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春蕾+劉建沖+杜淑芳
摘要:進食障礙是一組以進食行為異常為主的心理障礙。女性主義心理學作為時代發(fā)展的產(chǎn)物,彌補了主流心理學的缺點,從社會文化、社會性別建構(gòu)等方面來解釋進食障礙形成的原因,使得人們對進食障礙的認識更完整。
關(guān)鍵詞:女性主義心理學;進食障礙;社會文化;社會性別
一、引言
進食障礙是一組以進食行為異常為主的心理障礙,主要包括神經(jīng)性厭食(Anorexia Nervosa,AN)和神經(jīng)性貪食(Bulimia Nervosa,BN)兩大綜合征。進食障礙作為一種具有群體特征和時代特征的心身疾病,會對人們的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產(chǎn)生極大影響,嚴重者出現(xiàn)抑郁、自卑、自殺等心理性問題。進食障礙多發(fā)于13~20歲的青少年女性,尤其是少女發(fā)病率比較高[1]。研究發(fā)現(xiàn),進食障礙的發(fā)病率與經(jīng)濟發(fā)達程度密切相關(guān),進食障礙受家庭子女數(shù)量、家庭收入、家庭教育方式、成長環(huán)境、是否留守兒童、是否經(jīng)歷過重大身體或心理創(chuàng)傷事件等因素影響[2]。女性主義心理學家提出了生物—心理—社會—文化的分析模式,以社會解構(gòu)的方式認識和理解女性的經(jīng)驗,強調(diào)經(jīng)驗的差異性和多元性對進食障礙的影響。本文試從女性主義心理學的角度介紹進食障礙,以使人們對進食障礙的認識更為深入。
二、女性主義心理學對進食障礙的解釋
女性主義心理學(feminist psychology)是20世紀60~70年代第二次女權(quán)主義運動思潮下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一支帶有強烈政治目標的心理學分支,它試圖從心理學的角度結(jié)合社會的現(xiàn)實狀況揭示性別關(guān)系中的不平等和社會性別系統(tǒng)中不平等的權(quán)力關(guān)系。女性主義心理學發(fā)展至今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經(jīng)驗論女性主義心理學、立場論女性主義心理學和后現(xiàn)代女性主義心理學。
女性主義心理學是在繼承和批判傳統(tǒng)心理學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傳統(tǒng)心理學對女性心理發(fā)展的觀點是:女性心理發(fā)展落后于男性,是低等的[3]。弗洛伊德的女性心理觀是以男性中心為前提,“陰莖嫉妒”和“戀父情結(jié)”成為女性落后于男性的理論依據(jù)。女性心理發(fā)展是生物決定的。如弗洛伊德的“解剖即命運”,埃里克森的“內(nèi)外部空間理論”。以男性的標準度量女性心理發(fā)展,如科爾伯格的道德發(fā)展理論[3]。隨著對女性經(jīng)驗認識的加深,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新精神分析學家霍妮、阿德勒、喬多羅等開始從生理結(jié)構(gòu)、生長方式、性別認同和社會文化等方面探討女性心理的發(fā)展,從而為女性主義心理學的產(chǎn)生奠定了基礎(chǔ)[3]。隨著后現(xiàn)代文化的發(fā)展以及女性主義心理學研究的深入,女性主義心理學理論形成并逐漸完善。女性主義心理學對進食障礙的解釋也是從社會文化和社會性別的角度來闡述。
(一)瘦削的社會文化觀點
菲克斯汀(Suzette Finkelstein)認為,進食障礙是社會發(fā)展缺陷導致的[4]。愛麗斯貝特(Elisabet)發(fā)現(xiàn)女性主義心理學建立之初就將進食障礙看作是與文化相關(guān)的綜合病癥[5],并且治療的重點全在患者的體相障礙上,此時的治療與行為治療很接近。女性主義臨床心理學將進食障礙與“瘦削的文化”聯(lián)系起來,關(guān)注點從個人特質(zhì)轉(zhuǎn)變?yōu)榕耘c社會環(huán)境的適應(yīng)問題[6]。心理學家認為,正是大眾傳媒中瘦削的女性身體魅力、瘦削與吸引在文化上的等同以及節(jié)食的流行讓女性對“瘦削文化”內(nèi)化、向往,讓她們專注于自己的身體,并通過苛刻、無限制的進食來達到這一文化標準。外界對女性體型提出過高的要求的,同時也會降低女性的自我認同和自我接納水平,較低的自我認同與接納也是導致進食障礙的一個直接原因[7]。Robert Seidenberg認為進食障礙是一種文化模式(cultural pattern)。盡管女性主義心理學在建立之初就注意到社會文化的影響,但并沒有深究患者內(nèi)部深層的心理斗爭機制和驅(qū)動力,治療目標上也只是治標不治本。
(二)社會性別建構(gòu)誤區(qū)的解釋
后現(xiàn)代女性主義者從社會性別(gender)的角度結(jié)合心理動力學的觀點來解釋進食障礙。后現(xiàn)代女性主義心理學在社會建構(gòu)理論的基礎(chǔ)上認為社會性別不是個體的本質(zhì),而是人們對一定的社會語言和特定文化話語所建構(gòu)[8]。當代社會體型與肥胖、節(jié)食等所表達的社會性別單一標準使得進食障礙患者認為控制身體能賦予心理一種權(quán)力感從而得到社會的認同。社會認同作為一種心理動力,會使人們對食物、體型方面的信息更加關(guān)注,而“發(fā)胖”則會違背社會單一的性別標準,會失去自我控制感和社會認同感?,斏∕arsin)通過對厭食癥女性的話語分析,建構(gòu)了她們作為女性的認同以及她們與身體的關(guān)系[9]。此種觀點雖然關(guān)注進食障礙患者的內(nèi)部驅(qū)動力和外界客觀要求的關(guān)系,但沒有詳細闡述進食障礙患者社會認同的最終目的,也沒有更深一步分析女性心理特點與社會的關(guān)系。
(三)母女客體關(guān)系復制解釋
南希(Nancy Chodorow)認為在女性的生活中,女兒—母親的關(guān)系是產(chǎn)生和推動女性神經(jīng)癥性障礙的核心關(guān)系[10]。Orbach(1986)認為在進食障礙的女性患者中“早已存在不適的狀態(tài)”(preexisting state of discomfort),這種復制母親的客體關(guān)系(reproduction-of-mothering objective relation)會使得母親這個社會載體成為女性產(chǎn)生進食障礙的原因。他分析了母女之間的矛盾關(guān)系——母親希望女兒比自己好,但是又怕女兒會威脅到自己;女兒不想離開母親,卻又不愿像母親那樣處于無助的地位,女兒或者會感到背叛了母親或者會覺得應(yīng)該超越母親,這種矛盾心理和關(guān)系使女兒產(chǎn)生了不良的進食行為。母女關(guān)系的好壞、母親的進食行為、母親體型和對“美”的定義都會直接影響女兒的進食行為?,F(xiàn)代社會充斥著對女性的評價,異性的凝視成為女性性客體化的標準,女性內(nèi)化這一凝視,又通過評價這一“初期的身心自我”(nascent psychosomatic self)這一“社會化的自我”產(chǎn)生羞愧、焦慮、壓抑,導致女性身體或性與人格的分離,從而產(chǎn)生進食障礙。無論是母女關(guān)系還是女性對社會性標準的客體化,都是從患者自我成長、人格角度來探討進食障礙產(chǎn)生的原因,較之前兩種觀點是從更深的心理層次關(guān)注進食障礙患者的心理特點,但是客體化觀點只是從單項的維度分析母女關(guān)系,對性的客體化過程也只是關(guān)注患者在社會中的性角色——性目的和愛的客體,忽略了患者的性體驗、性需求。
(四)女性應(yīng)對壓力特有方式的觀點
桑普森(Thompson)[11]的研究挑戰(zhàn)了將進食障礙與滿足性吸引與美麗的文化理想聯(lián)系起來的觀點,通過對有色女性、同性戀女性、貧窮女性和白人女性長時間的進食障礙問題的研究,桑普森指出進食障礙在這幾種女性當中不存在差異,即瘦削的文化(culture-of-thinness)并不是進食障礙的原因,而與極度的情緒緊張有關(guān),女性在面對生活中的性虐待、貧窮、社會歧視時會把進食行為當作一種應(yīng)付的手段,從而改變她們的羞愧和內(nèi)疚情緒。莫瑞科(Marecek)認為“當情境中沒有其他手段可用時,進食行為是應(yīng)付情境的積極方式?!盵12]桑普森認為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改善女性身體與進食行為之間的關(guān)系:保證女孩的成長中沒有性虐待;父母應(yīng)該運用更多的資源來撫養(yǎng)子女;有色種族的孩子不應(yīng)該受種族歧視;年輕的女同性戀者應(yīng)該有機會與她們的先輩接觸。因此治療的重點也是讓進食障礙的女性重新給自己定位,讓她們發(fā)出自己的聲音,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要。
以上各種觀點都是從社會文化大背景、女性的地位及社會環(huán)境對女性的不利影響來解釋進食障礙,正如沃爾夫所說“文化要求女性瘦身,并不是沉迷于女性的美麗而是沉迷于女性的順從”。
三、討論
正如盧梭所說,“生存于己身還是生存于別處?”作為一種社會哲學思想,女性主義心理學發(fā)出的聲音是從社會文化環(huán)境與自身結(jié)合的角度來建立其理論。結(jié)合社會政治文化背景、價值體系、女性的社會政治地位。當代社會中女性處于被動的社會地位,政治權(quán)力和責任相對較小,加之以男性為中心的“瘦即是美”的單一價值取向,女性沒有選擇生活方式的能力,只有“別人”在場的情況下自我才有現(xiàn)實意義,我是作為“你”來理解。女性主義心理學不但注重患者作為主體“我”在社會中存在的意義,而且分析客體“我”作為患者本身和社會評價的標準對主體“我”的限制。正是這種弱小的、發(fā)展不完善的主體“我”成為進食障礙患者產(chǎn)生和維持病癥的心理原因。通過對進食障礙患者自我概念的分析,結(jié)合社會文化背景和價值體系,對進食障礙有更深層次的了解。對所有女性經(jīng)驗的關(guān)注,使得對有色種族、民族、不同社會階層和同性戀女性,甚至是男性進食障礙患者的研究在更廣更深的層面上擴展開來,對了解進食障礙這個帶有群體特征和時代特征的身心疾病更有意義。
女性主義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的新勢力解釋進食障礙有明顯的進步和優(yōu)勢,但作為一種新的治療思想,其效果仍需進一步的實踐檢驗。
參考文獻
[1]陳薇,Leung F,王建平,Tang C W. 香港華人少女進食障礙問卷的信度、效度與常模[ 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5,13(1):33-36.
[2]王木生,鄧香蘭,周冬根,等.江西省高職女大學生進食障礙現(xiàn)狀調(diào)查及因素分析[ 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5):781-784.
[3] Meredith M K. Developing a feminist psychology of women: Past and future accomplishments[ J ].Canadian Psychology, 1986, 27(3):248-259.
[4]Robert S. Psychoanalysis and femininity , Part III[J]. Psychoanalytic Psychology, 5(3), 343-362.
[5]Young-Bruehl E. On Feminism and psychoanalysis:In the Case of Anorexia Nervosa[J] . Psychoanalytic Psychology, 1993, 10(3), 317-330.
[6]許艷麗,李燕.女性主義心理學:從批判到主張[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5,17(2) .
[7]聶淼,姚應(yīng)水,陳燕,等.醫(yī)學院女生進食障礙與自我接納的現(xiàn)況調(diào)查[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0(4):569-572.
[8] Kenneth J G.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a postmodern context[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10): 803-813.
[9]郭愛妹.女性主義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10]Nancy C. Family structure & feminine personality in women, culture & society [M]. Rosaldo &Lamper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11]Carie F, Anne E H, Beverly B. Reading in the psychology of women:Dimensions of the female experience[J]. Prin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998:340-351.
[12]Marecek J. Disorderly constructs: Feminist frameworks for clinical psychology[M]// Handbook of the Psychology of Women and Gender, 2001:311.
欄目編輯 / 王晶晶.終校 / 黃才玲
(四)女性應(yīng)對壓力特有方式的觀點
桑普森(Thompson)[11]的研究挑戰(zhàn)了將進食障礙與滿足性吸引與美麗的文化理想聯(lián)系起來的觀點,通過對有色女性、同性戀女性、貧窮女性和白人女性長時間的進食障礙問題的研究,桑普森指出進食障礙在這幾種女性當中不存在差異,即瘦削的文化(culture-of-thinness)并不是進食障礙的原因,而與極度的情緒緊張有關(guān),女性在面對生活中的性虐待、貧窮、社會歧視時會把進食行為當作一種應(yīng)付的手段,從而改變她們的羞愧和內(nèi)疚情緒。莫瑞科(Marecek)認為“當情境中沒有其他手段可用時,進食行為是應(yīng)付情境的積極方式?!盵12]桑普森認為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改善女性身體與進食行為之間的關(guān)系:保證女孩的成長中沒有性虐待;父母應(yīng)該運用更多的資源來撫養(yǎng)子女;有色種族的孩子不應(yīng)該受種族歧視;年輕的女同性戀者應(yīng)該有機會與她們的先輩接觸。因此治療的重點也是讓進食障礙的女性重新給自己定位,讓她們發(fā)出自己的聲音,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要。
以上各種觀點都是從社會文化大背景、女性的地位及社會環(huán)境對女性的不利影響來解釋進食障礙,正如沃爾夫所說“文化要求女性瘦身,并不是沉迷于女性的美麗而是沉迷于女性的順從”。
三、討論
正如盧梭所說,“生存于己身還是生存于別處?”作為一種社會哲學思想,女性主義心理學發(fā)出的聲音是從社會文化環(huán)境與自身結(jié)合的角度來建立其理論。結(jié)合社會政治文化背景、價值體系、女性的社會政治地位。當代社會中女性處于被動的社會地位,政治權(quán)力和責任相對較小,加之以男性為中心的“瘦即是美”的單一價值取向,女性沒有選擇生活方式的能力,只有“別人”在場的情況下自我才有現(xiàn)實意義,我是作為“你”來理解。女性主義心理學不但注重患者作為主體“我”在社會中存在的意義,而且分析客體“我”作為患者本身和社會評價的標準對主體“我”的限制。正是這種弱小的、發(fā)展不完善的主體“我”成為進食障礙患者產(chǎn)生和維持病癥的心理原因。通過對進食障礙患者自我概念的分析,結(jié)合社會文化背景和價值體系,對進食障礙有更深層次的了解。對所有女性經(jīng)驗的關(guān)注,使得對有色種族、民族、不同社會階層和同性戀女性,甚至是男性進食障礙患者的研究在更廣更深的層面上擴展開來,對了解進食障礙這個帶有群體特征和時代特征的身心疾病更有意義。
女性主義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的新勢力解釋進食障礙有明顯的進步和優(yōu)勢,但作為一種新的治療思想,其效果仍需進一步的實踐檢驗。
參考文獻
[1]陳薇,Leung F,王建平,Tang C W. 香港華人少女進食障礙問卷的信度、效度與常模[ 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5,13(1):33-36.
[2]王木生,鄧香蘭,周冬根,等.江西省高職女大學生進食障礙現(xiàn)狀調(diào)查及因素分析[ 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5):781-784.
[3] Meredith M K. Developing a feminist psychology of women: Past and future accomplishments[ J ].Canadian Psychology, 1986, 27(3):248-259.
[4]Robert S. Psychoanalysis and femininity , Part III[J]. Psychoanalytic Psychology, 5(3), 343-362.
[5]Young-Bruehl E. On Feminism and psychoanalysis:In the Case of Anorexia Nervosa[J] . Psychoanalytic Psychology, 1993, 10(3), 317-330.
[6]許艷麗,李燕.女性主義心理學:從批判到主張[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5,17(2) .
[7]聶淼,姚應(yīng)水,陳燕,等.醫(yī)學院女生進食障礙與自我接納的現(xiàn)況調(diào)查[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0(4):569-572.
[8] Kenneth J G.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a postmodern context[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10): 803-813.
[9]郭愛妹.女性主義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10]Nancy C. Family structure & feminine personality in women, culture & society [M]. Rosaldo &Lamper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11]Carie F, Anne E H, Beverly B. Reading in the psychology of women:Dimensions of the female experience[J]. Prin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998:340-351.
[12]Marecek J. Disorderly constructs: Feminist frameworks for clinical psychology[M]// Handbook of the Psychology of Women and Gender, 2001:311.
欄目編輯 / 王晶晶.終校 / 黃才玲
(四)女性應(yīng)對壓力特有方式的觀點
桑普森(Thompson)[11]的研究挑戰(zhàn)了將進食障礙與滿足性吸引與美麗的文化理想聯(lián)系起來的觀點,通過對有色女性、同性戀女性、貧窮女性和白人女性長時間的進食障礙問題的研究,桑普森指出進食障礙在這幾種女性當中不存在差異,即瘦削的文化(culture-of-thinness)并不是進食障礙的原因,而與極度的情緒緊張有關(guān),女性在面對生活中的性虐待、貧窮、社會歧視時會把進食行為當作一種應(yīng)付的手段,從而改變她們的羞愧和內(nèi)疚情緒。莫瑞科(Marecek)認為“當情境中沒有其他手段可用時,進食行為是應(yīng)付情境的積極方式?!盵12]桑普森認為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改善女性身體與進食行為之間的關(guān)系:保證女孩的成長中沒有性虐待;父母應(yīng)該運用更多的資源來撫養(yǎng)子女;有色種族的孩子不應(yīng)該受種族歧視;年輕的女同性戀者應(yīng)該有機會與她們的先輩接觸。因此治療的重點也是讓進食障礙的女性重新給自己定位,讓她們發(fā)出自己的聲音,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要。
以上各種觀點都是從社會文化大背景、女性的地位及社會環(huán)境對女性的不利影響來解釋進食障礙,正如沃爾夫所說“文化要求女性瘦身,并不是沉迷于女性的美麗而是沉迷于女性的順從”。
三、討論
正如盧梭所說,“生存于己身還是生存于別處?”作為一種社會哲學思想,女性主義心理學發(fā)出的聲音是從社會文化環(huán)境與自身結(jié)合的角度來建立其理論。結(jié)合社會政治文化背景、價值體系、女性的社會政治地位。當代社會中女性處于被動的社會地位,政治權(quán)力和責任相對較小,加之以男性為中心的“瘦即是美”的單一價值取向,女性沒有選擇生活方式的能力,只有“別人”在場的情況下自我才有現(xiàn)實意義,我是作為“你”來理解。女性主義心理學不但注重患者作為主體“我”在社會中存在的意義,而且分析客體“我”作為患者本身和社會評價的標準對主體“我”的限制。正是這種弱小的、發(fā)展不完善的主體“我”成為進食障礙患者產(chǎn)生和維持病癥的心理原因。通過對進食障礙患者自我概念的分析,結(jié)合社會文化背景和價值體系,對進食障礙有更深層次的了解。對所有女性經(jīng)驗的關(guān)注,使得對有色種族、民族、不同社會階層和同性戀女性,甚至是男性進食障礙患者的研究在更廣更深的層面上擴展開來,對了解進食障礙這個帶有群體特征和時代特征的身心疾病更有意義。
女性主義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的新勢力解釋進食障礙有明顯的進步和優(yōu)勢,但作為一種新的治療思想,其效果仍需進一步的實踐檢驗。
參考文獻
[1]陳薇,Leung F,王建平,Tang C W. 香港華人少女進食障礙問卷的信度、效度與常模[ 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5,13(1):33-36.
[2]王木生,鄧香蘭,周冬根,等.江西省高職女大學生進食障礙現(xiàn)狀調(diào)查及因素分析[ 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5):781-784.
[3] Meredith M K. Developing a feminist psychology of women: Past and future accomplishments[ J ].Canadian Psychology, 1986, 27(3):248-259.
[4]Robert S. Psychoanalysis and femininity , Part III[J]. Psychoanalytic Psychology, 5(3), 343-362.
[5]Young-Bruehl E. On Feminism and psychoanalysis:In the Case of Anorexia Nervosa[J] . Psychoanalytic Psychology, 1993, 10(3), 317-330.
[6]許艷麗,李燕.女性主義心理學:從批判到主張[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5,17(2) .
[7]聶淼,姚應(yīng)水,陳燕,等.醫(yī)學院女生進食障礙與自我接納的現(xiàn)況調(diào)查[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0(4):569-572.
[8] Kenneth J G.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a postmodern context[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10): 803-813.
[9]郭愛妹.女性主義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10]Nancy C. Family structure & feminine personality in women, culture & society [M]. Rosaldo &Lamper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11]Carie F, Anne E H, Beverly B. Reading in the psychology of women:Dimensions of the female experience[J]. Prin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998:340-351.
[12]Marecek J. Disorderly constructs: Feminist frameworks for clinical psychology[M]// Handbook of the Psychology of Women and Gender, 2001:311.
欄目編輯 / 王晶晶.終校 / 黃才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