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文
美國1973年就有600所大學開設死亡教育課程,其受歡迎程度僅次于性教育
一位傷心至極的母親,在幾近瘋狂的情形下來哀求佛陀,希望他能現(xiàn)大神通,把她死去沒多久的孩子救活,她說出很多原因來說明她的小孩為何尚不當死。
佛陀當時可憐這位母親,并沒有拒絕她的要求,也沒有去和她討論其子到底該不該死。佛陀答應了這位母親的要求,但有一個條件,就是她必須在太陽下山以前帶三粒芝麻來見佛陀,而這三粒芝麻需來自三個從未死過親人的家庭。
這位母親聞佛所言大喜,覺得佛陀真是好人,于是,就開始到村落中挨家挨戶地去乞求芝麻了。
太陽下山的時候,這位母親拖著疲倦的身子來見佛陀。她雖仍很哀傷,但她的眸子里有了另一種光芒。她已不再要佛陀替她把兒子救活了。因為她跑遍全村,卻求不到一粒沒有死過人的家產(chǎn)的芝麻,誰家沒死過人呢?她看清了一個事實,就是死亡只是生命與人間的真相。而且是每一個人,每一個家,每一個母親都一樣,死神并沒有對她格外不公。佛陀用了一種無言的方式,使她認識了生命,接受了死亡。她了解到了不只是她的兒子,就連她本人,就連佛陀也都一樣,有一天是會離開這個世間的。于是,這個母親見了佛陀,沒有再說什么,只是謝了佛陀就離開了。
死亡面前的眾生相
魯迅曾經(jīng)有一篇文章,說有一家生了兒子,親朋好友都來祝賀,有人說,這孩子將來能升官,有人說,這孩子將來能發(fā)財,于是皆大歡喜。這時有一個人說,這個孩子將來會死的,結果,他被打了出去。
中國人對于死亡的話題總是回避,并且在社交中設置了種種禁忌來回避它。這實際上是人們對于死亡的恐懼、不接納。據(jù)說,很多癌癥病人最后并不是死于病癥,而是死于恐懼。生命無常只是一個事實,但真正給人帶來痛苦的,恰恰正是對這個事實的焦慮、恐懼。
還有一種對死亡的心態(tài),很常見,就是斷滅論。斷滅論者認為既然一切無常,人生必死,則一切皆無意義。由此產(chǎn)生兩種后果:一些人會變得意志消沉,喪失了對生活的信心與熱情;而另外一些人則變成及時行樂,沉溺于縱欲之中。
從表面上看,二者似乎是相反的兩種表現(xiàn),但其本質是一樣的,都是因為念及死亡的幻滅感,而放棄了人生應有的努力,喪失了彰顯生命價值與意義的熱情。
這種偏差實際上是過于執(zhí)著于死亡帶來的虛幻感,卻忘了生命雖然是無常遷變的,但也有其本身存在的意義。正如電光雖然短暫,但也有照亮世間那一剎那的存在,由此不能說它沒有意義。
而另一些對生命意義缺乏理解的人,常常會以為追求欲望的滿足即是生命的意義所在。其實,因為他們并不了解欲望,欲望只能越刺激越大,它永遠沒辦法得到完全的滿足,所以,古語說“欲壑難平”??v欲者往往會一直處在渴求—短暫滿足—厭倦—又產(chǎn)生新渴求的無止盡循環(huán)之中,卻無法得到真正的滿足與滿意。
以下思維死亡的方式并無益處:想到自己喜愛者的死亡,而生起悲傷;想到自己怨敵的死亡,而生起歡喜;想到自己的死亡,生起恐懼;思維無關者的死亡,而感覺漠不關己。
這四種對死亡的思維方式,其實并未真正去思考死亡本身,而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把關注的重點集中在自我得失上,由此產(chǎn)生各種或悲或喜的情緒跌宕。
《清凈道論》中強調要正確修習“死隨念”,簡單地說,就是不計算、不考量死亡給自己帶來什么或失去什么,而是要通過人生必死的事實,去領悟生命短暫流變的真相,生起智慧,由此能夠理性地放下該放下的東西,而充分地去把握應該把握的東西。
死亡課程
在西方有一種課程叫死亡教育。Herman Feifel 1959年發(fā)表第一部死亡教育的代表著作《死亡的意義》; 1963年,Robert Fulton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的大學,首次開設了美國大學的第一門正規(guī)死亡教育課程。1970年,第一次死亡教育的研討會在明尼蘇達州的哈姆萊恩大學舉行,之后死亡教育漸受重視。美國1973年就有600所大學開設死亡教育課程,其受歡迎程度僅次于性教育;而發(fā)展至1976年,除了有1500所中小學實施死亡教育課程外,還成立了“死亡教育與諮商協(xié)會”,這是美國最重要的死亡教育專業(yè)組織,也是國際間最大的“教育的—專業(yè)的—科學的”死亡學領域的組織。
美國的兒童死亡教育材料同時為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服務,材料編寫十分重視抓住兒童的心理特點,比如采用生動有趣的故事、詼諧幽默的漫畫等手段吸引兒童的注意力和興趣,努力提高兒童死亡教育的效果。其中代表作是《談論死亡:家長與孩子之間的對話》,該書成為暢銷書,發(fā)行超過14萬冊。
Dickinson在1986年對184名學生參加死亡教育課程前后進行了態(tài)度測試,大部分被試在課程的最后都認為自己對死亡和與死亡有關事件的恐懼較學習這門課程前有所減少。
有資料顯示,從1970年到1994年,開設自殺預防課程之后,加州的自殺率降低了39%,而同一時期全美的自殺率則增加了一倍。Rutgers大學J.Kalafat教授的研究也發(fā)現(xiàn),在新澤西州的Bergen郡,廣泛開設預防自殺課程使該地區(qū)的自殺率在過去的10年比以前降低了50%。
直視驕陽
沈陽有一家心理咨詢中心早在兩年前就采用“死亡體驗”的方式來做心理治療,通過模擬死亡的方式,采用死前感言、宣讀墓志銘、嬰兒新生,新生感言等方式治療來訪者。目前已有1000多人體驗過這種減壓方法。
遼寧省遼陽市一家國有企業(yè)女高管進行了死亡體驗。以前的她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經(jīng)常斥責自己的員工。當她看到“死亡體驗”時很好奇,就試了一次?;氐竭|陽后,丈夫和手下的員工都發(fā)現(xiàn)她性格變了,隨和、寬容了。后來,她在自己的QQ簽名上寫了這樣的話:“還有什么放不下的呢?”
沈陽市一家企業(yè)的執(zhí)行總經(jīng)理只有35歲,但因為工作的高壓,使他看起來像55歲。這位總經(jīng)理曾經(jīng)四次試圖自殺,都被家人、同事發(fā)現(xiàn)救活。在充分體驗了“假死一次”后,這位年輕總經(jīng)理的人生態(tài)度發(fā)生了很大改變,主動提出降職,還經(jīng)常到慈善機構去做義工。這名執(zhí)行總經(jīng)理寫的“新生感言”中有這樣一段話:“過去的35年,我以為自己追求的東西是我必須要得到的??墒?,我現(xiàn)在才知道,我以為我需要一片海洋,其實我只需要一杯水;我以為我需要一棟別墅,其實我只需要一個溫暖的家?!?/p>
只有能夠正確理解與看待生命的人,才能最終獲得內(nèi)心的安寧和高品質的生命存在方式,他們在面對與思考死亡的過程中受益良多。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在他的《直視驕陽》一書中寫道:
“我曾與瀕臨死亡的晚期癌癥患者密切接觸,長達十余年,我發(fā)現(xiàn)他們中的許多人,非但沒有陷入麻木的絕望,反而產(chǎn)生了積極而深遠的改變。這些人放棄了生活中無關重要的瑣屑之事,重新安排了人生的重心;他們主動選擇不做違背心意的事情;他們花時間與至親至愛者更深地交流;他們對生命中原本平常的事物,比如變幻的四季、美麗的大自然以及節(jié)日或是新年的來臨等等充滿感恩。許多研究還表明,這些晚期癌癥患者不再對其他人感到恐懼,他們有勇氣去冒險,而很少擔心被拒絕。我的一個病人幽默地說‘癌癥治好了神經(jīng)癥?!?/p>
(摘自《書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