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曉
要實現(xiàn)語文課堂教學的“五味俱全”,語文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能“添油加醋”,優(yōu)化教學的內容和過程,實現(xiàn)教情、學情和教學內容的完美結合,讓語文課堂獨具魅力和色彩。語文學科的教學具有工具性的特性,文學熏陶的特點和人文教育的特質,授課的內容和形式應該是豐富多彩的,應站在教師的視野上和學生的視角上,強調以生為本。
一、增添人文味,提升學生品格
語文教學的目標之一就是提高學生的人文精神,讓這些精神同化學生,進而內化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在品德修養(yǎng)、氣質個性和人際交往中獲得提升。初中語文在教學內容上就具有極強的人文性特征,很多內容都加入了人類優(yōu)秀思想的成果,對初中生的品德修養(yǎng)、氣質修養(yǎng)具有一定的熏陶作用。語文教學應該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突出人文精神的宣傳,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突出在知識學習的基礎上給學生一定的精神洗禮。具體來說就是要教師在教學中認真地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養(yǎng),并且把這些有益于提升學生品德修養(yǎng)和氣質個性的人文素養(yǎng)通過適當?shù)慕虒W方式,內化到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在學習和感悟中,體會到真善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學生具備健康的身心。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認真整合教材和學情之間的關系,讓語文課堂充滿人文精神,實現(xiàn)新課改提出的三維教學目標,使學生擁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現(xiàn)“仰天大笑出門去”的豪情,樹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爾東西南北風”的信念,獲得“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的感悟,確立“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固愁苦而終窮”的高尚人格。
比如,在學習毛澤東的《七律·長征》時,教師就應該突出文章中人文味的宣揚,通過學習“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讓學生了解到長征途中的艱苦,通過“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體會中國工農紅軍戰(zhàn)勝克服各種艱難險阻,表現(xiàn)出來的革命英雄主義和努力戰(zhàn)勝困難的精神。而“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詞句大氣,彰顯了革命者大無畏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通過這首七言律詩的學習,老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向老一輩革命家學習,遭遇逆境和挫折的時候,一定要敢于面對,保持樂觀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樹立堅強的意志和堅定的目標,這樣才能解決問題,健康成長。
二、注入情感味,升華學生情操味
初中語文教學應該按照新課改和素質教育的要求,實現(xiàn)學生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就目前的初中語文教材來說,其內容更具有人本性和人情味。語文教學的過程其實就是師生之間交流情感和探究知識的過程,也是學生了解作者,感悟作者寫作意境的過程。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釋放文章中的情感味道,增加課堂教學的人情味,升華學生的情操,激活他們的情感,最大限度地吸引學生,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激情,讓學生在寬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下成長和成才。
在課堂中,人情味的注入需要教師認真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并且能通過作者所表達的情感能給學生宣傳某些思想情感,并且能讓學生做出一定的反思和情感的內化。初中語文教材中牽涉到很多的情愫,有愛國情懷、有濃厚的親情、眷念故土、珍愛青春、感恩親情和悲天憫人的情感,這些情愫的表達恰恰可以幫助教師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人情味。比如在學習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這篇文章時,恰恰可以幫助學生能進一步的了解和感悟父親的形象,了解自己父親對自己的期望和關愛,引導學生學會理解父母,孝敬父母,進而實現(xiàn)人情味的教育,實現(xiàn)情感的共鳴。
三、提升文學味,提高文學修養(yǎng)
語文課學習的目的之一就是通過知識的學習來增加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在初中語文教學中不難看出,在對文章的選擇上出現(xiàn)了多元化的局面,有現(xiàn)代詩歌、有古詩詞、有小說、有童話故事、有科技散文,寓言故事等等,這些都從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向學生講授了不同文學載體的賞析、鑒別和創(chuàng)作的方法。如果學生能有效掌握這些資料,文學素養(yǎng)就會有一個質的提升,那樣,他們的文學素養(yǎng)自然也就提高了。
據(jù)統(tǒng)計,現(xiàn)行各種版本的語文教材中,文學類作品所占的比例都在60%以上。由此可見,給語文課堂植入“文學味”,讓語文教學實現(xiàn)“詩化”,對于中學語文教學是多么重要。初中語文學習的目的就是能讓學生學以致用,通過學習知識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能讓學生在寬松的語文課堂上既學習到知識又培養(yǎng)了情感和鍛煉能力。語文課學習的過程就是學生文學基本功夯實的過程,通過一點一滴的文學素養(yǎng)的積累,最后能讓學生創(chuàng)作出充滿文學色彩的文章。這就是說,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提升需要初中語文課堂中給予知識的普及和寫作方法的指導。
學習的目的是應用,并且在學習的過程中最為重要的是學習方法的掌握。比如在學習《美麗的西雙版納》這一篇游記時,文章可以說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寫景散文,運用小標題的形式,對照的手法,多角度、多側面地展示了西雙版納的自然景觀和民俗風情。文章語言優(yōu)美又平白如話,可以說學生是在欣賞如詩如畫的美景中掌握文本知識和得到美的熏陶的。文章中展現(xiàn)出作者的文學素養(yǎng)是極高的,也談到了一些寫文章的方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掌握一些小標題的用法和對照的寫作手法,并強化語言積累,實現(xiàn)創(chuàng)作的語言形象生動及富有感情色彩。這樣學生在以后的學習和創(chuàng)作中就會慢慢地積累相關的創(chuàng)作素材和方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
四、嫁接新聞味,做到與時俱進
對于教育教學來說,任何時候都要做到與時俱進。特別是現(xiàn)代社會,社會的發(fā)展節(jié)奏迅速,知識的更新速度非常之快,如果教師在教學中不能結合當先的先進理念,選擇適當?shù)慕虒W方法,更新教學內容,那教出來的學生也是很難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的。
對于初中語文的教學來說也是如此。新形勢下語文教學應該突出自身的工具性、引導性和輔助性的作用,要有效的嫁接新聞,體現(xiàn)語文教學的與時俱進,將社會的發(fā)展和教育教學僅僅的捆綁在一起。在語文課堂上,教師恰當?shù)貙刖哂袝r代特征的新聞類知識,可以創(chuàng)設新穎獨特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參與探究學習的激情,陶冶他們的情操,激活他們的思維。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心民生,鼓勵學生辯證地看問題,培養(yǎng)學生認識世界的能力和批判精神,讓課堂這一小天地,成為學生的人生導航標。
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初中語文課堂應該優(yōu)化教學過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實現(xiàn)三維教學目標,強調“五味俱全”。教師以全新的視角去講授知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要挖掘文字背后的寓意,讓學生學有所樂,學有所獲,實現(xiàn)既定的教育目標。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qū)陽澄湖中學(215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