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蘭慧,何革生,黃蓋群;高 輝
1.南充市嘉陵區(qū)環(huán)境監(jiān)測站,四川南充,637005;2.南充市嘉陵區(qū)環(huán)境保護局,四川南充,637005;3.四川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蠶業(yè)研究所,四川南充,637000;4.西華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四川南充,637002
南充市污水微生物絮凝劑產(chǎn)生菌的篩選及特性的研究
彭蘭慧1,何革生2,黃蓋群3;高 輝4
1.南充市嘉陵區(qū)環(huán)境監(jiān)測站,四川南充,637005;2.南充市嘉陵區(qū)環(huán)境保護局,四川南充,637005;3.四川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蠶業(yè)研究所,四川南充,637000;4.西華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四川南充,637002
從南充市嘉東污水處理廠活性污泥中分離出一株絮凝活性較高、絮凝劑產(chǎn)量較好的菌株(A3),通過生理生化分析及16S rDNA序列鑒定該菌株為根瘤土壤桿菌(Agrobacteriumsp.)。對A3生長特性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A3菌株的最佳碳源為蔗糖,最佳氮源為尿素。在室溫下,pH值為10.0時,A3菌株絮凝力最高為94.70%;最適的金屬離子、發(fā)酵液添量、發(fā)酵溫度分別為Ca2+、2 mL、30℃。
微生物絮凝劑;生長特性;絮凝特性
當前,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水污染越來越嚴重。為保證水資源的可持續(xù)利用,必須解決水污染問題,人類在水處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開發(fā)出多種水處理方法,如絮凝沉淀法、生化法、離子交換法、吸附法、化學氧化法、電滲析法和生態(tài)處理法等。在絮凝沉淀法中,絮凝劑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1]。絮凝劑可分為有機高分子絮凝劑、無機絮凝劑、微生物絮凝劑。其中,微生物合成的具有絮凝能力的生物大分子,不僅具有傳統(tǒng)絮凝劑的優(yōu)點,更具有傳統(tǒng)絮凝劑所沒有的優(yōu)點,因此有關微生物絮凝劑方面的研究越來越受國內(nèi)外的關注[2]。隨著人們對微生物絮凝劑研究的不斷深入,微生物絮凝劑在水處理方面的應用范圍也越來越廣。微生物絮凝劑不僅具有高效、無毒、無污染和使用條件粗放等特點,而且產(chǎn)生菌來源廣泛,種類多,是極具有開發(fā)價值的水處理劑。本研究從污水活性土壤中分離得到一株絮凝活性較高、絮凝劑產(chǎn)量較好的菌株,并對其絮凝劑的產(chǎn)生條件和絮凝條件以及菌株在不同培養(yǎng)條件和絮凝條件下對高嶺土懸浮液的絮凝效果進行研究,為進一步研究微生物絮凝劑的絮凝機理研究提供參考。
1.1 實驗材料1.1.1 菌種來源
實驗菌種來源于南充市嘉東污水處理廠的活性污泥。
1.1.2 培養(yǎng)基
(1)富集及篩選培養(yǎng)基 細菌培養(yǎng)基(LB):蛋白胨10 g,酵母粉5 g,NaCl 10 g,蒸餾水1 000 mL,pH7.0,121℃滅菌20 min。細菌培養(yǎng)基(LA):蛋白胨10 g,酵母粉5 g,NaCl10 g,瓊脂粉15 g,蒸餾水1 000 mL,pH7.0,121℃滅菌20min。
(2)發(fā)酵用培養(yǎng)基 葡萄糖20 g,KH2PO42 g,K2HPO45 g,NaCl 0.1 g,(NH4)2CO31.5 g,MgSO4·7H2O 0.2 g,蒸餾水1 000 mL,pH 8.0,115℃滅菌30 min。
(3)碳源測試培養(yǎng)基 碳源20.0g/L,K2HPO45.0 g/L,KH2PO42.0g/L,NaCl 0.1 g/L,(NH4)2SO40.2 g/L,脲 0.5 g/L,酵母粉0.5 g/L,MgSO40.2 g/L,pH 8.0,115℃滅菌30 min。
供測試的碳源有葡萄糖、果糖、蔗糖、麥芽糖、乳糖、甘油、乙醇、淀粉。
(4)氮源測試培養(yǎng)基 葡萄糖20.0 g/L,K2HPO45.0 g/L,KH2PO42.0 g/L,NaCl 0.1 g/L,氮源1.5 g/L,MgSO40.2 g/L,pH 8.0,115℃滅菌30 min。
供測試的氮源有蛋白胨、牛肉膏、酵母粉、尿素、谷氨酸、硝酸鉀、碳酸銨、硫酸銨、硝酸銨。
1.1.3 主要實驗儀器與設備
超凈工作臺、高壓滅菌鍋、高速離心機、恒溫培養(yǎng)箱、恒溫水浴搖床、分光光度計、冰箱、分析天平。
1.2 菌株的篩選與分離鑒定
1.2.1 菌種的富集
取活性污泥約10.0 g,加入無菌水100 mL,搖勻后靜置15 min,取上清液1 mL加入到富集培養(yǎng)基,30℃、150 r/min培養(yǎng)48 h后,取1 mL培養(yǎng)液轉(zhuǎn)接到新的富集培養(yǎng)基中,相同條件下培養(yǎng)48 h,再重復一次。
1.2.2 菌種的分離
用無菌吸管吸取富集培養(yǎng)液1 mL,移入盛有9 mL無菌水的試管中,制成10-1稀釋液,再用無菌吸管吸取10-1稀釋液1 mL,移入另一盛有9 mL無菌水的試管中,制成10-2稀釋液,以此類推,分別制成10-3、10-4、10-5、10-6的稀釋液。然后,用無菌吸管吸取0.1 mL10-4、10-5、10-6稀釋度的菌液,接種到LA分離培養(yǎng)基上,用無菌玻璃涂布棒進行涂布,每個稀釋度做5個平行樣,最后放到30℃恒溫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1~2 d,觀察LA培養(yǎng)基上微生物的生長情況。最后,選取生長良好、表面光滑且?guī)д承缘募毦鷨尉?,轉(zhuǎn)接到LA斜面培養(yǎng)基上于培養(yǎng)箱中30℃培養(yǎng)24 h后,放于4℃冰箱中保存,用于進一步篩選。
1.2.3 初篩
將分離獲得的菌株分別接入裝有50 mL發(fā)酵培養(yǎng)基的250 mL錐形瓶中,置于搖床中于30℃、150r/min培養(yǎng)72 h,分別取相同量發(fā)酵液加入高嶺土懸浮液,目測各菌株發(fā)酵液對高嶺土懸液絮凝效果情況,記錄下絮凝沉淀顆粒大小和上清液比較清澈的菌株。
1.2.4 復篩
將初篩獲得的菌株接種到裝有50 mL滅菌發(fā)酵培養(yǎng)基的250 mL三角瓶中,在30℃、150r/min條件下培養(yǎng)72 h,將所得發(fā)酵液進行絮凝活性測定。
1.2.5 菌株的鑒定
對篩選出絮凝活性最高的菌株,根據(jù)菌落特征,進行初步鑒定;然后,再進行分子生物學鑒定,按照傳統(tǒng)提取細菌基因組DNA[3]方法,選擇16S rDNA基因通用引物序列分別為:(5-AGAGTTTGATCCTGGCTCAG-3) (5′-AAGGAGGTGATCCAGCCGCA-3′)。PCR反應條件為:95℃預變性5 min,95℃變性30 s,52℃退火30 s,72℃延伸1 min,35個循環(huán)。將PCR擴增產(chǎn)物用試劑盒純化,送上海捷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測序。
1.2.6 絮凝率的測定方法
參照文獻[4]的方法進行。
1.3 培養(yǎng)條件的優(yōu)化
分別改變發(fā)酵培養(yǎng)基中碳源、氮源的種類,取48 h發(fā)酵液2 mL處理含有0.2 g高嶺土100 mL懸濁液,對培養(yǎng)條件進行優(yōu)化[5]。
1.4 細菌絮凝劑絮凝效果
選擇pH值、不同金屬離子、發(fā)酵液添加量、溫度4個主要影響因素,對1.1.3中的高嶺土懸濁液進行絮凝處理[6]。
2.1 菌種的篩選
經(jīng)3次連續(xù)富集培養(yǎng),得到了樣品的混濁培養(yǎng)液,表明樣品中的微生物在富集培養(yǎng)基上可以大量繁殖。利用稀釋平板法對富集培養(yǎng)液中的微生物進行分離,結果得到8株優(yōu)勢菌株。根據(jù)培養(yǎng)基上生長的菌株的菌落形態(tài)、顏色、大小等特征,對它們進行初步分類。將這8株菌作為初步篩選的對象,并分別編號為A1、A2、A3、A4、B1、B2、C1、C2。經(jīng)初篩,A1、A2、A4、B1、B2、C1、C2產(chǎn)生絮凝塊小,速度慢;A3絮凝時絮凝塊較大且沉降速度快,絮凝效果比較好。從初篩得到的8株菌株中獲得1株絮凝活性較好的絮凝劑產(chǎn)生菌A3,絮凝率是94.70%(表1)。將A3接種到發(fā)酵培養(yǎng)基中于30℃、150 r/min培養(yǎng)72 h。A3接種8 h,發(fā)酵液開始變渾濁,12 h后濁度明顯增加,28 h后發(fā)酵液開始有少量氣泡,隨著培養(yǎng)時間的增加,氣泡量也增加。
表1 產(chǎn)生絮凝劑菌株的篩選結果
2.2 菌株的觀察與鑒定
對篩選出的優(yōu)勢菌株A3進行分離、鑒定,菌株呈桿狀,革蘭氏陰性菌,有橢圓形芽孢。菌落形態(tài)規(guī)則,表面濕潤、凸起,菌體為乳白色且不透明。獲得的菌株A3 16S rDNA擴增片段為1 467 bp,測序結果表明,該序列與根瘤土壤桿菌16S rDNA序列有較高的同源性(99.78%),結合形態(tài)學和生理生化特征鑒定其為根瘤土壤桿菌(Agrobacteriumsp.)。
2.3 培養(yǎng)條件的優(yōu)化
2.3.1 碳源對絮凝活性的影響
選取葡萄糖、果糖、乳糖、麥芽糖、蔗糖、淀粉、乙醇、甘油作為A3菌株的碳源,測定其生長量,結果表明(圖1),A3菌株對碳源的利用存在差異,其中以淀粉作為碳源細菌的生長量最高,達0.144 g,但長勢不好。以蔗糖、麥芽糖作為碳源,細菌生長量分別為0.135 g、0.118 g,且比較好,說明蔗糖、麥芽糖最適合作為A3菌株的碳源。從圖1還可看出,乙醇、甘油作為碳源添加,細菌生長量僅為0.078 g、0.095 g,且細菌長勢不好,故不宜作為A3的碳源。
圖1 不同碳源對絮凝活性的影響
圖2 不同碳源對絮凝活性的影響
2.3.2 氮源對絮凝活性的影響
選取蛋白胨、牛肉膏、酵母粉、尿素、谷氨酸、甘氨酸、硝酸鉀、碳酸銨、硫酸銨、硝酸銨作為A3菌株的氮源,測定其生長量,結果表明(圖2),A3對氮源的利用存在差異,尿素、硫酸銨、碳酸銨作為氮源添加對菌株生長有利,菌體生長量分別為0.112 g、0.109 g、0.091 g,其中對尿素的利用最好,較適宜作為氮源添加。甘氨酸作為氮源添加效果最差,菌體生長重量僅為0.015 g,而且菌株生長情況較差,不適宜作為A3菌株的氮源。
2.4 絮凝條件優(yōu)化
2.4.1 pH對A3發(fā)酵液絮凝率的影響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培養(yǎng)基pH值分別調(diào)為6.0、7.0、8.0、9.0、10.0、11.0、12.0、13.0,實驗結果表明(圖3),在pH值為8.0~12.0范圍內(nèi)菌體絮凝率較高,pH值為10.0時絮凝率最高,達到91.42%;pH在10.0以上,隨著pH值的升高絮凝率反而下降,表明強堿性抑制微生物絮凝活性物質(zhì)的分泌;在pH值為10.0時達到最大,表明適當?shù)膲A性條件下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長。由圖4可見,在pH值為6.0~7.0的酸性條件下,絮凝作用較弱,而且隨著酸性的減弱,尤其當pH值超過7.0時,絮凝活性迅速升高,并基本維持在71%以上。因此,該微生物絮凝劑適宜的pH值范圍為8.0~12.0,其中pH值為10.0時最佳。
圖3 pH值對絮凝活性的影響
2.4.2 金屬離子對A3發(fā)酵液絮凝率的影響
在培養(yǎng)基中分別加入2mL 0.5g/L的Mg2+、Ca2+、Na2+、Fe2+、K2+、Al3+、Cu2+等不同的金屬離子,實驗結果顯示(圖4),未加任何金屬離子的空白實驗的絮凝效果最差,絮凝率僅為25.30%;但添加不同的金屬離子對絮凝活性有不同的作用,其中Al3+、Cu2+對懸濁液的絮凝作用不大,絮凝率僅為43.4%、37.1%;其他的金屬離子均有明顯的助凝效果,其中以Ca2+的助凝效果最好,絮凝率達93.6%。
圖4 不同金屬離子對絮凝活性的影響
圖5 不同發(fā)酵液添加量對絮凝活性的影響
2.4.3 發(fā)酵液添加量對A3發(fā)酵液絮凝率的影響
設5個發(fā)酵液添加量梯度:1 mL、2 mL、3 mL、4 mL、5 mL,實驗結果表明(圖5),在低濃度范圍內(nèi),隨著發(fā)酵液添加量的增加,絮凝率隨之提高;在2 mL添加量時,絮凝率達到最高值84.9%;但隨著濃度的再增加,所形成的絮凝體會重新變成穩(wěn)定膠體,絮凝率反而不斷下降,因此確定最佳的發(fā)酵液添加量為2 mL。
2.4.4 不同溫度對A3發(fā)酵液絮凝率的影響
實驗共設5個溫度梯度:20℃、25℃、30℃、35℃、40℃,結果表明(圖6),菌株A3在20℃~30℃時,絮凝劑絮凝率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增加,在30℃時絮凝率達到最大值87.7%;但在30℃~40℃時,絮凝劑絮凝率隨著溫度的升高而逐漸降低,在40℃時絮凝率降到55.4%。由此得出最佳培養(yǎng)溫度為30℃,該溫度和細菌的最佳生長溫度一致。
圖6 不同溫度對絮凝活性的影響
本實驗從南充市嘉東污水處理廠的活性污泥中獲得了8株具有絮凝效果的菌株,且快速分離了1株產(chǎn)絮凝劑的微生物,菌株標號為A3,絮凝率為94.70%。通過對獲得的菌株A3 16S rDNA擴增片段為1 467 bp,測序結果表明該序列與根瘤土壤桿菌16S rDNA序列有較高的同源性,為99.78%,結合生理生化分析及16S rDNA序列鑒定該菌株為根瘤土壤桿菌(Agrobacteriumsp.)。采用單因素法研究培養(yǎng)基中碳源、氮源對其絮凝活性的影響,并對A3菌株進行優(yōu)化培養(yǎng)。初步確定A3菌株生長的最佳碳源為蔗糖,最佳氮源為尿素;培養(yǎng)基應調(diào)成堿性,pH值為10.0時A3菌株絮凝率為94.70%。最終確定pH值最適范圍為8.0~12.0,其中pH值為10.0時絮凝效果最佳;培養(yǎng)基添加金屬離子均有明顯的助凝效果,其中以Ca2+的助凝效果最好,絮凝率可達93.6%;最佳的發(fā)酵液添加量為2 mL;最佳培養(yǎng)溫度為30℃。本研究獲得的高效微生物絮凝劑能否適合其他不同條件的污水環(huán)境,還需要作進一步的實驗研究。在今后的研究中將對篩選出的優(yōu)勢菌株進行遺傳改造,大幅度提高微生物的降解能力,以適應不同的廢水處理要求,從而降低污水處理成本,提高處理效率。
[1]徐斌,王競,周集體.微生物利用廢棄物產(chǎn)生絮凝劑的研究與應用[J].工業(yè)水處理,2000,20(5):1-3
[2]傅旭慶,汪大,徐新華.微生物絮凝劑及其絮凝機理[J].污染防治技術,1998,11(1):6-9
[3]覃宗華,蔡建平,葉秀華,等.納豆芽胞桿菌16S rRNA基因的克隆及其系統(tǒng)進化分析[J].中國微生態(tài)學雜志,2005(5):324-326
[4]Zhang Z Q.Lin B,Xia S Q,et al.Prod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 novel bio-flocculant by multiple microorganism consortia using brewery wastewater carbon source[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7,19(6):667-673
[5]尹華,彭輝,賈宗劍,等.微生物絮凝劑產(chǎn)生菌的篩選及其絮凝除濁性能[J].城市環(huán)境與城市生態(tài),2000,13(1):8-10
[6]程金平,鄭敏,張?zhí)m英,等.影響微生物絮凝劑產(chǎn)生的因素研究[J].環(huán)境科學技術,2001(30):28-31
(責任編輯:汪材印)
2014-05-12
彭蘭慧(1983-),女,四川隆昌人,助理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環(huán)境工程及環(huán)境監(jiān)測。
10.3969/j.issn.1673-2006.2014.09.028
X172
A
1673-2006(2014)09-009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