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臺州市黃巖區(qū)中醫(yī)院 浙江 臺州 318020
特制藥線穴位埋植治療慢性盆腔炎療效觀察
楊靈景楊春景楊良機
浙江省臺州市黃巖區(qū)中醫(yī)院 浙江 臺州 318020
目的:觀察特制藥線穴位埋植療法治療慢性盆腔炎的療效。方法將34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7例。觀察組給予中醫(yī)辨證施治加上特制藥線穴位埋植。對照組中醫(yī)辨證施治。結果觀察組總有有效率為95%,明顯高于對照組70%(<0.01>),結論應用特制藥線穴位埋植療法是一種療效高花錢少,易學的好方法。
慢性盆腔炎;特制藥線穴埋;中醫(yī)中藥。
我科2010年10月-2012年10月采用特制藥線加中藥穴位埋植17例取得了良好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上述時期在本科就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共34例符合以下診斷標準:一般有急性盆腔炎病史或流產史,有下腹隱痛,下墜感,腰骶部酸痛,白帶增多癥狀,月經痛,月經期延長。輸卵管阻塞者可繼發(fā)不孕。下腹壓痛,B超示多數(shù)盆腔積液,少數(shù)附件性包塊等。
將其隨機分成兩組各17例,觀察組平均年齡34歲,己婚14例,未婚有性生活史3例。防環(huán)15例,無避孕措施2例,有生育人流史13例,盆腔積液14例,附件炎包塊6例。對照組平均年齡33歲,己婚15例,未婚性生活史2例,放環(huán)14例,無避孕措施3例,有生育人流史12例,盆腔積液15例,附件炎性包塊7例,兩組資料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中醫(yī)
1.2.1 辨證論治
1.2.1.1 濕熱瘀結
主要癥候:常有低熱起伏,腰酸腹痛,經行或勞累時加重,胸悶納少,口干而膩,經行先期、帶多色黃,腥臭,大便秘結或溏,小便黃,舌紅,苔薄黃膩、脈弦數(shù)或濡數(shù)。
治法:清利濕熱,活血化瘀。
方藥:
A薏苡附子敗醬散加減:柴胡、丹參、赤芍、敗醬草、魚腥草、川棟子、陳皮、元胡、苡仁、濕熱重者加蒲公英。
B丹參、赤芍、桃仁、木香、蒲公英、金銀花、茯苓、丹皮、生地、病重加元胡,氣虛者加黨參、白術、黃芪。
1.2.1.2 寒凝氣滯
主要證候:小腹脹痛有冷感,腰骶酸痛。經行或勞累后則甚,月經后期,量少、色紫、有血塊、得溫則舒、帶多清稀、舌質淡或有瘀點、苔白膩、脈沉遲。
治法:溫經散寒,行氣活血法。
A方藥:少腹逐瘀湯(《醫(yī)林改錯》)加減。
小茴香、延胡索、沒藥、當歸、赤芍、川芎、內桂、蒲黃、五靈脂、丹參、木香。
B理氣活血,化瘀利濕法。
1.2.2 方藥:
膈下逐瘀湯(《醫(yī)林改錯》)加減。
當歸、川芎、丹參、赤芍、桃仁、枳殼、延胡索、五靈脂、丹皮、烏藥、制香附、甘草。
以上方劑均以一個月為一療程,連服20天,可以服用3個療程。
觀察組在對照組中醫(yī)辨證施治上加用藥線穴位埋植法:
1.2.2.1 材料 楊式變性羊腸線,"邦達"牌天然生物蛋白線2號,4公分長(廣州中山市邦達醫(yī)用制品有限公司生產)。
1.2.2.2 藥線的制作 將復發(fā)分濕寧注射液30ML,倒入消毒后的針盒內,將針盒下面點燃酒精棉球煮沸濃縮至5ML。然后將2號膠原蛋白線放入濃縮后的針劑中,蓋上針盒約2-3小時,使生物蛋白線吸收藥汁,待其飽和后即可使用。僅限一天,因改日易致細菌感染,不再使用。楊式變性羊腸線則不必浸泡直接使用。
1.2.2.3 取穴
下腹部中極穴為進針點,向上下左右各埋入一條藥線,并在壓痛點埋入1-3條藥線。
1.2.2.4 操作 常規(guī)皮膚消毒,在穴位下方2CM處用利多卡因局麻。將制作好的藥線裝入埋線針管內,在局麻處刺入,當針尖到皮下0.5CM左右處后(肌肉豐滿處稍深,肌肉薄弱處稍淺)再同肌纖維方向平行的前進5公分,待針尖到達穴位前方過2公分處時,得氣后邊將針心推入邊將針管拉出,恰使藥線的中部埋在穴位中,起一針透二穴的作用。拔出埋針管后,針孔敷上消毒棉球粘上創(chuàng)可貼。注射處7天不得接觸水,以免引起感染。周圍皮膚可檫浴不可淋浴。楊式穴位埋植療法每20-30天一次,3個月為一療程,聯(lián)系3年。
1.3 療效評定標準 有效: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或明顯改善,有中性粒細胞升高者常規(guī)復查血常規(guī)均正常,B超提示盆腔積液消失或減少,附件炎性包塊消失或縮小。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或改善不明顯。
1.4 統(tǒng)計目的:數(shù)據(jù)處理采用X2檢驗。
2.1 兩組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結果比較 例
婦科盆腔炎癥不同與其他的內科炎癥,大部分為逆行感染所致。致病菌經子宮內膜感染后,侵犯子宮肌層。漿膜層,最后累及宮旁結締組織或經子宮內膜、輸卵管播散于盆腔結締組織。一般慢性盆腔炎由急性盆腔炎未徹底治療發(fā)展而來,其主要病變?yōu)榻Y締組織增生,形成粘連,分泌物積聚。性病的滋生蔓延、經期衛(wèi)生不良、產后或流產感染,尤其帶尾絲的宮內節(jié)育器的普遍應用及婦科小手術無菌操作重視不夠,都是慢性盆腔炎發(fā)生的原因[2]。目前國內外的治療方法較多,治愈率各家報道不一,療效均不滿意。我們運用特制藥線加用中醫(yī)中藥辨證施治治療此頑病收到滿意效果。藥線穴位埋植療法,通過藥線對穴位及患處病灶部位的良性刺激,生產經絡傳導促進疾病炎癥纖維組織溶解吸收。與中醫(yī)中藥結合治療療效倍增,從而達到治愈慢性病之目的。它具有花錢少,療效高,能縮短病程,復發(fā)率低,療效鞏固。操作簡便,值得推廣。
慢性盆腔炎由于長期炎癥刺激致器官周圍粘連,抗炎物不易進入,往往病情頑固,纏綿難愈。其病機多由濕熱注或濕濁邪毒未盡,郁積胞宮胞脈,以致臟腑功能失常,血失常,沖任受損,遷延不愈,瘀滯日久,經脈不通,則開積液,粘連和包塊。本病臨床癥候復雜,但瘀、熱、濕三個面為其主要因素,其中瘀血貫穿始終。
[1]趙欣,周寧.慢性盆腔炎整體辨證綜合治療體會[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2,14(04):531-532
[2]高曉靜,涂愛國,滕藝萍,項豪華.傅淑清中醫(yī)綜合治療慢性盆腔炎療效觀察[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2,27(03):376-377
R711.33
B
1009-6019(2014)12-009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