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多
摘 要:長期以來,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存在著諸多弊端,語文教學“高耗低能”,學生的語文水平不能從根本上得到提高。通過研究和教學實踐,發(fā)現(xiàn)在語文教學中運用“情境法”教學,能在一定程度上扭轉語文教學中的被動局面。
關鍵詞:情境法;語文教學;運用
長期以來,我國的語文教學“高耗低能”,學生的語文水平不能從根本上得到提高,期間不少教師雖進行了諸多有益的探索,但由于受傳統(tǒng)語文教學觀念的影響,一些方法和成果仍受到一定局限,未能從根本上扭轉語文教學的被動局面。
我和教研組的教師們一起查資料,設計方案,積極探索。經(jīng)過幾年的努力,我們認為,在語文教學中運用“情境法”教學,能在一定程度上扭轉語文教學中的被動局面。
一、“情境法”在語文教學中的必要性
所謂“情境法”就是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在創(chuàng)造的人際(師生之間)關系中融洽教學氣氛,易于學生在理解掌握所學知識的特定環(huán)境中進行的教學方法。
為什么在語文教學中提倡運用“情境法”呢?我們認為,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存在以下弊端:
1.傳統(tǒng)教學模式違背母語教學規(guī)律
曾幾何時,主導著語文思想和行為的是“應試教育”,而與之適應且起保障作用的是傳授機制,以此為基礎形成了一套語文教學程式,這套模式,以教師對語言材料的全面分析、講解代替學生對語言材料的感受和領悟,違背母語教學規(guī)律。
2.傳統(tǒng)教法忽視學生的個性和差異性
以前教法的設計,是以知識為本位,以傳授為手段,而不是以學生的發(fā)展為基本出發(fā)點和歸宿,不顧及或很少顧及學生的個性特點(包括年齡和心理特征);不重視差異教育;課堂教學中教師“求全責備”的意識特別強,讓學生亦步亦趨于教師身后,機械模仿一招一式。
3.傳統(tǒng)教學模式忽視情感方面的交流
加拿大籍華裔心理學家江紹倫教授在《教與學的心理學》中說“教學是一個涉及教師和學生在理性與情感兩方面的動態(tài)的人際過程?!倍鴤鹘y(tǒng)的教學模式,注重認知方面的信息交流,忽視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注重機械記憶,忽視主體意識,師生的情感在教學中無法交融,無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師生之間的親密合作)。
基于以上原因,我們認為,應當在教學模式上下工夫,經(jīng)過我們的摸索和探索,我們相信,在語文教學中,“情境法”能夠真正調動學生求知的潛力和再創(chuàng)造激情,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情境法”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現(xiàn)代教育心理學和統(tǒng)計學的研究表明,學生的課堂思維活動水平是隨時間而變化的:在課堂教學開始的10分鐘內,學生的思維集中程度逐漸增強;在10到30分鐘,思維處于最佳活動狀態(tài),隨后,思維活動水平逐漸下降。
根據(jù)對此規(guī)律的理解和平時的教學經(jīng)驗,在“情境法”教學過程中,我們采用了創(chuàng)造情境、參與活動、總結轉化等步驟的教學方法。
首先,在課堂教學的起始階段(0至10分鐘),教師根據(jù)教材所描繪所敘述所說明的內容,運用實物直觀法、模像直觀法或語言直觀法等創(chuàng)造情境,使教學內容立體地凸現(xiàn)出來,在教材和學生之間建立起可以觸發(fā)想象的聯(lián)系,給學生開辟進入情境的通道,以使學生更清晰地感知,更深入地理解教學內容。情境的創(chuàng)設,使學生激發(fā)了學習興趣,也使教學內容變得具體可感,對摸得著、看得見的教學材料,學生的思維更容易激發(fā),可以說,采用感性材料縮短了學生思維集中的時間。
有了第一步,我們能很輕松地進入到“參與活動”階段,此階段是“情境法”教學的關鍵。在此階段,教師要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參與欲望,使學生“身臨其境”并扮演其中一分子,從而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這說起來容易,但要收到預期效果,就要求教師課前把課備足,設想盡可能多的可能,想方設法讓學生切實參與進來,并且與教學內容“水乳交融”,“課融入我身,我融入課中”。當然,由于語文水平的限制,教師在情境創(chuàng)設的同時,要提示、啟示或暗示學生,回顧以前所學的相關知識,并把之遷移到當前的情境中。學生在“參與活動”階段過后,高度興奮的參與感會有所減弱甚至消逝,思維最佳狀態(tài)極易滑入思維水平下降期,因此,教師應及時引導學生進入“總結轉化”階段。在此階段,教師要采用煽情似的語言,把教學內容梳理總結,形成知識鏈條,可以說,在此階段,通過教師的高效工作,使教學內容再次立體展現(xiàn)——精華似展現(xiàn),也可以說是課的“后情境”階段,學生通過教師的啟發(fā)總結,領悟所學內容的情感基調,達到理智(智慧)與情感的統(tǒng)一,久而久之,這些認識和經(jīng)驗會轉化為指導其思想行為的準則。
通過以上步驟,我們可以看出,在創(chuàng)造情境—參與活動—總結轉化這一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潛能得以激發(fā),并且使自己完全融入課堂,提高了學習效率。更為重要的是,學生在情境中無拘無束地與別人相互交流,從中領悟到怎樣對待生活,對待自己,提高了學生的自主能力和合作精神,達到陶冶個性和培養(yǎng)人格的目的,完成教育中教書育人的教學目標和任務。
通過實踐研究,我相信,“情境法”教學運用到語文教學過程中,是改變我國長期以來語文教學的僵化模式,改變我國落后的語文教學現(xiàn)狀,實現(xiàn)“學生是素質教育的主體,教師是學生素質發(fā)展提高的服務者”這一教學思路的最好的教學模式之一,我們應當在平時的語文教學過程中加以研究運用,從而為語文教學作出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王坦,于崇津.教學原理與策略[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2.
[2]皮連聲.學與教的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3]羅樹華,李洪珍.教師能力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單位 山東省曲阜市吳村鎮(zhèn)中學)
編輯 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