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濤
一、北大故事
北大因其歷史傳統(tǒng)、現(xiàn)實地位等在國人心中位列高校第一。與北大有關(guān)者名人、奇人、牛人輩出,他們將自己的氣息加入,水漲船高,人與學校交相養(yǎng),校以人名,人亦以校名。其實每個學校均有故事(熱血青年們、男女青年們聚集在一起,怎么可能沒有各種各樣的故事呢?),但一些學校未必有“傳奇”,理科學校尤甚,因為他們往往只知道埋頭于實驗室,殺殺白鼠,倒騰一下儀器,情感相對粗糙,筆頭亦澀,不能筆之于書,所以那里的故事往往只是口頭流傳,故行之不遠,外人不知。北大以文科見長,舞文弄墨者多矣,想當作家者眾矣,學生們、老師們喜歡將身邊的人、事、糾葛、丑惡與美好寫下來,形成故事,而且難免會有所夸張、虛構(gòu),于是學校有了源源不斷的傳說,落成了文字,同代的、后來的讀者皆可看到,這些反過來又為北大增添了傳奇性。
就我所見,約有六種寫北大的作品頗有特色。一、陳平原《老北大的故事》,陳乃文學史家,此為其學術(shù)性隨筆,有考據(jù)、論證,亦有抒情、感慨,既有學術(shù),又清新可讀,故喜歡者甚眾。二、孔慶東《47樓206》,此人原亦是學術(shù)出身,之后流變且不論,這本書以學生視角描寫北大的人與事,曾經(jīng)轟動一時,激起中學生對北大的無限向往。三、張者《桃李》,此雖是小說家言,但故事乃有原型,老北大多知此事。四、閻連科《風雅頌》描寫的大學雖名為“清燕大學”,但明顯影射北大;因作者對大學并不了解,又有預設的批判主題,給人隔靴搔癢之感,故引起北大部分師生不滿,曾焚其書以示不以為然。五、沙蕙《七十年代生人成長史——北大蟲子們的少年往事》,沙蕙是北大子弟,從小在北大附幼、附小、附中讀書,這本書描寫了北大子弟的成長經(jīng)歷、長大后的去向,老年朱光潛先生在其中竟有一現(xiàn)。六、朱家雄,他主編了較多與北大相關(guān)的書,也通過小說與隨筆描寫北大學生的生活、情感經(jīng)歷、畢業(yè)前后狀態(tài)與北大老師等。朱家雄曾在人大、北大讀書,對校園尤其是北大充滿了感情,故這些年他一直持續(xù)地以各種方式關(guān)注北大。
就目前的成績來看,朱家雄有兩方面較為突出。一、作家。他出版過小說《校花們》、《畢業(yè)前后》,隨筆集《未名湖畔的青春》,均有較好反響。二、出版。朱家雄雖不在出版社工作,但一直積極介入出版業(yè),他主編、參編過很多叢書,諸如《北大情詩》、《北大情書》,“70后”作品集、“品尚書系”等。
二、《畢業(yè)前后》
《畢業(yè)前后》是朱家雄的中短篇小說集。由書名“畢業(yè)前后”可知,小說主題乃寫大學生畢業(yè)前后的情況。畢業(yè)前是學生,畢業(yè)后是工作者。“畢業(yè)前后”是特殊時期,大學生們一腳在大學里,一腳在大學外,大學舊生活即將結(jié)束,社會新生活即將開始;“畢業(yè)前后”亦是特殊狀態(tài),辭舊迎新,舊事彷徨,對未來充滿期待,幾家歡樂幾家愁,有多少悲歡離合的故事啊。朱家雄抓住這個“特殊時刻”,寫了學生們的心態(tài)、狀況、情感等。筆者本科、碩士、博士一路讀完,經(jīng)歷了多次“畢業(yè)前后”,目睹了諸多歡樂的、憂愁的、感人的,甚至慘痛的故事,讀朱家雄《畢業(yè)前后》,各種往事涌上心頭,憶起了很多同學往事。
朱家雄的小說大致走寫實一路,老老實實記述大學生們的故事、經(jīng)歷、情感、心理,很少先鋒文學的筆法,亦少有裝神弄鬼,其中或較多個人自傳成分;他的語言簡練,時時文白夾雜。
《彷徨青春》寫江流的戀愛往事。青春多彷徨,因為青春時往往只有熱情而缺乏如何度過青春的知識,故易彷徨;回首往事,雖然已經(jīng)具備了如何度過青春的知識,但是青春卻已逝去,亦易彷徨。由小說一方面可以見出北漂江流的生活處境,“長安米貴,居大不易”,也能見出他們的情感狀況;另一方面,也可以見出上世紀90年代大學生的生活、情感、精神狀態(tài),見出校園生活。
《花開》既寫校園生活,偏向情感、學生會工作等,亦寫畢業(yè)之后的經(jīng)歷,工作不易,情感無著落?!拔摇迸c席春蓓之間從聯(lián)系到失去聯(lián)系,聯(lián)系上之后又失去了聯(lián)系,似有若無,似無還若有。小說寫出了青春之際的情感,小說洋溢著淡淡的憂傷。
《身體越近心越遠》亦寫校園情感,小說主要寫老鄉(xiāng)之間的友誼與情感。大學生們甫入大學,離開家鄉(xiāng),老鄉(xiāng)是非常重要的關(guān)系,畢竟“君從故鄉(xiāng)來,應知故鄉(xiāng)事”。孫小杰與梁欣欣偶遇,之后羞羞答答,欲說還休,終于走在一起,但“身體越近卻越遠”,二人漸行漸遠,最后分手。
《不能沒有你》亦寫大學生活,“我”三心二意,情感上、工作上忽東忽西,“腳踏兩條船”,抉擇不下,最終卻落了個竹籃打水一場空。這篇小說與《花開》類似,也能見出大學學生會情況。
《房客紀事》非常有趣?!拔摇笔嵌繓|,是小說的樞紐?!翱头俊睂儆诠部臻g,其中南來北往的、各行各業(yè)的,考研的、讀書的、無業(yè)的、臨時投宿的,房客的男友、女友們皆聚集其中。這些人住在一起,難免有各種故事,甚至事故。從這篇小說可見人間百態(tài),情感糾葛等。
大學生一度是天之驕子,萬眾矚目,被人羨慕;之后因大學擴招、就業(yè)壓力大等原因,大學生處境日益艱辛,工作難求,工作之后在城市中處境艱苦,幾成社會底層。2013年方方的《涂自強一個人的悲傷》就是寫此。朱家雄上世紀90年代讀大學,彼時大學生雖已不是天之驕子,但亦不是城市底層,他們驕傲、有追求,但處境越來越難。通過朱家雄對“畢業(yè)前后”的描寫,我們可以了解到那個年代大學生的情況,甚至了解那個時代。
三、《未名湖畔的青春》
《未名湖畔的青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3年)依然與北大有關(guān)?!拔疵稀彼该鞔_;“青春”乃是回首往事,“致逝去的青春”,“彷徨青春”,這部文集所收錄者關(guān)乎作者的青春年華、記憶。作者在社會上摸爬滾打一番之后,似乎頗為感慨,他在自序中說:“無可奈何地轉(zhuǎn)了一大圈后,我疲頓的青春竟然有意無意地又轉(zhuǎn)回到起點來了!我拍著在別處被擊傷的翅膀,穿過陰霾蔽天、雨幕淋漓的低空,一路滑翔著,然后就吧嗒一聲,無力地跌落下來。還好,不幸中之萬幸,我竟然正好就被未名湖畔的一蓬荒草給接著了。于是我就在這老地方休養(yǎng)療傷,并長久地反思自己。很希望有一天,我還能振作起來,我還能再次飛起來,飛到這世界上可為無比渺小的我提供大約一平方厘米立錐之地的某個角落去?!庇善渥允隹芍?,未名湖畔是朱家雄的精神圣地、故鄉(xiāng),他在這里棲息,在這里集聚能量,在這里獲取精神上的安慰,在這里準備再次上路。在小說《彷徨青春》中,朱家雄藉小說人物之口說道:“未名湖真美啊,我常常坐在湖邊看風景。有時候,我看的風景是水波里的斜陽夕照、湖光里的晨曦朝霞,或是垂柳間的塔影、樓堂上空的流云;有時候,我看的風景卻是湖邊那些洋溢著青春光輝的美麗臉龐和張揚著生命朝氣的生動倩影;有時候的看風景卻只是一種心情——未名湖飄裊的詩意總是讓我心醉不已,未名湖輕蕩的漣漪總讓我思緒翻飛?!笔畮啄赀^去,朱家雄出隨筆集,依然以“未名湖”、“青春”為題,足見他對北大、未名湖的感情,但同時也說明,十幾年朱家雄關(guān)心的視域變化不是很大。
《未名湖畔的青春》論題甚廣,共分六輯:北大校園的風景、成長路上的感悟、以夢為馬的旅程、詩歌與青春同在、漫卷書香的光陰、兩代新銳的崛起。
第一輯“北大校園的風景”主要寫與北大有關(guān)的人、事。我比較喜歡這一部分,因為在其中不期然看到了很多老人及前輩學者、作家的消息。北大有很多名家宿儒,他們的著述可得而觀也,但其行狀未必知道。另外,北大是學術(shù)重鎮(zhèn),講座極多,各路人馬均在此亮相。朱家雄提到魏巍,他做國際形勢的報告,說“不管國際風云如何變幻,我們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決心絕不動搖,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才能救社會主義?!币蔡岬揭ρ┷?、劉白羽等,他們談到《講話》對他們的影響。又提到謝冕、莫言、汪國真、西川、汪曾祺、陳建功、劉震云、王朔、季羨林、張岱年、曹文軒、牛群等人,其中有些“八卦”,藉之可以了解這些作家們的為人與其文學或?qū)W術(shù)格局。尼采曾說,三件小事可以了解一個哲學家??醋骷?、學者們的為人處事,或亦可以見其總體?!侗贝髮糇濉?、《生存在北大流域的流浪部落》等則能見出部分游蕩在北大附近的北漂們,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態(tài)、精神狀態(tài)等。北大有較大格局,朱家雄所喜歡者、所記錄者多是作家,由此可知其興趣與志向。
第二輯“成長路上的感悟”記錄了作者多年來的體會,主題涉及“境界”、“理想和現(xiàn)實”、“故鄉(xiāng)”、“距離”、“詩意”、“青春”等。了解朱家雄如何談論、如何理解這些抽象的、宏大的主題,可以了解其個人的精神成長歷程、現(xiàn)在的狀態(tài)與境界等。
第三輯“以夢為馬的旅程”主要討論文學問題,譬如文學該堅守與否,年輕作家的浮躁問題,美男作家,為誰寫、怎么寫,網(wǎng)絡與文學的關(guān)系,小說與傳統(tǒng)文化等。其中一篇談“大師的境界”,但大師的境界是什么;作者之后可能還會有變化,答案可能會兩樣一些。
第四輯“詩歌與青春同在”主要討論詩歌問題。作者是詩人,曾深受海子影響,對詩歌情有獨鐘,亦試圖討論較大的詩歌理論與詩歌歷史等問題。作者討論了詩人的道路、北大與中國新詩等問題。
第五輯“漫卷書香的光陰”所論較雜,是作者讀書的感受??匆粋€人閱讀什么書,對這些書理解如何,大致能知作者的境界。
第六輯“兩代新銳的崛起”主要討論“70后”作家和“80后”作家的問題,討論了韓寒、張悅?cè)坏热俗髌罚舱劶斑@一代人的情況。近年,“70后”作家、“80后”作家正在成為文壇的主流力量,他們在崛起,同時論者、研究者亦蜂起。朱家雄較早關(guān)注這些問題,并主編過“70后”的叢書,推動了“70后”作家的崛起。
北大確有較強的能量,但或應努力“原始反終”,了解北大成立初衷、變化歷程及現(xiàn)狀,理解北大之為北大的原因與根本,如此對北大將會有更深的理解,碰觸到更強的能量。對于此點,我愿與朱家雄先生共勉。另外,朱家雄十幾年如一日地關(guān)注北大,傾注了非常多的情感與心血,真可謂“北大杰出校友”,但寫同一個題材多了,難免會顯得單調(diào),自己也未必會由此進步。朱家雄畢業(yè)之后,在社會上摸爬滾打、讀書做事,應該有更多校園之外的體驗與故事,應該對人生世界有更為廣泛的理解,希望日后他所關(guān)注的題材能夠更多變化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