本便開始了創(chuàng)立本民族風格文化的歷程,在中國唐宋時期茶文化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現(xiàn)代日本國粹——茶道。被譽為日本“茶祖”的村田珠光,憑借其獨特見解和他將日本人的情趣融于茶事之中的成功之舉,逐漸改革了茶室和茶具,提倡以精神為主的素樸的茶事,這使日本茶道煥然一新。村田珠光之后,為茶道的形成竭盡全力,并作出了卓越貢獻的是室町時代末期的武野紹鷗和他的弟子千利休。千利休,是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他將他之前的日本茶道宗師村田珠光提出的“謹、靜、清、寂”的茶道精神改動一字成為“和、靜、清、寂”四字宗旨。并且,他簡化了日本當時存在的茶道儀式,不拘泥于物質(zhì)的束縛,只求在這一過程中凈化心靈,加強交流,反省自我,從而達到平靜恬淡、不物于物、謙和恭敬的內(nèi)化本心的作用。在這個層面來講,他作出了里程碑式的貢獻。當今日本的茶道流派雖然很多,但基本遵循千利休“和、靜、清、寂”的茶道宗旨。
發(fā)展至今的日本茶道,其實質(zhì)就是一系列有關沏茶、飲茶的禮儀,并經(jīng)此修煉人們的道德,以求修身養(yǎng)性,學習禮法,增進友誼。盡管日本茶道中派別林立,有許多世家存在,但觀其大概,茶事技藝上并沒有多少出新、排他之處,程式要求、表演方式上大同小異,有創(chuàng)意的是飲茶儀式及其所負載的文化內(nèi)涵。
綜上,中日兩國的茶文化都比較注重思想內(nèi)涵、精神追求,總體上發(fā)揮了茶的凝神靜氣、清心助智等功效。但相比較而言,日本的茶道有一套完整的精神內(nèi)涵與外在形式禮儀緊密結(jié)合的行茶體系,而作為中國茶文化一部分的中國茶道基本沒有特定儀式可循,使得發(fā)揮和傳播中國茶文化精髓缺乏必要的物質(zhì)載體。總之,中日茶道之間淵源關系深厚悠久,但是區(qū)別也是顯而易見的,中國茶文化是大眾化的、重實用,日本茶道則是典型化的、重精神。
雖說中日茶文化同根同源,但由于其發(fā)展過程受到了自身民族個性、歷史文化、地理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致其呈現(xiàn)出了不同的發(fā)展方向和路徑,形成了各自獨特的魅力與風采。
中華民族是一個重實用的民族,自唐宋以來,“茶之用無異米鹽”,元曲中也常說“清晨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中國人一直是以一種實用的態(tài)度來對待茶??疾旌裰赜凭玫闹袊栉幕瘹v史可見,茶就是從實用起步的。從“神農(nóng)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至唐代陸羽撰寫《茶經(jīng)》,中國茶文化走過了一個從“實用”至開啟“精神文化”的歷程。乃至中國茶道文化精神性體現(xiàn)最為典型的禪宗茶道,也是基于僧人對茶的實用性認識而衍生出來的。因為僧人認為,茶有三德:一是坐禪時,通夜不眠;二是滿腹時,幫助消化;三是茶為不發(fā)之藥。[3]在中國古代,若欲將一種物質(zhì)層面的事物提升到禮制、精神功用的高度,則必是想以此來規(guī)范社會秩序、穩(wěn)定統(tǒng)治、固化階層觀念,為政治服務。故中國茶文化是沒有嚴格的儀式可循的,相比之下對茶的精神內(nèi)涵的發(fā)掘也遠沒有達到日本茶道那樣的深度。雖然陸羽在《茶經(jīng)》中指出“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唐劉貞亮也作《茶十德》,即以茶驅(qū)睡氣、以茶養(yǎng)生氣、以茶散郁氣、以茶除病氣、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yǎng)身體、以茶利禮仁、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但古往今來,中國人往往不會在日常的飲茶生活或者茶藝過程中去刻意追求這種理念的實現(xiàn)。“中國國民無論是皇室貴族、文人士大夫還是普通平民,歷來飲茶都是為自由自在地娛樂性情、舒放性靈,或當作等同于米鹽的一種飲食習慣?!保?]
但日本茶道不同,它與禪學思想相聯(lián)系,與此配套的一系列禮法更注重追求精神文化,對個人自省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可以起到促進作用。日本在古代和近代都是一個等級制度森嚴的民族,這養(yǎng)成了他們特別重規(guī)范、重禮儀、重視自我克制和堅強意志訓練等個性。這些民族個性反映在茶道中就是一套嚴密而具體的規(guī)定,包括對茶室的房屋結(jié)構(gòu)、行茶的招式、動作、道具和程序。而且,日本民族是一個擅于博采眾長、兼采異邦的民族,擅于將從他民族中“拿來”的東西賦予自己本民族文化的內(nèi)涵、適應本民族的特征,從而轉(zhuǎn)化為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以豐富和發(fā)展本民族的文化體系,以此來提高其國家實力和競爭力,提升國家形象。因此日本作為茶文化的傳入地,卻能將“茶道”賦予自己獨特的內(nèi)涵從而發(fā)展成國粹享譽世界,被稱為是應用化了的哲學,藝術(shù)化了的生活,輕實用而重精神。
“中國古代飲茶之風大約在唐代得到了普及。并且,人們把茶從最初的單純飲用、解渴、提神升華為通過飲茶獲得某些精神上的需要、反映人生信仰、追求人生的崇高境界和寄托、表達對人的情誼等?!保?]103唐朝的許多詩人都曾寫過與茶或茶事相關的詩歌。如白居易,在他留世的詩歌中有60首左右都是詠茶的?!疤拼蟮乃未灿性S多文人學士描繪過茶那清郁雋永的香氣、甘露瓊漿般的滋味。如宋代詩人蘇東坡就曾在《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茶》的詩里,將佳茗喻為佳人?!保?]104由此可見,文人儒生是推動中國茶文化發(fā)展的主要力量。這也解釋了為何在中國茶文化中,儒家思想的痕跡隨處可見,甚至占據(jù)了它的主體。尤其在現(xiàn)代社會中,茶葉往往作為親友之家互相饋贈、表達佳節(jié)祝福的禮品;走親訪友之時,往往奉上一壺好茶以示招待,同飲品茗之際,閑話家常;文人官士飲茶之余,不忘談論國事以抒發(fā)自己的感慨。這些無不體現(xiàn)了儒家的禮儀、尊親重友、勵志、中庸等思想。而貫穿其中的紐帶,就是“茶”,圍繞這衍生出的一系列社會活動,就形成了中國獨特的茶文化,溫情而悠遠。
當然,中國茶文化受道家、佛教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尤其是道家的養(yǎng)生思想和自然觀,通過茶帶給人的神清氣爽、心平氣和之感,來傳達一種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性情與精神寄托。佛教的興盛則直接推動了茶文化的繁榮。佛教的哲學思想與飲茶文化深深地結(jié)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獨特精神意境的茶禪文化,而這也對后來日本茶道的形成和發(fā)展產(chǎn)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可以說,中國茶文化兼融了儒、釋、道三家的思想精華,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心境之下,能夠引導個體實現(xiàn)精神的升華、美好和諧的感悟,從中體味悠久的中華歷史傳遞出的文化特質(zhì)與獨特意境。
與中國不同的是,在日本,優(yōu)良的茶種以及各種關于茶的著作,都是由派往中國的遣唐僧人們帶回國的,飲茶之風也是由寺院流傳到外界的,在日本茶道發(fā)展史上發(fā)揮重要作用的同樣是寺院的禪師,如榮西禪師、村田珠光、一休和尚、武野紹鷗、千利休等。因此,日本茶道核心內(nèi)涵的形成主要受佛教禪宗的影響,而不是像中國茶文化那樣受儒、釋、道三家的綜合影響。與禪學思想相適應而形成的日本茶道“和、靜、清、寂”四核心,通過飲茶禮儀中的“七規(guī)”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茶道四則不但是日本茶人們的行動指南,更是日本國民修煉本民族精神和國民性的手段與媒介。
總的來說,中國茶文化涵蓋的社會層次比較廣,呈現(xiàn)出博大的特點。在宋代,民間的大小城鎮(zhèn)就廣泛興起了茶樓、茶室、茶亭、茶館等場所,士農(nóng)工商各階層在這些場合中,或者以茶會友,又或者通過飲茶開展人際交往,從而使茶成為日常生活本身的內(nèi)容,這也催生了部分地區(qū)出現(xiàn)的內(nèi)容更為豐富、形式相對固定的“茶民俗”。
而在日本,上層社會的成員為了自己的階級統(tǒng)治需求,更多地賦予了茶精神上的含義,甚至將茶上升為了一種宗教,在茶道的內(nèi)容和形式上講究務精務細。這一點,從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完成日本茶道的草創(chuàng),是得益于當時日本的最高掌權(quán)者豐臣秀吉的參與及扶持一事上便可得見,其主要的參與對象并非普通的日本民眾。相對于中國茶文化的大眾性,日本茶文化則尚未具備全民文化的內(nèi)容。雖然茶道在民眾中也很有影響,但其社會性、民眾性遠沒有達到廣泛深入的層面。
相形之下,中國的茶文化是通俗、寬泛的,帶有很強的實用性特點,日本的茶道則是偏于玄奧、精細的,更具有典型性。
自古以來,中日兩國交往聯(lián)系不斷,日本受中華文化影響深遠,由中國引進日本的許多先進文明經(jīng)過自身的改造,開花結(jié)果,享譽世界。茶道就是其中之一。但由于兩國地理環(huán)境因素上的巨大差異,直接影響了各自茶文化的多樣性。
茶是中國人的國飲。中國茶文化體現(xiàn)出的最大特點就是它的實用性和大眾性,另外,中國疆域遼闊,地形多樣,民族眾多,風土各異,因此各地形成了許多各具特色的茶文化,可以說民間飲茶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突出表現(xiàn)就是異彩紛呈、各顯風采的茶藝。如白族三道茶、潮州工夫茶、江浙地區(qū)的蓋碗茶等有著一些具有地方性和局域性的茶文化。
日本的茶道則不存在這樣的多樣性。日本是一個島國,國土面積相對狹窄,地形比較單一。這樣的地理環(huán)境下形成了日本單一的民族國家,各地風俗基本一致。而日本茶道也不例外,形式上有著單一而嚴格的規(guī)定,精神內(nèi)涵上則是以禪為核心。再加上它的傳承是以秘傳的方式進行的,更加不利于其在多樣性上有所發(fā)揮。
但是引起我們注意的是,中國這種開放式、豐富多彩的茶藝,“相比之下對茶的精神內(nèi)涵的發(fā)掘卻遠未達到日本茶道那樣的深度”[6],但日本茶道則更倚重于系統(tǒng)的哲學思想作支撐。因為日本茶人不僅是希望在茶飲過程中實現(xiàn)平靜身心、自我反省的目的,更是期望通過“共飲”的形式來實現(xiàn)一味同心、異體同心的社交性目的。
通過對中日茶文化存在方式、發(fā)展路徑,及兩者差異性的分析,我們不禁要問:中國究竟是否存在聞名于世的日本茶文化中外在化、禮制化的“茶道”呢?
我國著名文物專家孫機在香港茶具文物館做演講時曾指出,“由于漢字的組合比較自由,中國古文獻中出現(xiàn)過‘茶道’這個詞組……這些‘茶道’的含義相當于茶事或茶藝,有別于日本所稱‘茶道’”[7]??梢娫趯O機看來,中國的“茶道”并不存在日本茶道中的一套繁文縟節(jié),也沒有那么深刻的“茶禪一味”的精神境界。又如《淺析日本茶道的由來及其文化》一文指出,中國茶文化歷史悠久、內(nèi)容豐富、層次復雜,而日本茶道卻在繼承中創(chuàng)新,自成體系,有其嚴格的程式。但是中國的茶道幾乎沒有儀式可循,往往也就道而無道了,所以一說起茶道,往往首推日本。
再如,滕軍在《中日茶文化交流史》一書中也分別從中日兩國茶文化的歷史成因、載體、調(diào)茶法、所用茶具、參與者以及相關文化方面直觀敘述了中日兩國“茶道”的不同之處。其中,作者指出:“成型后的中國茶文化有重視實用,貼近生活的特色。但當嵯峨天皇與回國的留唐僧人一起品茗時,更為關注的是由茶引發(fā)的精神文化氛圍,而不是茶的實用性?!保?]除此之外,黃仲先先生也提到:“日本茶道是一種行為藝術(shù)或者就可以稱為一種室內(nèi)藝能;中國的‘茶道’重文學,而不重行為藝術(shù),重精神享受,重心靈的感悟和體念,不重肢體動作,不重形式和過程?!保?]186
這些對“中國有無日本式茶道”的回答為我們今天認識中日茶文化帶來啟發(fā),也使我們更清晰地了解中國“茶道”存在的類型。筆者認為,在中國這樣歷史悠久、文化體系多樣、民族眾多的國家,人們更注重的是茶的實用性,而非刻意追求茶對人的精神修煉。盡管自古不乏嗜茶之人,但也很難在儒、釋、道甚至更多的思想體系之中綜合出系統(tǒng)的哲學觀來支撐一套規(guī)范化的行茶禮儀。所以,中國茶文化雖有精神感悟的成分,但始終沒有上升到哲學的高度。于是,在中國不存在日本那樣在“禪”的內(nèi)核下形式一致、禮制化的茶道,現(xiàn)在沒有形成,今后也恐難形成。
盡管如此,中日茶文化始終有著共同的文化淵源,在某些方面也表達著相同的期指。這種相同點最明顯的也許莫過于一個“和”字。“和”滲透于每一位茶人的自我凈化、內(nèi)心反省過程中,同時也體現(xiàn)于制茶和飲茶中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的和諧、巧妙配合。有如此深厚的文化根基支撐,茶道固定化的模式也僅僅是作為一種形式去敦促、提醒著茶人內(nèi)斂、清凈、反省、淡然、適人、適物……中國茶文化雖然沒有形成日本茶道那種與所表達觀念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嚴謹表現(xiàn)形式,但中國茶的氣韻源遠流長。
[1]黃仲先.中國古代茶文化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2]亢崇仁,豐智利.東京點茶[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
[3]劉志文.論中日民間儀禮中的茶俗文化[C]//賈惠萱,沈仁安.中日民俗的異同和交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4]施由明.自由的性靈舒放與刻意的精神修煉——試析中國茶文化與日本茶道的根本不同[J].農(nóng)業(yè)考古,2009(2):249-252.
[5]羅國中.中國茶文化與日本茶道[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1997(1):103-108.
[6]李榮林.中日茶道文化之比較觀[J].農(nóng)業(yè)考古,1997(4):343-346.
[7]孫機.中國茶文化與日本茶道[J].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96(1):62-69.
[8]滕軍.中日茶文化交流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