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王征宇+黃忠+李金生
編者按:自2012年9月我區(qū)全面啟動高中新課程改革以后,高中的許多學科都不同程度地遭遇了改革初期的“教學不適”。新課程改革,讓新老教師同時感到困難重重。那么,這些困難都有哪些,攻克這些困難的關鍵點又在哪里呢?近日,我們組織各學科的課改專家和部分教研員、骨干教師對各自所執(zhí)教的學科進行了深入的剖析,以期為一線的“教學不適”提供一些實用的應對策略。
新課程改革以后,我們發(fā)現(xiàn),老師們執(zhí)教新的高中化學課程有諸多困難,最要緊的一點,是“課時嚴重不足”。
根據(jù)“廣西普通高中新課程化學學科教學指導意見”,高一年級開設化學必修課,第一學期學習《化學1》,第二學期學習《化學2》,每冊教材的教學用時均為36課時,即每周設化學課2課時。實際上,目前我區(qū)所有高中學校的高一化學課均遠超這一規(guī)定的課時數(shù)。筆者曾在全區(qū)的7所高中課改化學樣本校進行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有3所學校每周安排的化學課是4個課時,另有3所每周是3個課時,加上常規(guī)的補課,平均下來其實7所學校的化學課時數(shù)都在每周4節(jié)課以上。
既然給出的課時數(shù)已經(jīng)遠遠超出了設計的課時數(shù),那么,為什么老師們還要高呼“課時嚴重不足”呢?對此,我們進行了深入的剖析。
一、造成高中化學“課時嚴重不足”的原因
(一)必修新教材涉及內(nèi)容寬泛
與舊教材相比,新教材不追求知識的系統(tǒng)性,對內(nèi)容篇幅作了較大壓縮,但知識面十分寬泛,與科技和生活的聯(lián)系也有所增加,前沿性和新穎性均得到了體現(xiàn)。必修模塊《化學1》已經(jīng)涉及高中階段所有的無機物知識,學生面對金屬、非金屬及其化合物的化學式、化學性質、化學方程式、物質制備等大量的知識,常常疲于記憶。幫助學生歸納、梳理這些知識需要一個過程,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輔導也需要一定的時間。
(二)新教材學生活動欄目增多
新教材打破了舊教材注重學科知識體系的編排結構,轉而注重化學與社會、生活的聯(lián)系,并由“以教師為中心”轉向關注學生的學習,因而教材內(nèi)容的呈現(xiàn)方式常常是以話題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展開學習。以下是新、舊教材在編排欄目上的比較分析。(見下表)
由下表可見,新教材的教學內(nèi)容更加豐富,課堂活動量也相應增加,這必然會帶來教學時間的增加。新課程要求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建立平等、和諧、寬松的課堂文化,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學會方法、提高能力。如新教材增設了“科學探究”欄目,要求將“科學探究”實驗穿插在課堂教學中。如果真正讓學生在課堂上設計方案、討論優(yōu)化到實施探究、實驗、討論和做習題,時間會非常緊張。
(三)個別知識點對學生學習能力的要求提高
如必修2第三章第一節(jié)“最簡單的有機化合物——甲烷”把舊教材中甲烷與氯氣的四步取代反應改為只提供第一步取代反應,接著提出問題,讓學生嘗試寫出另三步取代反應式。這個變化對學生學習能力的要求明顯提高。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說甲烷這部分知識在教材的文字版面壓縮了(由原來的4頁壓縮到了2頁),教學時間就會減少,恰恰相反,新教材的教學課時甚至可能超過使用舊教材的課時數(shù)。
又如選修3《物質結構與性質》中“共價分子結構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價層電子對互斥原理,用價層電子對互斥原理來判斷簡單分子或離子的構型”“常見分子的中心原子的雜化類型,簡單配合物的成鍵情況”“金屬晶體的基本堆積模型”“手性分子”,選修4《化學反應原理》中的“化學反應進行的方向”,選修5《有機化學基礎》中的“光譜分析”“縮聚反應”,選修6《實驗化學》中的“質譜儀、核磁共振儀、紅外光譜儀等現(xiàn)代儀器測定物質的組成和結構”“天平、酸度計等儀器的使用方法,根據(jù)誤差分析的原理對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認識定量分析在化學研究中的重要性”等知識,對高中學生來說都是難度較大的知識點,教學需要較多時間。
(四)教材所提供的內(nèi)容與解答教材中出現(xiàn)的習題所需要的知識不配套
新教材中的有些內(nèi)容不能完全提供解決課本上的習題所需的知識,為此,老師需要在課堂上進行必要的補充。例如必修2第三章第一節(jié)“最簡單的有機化合物——甲烷”這部分內(nèi)容,要解答必修2第65頁上的習題第4題,就有賴于對烴的定義的認識。學生會提出這樣的問題:“甲烷是烴,烴類就是甲烷及與它結構相似的烷烴嗎?”實際上,苯分子中碳并不是采取四對共用電子對成鍵的。為了讓學生解答這個問題,教師必須對這個知識點進行補充。此外,市場上的教輔資料中,習題往往偏難、偏繁、偏舊,內(nèi)容擴展較多,所以學生常?!皩W得高興,做題痛苦”。為此,教師在課堂上講評習題需要不少時間。
(五)教師對新教材體系的把握不到位,導致人為增加教材的難度
高中化學新課程由必修課和選修課組成,大部分課程內(nèi)容都以螺旋式上升的方式逐漸展開、逐漸加深,部分教師對新教材內(nèi)容的深廣度把握不準,上必修內(nèi)容時,不知道哪些知識點會在選修中再現(xiàn),加上擔心學生在將來的高考中吃虧,不自覺地在教學過程中“面面俱到”、一竿子插到底,以至于超前、超標,甚至對各知識點的教學都堅持挖到高考要求的深廣度為止。比如,在必修課程有關“化學反應的限度”的教學中,本來課程標準中只要求學生了解化學平衡狀態(tài)及其特征,可有的教師卻將“化學平衡狀態(tài)的判斷”等內(nèi)容也加了進來,而這些內(nèi)容將在后續(xù)的選修課程《化學反應原理》中出現(xiàn)。又如,必修模塊將“化學反應與能量”作為一級主題,課程標準要求學生“通過實驗認識化學反應的速率和化學反應的限度”,教材一般從“可逆反應”引出“化學平衡”的特征即止,而“化學平衡的移動”“化學平衡常數(shù)計算”等內(nèi)容則放入了后續(xù)的選修課程中。有的教師受長期形成的“經(jīng)驗”的影響,上述有關化學平衡的選修要求也就演化成了學生的必修內(nèi)容。這樣一來,既增加課時,又容易造成必要的基礎得不到落實,出現(xiàn)“夾生飯”現(xiàn)象,致使部分學生對化學產(chǎn)生畏難情緒,進而影響了后續(xù)的學習。高中新生反饋:“中考化學得A+,高一化學測驗卻經(jīng)常不及格。高中化學好難!”
(六)初、高中銜接問題
中學化學分初中、高中必修、高中選修三個階段,對學生來說,這是一個循序漸進、逐步深化的學習過程。初中化學是整個化學教育的啟蒙階段,要求學生掌握簡單的化學知識、基本的化學實驗技能、簡單的化學計算及化學在生活、生產(chǎn)及國防上的某些應用,其知識層次以要求學生“知其然”為主;高中化學知識逐漸趨向系統(tǒng)化、理論化,相當一部分內(nèi)容要求學生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而且要能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具體問題,能在實際應用中有所創(chuàng)新。由于初、高中內(nèi)容各自相對獨立,有些系統(tǒng)性知識鏈接缺失,極易導致學生認知缺位。
例如,初中人教版教材將“物質分類”作為“討論”內(nèi)容,在第十一單元課題1對具體的幾種物質進行整理和依樹狀分類法進行分類(課本下冊第76頁),通篇只是介紹具體物質的性質而不講類別和物質的命名方法,致使學生頭腦里的知識因欠缺邏輯性而顯得零散。到了高中化學必修1第二章,新教材卻要求學生用交叉分類法對物質進行系統(tǒng)分類,這讓學生很難適應。
又如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1第三章將整個金屬作為研究對象,按單質、氧化物、氫氧化物和鹽橫向分類,橫向比較,了解通性,突出特性,卻隱去了利用元素周期表中周期和主族這條線索。在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沒有關于元素化合物的分類知識,學生很難在短時間內(nèi)掌握這些變化規(guī)律。
初、高中的化學知識是一個整體,如果不了解這些知識的銜接點,會使學生產(chǎn)生知識跳躍感,而這是不利于學生完成學科知識邏輯和規(guī)律的認知建構的,而且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的提高。教師要解決好這些銜接點,也需要時間。
endprint
二、破解“課時嚴重不足”的主要策略
為解決“課時嚴重不足”的問題,我們提出如下破解策略。
(一)抓住核心知識,在教學中避免不必要的拓展
新教材與舊教材相比,知識面廣,突出了核心內(nèi)容,對主要物質性質和觀念性知識(如元素觀、分類觀、比較觀)的要求提高了。在原來的教學中,一些教師擅長講解細節(jié)知識,關注枝節(jié)內(nèi)容,卻忽視核心知識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忽略核心知識的遷移價值。然而,在新教材必修模塊的教學中,教師必須避免將某個知識點內(nèi)容挖掘得過于細致,必須由原來關注細節(jié)的教學轉變?yōu)殛P注核心知識的教學,幫助學生建構核心認識,形成知識結構。
例如,鋁及鋁化合物的內(nèi)容是高中物質性質內(nèi)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原來的教學一般需要三課時完成。在必修課程中,教師要在1課時內(nèi)完成教學任務,解決該問題的思路便是整合教學,發(fā)揮單一教學內(nèi)容的多種教育功能,例如,抓住教學內(nèi)容的核心——鋁及其化合物的兩性,引導學生在學習中抓住鋁、氧化鋁和氫氧化亞鋁“三角”的相互轉化關系,鞏固與深化物質分類、物質制備及相互轉化的認識,同時獲得研究物質性質制備的新思路(過程與方法)——從物質所含元素的兩性角度分析物質制備的多種方法,并通過實驗進行驗證,從而避免了對單質鋁、氧化鋁、氫氧化鋁、鋁鹽等具體物質進行系統(tǒng)講解的弊端。同樣,在鐵和鐵的化合物的學習中,教師也應抓住教學內(nèi)容的核心——鐵的化合價及氧化性、還原性的關系進行整合教學。
(二)巧用課本中的相關欄目
課本中的“學與問”“科學探究”“思考與交流”“科學視野”“實踐活動”等欄目,都有其獨特的教學功能,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認知特點對相關欄目進行適度的整合或改造。例如,在進行必修2第2章“化學能與電能”一節(jié)教學時,可將教材的“科學探究”(利用提供的實驗用品,設計一套電池裝置)改造成為“探究構成原電池的必要條件”,與前面的實驗2—4進行整合,把學生在已知基礎上進行的裝置設計變成在未知狀態(tài)下探索發(fā)現(xiàn)的過程,這不僅更加契合“探究”的涵義,同時也會大大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教師須知,并非所有欄目的內(nèi)容都要你講解。教師應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有些欄目的內(nèi)容要引導學生自己課外閱讀,通過閱讀提出問題,先在學習小組內(nèi)討論,大家都解決不了的共同問題再拿到班級來解決。
(三)實施分層教學
教師要認真研讀課程標準和考試大綱,根據(jù)學生實際實施分層教學。對于將來無意專門研究化學的學生,可適當降低某些知識點的難度;對于基礎不好的學生,可適當降低學習的起點,幫學生做好必要的鋪墊;在達成標準上,也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有所調(diào)整,讓每一個學生“跳一跳”后都能摘到“桃子”,不斷品嘗成功的樂趣,進而產(chǎn)生不斷進取的學習動力,使同樣的教學時間產(chǎn)生的效益最大化。
(四)改進并優(yōu)化習題教學
化學習題教學對于學生具有促進復習、加強記憶、加深理解、練習應用和培養(yǎng)能力的功能,對于教師則具有對教學情況檢查、反饋的功能。學生在做題的過程中,能把頭腦中一些雜亂無章、處于孤立和游離狀態(tài)的化學知識按照化學科學的邏輯關系整理、串聯(lián)起來,形成合理、有序的知識網(wǎng)絡。為了使學生做題的效益最大化,教師需要做好兩方面工作:一方面,教師要對習題教輔資源進行篩選, 從化學課程標準出發(fā),通過自己對新教材的理解和根據(jù)學生實際情況,幫學生選擇一些難度適中、考查點適合的題目,讓學生進行最有針對性、最有效的練習,避免習題的無效性和重復性。對于那些難度大、綜合性強的習題,教師可以在適當?shù)臅r候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啟發(fā)、引導,教給學生解題的思路與方法。另一方面,當學生在做題的過程中遇到疑難問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可以從課本中找答案,也可以通過其他渠道(如書籍、網(wǎng)絡、老師、同學、家長等)尋求幫助,不斷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五)嚴格把握中學化學的知識體系
每一位化學教師頭腦中都要有中學化學的三階段(初中、高中必修、高中選修)知識,要在頭腦中建立起一個整體、網(wǎng)絡化的中學化學知識體系,理解三個階段內(nèi)容的螺旋式編排,合理安排同一主題教學內(nèi)容在不同階段的教學目標,明確同一主題教學內(nèi)容不同階段的功能和價值,在教學中合理把握教學的深廣度,不要一步到位。凡是在選修中會再次出現(xiàn)的內(nèi)容,就一定不要在高中必修中增加深度和廣度;在高中選修中不會再次出現(xiàn)的內(nèi)容,則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分層次進行補充。
例如,在必修2《核外電子排布》的教學中,可以從初三所學的原子基本結構講起,再簡單介紹核外電子排布的最基本的規(guī)律、能量最低原理,然后讓學生根據(jù)課本第13頁表1-2總結各層電子數(shù)目的規(guī)律,到此為止。至于能級交錯現(xiàn)象、洪特規(guī)則、泡利不相容原理、原子的軌道表示法等內(nèi)容,不必介紹,留待學生在以后《物質結構》中來學習。教師要堅持按教材編排的內(nèi)容,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使得學生在上完高一必修1、2后,仍能對化學保持興趣,為后續(xù)的化學學習奠定基礎。
當教師對教學內(nèi)容把握不準時,可以參考不同版本的教材。教材內(nèi)容是教材編寫者對課標研究與理解的結果呈現(xiàn),比較不同版本的教材,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把握教學內(nèi)容。例如,氧化-還原反應是高中化學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之一,教學中可以比較不同版本的教材對氧化-還原反應的編寫。我們的原則是:首先保證所有的學生掌握目前國內(nèi)三個版本教材中都有的最基礎內(nèi)容;其次是對學有余力的學生,補充個別版本教材中才有的內(nèi)容,為這些學生后續(xù)的學習打好基礎。
各地市教科所、學校,可組織骨干教師比對必修和選修模塊教材,將必修中的化學知識點進行全面梳理,歸納出哪些知識點將不會再次出現(xiàn)在選修教材中,哪些知識點會再次出現(xiàn)在選修教材、出現(xiàn)在哪冊教材的哪個單元。同一個知識點在必修與選修中的地位和教學要求存在哪些異同,在教學中如何做好初、高銜接教學等。這些基礎性的研究工作非常重要,可以讓教師在備課和組織教學時“成竹在胸”。在這方面,柳州和桂林已經(jīng)做了一些工作。如柳州市教科所正組織化學教師編寫《高中化學學科評價標準》。桂林市教科所已經(jīng)組織化學教師編寫出《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1、必修2)教材知識與技能教學目標建議》,他們將教學要求分為三類:一是基本要求,是全體學生在本節(jié)學習時段都應達到的知識與技能目標;二是彈性要求,是有條件的學??稍跁r間允許的情況下在本節(jié)學習時段增補的知識與技能,增補的前提是“便于學生對現(xiàn)有知識的理解和對后續(xù)知識的學習”;三是發(fā)展要求,是全體學生在高一年級必修模塊學習進程中需要逐漸達到的目標,特別點明了不宜拓展的內(nèi)容,即留待選修模塊學習的內(nèi)容。如人教版高中《化學1》第一章第二節(jié)“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這個學習時段具體建議如下表:
(六)做好知識技能與方法的教學銜接
1.組織開展初、高中教學銜接研討。開展銜接教學研修活動,并將活動延伸到平時的教學過程,組織初、高中教師相互聽課,具體研討初、高中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學習方法等方面的銜接點,然后物化成果,發(fā)給每一位任課教師學習并進一步交流、研討。
2.梳理初、高中化學的銜接點,包括教學內(nèi)容和學習方法的銜接點兩方面。
(1)教師教學內(nèi)容的銜接。教學內(nèi)容的銜接分為三種情況:
第一,有些內(nèi)容初中已有,但高中須進一步加深、完善的(見下頁表格)。
第二,初中教材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但不做要求、高中教材中沒有出現(xiàn)但必須做要求的內(nèi)容。包括: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酸、堿、鹽、氧化物的通性;酸和酸性物質、堿和堿性物質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單質、氧化物、酸、堿、鹽等物質之間相互反應的規(guī)律;C1-、[S02-][4]的檢驗;有關“量差法”的計算等。
endprint
第三,新課標已經(jīng)刪去的、部分初中老教材中存在的,在高中教學時又必須用到的內(nèi)容。如:用電子式表示物質的結構;離子化合物及共價化合物的概念;同素異形現(xiàn)象及同素異形體;兩性化合物及典型兩性氧化物、兩性氫氧化物;物質的溶解過程、酸性氧化物和堿性氧化物的概念及與非金屬氧化物的關系、離子的概念、電離的概念以及溶液導電性及酸、堿、鹽的電離方程式,等等。
(2)教師教學方法的銜接。初、高中教師都需要進行一些“教學搭橋”工作。
一方面是在初中適當補充高中學習所需要的一些學科思想和學科方法的知識。比如:分類的思想和方法是自然科學研究的重要的科學方法,初中老師可在第十單元的新課結束后利用單元復習時間,將第十一單元的“物質的分類”提前進行,對學過的物質進行系統(tǒng)分類和命名,指導學生學會歸納、整理的學習方法。此外,建議初中老師還要幫助學生系統(tǒng)地整理單質、氧化物、酸、堿、鹽之間的變化關系及相互反應規(guī)律,供學有余力的學生形成知識網(wǎng)絡,為高中階段解決有關問題打下良好的基礎。
另一方面是在高中及時為學生補充一些必需的相關知識、方法。高中教師要認真研究初中化學課程標準及課本,對在高中需要給學生補充哪些知識、方法做到心中有數(shù),在平時的教學中還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以舊知識作“鋪墊”,在探索獲取新知識的過程中,把初中的知識延伸、歸納、加深,以達到初、高中化學知識、方法的合理銜接。例如,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對化合價的學習要求不高,到了高中學生學習氧化-還原反應時感到難度很大,為此高中在課前必須為學生補充一些常見元素化合價、變價元素化合價和原子團化合價的相關知識。又如初中的化學計算要求較低,只要求學生學會根據(jù)化學方程式進行簡單的計算,但在高中化學學習中,對學生的計算要求較高,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jù)不同教學時段的需要,及時、適當?shù)貫閷W生補充有關“不純物質”的計算、“守恒法”的計算、“差量法”的計算和“十字交叉法”的計算等知識。
(3)學生學習方法的銜接。初中化學教育屬于化學啟蒙,學生學習化學的方法主要是記憶、重現(xiàn)、簡單模仿。對高中學生來講,這些方法便顯得微不足道了。高中生必須掌握最基本的、核心的化學知識,樹立化學觀念,運用化學方法培養(yǎng)實踐能力。從初中到高中,學生學習方法的轉變是跳躍式的,這讓學生很難適應,那么教師如何幫助學生做好這個學習方法的銜接呢?
第一,把握好從慢節(jié)奏向快節(jié)奏過渡的銜接,注重學法指導。初中階段,學生習慣于被動接受并通過機械記憶和反復操練來學習相關知識,學習自主性不強,自學能力弱,有“慢慢來”的慣性。到了高一,教師要根據(jù)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特點,指導學生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比如:新授課指導學生“如何進行課前預習、如何抓住聽課重點、如何記筆記、如何及時鞏固所學知識”;實驗課指導學生“怎樣把握實驗目的、怎樣弄清實驗原理、怎樣觀察實驗現(xiàn)象、怎樣設計實驗方案”;講評課指導學生“理清思路、分析對比、探索規(guī)律、求同求異”;復習課引導學生“梳理知識、查漏補缺、鞏固雙基、形成網(wǎng)絡”;等等。
第二,引導學生定期進行學習方法交流。學生交流學習方法,目的是優(yōu)勢互補、相互促進,提升化學學習的品質。高一是新學段的開始,學生相互不太熟悉,且好勝心都比較強,教師要幫助學生建立起定期交流學習方法的機制和平臺,促進學生形成比、學、趕、超的良好學風。交流的形式有專題講座、經(jīng)驗交流、典型引路、結對幫扶、作業(yè)展覽、試卷評析等。
總之,課改后高中化學“課時嚴重不足”的問題有多種成因,只要我們科學應對,這個難點終究會被我們輕松化解。
(責編 白聰敏)
endprint
第三,新課標已經(jīng)刪去的、部分初中老教材中存在的,在高中教學時又必須用到的內(nèi)容。如:用電子式表示物質的結構;離子化合物及共價化合物的概念;同素異形現(xiàn)象及同素異形體;兩性化合物及典型兩性氧化物、兩性氫氧化物;物質的溶解過程、酸性氧化物和堿性氧化物的概念及與非金屬氧化物的關系、離子的概念、電離的概念以及溶液導電性及酸、堿、鹽的電離方程式,等等。
(2)教師教學方法的銜接。初、高中教師都需要進行一些“教學搭橋”工作。
一方面是在初中適當補充高中學習所需要的一些學科思想和學科方法的知識。比如:分類的思想和方法是自然科學研究的重要的科學方法,初中老師可在第十單元的新課結束后利用單元復習時間,將第十一單元的“物質的分類”提前進行,對學過的物質進行系統(tǒng)分類和命名,指導學生學會歸納、整理的學習方法。此外,建議初中老師還要幫助學生系統(tǒng)地整理單質、氧化物、酸、堿、鹽之間的變化關系及相互反應規(guī)律,供學有余力的學生形成知識網(wǎng)絡,為高中階段解決有關問題打下良好的基礎。
另一方面是在高中及時為學生補充一些必需的相關知識、方法。高中教師要認真研究初中化學課程標準及課本,對在高中需要給學生補充哪些知識、方法做到心中有數(shù),在平時的教學中還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以舊知識作“鋪墊”,在探索獲取新知識的過程中,把初中的知識延伸、歸納、加深,以達到初、高中化學知識、方法的合理銜接。例如,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對化合價的學習要求不高,到了高中學生學習氧化-還原反應時感到難度很大,為此高中在課前必須為學生補充一些常見元素化合價、變價元素化合價和原子團化合價的相關知識。又如初中的化學計算要求較低,只要求學生學會根據(jù)化學方程式進行簡單的計算,但在高中化學學習中,對學生的計算要求較高,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jù)不同教學時段的需要,及時、適當?shù)貫閷W生補充有關“不純物質”的計算、“守恒法”的計算、“差量法”的計算和“十字交叉法”的計算等知識。
(3)學生學習方法的銜接。初中化學教育屬于化學啟蒙,學生學習化學的方法主要是記憶、重現(xiàn)、簡單模仿。對高中學生來講,這些方法便顯得微不足道了。高中生必須掌握最基本的、核心的化學知識,樹立化學觀念,運用化學方法培養(yǎng)實踐能力。從初中到高中,學生學習方法的轉變是跳躍式的,這讓學生很難適應,那么教師如何幫助學生做好這個學習方法的銜接呢?
第一,把握好從慢節(jié)奏向快節(jié)奏過渡的銜接,注重學法指導。初中階段,學生習慣于被動接受并通過機械記憶和反復操練來學習相關知識,學習自主性不強,自學能力弱,有“慢慢來”的慣性。到了高一,教師要根據(jù)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特點,指導學生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比如:新授課指導學生“如何進行課前預習、如何抓住聽課重點、如何記筆記、如何及時鞏固所學知識”;實驗課指導學生“怎樣把握實驗目的、怎樣弄清實驗原理、怎樣觀察實驗現(xiàn)象、怎樣設計實驗方案”;講評課指導學生“理清思路、分析對比、探索規(guī)律、求同求異”;復習課引導學生“梳理知識、查漏補缺、鞏固雙基、形成網(wǎng)絡”;等等。
第二,引導學生定期進行學習方法交流。學生交流學習方法,目的是優(yōu)勢互補、相互促進,提升化學學習的品質。高一是新學段的開始,學生相互不太熟悉,且好勝心都比較強,教師要幫助學生建立起定期交流學習方法的機制和平臺,促進學生形成比、學、趕、超的良好學風。交流的形式有專題講座、經(jīng)驗交流、典型引路、結對幫扶、作業(yè)展覽、試卷評析等。
總之,課改后高中化學“課時嚴重不足”的問題有多種成因,只要我們科學應對,這個難點終究會被我們輕松化解。
(責編 白聰敏)
endprint
第三,新課標已經(jīng)刪去的、部分初中老教材中存在的,在高中教學時又必須用到的內(nèi)容。如:用電子式表示物質的結構;離子化合物及共價化合物的概念;同素異形現(xiàn)象及同素異形體;兩性化合物及典型兩性氧化物、兩性氫氧化物;物質的溶解過程、酸性氧化物和堿性氧化物的概念及與非金屬氧化物的關系、離子的概念、電離的概念以及溶液導電性及酸、堿、鹽的電離方程式,等等。
(2)教師教學方法的銜接。初、高中教師都需要進行一些“教學搭橋”工作。
一方面是在初中適當補充高中學習所需要的一些學科思想和學科方法的知識。比如:分類的思想和方法是自然科學研究的重要的科學方法,初中老師可在第十單元的新課結束后利用單元復習時間,將第十一單元的“物質的分類”提前進行,對學過的物質進行系統(tǒng)分類和命名,指導學生學會歸納、整理的學習方法。此外,建議初中老師還要幫助學生系統(tǒng)地整理單質、氧化物、酸、堿、鹽之間的變化關系及相互反應規(guī)律,供學有余力的學生形成知識網(wǎng)絡,為高中階段解決有關問題打下良好的基礎。
另一方面是在高中及時為學生補充一些必需的相關知識、方法。高中教師要認真研究初中化學課程標準及課本,對在高中需要給學生補充哪些知識、方法做到心中有數(shù),在平時的教學中還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以舊知識作“鋪墊”,在探索獲取新知識的過程中,把初中的知識延伸、歸納、加深,以達到初、高中化學知識、方法的合理銜接。例如,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對化合價的學習要求不高,到了高中學生學習氧化-還原反應時感到難度很大,為此高中在課前必須為學生補充一些常見元素化合價、變價元素化合價和原子團化合價的相關知識。又如初中的化學計算要求較低,只要求學生學會根據(jù)化學方程式進行簡單的計算,但在高中化學學習中,對學生的計算要求較高,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jù)不同教學時段的需要,及時、適當?shù)貫閷W生補充有關“不純物質”的計算、“守恒法”的計算、“差量法”的計算和“十字交叉法”的計算等知識。
(3)學生學習方法的銜接。初中化學教育屬于化學啟蒙,學生學習化學的方法主要是記憶、重現(xiàn)、簡單模仿。對高中學生來講,這些方法便顯得微不足道了。高中生必須掌握最基本的、核心的化學知識,樹立化學觀念,運用化學方法培養(yǎng)實踐能力。從初中到高中,學生學習方法的轉變是跳躍式的,這讓學生很難適應,那么教師如何幫助學生做好這個學習方法的銜接呢?
第一,把握好從慢節(jié)奏向快節(jié)奏過渡的銜接,注重學法指導。初中階段,學生習慣于被動接受并通過機械記憶和反復操練來學習相關知識,學習自主性不強,自學能力弱,有“慢慢來”的慣性。到了高一,教師要根據(jù)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特點,指導學生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比如:新授課指導學生“如何進行課前預習、如何抓住聽課重點、如何記筆記、如何及時鞏固所學知識”;實驗課指導學生“怎樣把握實驗目的、怎樣弄清實驗原理、怎樣觀察實驗現(xiàn)象、怎樣設計實驗方案”;講評課指導學生“理清思路、分析對比、探索規(guī)律、求同求異”;復習課引導學生“梳理知識、查漏補缺、鞏固雙基、形成網(wǎng)絡”;等等。
第二,引導學生定期進行學習方法交流。學生交流學習方法,目的是優(yōu)勢互補、相互促進,提升化學學習的品質。高一是新學段的開始,學生相互不太熟悉,且好勝心都比較強,教師要幫助學生建立起定期交流學習方法的機制和平臺,促進學生形成比、學、趕、超的良好學風。交流的形式有專題講座、經(jīng)驗交流、典型引路、結對幫扶、作業(yè)展覽、試卷評析等。
總之,課改后高中化學“課時嚴重不足”的問題有多種成因,只要我們科學應對,這個難點終究會被我們輕松化解。
(責編 白聰敏)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