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棟 楊道宇
(李 棟:渤海大學教育學院 楊道宇:渤海大學 副教授,博士 遼寧錦州 121000 責任編輯:羅旭舟)
所謂知識觀就是我們?nèi)绾慰创R,對知識具有怎樣的性質(zhì)、又具有怎樣的功能的觀念和認識 (肖川,2004);所謂教學觀就是關(guān)于教學的本質(zhì)、價值和方式、過程的系統(tǒng)認識,由知識觀決定的教學方式就是由知識形成方式?jīng)Q定的教學方式 (郝文武,2009)。上述概念一經(jīng)總結(jié),知識和教學的關(guān)系便得以顯現(xiàn):知識制約教法,教法依知識的本質(zhì)、形式、獲得方式的不同而不盡相同。
英語知識與英語教法也遵循著一定的辯證規(guī)律:英語知識制約著英語教法,英語教法反過來促進英語知識的發(fā)展與完善。那么,英語知識究竟有哪些屬性?英語知識的特性對英語教學提出了哪些要求?對這兩個問題的回答有助于英語教師真正認清英語知識的本質(zhì),并能提升英語語言教學的質(zhì)量。
在英語教學中,有人把工具理解為應(yīng)試、人文理解為素質(zhì),也有人把工具理解為技能、人文理解為情感,看似更加具象,其實是對工具和人文的矮化理解和誤解,其原因主要有二:其一,英語知識中工具和人文的外延遠遠不止這些,作為一門工具語言,它既是傳話言情的工具,也是指尖揮灑的工具,既是個人發(fā)展的工具,也是意識形態(tài)的工具,既是應(yīng)試過關(guān)的工具,也是提升素質(zhì)的工具?!?〕作為一門文化語言,它既是陶冶情操的人文,也是多元文化的人文,既是共通感的人文,也是判斷力的人文;其二,英語知識中的工具和人文雖有區(qū)別,但是也很難去嚴格地劃分二者的界限,我們很難說工具性的知識沒有人文,同樣,也很難說人文性的知識拒斥工具,把二者割裂開來去理解是過去人們對工具和人文理解的通病——釘是釘鉚是鉚。因為二者不是巧合、也不是刻意地被組織到了一起,而是不可避免的相互融合到了一塊兒。例如:在英語構(gòu)詞法中,goat本來譯作山羊,可是當這個詞被賦予了某種特殊文化 (基督)的時候,它的性質(zhì)就變了,它成了代人受過的替罪羊,也作scapegoat,顯然我們是不能把scapegoat簡單地理解為合成詞,因為在其構(gòu)詞技能背后潛藏著文化因子;在英語的句子以及文章中,那就更毋需多言,每一句由詞構(gòu)成的句子都會有一個文化意群,每一篇由段構(gòu)成的文章都會有一種文化隱喻??梢姡⒄Z知識中工具和人文的豐富內(nèi)涵不言而喻。
杜威 (1986)曾對語言的形式 (form)和事件(matter)、內(nèi)容 (content)和形式 (form)的關(guān)系做了論述,并認為形式與內(nèi)容、事件是不可分裂 (split)的。的確,語言的內(nèi)容和形式是語言的一體兩面,事件是這兩面在自在與自為世界的結(jié)合。但是,本文并沒有打算把英語形式提高到與英語內(nèi)容齊平的高度,而是把形式作為英語知識的亞元素,與它相對應(yīng)的是語言法理。語言的法理,即語言的語法邏輯,它與語言形式的關(guān)系是“一”與“多”、“多”與“多”的關(guān)系。即一種法理對應(yīng)多種形式,同理,多則多。比如,翻譯界有一句很主流的話,“任何英語句子都可以看作主謂結(jié)構(gòu)”,一個詞“Help!”,兩個詞“Help me!”, 三個詞“Help me, please”, 四個詞“Can you help me?”這是英語知識中典型的一理多形。但這并不意味著法理固定永恒,形式千變?nèi)f化,不僅因為法理并不是恒定不變的,只是這種變化周期很長、幅度較小,看上去不明顯罷了,而且因為形式也不一定就是靈活多樣的,比如語言固定搭配、邏輯習慣是經(jīng)不起變來變?nèi)サ?,如果我們把日耳曼語系的“吃飯”變?yōu)榘柼┱Z系的“飯吃”就會顯得不倫不類。因此,英語知識的法理與形式作為知識的屬性,既是靜態(tài)的,又是動態(tài)的。
在教學中,有人認為趣味本不是知識的主流屬性,甚至不是知識的屬性。這種把知識與趣味相“剝離”的做法其實是把知識中的趣味與游戲中的趣味混為一談的體現(xiàn),也是用游戲的機械趣味去淡化知識趣味的后果,同時也是用教學場域中的趣味掩蓋知識本體趣味的體現(xiàn):知識趣味主要指的是知識的本身所具有的趣味,是知識對于人最樸素、最初始的好奇誘導。比如,音樂知識的趣味是五線譜上音節(jié)的律動,書畫知識的趣味是在畫紙上的自在涂鴉等。而游戲趣味在英語教學中主要體現(xiàn)為趣味知識,一種游戲凌駕于知識之上而形成的知識,它使得英語教學進入一種游戲狀態(tài)?!?〕因此,趣味知識與知識趣味最大的不同在于二者的興趣點不同:前者著眼于游戲反復之樂,后者看重于知識咀嚼之快。英語知識趣味主要指向單詞構(gòu)詞的靈動感,遣詞造句的調(diào)度感,讀與譯的穿梭感以及寫與說的成就感,亦可以具體概述為聽力的趣味,交流與演講的趣味,閱讀的趣味,寫作的趣味,但不可以簡化成聽、說、讀、寫的趣味,因為那樣的話,英語知識的趣味逐漸會淪為游戲趣味。然而,這里對知識趣味的強調(diào),并不是為了去褒知識趣味而貶趣味知識,因為這兩種知識各有優(yōu)點與瑕疵。
語言知識的功能,可分為較為具體的、零散的言語功能和較為生成的、概括的語言功能。語言功能是指語言形式自身所具有的功能,撇開語義、語境、語氣及文化因素等的影響;言語功能則是一個個具體的言語行為所具有的功能,是語言功能在具體語境下的實現(xiàn)。〔3〕不論是語言功能還是言語功能,在英語知識的學習中,都是呈顯性的,因為不顯就不能被稱之為英語語言的學習。語言知識最大的外部功能是針對人的,它涉及到對人的有用性,因此,我們不能不借助價值這個詞。語言知識的外部價值一般來講是比較呈隱形的,這里要特別注意,語言知識的價值與語言的價值是不可以相提并論的,前者只是后者的一部分。同理,英語知識的價值不同于英語的價值,我國英語知識的價值也不同于西方世界以及其他以英語為第一、第二語言的國家,盡管有些許共性的地方。比如,我國英語知識的價值訴求是激發(fā)學生愛國主義情感,而不是盲目地崇洋媚外;是追隨馬克思主義真理,而不是信奉耶穌基督教條;是汲取西方優(yōu)秀的文化精華,而不是摒棄我國千年的傳統(tǒng)精神等等。這些隱形價值不是詞嚴意密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而是隱現(xiàn)在過去的英語教學大綱里,在現(xiàn)在的英語課程標準里;在教科書中,我們不僅能看到西方的各種節(jié)日,還會看到形形色色的中國文化。英語知識對于個體的價值,也是較為隱性的,因為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從來就不是“理性”的,非理性的不確定性再加上英語知識對于學生未來潛能激發(fā)的不可估量性共同造就了英語知識價值呈隱形品質(zhì)。
知識就像巧婦手中的米:米規(guī)定了巧婦能否做成飯,做什么飯以及做飯的方式;同理,知識規(guī)定了教師的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方式。學者認為不能為了過分追求做飯的方式而忽視了“米”的重要性,認為從長遠和根本上說,知識能很好地發(fā)展學生的高級能力,如理論思維能力、真正的創(chuàng)新能力等,極具發(fā)展的后勁?!?〕過去一段時間,由于英語知識的屬性在教學法中的地位沒有受到足夠重視,以致一些教師只是泛泛的告訴學生“米”能吃,而沒有告訴學生“米”怎么吃,怎么吃好吃。本文對這種吃法做出新的詮釋,不是詳細的烹“米”步驟,而是它的原理。
英語知識的工具屬性和人文屬性直接預(yù)示了英語教學的工具和人文雙重屬性,工具和人文這對范疇比較特殊,因為它們既可被用作屬性,也可被用作手段,即工具法和人文法。工具法崇尚準確化、簡單化、程序化和技能化,人文法則偏愛非理性、概念化、陳述化和情感化;工具法可千篇一律,人文法卻百花爭艷;工具法重量化評價,人文法重過程判斷……在以往的英語教學中,出現(xiàn)了工具性或人文性一邊倒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了對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tài)度、學習策略、文化意識教學的工具加人文的簡單疊加現(xiàn)象;也出現(xiàn)了綜合工具與人文的第三條教學道路,可以說,上述這些嘗試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詬病,教學固然不能保守,也不能冒進,走不保不冒的中間道路未必就能行得通,好的英語教學在于取舍,在于選擇,該用工具絕不用人文,該綜合就不分用。對于英語中約定俗成的俚語、固定搭配及語法結(jié)構(gòu)的語言技能學習,只有經(jīng)過反復的練習才能掌握這些知識,因為這是工具性知識中最“真”的要求,這些知識馬虎不得,一就是一,二就是二,It rains cats and dogs.絕不能改成It rains mousse and pigs.I am a teacher.絕不能換成I are a teacher等等。這些“真”的例子是對英語教學中輕視知識的有力批判,一些偏愛經(jīng)驗教學法的英語教師認為英語語法的系統(tǒng)學習對于學生來說不重要,從而間接地導致了學生對英語的學習只是流于形式、口語化,在英語寫作中錯誤百出,這些教師打著為學生減負的旗幟,輕視語言學習的反復練習,更是對“手寫十遍、背課文”等古老的教法深惡痛絕,但仔細反思后,這些做法真的錯得那么徹底嗎?英語的學習真的就那么簡單嗎?相應(yīng)地,對于人文性知識的教學中,也存在著一些毛病,例如在英語閱讀的教學中,教師只顧著從文章中挑生詞、詞組、句型,做后邊的練習題,而忽視了對英語文章語文般的賞析。因此,對工具法和人文法的深層認識才能在教學中真正地使用二者,而不是泛泛地喊喊口號。
在英語語法學習中有種奇怪的現(xiàn)象:一方面有學生語法學得很好,可是不會造句寫文章,另一方面有學生做語法題、寫文章的能力較強,可是對于語法題、文章句型背后的語法知識支支吾吾、不明所以。這種現(xiàn)象的存在表明了教師在英語語法教學中沒有處理好語言的法理與形式的問題。這種現(xiàn)象是教師在教學中不愛“講理”的后果,或是認為語法太過機械,沒有多少理可講,或是認為講清楚理是專家的事情。其實,只要靜心鉆研,英語語法的名堂大有可為之處,比如有的教師講物主代詞時,只會告訴學生my是形容詞性物主代詞,mine是名詞性物主代詞,my+名詞=mine,這種方法看似簡單便于記憶,其實學生常常會覺得一頭霧水,何不再往前推一步,告訴學生形容詞性物主代詞是形容的法理,同理mine是名詞。這就是為何英語語法專家講的課那么深入淺出、繪聲繪色的原因,是由于他們在對待語法的基礎(chǔ)上又往前邁了一步,而這一步也是很多一線教師所不屑的一步。那么,窮盡了所有語法道理并不等于運用自如了,因為學生運用法理的成功與否并不僅僅是法理的掌握可決定的,它還與學生語言零碎知識的積累、語言邏輯的培養(yǎng)以及練習的程度有關(guān)。這就要求教師要多給范例、多給做法,不要企圖養(yǎng)成學生追求單一的語法習慣,比如一說到重要性這個詞,學生首先想到的就是importance,而不會用其它詞諸如essentiality,significance,fundamentality等詞為句子或者文章增色,并且教會學生更多的語言邏輯,勤加練習,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使形式不拘泥于法理。
現(xiàn)今,幽默教育已被人們廣泛地接受,并被認為是激發(fā)學生興趣、營造良好學習環(huán)境的有效策略(Berk 2002)。新課改也在追尋著英語中的幽默,游戲教學法的盛行就是最好的例證,特別是在低齡段的教學中尤為受寵。盡管如此,仍有很多學生覺得英語十分枯燥,認為英語知識索然無味。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種無味,這與我們英語教學中一直用游戲趣味掩蓋知識趣味有很大的關(guān)系,游戲趣味雖起到過一定的作用,但也無法取代知識趣味,只有知識趣味才會使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無限延伸,直到穩(wěn)定,游戲趣味終究是暫時的。知識趣味總顯得比較含蓄,沒有游戲趣味里那么多比賽、規(guī)則甚至讓人捧腹的笑聲,它給人更多的是知識晉升的樂趣、好奇心的誘導;是聽得到、說得出、讀得懂、寫得出的成就感,這里面的任何一點興趣足以讓英語學習者為之堅持。因此,教師不僅要看到學生表面的興趣,更應(yīng)看到學生內(nèi)心對英語的態(tài)度,必須讓學生應(yīng)為自己在英語學習中會點什么而感受到自信。我們?yōu)橹R趣味正名,不等于貶低趣味知識、貶低游戲,因為趣味知識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幽默感很重要,而幽默感對于學生未來發(fā)展來講也是大有裨益的:有學者認為大學培養(yǎng)的人才的質(zhì)量不應(yīng)只取決于學術(shù)方面,更要看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如能力水平如何,幽默風格以及幽默感?!?〕顯然,幽默感被提到了重要的位置,而這種幽默感是離不開趣味知識的積累和游戲的練習的。
作為一門語言學科,英語首先是一門工具性學科,實用性非常重要?!?〕對英語實用性的訴求也就是對英語功能的運用,主要體現(xiàn)為內(nèi)外兩方面:于內(nèi),功能的運用體現(xiàn)在英語知識的輸入和輸出方面,教學生運用一些單詞的發(fā)音精確地猜出單詞的拼寫,運用一些詞組短語構(gòu)造出完整的句型,運用一些句子加上語態(tài)、情態(tài)去表達他們的情感等,這些運用要比簡單的練習高明得多。于外,功能教學不可避免地和考試等一些外部評價聯(lián)系在了一起,所以英語知識的功能必須要滿足這些外部要求,教學也要最大限度促進知識的此類功能,對英語知識進行機智地篩選。但此類教學常常給學生壓抑感,以致慢慢地磨滅了學生的激情。所以教學還應(yīng)發(fā)揮其它功能,不讓教學目標個體最優(yōu)化,而是給學生提供多元英語應(yīng)運目標,使分層多目標最優(yōu)化?!?〕從而使每個學生都能發(fā)掘英語的有用性。在英語課程標準里還有一類抽象的英語知識功能,那就是價值意義上的功能,比如,基礎(chǔ)教育英語新課標所規(guī)定的幫助學生拓展視野,培養(yǎng)愛國主義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觀。這些價值并沒有在教材里直接被提及,而是以一種隱蔽的方式被蘊含,教師在教學中則需要將這些隱含的東西教給學生,為此,教師可以從編制校本課程、課外講義上做文章,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中吸取對方精華、保持自我。
綜上所述,英語知識對英語教法的影響是不容小覷的,可以說,知識是造就教法的第一因素,因此在我們?nèi)粘S⒄Z教學當中,首先要真正的理清英語知識的本質(zhì),再順著這些本質(zhì)選擇最合適的教法。需要注意的是,本文強調(diào)知識的重要性,并不是要否認學生、環(huán)境、社會對英語教學的制約,而是在發(fā)現(xiàn)近來的教學方法有逐漸輕視知識的跡象后,為以知“定”教論的一種申訴。因為教學講究的是靈活及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因的不僅僅是學生的“材”、環(huán)境的“材”,也應(yīng)該是知識、教材的“材”。無論忽視那一“材”的教學,注定是不完整的教學。
注釋:
〔1〕李良品,王晉.語文課程“工具性”的百年演進與述評〔J〕 .學術(shù)論壇, 2005 (10): 204-207.
〔2〕(德)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 (詮釋學上)〔M〕.洪漢鼎,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107.
〔3〕徐晶凝.關(guān)于語言功能和言語功能——兼談漢語交際語法〔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6):135-139.
〔4〕王策三.認真對待“輕視知識”的教育思潮 〔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4(7):5-23.
〔5〕(美) Asil Ali ?zdog^r(nóng)u.Humorous cartoons in college textbooks 〔J〕 .DE GRUYTER MOUTON, 2013 (1): 135-154.
〔6〕韓寶成.關(guān)于我國中小學外語教育的思考 〔J〕.外語教學與研究, 2010 (4): 300-302.
〔7〕解可新,等.最優(yōu)化方法 〔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4: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