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維超,韓 維,宋 巖
SIWeichao1,HAN Wei1,SONGYan2
1.海軍航空工程學院 飛行器工程系,山東 煙臺 264001
2.海軍航空工程學院 基礎實驗部,山東 煙臺 264001
1.Department of Airborne Vehicle Engineering,Naval Aeronautical and Astronautical University,Yantai,Shandong 264001,China
2.Foundation Experiment Department,Naval Aeronautical and Astronautical University,Yantai,Shandong 264001,China
航空母艦至今仍是世界各軍事強國海軍最重要的主戰(zhàn)裝備,其絕大多數(shù)作戰(zhàn)使命都需要并且只能由艦載機來承擔和完成[1]。合理保障艦載機,對提高航母戰(zhàn)斗力具有重要的意義[2]。為了明確艦載機在出動過程中的狀態(tài),以更好地對其進行保障,首先需要對艦載機的出動流程進行分析。實際的艦載機出動流程比較復雜,需要各部門相關人員的密切配合,涉及到艦載機在不同戰(zhàn)位間的保障[3],增加了建模的復雜性。另外,不同的出動任務其所涉及到艦載機數(shù)量、停機位使用范圍、起飛位使用情況等各不相同,若分別對其進行建模,則可能導致工作量較大及無法涵蓋所有出動任務的情況。
為此在分析Petri網(wǎng)的優(yōu)點基礎上,通過對艦載機出動任務梳理分析,提取共同特征,建立了面向任務的T-Petri網(wǎng)模型。通過對T-Petri的基本網(wǎng)進行簡單擴充便可以仿真不同的出動任務,不僅簡化了出動流程,而且可以滿足艦載機出動任務的多樣性建模要求,避免了重復建模的復雜性。
Petri網(wǎng)是模擬并行系統(tǒng)和分布式系統(tǒng)的一種強有力的形式化工具[4]。它能夠形象地描述系統(tǒng)的行為特性、分布式特性、異步特性、不確定性、資源競爭等,從而很好地刻畫系統(tǒng)的動態(tài)行為,分析系統(tǒng)的性能[5-6]。
本部分以Petri網(wǎng)為基礎,通過歸納總結艦載機出動任務,設計了一種面向任務的綜合T-Petri網(wǎng)模型,其綜合性主要體現(xiàn)可以對不同的出動任務進行動態(tài)建模。
艦載機出動任務總體要求是在規(guī)定時間內為規(guī)定數(shù)量艦載機提供航空保障資源,指揮并管理各項航空保障作業(yè),安全保障艦載機出動。航母作戰(zhàn)任務的多樣性[7],導致艦載機的出動情況也互不相同,但是所有任務都必須給出某些特定的參數(shù),主要包括:
出動飛機數(shù)量:指為完成本次任務所需要出動的艦載機的數(shù)量。
停機位使用情況:明確待出動的艦載機各自分別所處的停機位。
起飛位使用情況:明確本次出動任務需要使用起飛位的范圍。每個起飛位都固定對應一個準備位和一條起飛跑道。
出動任務最終完成的目標:首先,在特定的停機位使用范圍,對待出動艦載機進行無重復布放;其次,按事先設定的起飛位使用順序,利用盡量短時間依次出動位于停機位上的艦載機。
T-Petri網(wǎng)是建立在Petri網(wǎng)基礎上,融合艦載機出動所形成的一種特殊模型。定義如下。
定義一個六元組 Σ=(P,T;F,K,W,M0),其中:(P,T;F)是一個基本Petri網(wǎng),P 元素是庫所(Place,即為 S元素),T 元素是變遷(Transition);K:P→N+∪{∞}是位置容量函數(shù),其中N+是指大于0的所有整數(shù)集合;W:F→N+是弧權函數(shù);M0:P→N是初始標識(marking),滿足:?p∈P,M0(p)≤K(p),K(p)為位置 p的容量。
在T-Petri網(wǎng)系統(tǒng)的圖形表示中,用圓“○”表示位置,用短劃線“□”表示轉移,用有向弧“→”表示有序偶,標記仍由在位置中的黑點“·”來表示。對于弧 f∈F,當W(f)>1時,將W(f)標注在弧上。當一個位置的容量有限時,通常將 K(p)標注在位置 p的圓圈旁。若K(p)=∞,通常省略 K(p)的標注;若 K(p)≠∞,K函數(shù)僅為 K:P→N+,此時當 K(p)=1時,通常省略 K(p)的標注。
運行規(guī)則:
函數(shù) M:P→N叫做 Σ 的標識 iff?p∈P:M(p)≤K(p),即小于額定容量時才可發(fā)生;
一個轉移t∈T在M下是可實施的條件是:?p∈P,W(p,t)≤M(p)≤K(p)-W(t,p)
若抑制弧起始庫所 p的容量K(p)≠0,則所限制的變遷T不能發(fā)生。
根據(jù)艦載機出動任務的特點,T-Petri基本網(wǎng)模型應主要包含四個模塊,分別是艦載機設置模塊、停機位設置模塊、起飛位設置模塊和艦載機起飛操作設置模塊。通過對出動過程進行合并抽象,以不同類來表示不同的對象,建立面向任務的T-Petri模型的基本網(wǎng)如圖1所示。
(1)圖中圓圈代表庫所,表示某一類對象。
艦載機庫所,包含出動任務所需要出動的所有艦載機;
停機位庫所,包含出動任務所使用停機位;
準備位庫所,包含出動任務所使用準備位;
起飛位庫所,包含出動任務所使用起飛位;
待起飛艦載機庫所,包含在起飛位準備完畢且等待起飛的艦載機;
偏流板庫所,包含出動任務所使用偏流板;
起飛跑道庫所,包含出動任務所使用跑道。
(2)長方形代表變遷,表示針對出動任務的某種操作。
停機位配置,指根據(jù)不同出動任務,為艦載機配置相應的停機位。
移至準備位,指將位于停機位的艦載機移至相應的準備位待命。
移至起飛位,指將位于準備位的艦載機移至起飛位。
起飛前準備,指艦載機在起飛位進行起飛前的準備。
起飛位動態(tài)使用,指根據(jù)不同的出動任務,通過加入虛擬庫所,以動態(tài)設定起飛位的使用順序。
圖2 庫茲涅佐夫航母艦面模型
起飛安全間隔,指相鄰艦載機安全起飛的時間間隔。
偏流板冷卻,指艦載機由起飛位起飛后,對應偏流板進行冷卻。
(3)帶圈弧線代表抑制弧[8],表示假如前面庫所中有托肯,則該變遷不發(fā)生。
抑制弧A表示在某一起飛位的偏流板冷卻完畢之前,后續(xù)艦載機不能移至該起飛位。艦載機在起飛位起飛時,高溫尾焰使偏流板急速升溫。后續(xù)艦載機必須等待偏流板冷卻完畢后,才能安全經(jīng)過偏流板移至起飛位[9]。
為形象表述航母各戰(zhàn)位,以下給出庫茲涅佐夫號航母各戰(zhàn)位示意圖,如圖2所示。
本部分主要針對T-Petri網(wǎng)模型所完成的功能進行分析。該模型通過提取不同出動任務的共性并轉化為基本網(wǎng)的形式,使得可以通過簡單的擴展便能夠動態(tài)地為不同任務建立相應的仿真模型。各模塊完成的主要功能為:
(1)艦載機設置模塊,主要完成的功能為根據(jù)某次具體出動任務的情況,動態(tài)設置所需實例化艦載機對象的數(shù)量等。
(2)停機位設置模塊,主要根據(jù)實例化的艦載機情況動態(tài)設定所使用停機位的數(shù)量及范圍,并進行實例化。
(3)起飛位設置模塊,該模塊包括準備位設置和起飛位設置兩部分。準備位主要是為等待進入起飛位的艦載機提供臨時停機位,與起飛位是一一對應的。此處根據(jù)出動任務要求,動態(tài)實例化準備位和起飛位,完成對艦載機的“加載”及放飛前準備操作。
(4)起飛操作設置模塊,主要完成的功能包括實例化起飛跑道;根據(jù)任務要求動態(tài)配置起飛位使用順序;根據(jù)艦載機出動順序、起飛位使用順序,在滿足安全間隔的前提下[10],動態(tài)放飛艦載機;實例化偏流板,在艦載機起飛后,執(zhí)行對偏流板的冷卻操作。
面向任務的T-Petri網(wǎng)模型可以通過對其基本網(wǎng)進行簡單的實例化擴充,便可以動態(tài)的與某一具體任務對應起來,避免了要為每個不同任務分別建立不同基本網(wǎng)模型的復雜性。它是建立在Petri網(wǎng)基礎上的進一步抽象,將不同出動任務所要求對象的多樣性以類的方式予以概括,針對某一具體任務再對所有類進行實例化,它用在艦載機調度方面除具有Petri網(wǎng)優(yōu)點[11]外,還具有以下優(yōu)點:
(1)T-Petri網(wǎng)能很好地描述艦載機出動過程中的并發(fā)和順序的關系。
(2)T-Petri網(wǎng)模型特別適合用于描述以有規(guī)則的流動行為為特征的動態(tài)系統(tǒng),因為T-Petri網(wǎng)是借助標志和網(wǎng)來運行規(guī)則的,可以自由地運行。
(3)T-Petri網(wǎng)的圖形表達方式,非常容易理解,而且可讀性也很強,并且可以直觀地看到艦載機整個出動過程的動態(tài)變化。
(4)T-Petri網(wǎng)模型是從組織結構和控制的角度,去模擬艦載機出動的,并沒有涉及艦載機出動所依賴的具體細節(jié),例如艦載機的出動過程是以艦載機在停機位布放完畢為前提的,而在T-Petri網(wǎng)模型中并沒有具體考慮艦載機的布放細節(jié);為了完成起飛操作,艦載機需要在不同戰(zhàn)位間進行移動,而在T-Petri網(wǎng)模型中也沒有體現(xiàn)其移動的細節(jié)。T-Petri網(wǎng)是對實際的艦載機出動過程共性的高度抽象概括,簡化了建模的復雜性。
為了清楚地表示T-Petri網(wǎng)模型的仿真過程,此處以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的艦載機出動流程為例進行分析。
(1)艦面戰(zhàn)位設置
艦載機在出動過程中,需要在不同戰(zhàn)位完成不同的操作,為此需要首先對航母艦面各戰(zhàn)位進行數(shù)字化建模,如圖2所示。庫茲涅佐夫號航母[12]具有3個起飛位(1號、2號及3號),對應有3個噴氣偏流板和3個準備位;3條起飛跑道,其中1號和2號跑道為短跑道,3號跑道為長跑道,且1號和3號部分重合;停機位主要位于右舷及左舷后部,圖2列出了常用的10個停機位,并分別進行了編號。
(2)艦面戰(zhàn)位間距離計算
在計算艦載機出動時間時,要考慮艦載機由停機位移至準備位的時間,為此需要測量停機位與準備位間的距離。此處為了更近似表示艦載機的移動路線[13],利用弧線予以表示。如圖3所示。
圖3 距離測量示意圖
由此給出各戰(zhàn)位間示意距離測量如表1所示。
表中“AABBCC”含義為:AA代表艦載機在兩點之間近似移動距離;BB代表艦載機在起點的朝向與起點和終點連線的夾角;CC代表起點和終點直線距離。
(1)出動任務及出動流程描述
此處以某一出動任務X作為具體的仿真實例。任務X描述如下:假設出動4架艦載機,以A、B、C、D表示,其所在停機位分別為 aA,aB,aC,aD;順序使用1、2、3號起飛位執(zhí)行起飛操作。
對應于任務X下的4架艦載機的出動流程描述如下:
在開始執(zhí)行出動任務時,艦載機A、B、C在滿足移動安全的前提下,由各自的停機位分別移至1號、2號、3號起飛位,并進行起飛前準備。
艦載機A在1號起飛位準備完畢后,進行起飛。此時,1號偏流板迅速放下并開始冷卻。
艦載機B在2號起飛位準備完畢,且距離艦載機A起飛一定安全時間間隔后,B由2號起飛位進行起飛。2號偏流板迅速放下并開始冷卻。
艦載機C在3號起飛位準備完畢,且距離艦載機B起飛一定安全時間間隔后,C由3號起飛位進行起飛。3號偏流板迅速放下并開始冷卻。
艦載機D在C起飛完畢后,開始由其所在停機位aD移至1號準備位。在1號偏流板冷卻完畢的前提下,D由1號準備位進一步移至1號起飛位進行起飛前準備,并執(zhí)行起飛操作。
(2)任務X的T-Petri網(wǎng)模型建立及仿真對應于任務X的T-Petri網(wǎng)模型為如圖4。
①庫所初始化
s1庫所表示實例化的艦載機A;s2庫所表示實例化的艦載機B;s3庫所表示實例化的艦載機C;s4庫所表示實例化的艦載機D。
s5庫所表示實例化的停機位aA;s6庫所表示實例化的停機位aB;s7庫所表示實例化的停機位aC;s8庫所表示實例化的停機位aD。
s9庫所表示實例化的1號準備位;s10庫所表示實例化2號準備位;s11庫所表示實例化的3號準備位。
s12庫所表示實例化的1號起飛位;s13庫所表示實例化2號起飛位;s14庫所表示實例化的3號起飛位。
s15、s16、s17庫所表示位于起飛位的艦載機準備完畢后的狀態(tài)。
s18庫所表示實例化的跑道。
s19庫所表示實例化的1號偏流板。
s20、s21庫所表示設定起飛位使用順序的虛擬庫所,由此設定的順序為“1-2-3-1”。
②變遷初始化
t1、t2、t3、t4變遷表示設定艦載機的停機位,T(t1)=T(t2)=T(t3)=T(t4)=0。
t5、t6、t7、t8變遷表示艦載機由停機位移至準備位操 作 ,T(t5)=TA(aA,1P),T(t6)=TB(aB,2P),T(t7)=TC(aC,3P),T(t8)=TD(aD,1P)。
t9、t10、t11變遷表示艦載機由準備位移至起飛位,T(t9)=T(t10)=T(t11)=TnMov。
t12、t13、t14變遷表示艦載機在起飛位進行準備,T(t12)=T(t13)=T(t14)=TnPre。
表1 距離測量計算結果
t15、t16、t17變遷表示起飛位上的艦載機執(zhí)行起飛操作,T(t15)=T(t16)=T′nRun,T(t17)=T″nRun。
t18變遷表示艦載機起飛后需要等待安全間隔,T(t18)=TnSafe。
t19變遷表示艦載機起飛后對應的偏流板需要進行冷卻,T(t19)=Tn(1Cold)。
③抑制弧初始化
y1、y2、y3、y4表示常規(guī)抑制弧。
y5、y6、y7、y8表示在艦載機C起飛完畢前,艦載機D不能移至1號準備位,以避免發(fā)生碰撞。
④托肯初始化:由于本波次4架艦載機均位于停機位,所以初始令s1、s2、s3、s4中各包含一個托肯。
所涉及各符號定義如表2所示。
利用Tina 2.10.0仿真軟件[14]對圖4所示的T-Petri網(wǎng)進行仿真模擬。假設艦載機A所在停機位aA=1;艦載機B所在停機位aB=2;艦載機C所在停機位aC=9;艦載機D所在停機位aD=3。對仿真過程進行記錄,并提取相關時間,建立甘特圖[15]如圖5。
(3)結果分析驗證
為了驗證仿真結果的正確性,此處首先通過對任務X的出動流程進行分析,給出4架艦載機的出動時間計算公式;然后,利用公式對任務X的出動時間進行計算;最后,通過比較仿真和計算所得結果的一致性,以判斷利用T-Petri網(wǎng)對艦載機出動流程進行仿真的可行性。
4架艦載機的出動時間計算公式為:
圖4 任務X的T-Petri網(wǎng)模型
表2 符號定義
圖5 任務X艦載機起飛流程甘特圖
其中
通過代入相應數(shù)值,計算任務X中4架艦載機的出動時間為126 s,這與利用T-Petri網(wǎng)仿真結果相吻合。平均到每一架的出動時間約為32 s,這基本符合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的技術要求,即每架次間隔30~60 s。這表明利用T-Petri網(wǎng)對艦載機出動流程進行仿真的可行性和正確性。
另外,由圖5可以比較清楚地看出每一架艦載機由停機位移至起飛位,再到起飛的整個過程,以及各架艦載機各個時刻所處的狀態(tài)。由此可以對指導艦載機的出動提供輔助參考。
本文針對艦載機出動流程仿真問題進行研究,所得結論如下:
(1)明確艦載機的出動流程,對更好地指導艦載機的出動具有重要的意義。為此,需要對其進行仿真。
(2)通過對艦載機出動流程進行分析,建立了一種面向任務T-Petri網(wǎng)模型。該模型通過對基本網(wǎng)進行簡單擴充便可以仿真不同的出動任務,不僅簡化了出動流程,而且可以滿足艦載機出動任務的多樣性建模要求,避免了重復建模的復雜性。
(3)通過實例仿真可知,所建立的T-Petri網(wǎng)模型用于艦載機出動流程仿真時是可行的,且結果是比較精確的。
[1]韓維,王慶官.航母與艦載機概論[M].煙臺:海軍航空工程學院出版,2009:37-41.
[2]陳書海,張正滿.航空母艦—海軍史上的里程碑[M].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07:43-67.
[3]Jeffrey S.Johnston.A feasibility study of a persistent monitoring system for the flight deck of U.S[D].USA:Navy Aircraft Carriers Department of the Air Force Air University,2009.
[4]林闖.隨機Petri網(wǎng)和系統(tǒng)性能評價[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1-14.
[5]Tan W,F(xiàn)an Y,Zhou M.A petri net-based method for compatibility analysis and composition of web services in business process execution language[J].IEEE Transaction on Auto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09,6(1):94-106.
[6]van Dongen B F,de Medeiros A K A.The prom framework:A new era in process mining tool support[C]//Ciardo G,Darondeau P.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cation and Theory of Petri Nets.Miami,USA:Springer-Verlag,2005:444-454.
[7] 吳懿鳴.艦載機與航母設計[J].艦船知識,2010(3):55-57.
[8]袁崇義.Petri網(wǎng)原理與應用[M].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09:32-84.
[9]李鳴,邊濤,呂杰.國外艦載機技術發(fā)展[M].北京:航空工業(yè)出版社,2008:28-66.
[10]Commander,Naval Air Systems Command.CV Flight/Hangar Deck NATOPS Manual,NAVAIR 00-80T-120[R].2008.
[11]Verbeek H.Van der Aalst W.Analyzing BPEL processes using petri nets[C]//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Applications of Petri Nets to Coordination.Workflow and 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Citeseer,2005:59-78.
[12]孫詩南.現(xiàn)代航空母艦[M].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2000.
[13]Saska M,Macas M,Preucil L,et al.Robot path planning using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of Ferguson spines[C]//Proceedings of the IEEE Symposium on Emerging Technologies and Factory Automation.Piscataway,NJ,USA:IEEE,2006:833-839.
[14]Petri Nets World.Tina tool for Petri nets[EB/OL].(2009-04-01).http://www.laas.fr/tina.
[15]秦娜.基于Petri網(wǎng)和PSO算法的JSP優(yōu)化調度方案的研究[D].長沙:長沙理工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