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惠琴
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深入,新課程所倡導的合作學習已逐漸引入英語課堂。這種新的學習方式已成為英語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給課堂注入了生機與活力。但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由于種種原因,出現(xiàn)了一系列的新問題,導致許多教師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產(chǎn)生了懷疑。
筆者原以為在英語課堂教學中采用小組合作學習,可以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由原來教師“滿堂灌”轉(zhuǎn)變?yōu)椤白寣W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xiàn)任務的目標,感受成功”,讓學生由原來的聽講者轉(zhuǎn)變?yōu)閷W習的參與者。但在教學實踐中卻出現(xiàn)了一些低效現(xiàn)象:
1.學生的分組不科學。
課前,筆者就讓學生前后桌6人組成一組進行小組合作,沒有考慮到小組中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均衡搭配,因此有的小組學習成績好的學生比較多,討論積極,氣氛活躍;而有的小組學困生比較多,缺乏自信,不敢在課堂上回答問題,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上課時筆者怕影響教學效果或拖延時間,也不敢過多地讓學困生擔任報告員,因此有些成員成了被遺忘的角色。在教學中,采用前后桌學生組成一個學習合作小組雖然形式簡單,操作方便,卻忽略了小組中學生的整體情況如何,個體差異如何。
2.學生的參與不積極。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學生發(fā)言的機會多,代表小組匯報的次數(shù)也多;而另外一些學生卻習慣于當聽眾,不積極思考參與小組活動,很少發(fā)表個人意見,漸漸地他們對語言活動失去了興趣。出現(xiàn)上述現(xiàn)象的原因主要有兩個:其一,有些學生已經(jīng)習慣了做學習活動的旁觀者,多數(shù)學生在打擊下戰(zhàn)戰(zhàn)兢兢,不敢發(fā)言,生怕別人嘲笑,干脆充當“看客”;其二,一部分學生缺少課前調(diào)查的準備環(huán)節(jié),對于所討論的話題了解不深,學生無話可說。
3.學生的分工不明確。
以牛津英語中’Theghost in thepark’這一課為例,在Post-Reading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要求學生進行問題What doyou think of Andy及What will you do when you see a weak animal的討論,同時要求1人提問題,2人記錄,3人發(fā)言。結(jié)果學生出現(xiàn)了以下情況:或者爭當角色,或者相互推諉,好不容易達成一致時,問的只管問,寫的只顧自己寫,輪到小組發(fā)言時,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出現(xiàn)上述現(xiàn)象是由于教師對小組成員的分工不到位造成的。教師只是布置了任務,沒有具體到個人負責,于是學生就只關(guān)心自己的任務完成情況。這樣的小組合作沒有體現(xiàn)小組成員的互助合作、小組的集體智慧,組員之間也沒有思維的碰撞,因此小組合作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通過對第一次教學實踐的反思,筆者對第二次的教學實踐作了以下調(diào)整:
1.以任務為中心進行分組,讓學生按個人興趣愛好自由組合,學生知道誰的口頭表達能力強,誰的組織能力強,誰的邏輯思維能力強,誰的觀察能力強,與誰組合更具有互補性等。以這種方式組合的學習小組,往往具有很強的互補性,有利于高效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
2.對組員進行明確分工,讓每個小組成員都有各自的角色,比如組長、記錄員、匯報員等。要求每個成員必須各司其職,小組成員要輪流擔任每個角色。每個組員不僅自己要學好,還有義務幫助同組的成員搞好學習,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3.對學生進行課前學習指導,布置2個課前預習任務:Try to find some amazing things around our world以及read the amazingstory。第一個預習任務為整堂課的課堂教學起到了“熱身”作用,使學生融入本課的學習之中。第二個預習任務使Post-Reading環(huán)節(jié)中的活動能夠順利圓滿地完成。
第二次的小組合作避免了成績好的學生唱“獨角戲”而其他學生當“觀眾”的現(xiàn)象。大多數(shù)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主動地參與課堂討論,課堂氣氛活躍,學習過程也變成了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
通過這次的實踐、反思、總結(jié)和再實踐,本人對小組合作教學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在英語課堂中采用小組合作,能夠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同時通過合作交流,使學生主動思考、主動探究,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