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平
課堂教學中,如果學生積極參與合作學習,不僅有利于教師因材施教,而且有助于彌補教師難以同時教學眾多有差異的學生的不足,從而實現“使每一個學生都獲得發(fā)展”的目標。因此,營造民主、合作、互助的教學氛圍,引導學生合作學習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
一、在合作學習中加深理解
合作學習的目的之一是通過合作解決個人難以解決的問題,使學生在合作中認識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培養(yǎng)團隊精神,學會與他人交流、共處。為此,合作學習的內容應該具有一定的探究價值和創(chuàng)造性,使學生感到新奇,容易引發(fā)認識沖突,或是需要同伴幫助才能解決的問題。例如,教學“長方體的認識”時,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過程:先讓學生從眾多的學具中找出長方體,然后分組討論?!坝^察這些長方體,你能發(fā)現什么?”學生通過討論發(fā)現:長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長方形,長方體相對的兩個面的大小相等……我對他們的發(fā)現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在這樣的合作學習中,學生不斷地發(fā)現問題并想辦法解決問題,時時處處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此外,數學課中讓學生進行充分的合作與交流,既營造了使學生樂于參與學習活動的氛圍,又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教師不能同時面向多個學生進行教學的不足。課堂中的合作學習,給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提供了平臺,讓學生對長方體的特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二、在合作學習中發(fā)現規(guī)律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材只能作為教學的依據,要教得好,使學生受到實益,還要教師善于應用?!币虼?,我在備課時做了精心的準備,詳細分析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充分發(fā)揮例題的功能,以使學生深刻理解所學知識。例如,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我先出示“□4、4□、□5、5□、□20、2□0”一組沒有寫完的數,讓學生嘗試只看一個數的某一位或某幾位,能否很快判斷出這個數能不能被3整除。學生在具體的數中感知要判斷一個數能否被3整除,要看它的全部數字。于是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在小組內互相交流想法,補充發(fā)現,修正各自的觀點,這樣學生的思維在探究中就有了目標。然后我引導學生將目標鎖定在數的大小組合上,讓學生分組觀察討論,最后在合作交流中發(fā)現了能被3整除的數的規(guī)律。
三、在合作學習中探究問題
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有助于他們發(fā)現問題、深入探討問題并學會解決問題。例如,教學“余數一定比除數小”這一知識點時,我先讓學生動手操作:“分別拿出9根、10根、11根、12根的小棒,要求每4根小棒擺成一個正方形,看各能擺成幾個正方形,分別剩下幾根?!睂W生積極操作,很快有了結果:“我用9根小棒擺成2個正方形,還剩下1根小棒。”“我用10根小棒擺成2個正方形,還剩下2根小棒?!薄拔矣?1根小棒也擺成了2個正方形,還剩下3根小棒。”……“老師,我用12根小棒擺成了三個正方形,剛好用完12根小棒。”“你們能用算式表示出來嗎?”“能?!庇谑牵瑢W生通過討論交流,列出了以下四道算式:9÷4=2……1;10÷4=2……2;11÷4=2……3;12÷4=3。最后,我引導學生邊觀察邊小組討論:“在除數是4的除法算式中,余數有幾種可能?除數和余數的大小比較有什么關系?從中你能猜想出什么結論?”經過思考、交流和啟發(fā),學生就能回答出:除數是4,余數可能是1、2、3;除數大,余數??;在有余數的除法里,除數一定比余數大。因為學生有了實際的感知經驗,牢固地形成了“余數一定比除數小”這一概念。我進一步引導學生進行猜想,內化概念:“除數是5,余數最大是();余數是7,除數最小是();如果余數是10,除數應在哪個數與哪個數之間?”經過激烈的討論,學生很好地解決了問題,習得新知。
四、在合作學習中精選策略
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組織合作學習,引導學生傾聽同學的解決方法,并結合自己遇到的情況主動與同學交流,積極踴躍參與討論,及時發(fā)現新的解題思路和辦法,進而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教學“求平均數應用題”時,教師出示題目:“某地一周中每天最高氣溫分別是33度、27度、31度、29度、30度、28度、32度,求這一周某地平均每天的最高氣溫是多少度?”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和解答,闡述列式依據,最后比較(33+27+31+29+30+28+32)÷7=30(度)、30+[〔3-3+1-1-2+2〕÷7]=30(度)兩個算式,得出后一種解法最新穎。這樣,學生不僅掌握了“總數量÷總份數 =平均數”的一般解法,而且學會了用“假設的平均數+校正數”的創(chuàng)新解法。在教學實踐中,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解題方法,思維活躍及能力較強的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他們敢于大膽創(chuàng)新,邁向新的境界。
合作學習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既能充分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求知欲,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合作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創(chuàng)設情境,以合作學習的形式,讓學生在輕松、快樂的課堂氛圍中學習,學會互相交流,學會合作與競爭,學會想象與創(chuàng)造。
(責編杜華)
課堂教學中,如果學生積極參與合作學習,不僅有利于教師因材施教,而且有助于彌補教師難以同時教學眾多有差異的學生的不足,從而實現“使每一個學生都獲得發(fā)展”的目標。因此,營造民主、合作、互助的教學氛圍,引導學生合作學習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
一、在合作學習中加深理解
合作學習的目的之一是通過合作解決個人難以解決的問題,使學生在合作中認識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培養(yǎng)團隊精神,學會與他人交流、共處。為此,合作學習的內容應該具有一定的探究價值和創(chuàng)造性,使學生感到新奇,容易引發(fā)認識沖突,或是需要同伴幫助才能解決的問題。例如,教學“長方體的認識”時,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過程:先讓學生從眾多的學具中找出長方體,然后分組討論?!坝^察這些長方體,你能發(fā)現什么?”學生通過討論發(fā)現:長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長方形,長方體相對的兩個面的大小相等……我對他們的發(fā)現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在這樣的合作學習中,學生不斷地發(fā)現問題并想辦法解決問題,時時處處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此外,數學課中讓學生進行充分的合作與交流,既營造了使學生樂于參與學習活動的氛圍,又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教師不能同時面向多個學生進行教學的不足。課堂中的合作學習,給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提供了平臺,讓學生對長方體的特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二、在合作學習中發(fā)現規(guī)律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材只能作為教學的依據,要教得好,使學生受到實益,還要教師善于應用。”因此,我在備課時做了精心的準備,詳細分析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充分發(fā)揮例題的功能,以使學生深刻理解所學知識。例如,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我先出示“□4、4□、□5、5□、□20、2□0”一組沒有寫完的數,讓學生嘗試只看一個數的某一位或某幾位,能否很快判斷出這個數能不能被3整除。學生在具體的數中感知要判斷一個數能否被3整除,要看它的全部數字。于是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在小組內互相交流想法,補充發(fā)現,修正各自的觀點,這樣學生的思維在探究中就有了目標。然后我引導學生將目標鎖定在數的大小組合上,讓學生分組觀察討論,最后在合作交流中發(fā)現了能被3整除的數的規(guī)律。
三、在合作學習中探究問題
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有助于他們發(fā)現問題、深入探討問題并學會解決問題。例如,教學“余數一定比除數小”這一知識點時,我先讓學生動手操作:“分別拿出9根、10根、11根、12根的小棒,要求每4根小棒擺成一個正方形,看各能擺成幾個正方形,分別剩下幾根。”學生積極操作,很快有了結果:“我用9根小棒擺成2個正方形,還剩下1根小棒?!薄拔矣?0根小棒擺成2個正方形,還剩下2根小棒。”“我用11根小棒也擺成了2個正方形,還剩下3根小棒?!薄袄蠋煟矣?2根小棒擺成了三個正方形,剛好用完12根小棒?!薄澳銈兡苡盟闶奖硎境鰜韱??”“能?!庇谑?,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列出了以下四道算式:9÷4=2……1;10÷4=2……2;11÷4=2……3;12÷4=3。最后,我引導學生邊觀察邊小組討論:“在除數是4的除法算式中,余數有幾種可能?除數和余數的大小比較有什么關系?從中你能猜想出什么結論?”經過思考、交流和啟發(fā),學生就能回答出:除數是4,余數可能是1、2、3;除數大,余數??;在有余數的除法里,除數一定比余數大。因為學生有了實際的感知經驗,牢固地形成了“余數一定比除數小”這一概念。我進一步引導學生進行猜想,內化概念:“除數是5,余數最大是();余數是7,除數最小是();如果余數是10,除數應在哪個數與哪個數之間?”經過激烈的討論,學生很好地解決了問題,習得新知。
四、在合作學習中精選策略
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組織合作學習,引導學生傾聽同學的解決方法,并結合自己遇到的情況主動與同學交流,積極踴躍參與討論,及時發(fā)現新的解題思路和辦法,進而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教學“求平均數應用題”時,教師出示題目:“某地一周中每天最高氣溫分別是33度、27度、31度、29度、30度、28度、32度,求這一周某地平均每天的最高氣溫是多少度?”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和解答,闡述列式依據,最后比較(33+27+31+29+30+28+32)÷7=30(度)、30+[〔3-3+1-1-2+2〕÷7]=30(度)兩個算式,得出后一種解法最新穎。這樣,學生不僅掌握了“總數量÷總份數 =平均數”的一般解法,而且學會了用“假設的平均數+校正數”的創(chuàng)新解法。在教學實踐中,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解題方法,思維活躍及能力較強的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他們敢于大膽創(chuàng)新,邁向新的境界。
合作學習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既能充分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求知欲,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合作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創(chuàng)設情境,以合作學習的形式,讓學生在輕松、快樂的課堂氛圍中學習,學會互相交流,學會合作與競爭,學會想象與創(chuàng)造。
(責編杜華)
課堂教學中,如果學生積極參與合作學習,不僅有利于教師因材施教,而且有助于彌補教師難以同時教學眾多有差異的學生的不足,從而實現“使每一個學生都獲得發(fā)展”的目標。因此,營造民主、合作、互助的教學氛圍,引導學生合作學習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
一、在合作學習中加深理解
合作學習的目的之一是通過合作解決個人難以解決的問題,使學生在合作中認識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培養(yǎng)團隊精神,學會與他人交流、共處。為此,合作學習的內容應該具有一定的探究價值和創(chuàng)造性,使學生感到新奇,容易引發(fā)認識沖突,或是需要同伴幫助才能解決的問題。例如,教學“長方體的認識”時,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過程:先讓學生從眾多的學具中找出長方體,然后分組討論?!坝^察這些長方體,你能發(fā)現什么?”學生通過討論發(fā)現:長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長方形,長方體相對的兩個面的大小相等……我對他們的發(fā)現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在這樣的合作學習中,學生不斷地發(fā)現問題并想辦法解決問題,時時處處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此外,數學課中讓學生進行充分的合作與交流,既營造了使學生樂于參與學習活動的氛圍,又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教師不能同時面向多個學生進行教學的不足。課堂中的合作學習,給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提供了平臺,讓學生對長方體的特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二、在合作學習中發(fā)現規(guī)律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材只能作為教學的依據,要教得好,使學生受到實益,還要教師善于應用。”因此,我在備課時做了精心的準備,詳細分析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充分發(fā)揮例題的功能,以使學生深刻理解所學知識。例如,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我先出示“□4、4□、□5、5□、□20、2□0”一組沒有寫完的數,讓學生嘗試只看一個數的某一位或某幾位,能否很快判斷出這個數能不能被3整除。學生在具體的數中感知要判斷一個數能否被3整除,要看它的全部數字。于是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在小組內互相交流想法,補充發(fā)現,修正各自的觀點,這樣學生的思維在探究中就有了目標。然后我引導學生將目標鎖定在數的大小組合上,讓學生分組觀察討論,最后在合作交流中發(fā)現了能被3整除的數的規(guī)律。
三、在合作學習中探究問題
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有助于他們發(fā)現問題、深入探討問題并學會解決問題。例如,教學“余數一定比除數小”這一知識點時,我先讓學生動手操作:“分別拿出9根、10根、11根、12根的小棒,要求每4根小棒擺成一個正方形,看各能擺成幾個正方形,分別剩下幾根?!睂W生積極操作,很快有了結果:“我用9根小棒擺成2個正方形,還剩下1根小棒?!薄拔矣?0根小棒擺成2個正方形,還剩下2根小棒?!薄拔矣?1根小棒也擺成了2個正方形,還剩下3根小棒?!薄袄蠋?,我用12根小棒擺成了三個正方形,剛好用完12根小棒?!薄澳銈兡苡盟闶奖硎境鰜韱??”“能。”于是,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列出了以下四道算式:9÷4=2……1;10÷4=2……2;11÷4=2……3;12÷4=3。最后,我引導學生邊觀察邊小組討論:“在除數是4的除法算式中,余數有幾種可能?除數和余數的大小比較有什么關系?從中你能猜想出什么結論?”經過思考、交流和啟發(fā),學生就能回答出:除數是4,余數可能是1、2、3;除數大,余數?。辉谟杏鄶档某ɡ?,除數一定比余數大。因為學生有了實際的感知經驗,牢固地形成了“余數一定比除數小”這一概念。我進一步引導學生進行猜想,內化概念:“除數是5,余數最大是();余數是7,除數最小是();如果余數是10,除數應在哪個數與哪個數之間?”經過激烈的討論,學生很好地解決了問題,習得新知。
四、在合作學習中精選策略
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組織合作學習,引導學生傾聽同學的解決方法,并結合自己遇到的情況主動與同學交流,積極踴躍參與討論,及時發(fā)現新的解題思路和辦法,進而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教學“求平均數應用題”時,教師出示題目:“某地一周中每天最高氣溫分別是33度、27度、31度、29度、30度、28度、32度,求這一周某地平均每天的最高氣溫是多少度?”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和解答,闡述列式依據,最后比較(33+27+31+29+30+28+32)÷7=30(度)、30+[〔3-3+1-1-2+2〕÷7]=30(度)兩個算式,得出后一種解法最新穎。這樣,學生不僅掌握了“總數量÷總份數 =平均數”的一般解法,而且學會了用“假設的平均數+校正數”的創(chuàng)新解法。在教學實踐中,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解題方法,思維活躍及能力較強的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他們敢于大膽創(chuàng)新,邁向新的境界。
合作學習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既能充分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求知欲,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合作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創(chuàng)設情境,以合作學習的形式,讓學生在輕松、快樂的課堂氛圍中學習,學會互相交流,學會合作與競爭,學會想象與創(chuàng)造。
(責編杜華)